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遗鸥是蒙古高原荒漠—半荒漠生态条件下的特有鸟种,是国际公认的濒危鸟种,具4个相对独立的繁殖种群,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的春、夏季主要栖息、繁殖地是鄂尔多斯高原盐沼湿地,2006年遗鸥的繁殖地在湿地的红碱淖尔湖,所以4月-10月对鄂尔多斯高原盐沼湿地的红碱淖尔底栖动物的组成和分布及月动态变化进行调查,并且对水生昆虫的成虫和幼虫的蜕皮壳数量进行调查,以及对遗鸥在春、夏季繁殖期的觅食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红碱淖尔的底栖动物种类少,只有9种,且都是水生昆虫,豆娘和摇蚊是优势种,占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90%以上。遗鸥食物种类少,繁殖地生态环境脆弱,典型相关和多元线形回归分析显示,豆娘幼虫是遗鸥繁殖期间的主要食物,5~7月高峰期的摇蚊幼虫是遗鸥重要的食物补充来源。遗鸥与豆娘幼虫、遗鸥与摇蚊幼虫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种群数量存在着消长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以拉萨河谷高寒湿地-拉鲁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评价等级和评价方法,对拉萨河谷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4年间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处于快速下降状态,2005~2010年间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呈波动趋势,生态系统处于临界健康状态,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影响比较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系统活力减弱,人为破坏、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对生态压力较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3.
结合降水量、湿地蓄水量以及水面面积数据,研究扎龙盐沼湿地近年来的旱化特征及其对湿地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扎龙湿地呈现出持续干旱的状态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70年以前,研究区的旱涝情况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厄尔尼诺事件以及太阳黑子周期性变化等);1970年以后,湿地的旱涝程度是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1860—1970年,扎龙湿地旱涝变化以3~6 a和20~30 a周期为主。近半个世纪以来,扎龙湿地表现出干旱缺水的状态,其原因主要与人类活动限制了乌裕尔河上游径流进入湿地有关。扎龙湿地持续干旱缺水,导致大面积沼泽消失并形成盐渍化土壤,研究区盐渍土面积已经由1979年的170 km~2增加到2017年的245 km~2,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土壤盐渍化过程发生在湿地核心区。  相似文献   

4.
锡林河流域上游河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揭示锡林河流域上游河谷湿地格局变化过程及驱动因素,选取1989—2015年12景Landsat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质心迁移模型和景观指数方法,研究了区域湿地景观的组成及演变趋势,并探讨了湿地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1989—2015年,锡林河上游湿地面积整体呈减小趋势,变化率为-1. 21 km~2·a~(-1);湿地面积占比在2. 55%~3. 75%。湿地质心整体向西北方向迁移,斑块面积在南北方向呈缩小趋势,而在东西方向呈延长趋势。②类型水平上,1995—2006年流域湿地斑块数量变化剧烈,1989—2000年斑块数量增加,表明景观破碎度增大,2011—2015年斑块数量呈下降趋势,景观斑块向规则化和集中化趋势发展;景观水平上,湿地最大斑块所占比例减少,斑块趋于复杂化,景观破碎度增大,香农多样性、香农均匀度指数整体呈减少趋势,湿地景观分布向均衡方向发展。③湿地面积对人口数量和牲畜量响应较为敏感,过度放牧是导致该区域湿地不断萎缩、景观多样性改变的关键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近50年来乌兰察布市水分盈亏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0-2017年乌兰察布及周边20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文中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IDW)等分析乌兰察布市水分盈亏量空间变化格局,并结合线性拟合、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了该区水分盈亏量在年平均及四季多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70-2017年乌兰察布市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整体处于亏缺态势,并呈由南向北亏缺量逐渐增加的分布格局;四季水分盈亏量空间差异较为明显: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除秋季外,年平均和其他季节均呈下降趋势;(2)年平均及四季水分盈亏量存在一定周期性,周期振荡大致在20-30a之间,第一主周期分别为10a、6a、9a、7a、和11a;(3)年平均、春、夏、秋季的盈亏量存在突变特征,突变年份分别为1979年、1997年、1998年和2006年附近,而冬季没有显著突变年份。  相似文献   

