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     
“九五”期全国森林资源采伐限额为26651万m~3 国家已确定全国“九五”期间森林资源采伐限额为26651万m~3,毛竹采伐限额为56228万根。“九五”比“八五”期限额总量增加9.4%,即2292万m~3,世界中密度纤维板1993~1996发展趋势 1993年世界中密度纤维板总生产能力为960万m~3,到1996年底将翻番,主要国家生产能力见下表。  相似文献   

2.
总结建国后四十年林业工作经验,为克服严重存在的“管一块,漏一块”的局面。1989年林业部提出:“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全额管理”;国发(1990)66号文件批准:“八·五”期间严格按照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对森林资源采伐消耗实行全额管理。因此,森林采伐限额具有法律效力。本文以南平地区的实践为基础,对森林采伐限额、全额管理的执行和监督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一、采伐限额与计划管理问题的提出贵州省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26419.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1098.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42%。全省森林总蓄积13777.9m~3;活立木年平均总生长量1110.6万m~3;总消耗量1148.1万m~3,年均消耗量大于生长量37.5万m~3。长期以来,由于重采轻育、重取轻予指导思想的影响,加之1985年部分县山林分户经营以后,林木采伐、管理  相似文献   

4.
国家根据合理经营、永续利用森林资源的原则,对森林实行限额消耗,即“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这是自《森林法》1985年1月实施以来,国家对森林资源采取的重大保护性措施。从“七五”期间执行情况看,森林采伐总量连年有所下降。“八五”期间怎么办?林业部对此提出了新方略,即对森林采伐消耗实行“全额管理”,以此解决“七五”时期采伐限额“管一块、漏一块”的问题。为了使全额管理这一新方略得以顺利实现,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並提出如下思路。  相似文献   

5.
1994年昆明市林业局组织全市10个县区对所辖区域进行了森林资源消耗量调查,以及根据森林资源消耗量调查结果编制1995~2000年年采伐限额的工作。其消耗量为118.3426万m~3,与省资源管理总站连清调查我市的消耗量为128.8992m~3,相比其精度达到91.8%。生长量为109.6025万m~3,年森林资源赤字8.9401万m~3,年度采伐限额为77.95万m~3。  相似文献   

6.
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按照《森林法》“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的规定,制定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对此,现就在年采伐限额下,如何确定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产量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年采伐限额概况及特点全省林木的年采伐限额,包括的林种有用材林主伐,中幼林抚育间伐,防护林的更新择伐,低产林改造,散生林木采伐,这是为了全面而有效地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全省共计年采伐限额蓄积量1630万立方米,出材量787万立方米.表现出的特点:年采伐限额随森林分布  相似文献   

7.
<正> 总结建国后四十年林业工作经验,为克服严重存在的“管一块、漏一块”的被动局面,1989年林业部提出:“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全额管理”;国发(1990)66号文件批准:“八·五”期间严格按照批准的年森林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讯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国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八五”期间,我国森林资源的采伐限额已经确定。“八五”期间,年森林资源采伐消耗的最大限额为2.43亿m~3。有关人士认为,这是我国现有森林资源所能承受的比较合理和可行的采伐限额。  相似文献   

9.
坚持制度完善措施确保“九五”年森林采伐限额严格实施资源司林木采伐管理处依据《森林法》关于“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的规定,1987年在我国开始实行年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这是我国林业深化改革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实践证明,在我国实行年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对控制...  相似文献   

10.
按《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局关于各地区“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审核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41号)、《国家林业局关于认真做好“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6]6号)中“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和重点国有林区森工(林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在国务院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内预留一定比例的限额指标。并报国家林业局审定,以解决因自然灾害、征占林地等临时增加采伐限额的需要;其他采伐限额指标必须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编限单位,不得层层截留”的规定,同时为有效调控我省各编限单位合理使用森林采伐限额和科学经营森林。以及解决因自然灾害、征占林地等I临时增加森林采伐限额的需要.我省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省级可预留年森林采伐限额35.6万立方米.占全省年森林采伐限额237.5万立方米的15%。  相似文献   

