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1~1983年,在苏联布鲁霍韦次区列宁遗训集体农庄进行了玉米和高粱不同混播分式的研究。利用СПЧ—6播种机,按1:1、2:1、4:2和5:1的方式播种。试材为玉米杂交种克拉斯诺达尔303АТВ(中晚熟)  相似文献   

2.
冬季播种绿肥时,以红花草子为主,适当混播满园花、麦类、蚕豆、油菜等作物,可比单播红花草子增产2—4成,并且比单播可增加五氧化二磷32%,增加氧化钾49%,平衡了绿肥的氮、磷、钾的比例。混播绿肥翻沃后栽插早稻,禾苗前期返青早,分蘖快,后期不早衰,落色好。绿肥混播还可减少红花草子三分之一的用种量,这样可保证或扩大绿肥播种面积。绿肥混播技术:1.混播方式各种绿肥混播均应以草子类豆科绿肥为主,适当搭配其他绿肥品种。①双季晚稻田可以红花草子为主,混播油菜(或满园花)与大麦。②中稻田翻耕后混播,可用红花草  相似文献   

3.
共生固氮作用是生物氮学说中发展很快的方面之一,这是因在农业中生态学意义及利用前途较大。多数共生固氮作用的研究是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完成的,在温带地区研究极少。然而,苏联温带地区种植下述作物却很有前途:如粒用高粱(达200万公顷)、青贮高粱(清种及与玉米混播,达600~700万公顷)以及青饲、干饲及半干青饲高粱(达400万公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对夏玉米生育期、高度、茎粗、叶面积指数与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产量要素的影响。[方法 ]于2019年开展为期1年的分播期试验,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采用裂区试验,设4个播期处理,分别在5月31日(B1)、6月10日(B2)、6月20日(B3)、6月30日(B4)播种。每处理设4个重复。[结果]晚播处理前期发育期进程加快,后期发育期天数差异不明显,最终造成随着播期的推迟,发育期天数逐渐缩短并且B4处理在灌浆后期日均温度低于灌浆所需温度而停止灌浆,导致玉米无法完全成熟;随着播期推迟不仅增加了倒伏的风险和乳熟期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同时加上随着播期推迟果穗变短变细,从而影响干物重积累,最终导致产量降低。[结论]考虑鹤壁地区常年小麦收获期在6月2—10日,在6月2—15日播种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将更有利。  相似文献   

5.
病害是制约粮食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如若大面积种植抗病性相同的作物品种,感染该品种的病原菌就很容易传播,造成病害流行,产量降低。推广新的农业技术、高产抗病品种和运用品种混播的方法均可以克服这一问题。生产实践证明,品种混播效果很好。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混播对作物免疫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对主要病害具有抗性而且生长期相近的三个大麦品种进行混播试验。混播的品种以遗传和植物病理学研究为基础予以确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设施蔬菜—鲜食玉米轮作模式下鲜食玉米的适宜播期、种植方式和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6个鲜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2个播期(05-30、06-20),2种种植方式(等行距种植和宽窄行种植),研究分析播期和种植方式对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影响鲜食玉米相关性状的首要因素,播期显著影响鲜食玉米生育期、穗行数、行粒数、去苞叶单穗质量、去苞叶产量和产值,而种植方式则对各项测定指标无显著影响。在西昌市设施蔬菜—鲜食玉米轮作模式下,选择鲜甜糯88和华鲜玉890,在6月20日左右播种,可获得较好的外观商品性、食味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丹2100和高粱辽杂10号的可见叶片为材料,应用RAPD筛选技术,对玉米、高粱基因进行分子标记.主要结果如下:(1)对玉米丹2100和高粱辽杂10号叶片总DNA提取纯化的方法进行优化,确定提取总DNA的最佳方法.即CTAB法.(2)初步建立了玉米丹2100和高粱辽杂10号RAPD反应体系,并确定了RAPD反应体系中最佳的引物种类及PCR扩增的最佳反应条件,获得了稳定高效的RAPD扩增结果及多态性较好的DNA.(3)应用RAPD技术筛选14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45条谱带.A2、G4、Y13分别扩增出3条差异谱带分别为OPG-04800、OPA-02450、OPY-13500.  相似文献   

