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水资源极其紧张的条件下,绿洲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要有一个过程,只有逐步、合理地协调生态用水和经济用水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寻求适合研究区域特定时空背景的合理的生态用水量十分重要。生态环境需水各相关类型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用水部门一样,根据其作用的大小和重要程度,具有相应的用水优先次序,这种排序结果是建立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生态合理用水模式的基础。通过民勤绿洲生态需水实例研究,基于生态合理用水模式的生态环境用水量计算结果对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区绿洲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1965—2015年5期LUCC数据,通过人为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构建生态安全度,开展长时间序列、大尺度、高精度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绿洲人为干扰和生态安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近50 a,人类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绿洲的干扰程度逐年增加,现已达到中度偏强的干扰程度,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米泉和昌吉的干扰度高于其他地区。(2)近50 a,天山北坡经济带绿洲生态安全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较不安全和临界等级为主要的生态安全等级,该等级区域逐年增多且向西北方向移动,城市建设、绿洲扩张和过度开垦是生态安全降低的主要因素。(3)结构因素、人类因素、政策因素是天山北坡生态安全变化的驱动因素。从整体来看,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仍存在较大隐患,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证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武威市古浪县绿洲为典型研究区域,基于2005年武威市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MapInfo、ArcInfo并结合ArcView中的Patch Analysis 3空间格局分析模块对古浪绿洲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评价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古浪绿洲为典型的绿洲农牧景观。形成以水浇...  相似文献   

4.
文中基于环境价值评估法(CVM)为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政策进行了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分析,测算了农户对当地实施生态补偿的受偿意愿。在382个调查样本中,91.79%的受访村民认为所在地目前土壤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并已造成了食用人群健康风险,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是保障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因素。受偿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干旱区绿洲农田受重金属污染的农户的年平均受偿意愿(MWPA)在746.45-862.73元/hm2之间,影响该数额的主要因素为农户家庭人口、户均耕地面积以及农户受教育程度。该结果说明受访农户提出的受偿意愿是以当地种植基本粮食作物的年收入840元/亩为基础的,但未包括当地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损失和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损失,且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年均收入较低和信息获取渠道缺乏的影响,当地农户受偿意愿低于其他地区生态补偿受偿意愿。  相似文献   

