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1.盐池县自然经济条件及其评价盐池县北接毛乌素沙地、南靠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于典型的过渡地带:自南向北地貌是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台地过渡;气候是半干旱向干旱区过渡;植被是干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资源利用和农业类型是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带来自然条件的  相似文献   

2.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衡量植物光合固碳和水分消耗之间权衡关系的重要指标。研究区域植被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生态恢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等方面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MODIS的GPP和ET数据评估2000—2019年盐池县植被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19年盐池县的ET和GPP分别以7.61 mm·a-1和7.23 g C·m-2·a-1的速率显著增加,空间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2)近20 a,盐池县植被WUE变化范围在0.80~1.11 g C·kg-1·H2O之间,多年均值为0.91 g C·kg-1·H2O,年际变化不显著;从空间上来看,全县WUE存在较强的异质性,高值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低值位于西南部。(3)近20 a,宁夏盐池县WUE在空间上有54.70%的区域呈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东北部;45.30%的区域以下降趋势为主。未来,盐池县61.48%...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来盐池县土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因子分析法,在近50年来数据可获取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盐池县土地沙漠化过程中驱动因素的时间变化。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981-2002年人类活动对土地沙漠化驱动作用的贡献率为72.22%,比1953-1980年高11.56%,比1981-2006年高14.4%;1953-1980年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29.21%,比1981-2002年高12.64%,比1981-2006年低3.19%。并且,这3个时间段综合因素的比重大致相当,这种变化说明2002年之前盐池县人类活动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是不断增强的。  相似文献   

4.
LUCC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数据,对盐池县2005—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其碳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盐池县土地利用水平位于我国平均水平以下,其转移活动主要发生在其他土地、农地、草地和林地之间。(2)2005—2013年,该县植被碳储量增加了23.96%,土壤碳储量减少了0.30%,总碳储量价值下降了5.00×10~8美元。(3)林地的增加是盐池县碳储量增多的主要原因,草地的变化与管理是影响土壤碳储量的重要因素。(4)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及其价值驱动分析可以看出,对盐池县碳储量影响最大的是其他土地的转入转出活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该县可以考虑从其他土地出发以此来提高该县碳储量。同时,草地和林地的经营管理也是该县碳源/碳汇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地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的开发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盐池县毛乌素沙地自然特点,坚持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发出5种毛乌素沙地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并进行示范,以扩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渠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中在对盐池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效应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个方面分析了LUCC对盐池县生态环境的影响。(1)2000年盐池县草地、林地减少至346304hm2、34320 hm2,耕地、沙地增加至194944hm2、80336hm2;2010年草地、林地增加至393680hm2、37808hm2,耕地、沙地减少至171840hm2、49440hm2。城镇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有波动,但呈增加趋势。(2)生态景观格局方面,2000年香农多样性指数、破碎度和分离度分别增加至1.2282、0.2571、7.9819,2010年分别减少至1.1563、0.2307、3.1124;2000年蔓延度指数减少至44.6054,2010年增加至48.2926,斑块密度由1985年的0.2855减少至2010年的0.2617,平均斑块分维数由1985年的1.0341增加至2010年的1.0371。(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盐池县1985、1996、2000和201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421494.5088万元、408607.8676万元、414748.1728万元、441432.8160万元,总量变化不大,主要是由于各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减相互抵消造成的。(4)盐池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景观生态效应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基本一致,即2000年之前全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00年之后全县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恢复。研究表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引起的LUCC变化是导致盐池县生态环境退化、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河西地区绿洲“自然—农业经济”系统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将自然要素与经济要素相结会,对甘肃河西绿洲“自然——农业经济”系统的要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系统的结构及稳定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系统优化的途径,即控制系统的输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控制系统的输出。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地区NPP的自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SPOT NDVI和多种自然地理要素数据为基础,利用改进光能利用率计量模型,探究影响净第一性生产力(NPP )变化的自然因素差异及各地貌类型区NPP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8—2010年黄土高原地区NPP物质量平均值为9.884~50.790 gC·m-2·a-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2 gC·m-2·a-1。②影响NPP变化的自然因素差异显著。台塬区保水性好,水土流失强度较低,NPP物质量增加显著,风蚀地貌区NPP水平低,降幅明显;干湿条件是影响NPP变化的重要自然要素,半湿润区NPP增幅量较大;坡度对NPP变化的影响显著,陡坡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NPP增幅明显;微观尺度上水热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相关,研究区海拔200~1000 m范围NPP增幅显著,海拔高于1000 m的区域NPP呈下降趋势。③影响NPP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热条件,但决定黄土粱卯地貌类型区的NPP物质量水平正相关的主导因素为高程因子,0.01置信水平下相关系数为0.52;太阳辐射对NPP物质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尤其对气候干旱区域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9.