8.
玉米播期推迟与生长发育、有效积温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试验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为供试品种,从5月6日至6月7日共设7个播期,研究春旱条件下玉米播期推迟与生长发育、有效积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播种期推迟各阶段生育进程加快,播种期推迟30 d,播种至出苗天数缩短4 d;出苗至抽雄天数各品种间表现不同,先玉335缩短11 d,郑单958缩短8 d,浚单20缩短3 d。随播期的推迟株高和穗位高增高,总叶片数和穗上叶片数不变;秃尖增长,行粒数减少,穗长、穗粗和穗行数不变;子粒长度减小,宽度不变,千粒重和容重降低,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容重。产量与玉米生长期有效积温呈正相关,浚单20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先玉335,郑单958最小。研究结果表明,浚单20播期最迟为5月16日(有效积温2752.9℃.d),先玉335播期最迟为5月23日(有效积温2624.4℃.d),郑单958播期最迟可至5月27日(有效积温2560.9℃.d)。  相似文献   

9.
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刘明  陶洪斌  王璞  张雅杰 《玉米科学》2009,17(2):108-111
以郑单958和鲁单984为材料,研究了两个播期条件下春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显著,且品种间表现趋势一致。晚播春玉米生育期缩短,在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早播春玉米。晚播春玉米产量(干重)提高,粒重在播期间、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晚播春玉米穗粒数显著提高,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推迟播期后总耗水量增加,但增加幅度小于产量增加的幅度,水分利用效率略高于早播春玉米。在本试验条件下,晚播春玉米具有较优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并向子粒转移,增加穗粒数。因此,在春玉米播期的选择上不应单纯考虑生育期的延长,应重视早播春玉米前期营养生长受限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特别是在易受旱的地区,冬高粱的栽培一般利用残留的土壤水分。冬高粱早播有助于提高籽粒和秸秆的产量,但农民尚未采用这种方法。因而本试验拟研究不同播期下冬高粱基因型的干物质生产效  相似文献   

11.
深松与播期对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深松和播期对玉米冠层结构的调控,分析深松与旋耕条件下不同播期群体冠层结构特点,明确塑造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耕作方式及适宜播期。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耕法设2个水平(深松与旋耕),副区播期设3个水平(4月25日、5月10日和5月25日),研究深松与不同播期对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可适当延长玉米生育进程,对玉米植株形态、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特征参数及产量的影响均表现为深松>旋耕(CK);播期处理间其冠层结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早播>中播>晚播;随着播期推迟,早播(4月25日)产量较5月10日、5月25日分别提高3.61%和43.38%。说明深松条件下早播利于群体形成合理的冠层结构,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播期对吉林省不同品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不同播期对吉林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试验以吉林省主栽品种通单258、华科425、农华106为材料,进行5个播期处理试验,播期设置分别为:4月28日(T1)、5月4日(T2)、5月11日(T3)、5月18日(T4)、5月25日(T5)。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各品种玉米生育期均不同程度缩短,并且播期越晚,干物质积累量越低。玉米开花期前,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花后晚播处理叶面积指数下降快于早播处理。推迟播期,不同品种百粒重降低,产量下降,T1处理产量与T4、T5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适时早播,有利于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玉米和高粱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动态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玉米品种油试67和高粱品种LA5×36不同时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作物的SPAD值在前期大小相近,高粱略高于玉米;中后期玉米叶片SPAD值下降速度较快,叶片衰老与籽粒成熟同步性强,而高粱叶片的持绿性较强.玉米不同叶位SPAD值变化幅度比高粱大,主要表现在低叶位叶片和高叶位叶片数值较低.玉米棒三叶的SPAD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利用两熟棉区麦行的土地和光、热资源,发挥间作套种优势,三年来进行了在预留棉行混播绿肥试验。现将结果综述如下: 一、试验概况试验在本所中壤质土进行,肥力中等。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4~1.69%,全氮  相似文献   

