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不同生态功能区划分及其建设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洲是乌兰布和沙漠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绿洲寓于沙漠而异于沙漠。本文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调查了绿洲-荒漠综合体的景观、地貌、植被、水土资源特征、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因子,依据各因子特征的差异,将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荒漠综合体划分为绿洲生态经济核心区、绿洲—荒漠生态缓冲区和自然荒漠生态恢复区三个生态功能区;并论述了各功能区的特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不同生态功能区今后的建设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国家和新疆自治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墨玉县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结构、农业种群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对其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分析。结果显示其水土资源结构不平衡、种群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决定了绿洲功能较差,产投比低下的特点,并据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中心,改善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并提高其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和田绿洲水土资源开发战略构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分析和田绿洲水土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绿洲水土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构想,试图克服绿洲发展障碍,实现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洲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对敦煌市近30年的气候变化,人口变迁,水土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敦煌市荒漠化影响因素,提出了合理的治理对策。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对敦煌市荒漠化影响较小,而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环境、水土资源干预力度加大是造成荒漠化危害程度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的30年中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人均收入都有了新的飞跃,但是维系绿洲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却受到严重破坏。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理有效利用现有水土资源是维持绿洲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西北沙产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阐述沙产业内涵和西北沙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分区发展、林草业建设、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名优特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沙产业建设思路。认为荒漠绿洲是沙产业发展的基地;防护型林草业建设是沙产业发展的保障;发展畜牧养殖业、开发沙区名优特动植物产品和构建生态农业体系是沙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是沙区开发的主流和重点。同时对该区沙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疆绿洲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结合新疆绿洲环境生态所具有“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等脆弱性特点 ,对绿洲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土地生态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阐述新疆生态环境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对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并着重研究了流域水文条件与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结果表明 ,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是该流域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的退化贯穿于其中 ,其结果不仅直接威胁下游天然绿洲的存亡 ,而且制约中下游人工灌溉绿洲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 ,水体污染在局部地带也是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以水资源为核心要素的生态问题 ,是由于水资源总量不足而且分配不均衡所导致的负面效应。由于事关民族稳定和发展及国防建设等重大问题 ,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下游绿洲的维护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据此 ,提出了若干改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额济纳绿洲的生态退化过程与生态保育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期的统计、水文和遥感数据对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因素及环境影响、植被恢复过程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干旱绿洲的生态保育对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额济纳绿洲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黑河流域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调水对额济纳绿洲的恢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统筹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是干旱绿洲生态保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河西人口与绿洲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考察了河西绿洲人口与绿洲发展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河西绿洲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压力及其掠夺式开发利用资源所伴随的土地承载力负荷过大,人口与水土资源矛盾突出、人口与绿洲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负反馈等危及河西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好当前河西人口与绿洲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几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绿洲的持续发展与沙产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对近年来提出的绿洲概念进行了归纳分类,阐述了新绿洲的含义、特点,并分析了绿洲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有关沙产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风沙区灌溉与非灌溉紫花苜蓿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而在西部干旱地区农业灌溉中,存在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对比分析了风沙区有、无灌溉情况下的土壤水分,结果表明:灌溉地和非灌溉地剖面内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灌溉只对0-60 cm土壤水分有影响。4-10月灌溉和非灌溉紫花苜蓿地0-20 cm层土壤含水量呈多"W"型,20-60 cm层土壤含水量大致呈"V"型,60-100 cm层土壤含水量为平稳型,0-1m土层储水量的变化呈"V"型。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变化可划分为3个时期:土壤水分消耗期(5-6月);土壤水分积累期(7-9月);土壤水分稳定期(10月至次年4月)。灌溉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新绿洲──沙产业的建设基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指导下,建设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为目标的新绿洲,已不再是远不可及的科学构想。用塑料大棚为主要设施,人工控制水热条件的温室作业,是今天新绿洲建设的主要方向。未来的高效绿洲,是用微藻做为太阳能转化器,全天候固定转化太阳能,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把天赋的光热资源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加以转化,用来提高光合作用的产出,把沙漠地区建成为人类创造食品和工业原料的新基地,变不毛之地为沃土。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西部区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邰生霞  何桥  毕佳 《干旱区研究》2007,24(3):364-368
以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及阿拉善盟为研究区,针对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的复杂性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及城市空气污染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生态问题,在西北草原牧区普遍存在,具有代表性.据此,提出了若干改善西北草原牧区环境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土地整理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内蒙古水土资源条件和利用特点、土地整理潜力、粮食生产能力等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内蒙古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但水资源严重不足,这是该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此,本文提出了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的内蒙古土地整理的规划布局和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幼树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水分是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生长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在对科尔沁沙地东南缘樟子松疏林草地土壤水分监测的同时,对13年生沙地(疏林草地)樟子松人工幼树的叶片水势(ψ)、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及其相应环境因子进行测定,探讨疏林草地人工樟子松幼树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两者的变化趋势相似,即在生长季节樟子松蒸腾速率呈现出较明显的双峰曲线;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内在因子为气孔导度,外在因子是空气湿度和气温.针叶水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降水量、土壤水分含量及树木本身生长特性的影响.樟子松针叶水势、蒸腾速率等水分生理生态特征表明,对于13年生沙地樟子松人工幼树(密度为378株/hm2),即使在年降水量较丰富的年份,疏林草地樟子松生长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16.
治理开发乌兰布和沙地建立新型的沙产业经济开发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乌兰布和沙地的资源潜力,探讨治理开发沙区,建立新型的沙产业开发区的可行性、产业布局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水资源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实现水资源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关键。本文认为要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水资源管理是以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最终归宿;水资源管理应尽快完成由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的转变;明确水资源经济价值管理和环境价值管理方式的差异性;水资源管理应尽快上升为水资源资产化管理;我国干旱地区更要重视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8.
The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 are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five "-stans": Uzbekistan, Kyrgyzstan, Turkmenistan, Tajikistan and Kazakhstan. In recent times,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shrinkage of the Aral Sea, widespread desertification, soil salinization, biodiversity loss, frequent sand storms, and many other ecological disasters. This paper is a review article based upon the colle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collation of previous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s in Central Asia in the past 30 years. Most recent studies have reached a consensus that the temperature rise in Central Asia is occurring fast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This warming trend will not only result in a higher evaporation in the basin oases, but also to a significant retreat of glacier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Water is the ke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Central Asia.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ver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entral Asia have caused severe water supply problems, which have been affecting region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past 30 years. The widespread and significant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1990 s could be us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variability and human interaction in the region. There has been a positive trend of trans-border cooperation among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has grown and research projects have been initiated to provide water and ecosystem protection in Central Asia. However, the agreements that have been reached might not be able to deliver practical action in time to prevent severe ecological disasters. Water manag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hydrographic borders and ministries should be able to make timely decisions without political intervention. Fully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 us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essential in Central Asia. The ecological crisis should provide sufficient motivation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unified water management throughout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9.
甘肃沿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沿黄灌区在甘肃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盐碱荒地的开发利用、次生盐渍化防治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甘肃沿黄灌区耕地土壤盐分含量、离子组成与分布、土壤pH及地下水矿化度等特征,及盐碱地形成的气候、地形、土壤母质、人为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5条改良措施与建议:① 实行盐碱地分区治理;②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 强化盐碱地生物治理;④ 建全节水农业体系;⑤ 加强水盐运移动态监测,建立预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是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中综合开发重点地区之一。本文分析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指出了目前面临的城市大气污染、局部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渍化、矿产资源的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的生态环境战略和搞好环境规划,合理工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治理污染源,净化水环境;发展生态农、林业、保护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等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