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蓖麻蚕原产印度,我国自50年代初引进试养成功,随后逐步推广,生产鼎盛的1965年曾产鲜茧4.2万多吨(折合茧皮6000吨)。年产茧量居世界首位。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曾几经起落,尤经文革十年动乱后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几已濒于停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绢丝在国内外市场畅销,蓖麻蚕生产在一些省区很快有所恢复发展。其中恢复较快的是广西,1986年总产茧皮尚不足2吨,至1989年已恢复到129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989年产茧皮约150吨以上。现在,凡开始恢复或试养过蓖麻蚕的省区,多数有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意愿。  相似文献   

2.
我地区利用木薯叶养蓖麻蚕(木薯蚕)是在六十年代初兴起的.饲养量最多是1965年,共养90085盒,产茧皮61吨,超过万盒的有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县.当时饲养量之多、普及之广,形成了群众性养蚕高湖.但由于种种原因,生产逐年下降,八十年代初已停止了生产.近年来,随着绢丝工艺技术的进步,绢丝和其他纤维混纺的绢织物,已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供不应求.是恢复木薯蚕生产的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3.
蓖麻蚕是一种杂食性绢丝昆虫,可以取食蓖麻叶、木薯叶、臭椿叶、鹤木叶、马桑叶、乌桕叶、蒲公英叶等等.这是饲料植物很早就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就是野生的饲料植物分布也很广,遍及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因此,饲养蓖麻蚕可以因地制宜利用这些植物资源,不需要专为饲养蓖麻蚕而种植饲料.这是饲养蓖麻蚕的有利之处.但是,蓖麻蚕目前还不能缫丝,只能用作绢纺原料,所以经济价值不高,这一直是蓖麻蚕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提高蓖麻蚕茧工艺性能,我们自一九七○年以来,对不同蓖麻蚕品种作了丝质普查,又对用不同饲料饲养的蓖麻蚕茧丝质作了初步调查比较,期望能为改进蓖麻蚕茧经济性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现将试验结果概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马桑蚕生产的现状我站在1966年利用马桑叶饲养蓖麻蚕获得成功后,在全州迅速推广;1967年发展到7万多盒,产茧皮100多吨,以后由于销售渠道不通而停止生产.1986年全国蓖麻蚕学术讨论会在我州召开以来,马桑蚕生产开始有了恢复.在恢复发展过程中,得到农牧渔业部、省山区经济开发办、省农业厅、省丝绸公司的大力支持和  相似文献   

5.
广西种有木薯的地方,蚕农多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因此,蓖麻蚕又通称木薯蚕.用木薯叶养蓖麻蚕岑溪县是1956年试验成功的,但到六十年代,全区才普遍推广.六十年代中期,广西的蓖麻蚕生产发展很快,当时饲养量之多,普及之广.均超过原定规划.1961年至1970年10年间,共养蚕393万盒.产茧皮5211吨,其中饲养量最多  相似文献   

6.
蓖麻蚕生产在我省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年最高产量时曾达到过178.52吨.但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蓖麻蚕茧皮的价格虽几次作了调整,仍适应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蓖麻蚕生产在市场上一度失去了竞争能力,省公司虽也采取一些措施,但发展速度仍很缓慢.85年放种3900盒,收茧皮6.85吨;86年生产蚕种11110盒,仅放出7560盒,损失3550  相似文献   

7.
蓖麻蚕属于鳞翅目天蚕蛾科绢丝虫类.原产印度.喜食蓖麻叶,木薯叶等,但以蓖麻叶为主.其茧为重要绢纺原料,也可制造丝棉等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四化建设.广西为我国饲养蓖麻蚕的主要基地.由于常年气温高,养蚕季节较其他地区长,但一年中有2—3个月无蓖麻叶饲养蓖麻蚕.而蓖麻蚕系多化性,无休眠期,终年连续发  相似文献   

8.
蓖麻蚕(包括木薯蚕等)已成为我国蚕业中的一个种类.在五十年代初期,生物学家朱洗先生曾大力提倡过,但至今还为数不多.主要是经济效益较低.也即蓖麻蚕茧的实用价值低于桑,柞蚕的下脚茧.而且蓖麻茧丝染色亲和力差等.以致蓖麻绢丝与用桑,柞蚕下脚茧为原料的桑,柞绢丝竞争力较差.但目前由于绢丝和用短丝混纺的混  相似文献   