5.
生态功能区划通过揭示生态系统空间分异规律,对生态地域和生态单元进行划分和合并。作为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极端干旱区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的原理、原则与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应用3S方法对鄯善县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将鄯善县分为5个生态功能小区。最后,文章分析了各功能小区在县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指出各小区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经济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观点出发,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玛纳斯绿洲为例,对干旱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成功与不足的方面,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了结构优化,功能增强;解决了水量、饲草饲料及肥料的供需矛盾,保持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绿洲是干旱气候特有的产物,植被变化可以很好反映绿洲的展缩,而策勒绿洲是典型的干旱区绿洲。因此,文中选取策勒绿洲两个不同时期的TM影像,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像元分解模型,研究了1990~2000年策勒绿洲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在此期间策勒绿洲植被呈退化、绿洲缩减、荒漠化加剧;最后结合自然与社会因素对植被覆盖变化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9.
文中利用2012年长时间序列MODIS地表温度产品,以于田绿洲为例进行干旱区地表昼夜温差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结合MODIS土地利用数据,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地表昼夜温差的长时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绿洲地表昼夜温差在0-40℃之间,其年均值小于25℃,而对于地表昼夜温差范围在0-60℃荒漠区其年均值大于25℃;并且绿洲-荒漠交错带呈现出明显的锯齿状效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昼夜温差值的大小依次是未利用土地、林地、草地、耕地及建设用地。尽管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昼夜温差有较大影响,但是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并未受到土地利用类型的明显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具有相似的地表昼夜温差时序特征。相比于Terra卫星,Aqua卫星观测数据能够更好的反映地表昼夜温差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研,以民勤县2004-2008年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和民勤县志等相关资料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民勤绿洲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民勤绿洲2008年人均生态需求为2.678223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568037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1762765hm^2...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阐述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模型,设计了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乌鲁木齐市2004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4年乌鲁木齐市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3.424389hm2,而生态承载力只有0.358905hm2,人均生态赤字为3.065484hm2,该市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园林绿地系统健康的内涵,结合干旱区绿洲城市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克拉玛依市为例,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从系统结构、功能等角度入手,选择群落水平结构、群落垂直结构、树种组成结构、树木年龄结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植被的适宜性、土壤状况、绿地管理和灌溉水状况10个评价因素及32个参评因子构成评价体系,对研究区35个样地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健康。运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参评因子权重,指数和法用来建立评价模型。累积频数法用来对健康指数分级,划定健康、亚健康、非健康范围。评价结果显示,健康绿地样地10个,面积为2.92 hm2,占样地总面积的28.63%,亚健康绿地样地21个,面积为6.48hm2,占样地总面积的63.53%,不健康绿地样地4个,面积为0.8 hm2,占样地总面积的7.84%。根据影响绿地系统健康因素的综合判定,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评价结果对科学指导干旱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建立在荒漠背景之上,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市自然景观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以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在ERDASINMAGINE和ARCVIEW软件的支持下进行景观要素的划分,从绿地斑块组成和格局以及城市自然廊道系统方面分析乌鲁木齐市的景观空间格局的特点及生态环境现状,提出:绿洲城市生态建设中应注重绿地系统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扩大绿地景观面积,适当提高林地比重,增加绿地组成多样性;改建河流廊道,充分发挥河流廊道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宁夏平原绿洲为例从分析干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生产的低能性出发,运用生产力布局的“优区位理论”与“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加强干旱区的绿洲建设,并以此为基地和依托,带动周围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同时也提出绿洲工业规模的开拓,必须与农业生产基地和环境治理相结合。巩固与加强绿洲在干旱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文中对生态需水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结合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湿地生态需水量作出了定义,认为湿地生态需水量是指为保证特定发展阶段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并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要的一定质量的水量。接着,深入分析了银川市阅海湿地的现状及胁迫因子,结合GIS和RS技术,对阅海湿地生态需水量采用功能法进行了分级计算,得出了阅海湿地2008年5个级别的生态需水阈值。为了探知5个级别生态需水量之间的关系,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拟合分析。最后,通过比较水文监测资料和计算结果发现,阅海湿地2008年的蓄水量只处于中等需水量的阈值范围,鉴此,提出了加强宣传、增加补水来源、建立节水循环系统、控制污水排放、科学进行旅游开发等一系列对策保证阅海湿地生态需水,促进该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借助航片,编制景观生态图(1∶1万),并选取基本参数、空间特征指数,从景观的二维水平方面定时研究了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平原区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该地区以旱地、水浇地、草地为主,居民工矿用地、林地、园地、水域占地为辅的典型农牧景观,斑块表现出显著的非随机格局。人类影响强烈的班块,一般形状规则,边界整齐,廊道连通性好而较规则;反之,形状狭窄,边界复杂而不规则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绿洲农田防护林增产效益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民勤绿洲巴丹吉林沙漠边缘25条农田防护林带的详细调查,研究农田防护林对林带生态环境要素影响和林下作物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农田防护林对林下作物叶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主要集中在林下1倍树高范围内;2)农田防护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有显著影响,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F=...  相似文献   

18.
在干旱区流域绿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和不断改进的盐渍化治理过程,这导致在绿洲下部与临近荒漠区广泛形成农田排水系统景观,但其产生的生态效应还不清楚,限制了全面认识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化过程。利用航片和遥感影像数据,基于图论网络分析和景观连通性模型,分析农田排水系统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与格局;采用缓冲区分析、空间地统计模型、GIS相关性分析和群落多样性测度等方法,研究农田排水系统演变对廊道效应、土壤性状、土地利用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利用经过改进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研究农田排水系统演变对区域碳、水循环的影响,探讨农田排水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深化对干旱区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的认识,并丰富绿洲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指标 ,研究了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的农业景观空间格局从 1 987年到 1 997年十年间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目明显增多 ,平均斑块面积减小 :旱地和草地在景观中的作用有所下降 ,水浇地和林地有所提高 ;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增大 ,景观向多优势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规模适度的人工绿洲,是干旱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演化的基础。同时,人工绿洲规模又受水资源及其利用水平的严重制约。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特定区域内由人工绿洲、天然绿洲和水资源及其相关因子构成的复杂系统,并对模型运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可建立合理的人工绿洲规模与水资源开发规模及利用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对一定时期合理的人工绿洲规模进行预测。本文以叶尔羌河流域为例应用这一方法做了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