15.
为完善"麦/玉/豆"新三熟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寻求玉豆套作体系下获取玉米、大豆共同高产的最佳玉米播期和密度;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玉米播期与密度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玉米群体对玉/豆模式下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适当晚播(3月26日~4月5日)和密植(4.8~6万株·hm-2)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玉米早播(3月6日)与稀植(3.6万株·hm-2)能降低大豆株高、增加茎粗、缩短结荚高度、增加分枝数,提高20 cm~60 cm层分枝荚数、粒数和60 cm以上层主茎英数与粒数,比晚播(4月15日)处理增产40.42%,比高密度(6万株·hm-2)处理增产35.79%;玉米适当早播(3月6日~3月26日)和适度密植(4.8万株·hm-2)有利于玉豆套作体系总产量和总产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大平原南部地区,雨量不足和分布不均是限制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单种或复种的夏季作物尤为如此.本研究是于1976-1987年在俄克拉何马的Bixby植物研究站进行的,试验地为粉砂壤土(Gumulic Haplaquclls).目的是测定雨养条件下同一块地里小麦、大豆和粒用高粱长期复种对维持籽粒产量的效应.12年的单作小麦平均产量为3050kg/ha,而与大豆和粒用高粱复种的小麦产量分别为2510kg/ha和2450kg/ha.12年中有11年,采取常规耕作单种大豆和粒用高粱及麦后免耕复种大豆和粒用高梁.单种大豆的平均产量为2470kg/ha,而免耕复种的产量为1930kg/ha;单种粒用高粱的平均产量为5130kg/ha,而免耕复种的产量为4200kg/ha.在降雨量接近30年平均雨量及其分布的那些年份(11年中有5年),复种大豆和粒用高粱的产量与单种产量不相上下.这些结果表明,小麦、大豆和粒用高粱复种的产量可以长期维持.在俄克拉何马东部地区,中等质地土壤中复种比单种能更有效地利用气候、土地、劳力和设备等资源,从而获得更高的籽粒总产量.  相似文献   

17.
播期对吉林省中部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单株叶面积、株高影响较大,4月27日和5月6日播期处理株高、单株叶面积大于其他处理;4月19日播期处理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DMA)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导致早衰;5月25日播期处理开花前和开花后DMA均小于其他处理;5月7日播种的玉米产量最高;早播(4月19日)处理百粒重比5月7日播种低9.91%;晚播(5月25日)处理百粒重和穗粒数分别比5月7日播种降低11.27%和13.53%。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播期处理玉米产量、脂肪含量分别与日照时数、积温(≥10℃)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蛋白质含量与日照时数、积温(≥10℃)、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798、r=-0.750、r=-0.724)。5月7日播期处理玉米子粒中淀粉和营养成分总含量最高,分别达72.10%和84.60%,为最佳播种日期。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从1979年开始,连续五年对豆—稻复种制进行复种连作和轮作的定位观察。1981年起增加豆间玉米—稻复种制的定位试验。结果说明,豆—稻,特别是豆间玉米—稻复种制,可以获得较高的粮食产量。尤以沿河冲积沙土、紫泥田以及潜育性低产田,豆—稻复种制折谷产量更为理想。经济效益较双季稻高。光能转化效率,豆间玉米—稻比双季稻稍低,  相似文献   

19.
高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太渊 《杂粮作物》2003,23(6):340-343
高粱是全球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的第六大重要作物,是粮食、饲料和酿酒业的重要原料,尤其对于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1999年高粱在全球的种植面积已达到4000万hm2(Zhao等,2000)。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高粱品种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植物转基因技术通常依赖于植物快捷、高频率再生体系的建立。然而,高粱是目前公认的最难建立植物无性组织或器官再生体系和导入外源基因的作物之一(Zhu等,1998)。虽然高粱遗传化研究工作15年前就开始了,但与其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禾谷类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相比,由于高频再生和高效转化…  相似文献   

20.
试验设置4种玉米/黄顶菊混植比例,玉米单种(A1)、玉米/黄顶菊2∶1混种(A2)、玉米/黄顶菊4∶3混种(A3)、玉米/黄顶菊1∶1混种(A4),4种施氮梯度0(CK)、175(T1)、275(T2)、375 kg/hm^2(T3),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不同处理下玉米叶片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筛选18对引物组合对各处理玉米叶片进行扩增,不同混植比例下各获得754条MSAP条带,在A1、A2、A3和A4混植比例下,对玉米表观遗传多样性贡献率最大的引物组合分别为EmHM21、EkHM17、EdHM21和EhHM17。A1混植比例下的未甲基化条带数、超甲基化条带数和总甲基化带数与其他3种混植比例条带数相比差异显著,4种混植比例下玉米叶片基因组DNA半甲基化和全甲基化条带数差异不显著,总甲基化条带数为79~93条,占比为10.84%~12.33%。与A1混植比例下相应施氮梯度相比,混植比例达到2∶1(A2)且施氮梯度达到175 kg/hm^2时,玉米叶片的半甲基化水平、全甲基化水平和总甲基化水平产生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