盐池县位于宁夏自治区东部,毛乌素沙漠边缘,属荒漠草原地带,1983年以来,我们对该县土壤沙化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一、沙化现状盐池县黄土丘陵边缘以北的广大地区是主要沙化区,土壤面积803.9万亩,不同程度的沙化面积竟达689.1万亩。按沙化程度和性质可划分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其剖面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Q型聚类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土壤盐渍化特征,并对该地区土壤盐分剖面构型的分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盐量普遍较高,总体上盐分分布呈较强的表聚性和变异性;土壤积盐可由盐分含量、离子组成特征、碱化特征以及外源影响因子4个主成分来反映,其累计贡献率达86.2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分剖面可以明显分为表聚型、底聚型和平均型3类,在数量上以表聚型和底聚型为主;其中表聚型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和南部,底聚型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不同盐分剖面类型反映了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人为农业措施是形成底聚型和平均型盐分剖面的最直接因素。该研究结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土地的分区、改良、管理以及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中通过对晋中地区的案例研究,从选址营建、城镇布局、院落建筑、农田水利等四个方面概括了当地水适应性景观的表现特征,并辨析了其适应方式及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晋中形成了以适应干旱为主、排水防涝为辅的多功能水适应性景观。2)其表现特征受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的影响。其中,自然要素是主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当地水资源的多寡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频度。3)水适应性景观对于干旱的表现特征及适应方式是相同的,而适应洪涝的景观特征是不同的,不同地形地貌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苏里格南区块气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毛乌素沙地腹地,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通过工程分析,天然气开发必然会对区内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和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两个方面。为科学预测其生态影响,先后对项目区进行了自然植被和鸟类实地专项调查,查明了自然植被的种类、类型和分布,并首次在项目区发现了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的繁殖种群及其主要分布区域,结合工程资料,预测了生态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减缓影响的生态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48年新疆乌-昌地区气候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新疆乌-昌地区15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气候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测、Morlet小波、自然正交分解(EOF)和Kriging插值技术等方法,对近48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以及年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近48年乌-昌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呈升高(增多)趋势,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呈减少(小)趋势,受其影响,潜在蒸散量明显减小而地表湿润指数有所增大,气候总体呈较明显的"暖湿化"趋势。但受自然环境和城市化效应的影响,各地气候"暖湿化"的速率有明显差异;②突变检测表明,乌-昌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湿润指数分别在1972年、1986年和1985年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性升高,年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和潜在蒸散量分别于1972年、1979年和1985年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性减小;③各气候要素分别存在4~24年的周期性变化;④各要素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均是同向变化,其中年平均气温、风速和地表湿润指数空间分布的同向性强于其他要素;⑤乌-昌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与地理坐标均具有极显著的多项式回归关系,这为各气候要素的栅格化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两期人口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分析陕西省2000年至2010年人口分布变化空间格局与自然、经济、社会驱动力。将驱动力进行多元回归并进行空间栅格拟合,得出不同尺度的人口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变化北部快南部慢,全局集聚程度提高,人口变化率局部集聚中部高北部低,人口重心北移,在人口变化趋势与植被变化的关系上多数地区人口对植被有正向影响但南部少数区县为负向;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能近似的模拟人口变化规律,人口的增长多在河谷地带与高速公路沿线,地势平坦的区域经济中心与交通便利区域。趋势拟合显示,自然因素本身并不在短时间内决定人口迁移,但受到经济拉力作用时,自然条件较差地区往往人口减少会较快。根据不同驱动因子的作用,将其按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类,为后续的因子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天津聚落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史学地图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试图揭示天津不同类型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形成机制,充分挖掘天津地区地名文化景观中蕴含的城市历史信息,为保护地方文化多样性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以社会要素为主、自然要素为辅的命名体系是天津聚落地名命名的基本范式。2)自然景观类地名受地形起伏度、河距以及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总体呈现北密南疏的空间分布模式。3)人文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中,姓氏类地名受移民融合与军屯制度的影响,集中分布于北部与西北部地区,军事活动类地名主要分布在战役频发的北部、西北以及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与运河的辐射带动,成为经济、建筑、交通类地名密集区,表征统治阶级和群众各自价值和愿望的意愿祈福类地名空间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6.