9.
我省蓖麻蚕生产6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发展较快,1967年蓖麻蚕茧皮收购量曾达14000担,后来由于工商关系及生产管理等问题处理不当而下降,几年来只作了越年种茧保育和饲养试验,很少推广.1981年重点恢复发展,共养原种243合,由于严重干旱仪繁殖饲养普通种:二千余合,予计收购蓖麻蚕茧皮约九千多斤.一、蓖麻蚕越冬种茧保育1971年从河北承德蚕研所引进白血系统中的蓝皮,经过低温饲育,增强蛹体越冬性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年为了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蓖麻蚕生产,制订了鼓励蓖麻生产的饲养方针和奖售政策,宣传发动群众养蚕.蓖麻蚕生产很快就在全国大多数省发展了.广东省湛江地区一九六二年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二万五千合,收茧皮七百六十五担 一九六三年饲养二十八万另三百五十合,收茧皮一万另四百二十九担,到一九六四年饲养量达四十五万合,收茧皮一万六千另五十六担.但一九六六年以后,我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十年动乱,蓖麻蚕生产方针政策改变,及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挫伤了群众养蚕积极性,使蓖麻蚕产量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1.
<正> 蓖麻蚕属鳞翅目天蚕蛾科,其祖先系栖生于野外的无滞育多化性吐丝昆虫,原产于印度阿萨姆帮,当地人利用它已有300多年历史。我国引种蓖麻蚕已有几十年了,经过驯化,饲养获得成功。1965年,全国饲养300多万盒,产茧皮6000多吨,属世界首位。我省凉山州和巫山、叙永、古蔺等地,都有丰富的蓖麻、马桑、乌柏等蓖麻蚕饲料资源,两年试验饲  相似文献   

12.
中国蚕学会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四日至八日在广西柳州市召开了全国蓖麻蚕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广西、广东、山东、安徽、湖南、河北、山西、贵州、云南、上海、北京等11个省市.共有代表38名.中国科学院四个有关研究所应邀派员参加了学术讨论;中央农业部经济作物局程宜萍副局长也专程到会.会议由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高一陵同志主持.会议共收到论文39篇,其中有对蓖麻蚕恢复发展的建议,有围绕提高茧丝质方面的研究,蛹茧过冬与人工受精方面的研究,也有绢纺、外贸情况的分析等;与会代表感到高兴的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生化、昆虫、动物等研究所在蓖麻蚕遗传性状方面做了研究探索,这不仅对我国目前遗传工程研究进展有益,且对蓖麻蚕绢丝品质研究提高,提供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蓖麻(木薯)蚕绢丝市场看好,我区蓖麻蚕生产处于恢复发展时期,为了便于广大蚕农掌握蓖麻蚕(木薯蚕)的饲育技术,我们约请从事蓖麻蚕研究和生产的科技人员,根据1988年辅的《木薯蚕(蓖麻蚕)生产技术》,重新编写了“广西蓖麻蚕(木薯蚕)饲育技术要点”,供从事蓖麻蚕生产的蚕业辅导员和广大蚕农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区饲养蓖麻蚕(木茹蚕)的迅速发展,需要蚕种的季节性强,数量很多,蓖麻蚕的制种工作必须赶上去,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原来一些工序必须加以改革.区蚕业指导所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首先研究了花工比较多的发蛾和产卵的两道工序,于一九七○年创制了平面铺茧器和压翅产卵器,取代了原来的串茧和纸质产卵圈.  相似文献   

15.
蓖麻蚕的饲养及利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蚕业大国,作为传统的多种经营项目,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蓖麻蚕是我国第三大绢丝资源,同桑蚕、柞蚕一样,蓖麻蚕的生产开发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才能持续、稳定、有序、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蓖麻蚕自引进我国,已饲养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蓖麻蚕作为农村(桑蚕不发达地区)一项新兴副业,可增加收益,受到农民的欢迎.所以六十年代里,蚕茧生产很快发展起来.蓖麻蚕茧生产的发展,为我国绢纺工业提供了原料,对促进我国绢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七十年代以后,蚕茧生产虽然下降了,但是蓖麻蚕在农业生物防治方面,蚕卵为繁殖寄生蜂中间寄主,在发展农村经济作物一红麻生产副产物(红麻叶养蓖麻蚕)利用以及野生天然资源一马桑等的利用方面,都有一定前途.所以安徽、广西、河北、山东等省仍有一定数量的蚕茧生产.广西、广东、河北、安徽、上海、  相似文献   

17.
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原产于印度阿萨姆地区,是完全变态的无滞育期的多化性绢丝昆虫。我国引种饲养后,在华东、华中、华北等地区,越冬继代问题在生产上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限制了蓖麻蚕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兰桂莲 《广西蚕业》1998,35(1):30-33
我市养蚕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代就有种桑养蚕的习惯,但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致使蚕业生产一落千丈,我市种桑养蚕就此消失。60年代为发展蓖麻蚕,建立了市蚕种站,1968年开始恢复桑蚕,鼎盛期的1973年,全市桑园面积2668多公顷,年产茧30多吨,  相似文献   

19.
利用木薯叶养蓖麻蚕是我县的创举.六十年代发展很快,产量最多年份是1965年,饲养量达80000多盒,产茧皮60多吨(1300多担)名列全区前茅.由于十年动乱的破坏,加上蚕茧价格偏低等原因,到八十年代初已基本停产.我场名为蚕种场,实已转产繁殖鱼苗为主.  相似文献   

20.
我县有11个乡镇,耕地40多万亩,总人口58万多人.1981年蚕桑生产分布在四个乡镇,桑园242亩,产茧不足50吨.1985年蚕桑生产已遍及全县11个乡镇,桑园扩大到3219亩,养蚕农户2927户,全年养蚕11651张,总产茧2344吨.总产值991441元.我县蚕桑生产发展之所以比较快,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并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