11.
1 认真执行“九五”采伐限额,切实加大“三总量”检查监督力度 对森林实行采伐限额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采取的重大举措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的决心。“八五”时期是全面实行采伐限额金额管理的第一个五年。“八五”时期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的重大改革措施,一个是实行采伐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于2020年开展了“十四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并狠抓了组织领导、方案制定、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圆满完成了全省“十四五”期间年采伐限额汇总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最近批准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八五”期间的年森林采伐限额,对控制森林资源的采伐消耗具有法律效力。严格执行这一新的采伐限额,对森林资源采伐消耗实行全额管理,既是林业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八五”期间林业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一项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在一些林业发达国家实行这一  相似文献   

14.
过去邵阳市森林资源消耗情况不清,消耗失控,森林资源状况每况愈下,蓄积量由50年代的3941万m~3下降到“七五”期间的2843万m~3。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耗量及其消耗结构,合理地制定和调整采伐限额,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1988年以来,我们坚持一年一度的森林资源消耗量调查,并做到“四固定”。四年来的实践证明:“四固定”的消耗量调查体系,连续性强、调查面广、数据来源可  相似文献   

15.
近3年来,湖北省公安县把林业工作重点转移到森林资源的管护上,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1988年至1990年,全县采伐林木1.96万立方米,为采伐限额总量的93.9%;森林总蓄积由1987年的71.73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74.15万立方米。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五定”到人,实行奖罚,签订合同,分次兑现,所谓“五定”,即定地段、定成活率、定保存率、定生长率、定报酬。年初议定,全年不  相似文献   

16.
坚持采伐限额不动摇本刊评论员实行采伐限额,是深化林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省从“七五”开始实行商品林采伐限额,“八五”实行商品材、农民自用材和生活及工副业烧柴采伐全额管理以来,林业的这一重要改革,正日益向着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各地对逐级上报、经国务院...  相似文献   

17.
遂昌县“十五”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遂昌县1999年森林资源一类调查成果,利用“国家模拟计算法”软件测算年采伐量为36.82万m^3。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确认编制“十五”年采伐限额36.00万m^3,其中:主伐为25.00万m^3,低产林改造1.6万m^3,抚育间伐9.4万m^3;商品材采伐限额33.30万m^3,自用材0.90万m^3,生活烧材1.80万m^3,毛竹200.00万支。  相似文献   

18.
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是《森林法》确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和加强森林科学经营的核心措施和关键手段。本文结合对国务院批准全国“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文件的学习,阐述了实施采伐限额制度对保障林业又快又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既往采伐限额实施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分析了“十一五”采伐限额在加强和促进森林科学经营方面的突出特点和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19.
林业部中南林业设计院调查组对我县1988~1990年森林资源消耗量作了调查,三年的消耗量分别为32.3万m~3、20.8万m~3、15.4万m~3;1989年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对我县进行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活立木蓄积综合平均年总生长量12.6万m~3;1991年2月桂林行署林业局、林业设计队调查组对我县1991年度森林限额采伐执行情况作了全面调查,活立木消耗量为10.6万m~3,低于年生长量,消灭了森林“赤”字。我们的做法是: (一)狠抓造林绿化,提高森林年生长量。从1985年以来,每年造林5万亩,其中高标准高质量的杉木速生丰产林2万亩以上。封山育林年均2万亩;对70年代建立起来的乡、村林场所造的9万亩杉木林进行了一次间伐抚育,促进中幼林的生长;每年垦抚幼林5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20.
勇探天保工程区人工商品林采伐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积极探索天保工程区人工商品林采伐路子,试点单位从2003年的4个增至2008年的62个;采伐量从5万余立方米增至109万余立方米。试点单位已占天保实施单位的70.5%;采伐蓄积占全省天保工程区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蓄积总量的51.7%。试点落实了“谁造谁有”政策,扩大了木材供给和原料供应,提高了林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