1985年~2000年西藏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藏地区1985年及2000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的数据,并结合GIS和统计软件,对西藏地区15年来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2000年,西藏地区各景观要素之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未利用地、居住地及建筑用地、灌木林地及疏林地面积增加,其中居住地及建筑用地增加的速度最快,增长率为46.6%;农用地、森林、草地、河流及湖泊、冰雪地面积减少,河流、湖泊和农用地面积减少率较大,分别为13.1%和10.4%;各景观要素发生相互转移,其中转移程度较大的是草地与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向草地转换了80313.46km2,草地向未利用地转换了155974.97km2,占草地转出量的90%以上。通过对景观格局分析发现,总体景观斑块数量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破碎度增加,优势度等减小,西藏景观格局向多样化、破碎化发展;同时各景观要素之间聚集度指数在增加,形状指数、分维数减小,景观不同要素分布交错格局趋于简单,斑块形状向着规则化方向发展。利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发现人口增长、过牧等人为活动以及海拔、气温等自然因子是西藏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正> 鄂尔多斯北起内蒙河套以南,南以长城为界,行政组成包括内蒙古伊克昭盟,陕西省榆林地区的一部分及宁夏盐池县的一部分。独特的沙地和剥蚀裸露的景观同周围地区——北部的黄河河套平原、东部的黄土丘陵、西部的基岩山地及南部的黄土高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四纪以来,鄂尔多斯的环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过程。特别是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从水资源自然再生能力的基本概念探讨入手,提出了一种网格水文单元水资源自然更新率概念,用以表证该网格水文单元的水资源自然再生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水资源自然再生能力评价方法。其次,在基于GRID的泾河流域水量动态平衡模拟基础上,通过逐网格计算泾河流域1996年各月水资源自然更新率,来对泾河流域1996年水资源自然再生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泾河流域水资源自然再生能力在年内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准周期运动规律。泾河流域水资源自然更新率在-1.5到1.5之间,4月为最低值,6月为最高值,整个趋势受降水量的影响较大,丰水期与枯水期差别明显。与此同时,泾河流域水资源自然再生能力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具体表现为泾河流域中部的水资源自然再生能力最高,流域南部地区中等,流域北部水资源自然再生能力较弱。水资源的这种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取决于该流域降水、蒸发,以及植被与土壤等下垫面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聚孢霉属真菌是一类具有丰富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的生物类群,广泛分布于多种环境条件中,尤其是在土壤中。聚孢霉属真菌有着巨大的生防潜力,可通过拮抗、重寄生、促生以及诱导植物抗性等多种机制防控植物病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聚孢霉属真菌的系统分类学进展,并对聚孢霉-植物病原菌以及聚孢霉-植物寄主之间的互作机制进行了综述。随后对聚孢霉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从聚孢霉属真菌中挖掘具有优良生防特性的菌株,将推动其在农业应用上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20.
稻田福寿螺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扩散系数C、聚集指标I、聚块性指标L(M*/(x))、负二项分布指标K、以及Cassise指标CA等指标进行了福寿螺分布型的测定,运用Iwao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对福寿螺的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表明福寿螺在稻田内的空间分布型以聚集分布为主,福寿螺密度低时会出现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的情况.对福寿螺在田间分布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