6.
利用锡林郭勒草原2006年TM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野外调查,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将研究区面积大于5km2的湖泊-湿地复合体划分为湖泊、沼泽水体、裸地、裸滩与盐化地、湖滩湿地、典型湿地、地带性草原7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揭示不同草原地带湖泊-湿地复合体的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锡林郭勒草原范围内,湖泊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7.
若尔盖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湿地之一。受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等影响,该区域出现了湿地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的现象。为全面掌握该区域土地沙化状况,文中基于Landsat TM影像分析了1995-2016年若尔盖高原沙地时空变化,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土地沙化的成因。结果表明:近二十年间,该区域沙地呈增长趋势。2006年以前沙地增长较快,主要分布在若尔盖县西北部和玛曲县东南部,降水和放牧强度是该时期土地沙化关键驱动因子;2006-2016年间,降水量增加、放牧强度减弱,沙地增长速度有所下降;1995-2016年间,任意两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大多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即各因子共同作用增强了沙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农美利防除水稻直播田李氏禾效果及安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约180万hm2,其中直播稻面积20万hm2。近年来由于稻田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稻田常呈湿地状态,致使李氏禾等原湿地杂草逐渐侵入稻田并呈蔓延趋势。1983年在桦南县稻田首次发现李氏禾以来,现仅在三江平原地区发生面积已达10万hm2以上。现有除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湿地植被生物量影响分析——以三江源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三江源区7个典型湿地样地植被生物量和指示种生物量进行年度连续监测,发现2006年度植被生物量、指示种生物量均比2005年有所减少;分析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2006年较2005年年平均气温升高0.2-1.0℃、年蒸发量增加54-334mm、年降水量减少60.7-164.5mm;基于以上事实分析,提出关于三江源区湿地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采用固定半径样点法和样带法,对内蒙古白银库伦遗鸥自然保护区内6种生境的鸟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到鸟类77种,隶属于10目23科。其中,留鸟11种,夏候鸟50种,旅鸟16种。春季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冬季最低。各生境的鸟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明显,不同生境中鸟类群落结构也有较大差异,其优势种不同,而且在不同季节也有变化。栖息环境和食物的季节性变化是鸟类群落结构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同时发现,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繁殖地分布的最西新记录。遗鸥(Larus relictus)最早于4月到达白银库伦,8月离开,每年数量最高峰出现在6月。连年干旱是影响遗鸥种群繁殖和数量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高原盐沼湿地浮游植物的多样性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游植物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其种类、数量、生长变化、种群结构与分布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沙漠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多样性迄今未见报道。文中在2006、2007年每年的4-10月对鄂尔多斯高原盐沼湿地的桃-阿海子和红碱淖尔湖泊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依据《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进行,浮游植物多样性评价采用Pielou均匀度、Margalef丰度和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表明:2006、2007年红碱淖尔浮游植物分别为15种和18种,发现的藻类除半咸水或盐水种之外,大多数是淡水普生性的广盐种或喜盐种,由于碱度高,Ca2+含量极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不高,并且5.8g/L和6.2g/L的盐度恰好处于5~8g/L的水生生物耐盐性的极限范围内,生物种类较少。桃-阿海子两年分别发现4种、2种,主要是盐藻、螺旋藻等较典型的盐水种以及耐盐种和喜盐种。盐度不是决定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分布的唯一生态因子;在所调查的湿地中,Na+摩尔百分数含量达43.3-48.1%,CO32-+HCO3-达12.7-26.3%,碳酸钠对硅藻具有毒性,随盐度升高毒性加剧,在桃-阿海子未检出硅藻,红碱淖尔也仅有三种;离子系数(M/D)是一项重要的生态指标,桃-阿海子浮游植物种类少于相似盐度的尕海内湖和夏日淖、桑根达莱淖,是因为湖水的离子系数太大。综合来看,浮游植物多样性受众多生态因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尕海4种湿地类型土壤水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尕海草本泥炭地、沼泽湿地、高山湿地和洪泛湿地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及贮水量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 草本泥炭地、沼泽湿地、高山湿地和洪泛湿地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25.13%、159.46%、179.47%、111.78%;② 4种湿地类型土壤的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80 cm土层,草本泥炭地、沼泽湿地、高山湿地和洪泛湿地的土壤容重平均值分别为0.89 g/cm3、1.17 g/cm3、1.11 g/cm3、1.18 g/cm3;③ 4种湿地类型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贮水能力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④ 在草本泥炭地、沼泽湿地、高山湿地和洪泛湿地中,土壤的毛管持水量分别是土壤自身重量的2.50、1.51、1.00、1.78倍,饱和持水量分别是土壤自身重量的2.83、1.81、1.25、2.08倍;⑤ 4种不同湿地类型中,草本泥炭地的土壤较疏松、孔隙度大、通气性好、持水和蓄水能力强。  相似文献   

13.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化草原鄂托克旗都思图河流域面积468km2为研究对象,对2006年和2007年流域内人工灌溉草场建设项目启动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流域内显性植被、隐性植被、玉米灌溉草场和苜蓿灌溉草场等资源斑块的景观特征,利用协调度进行牧区水利建设对整个流域生产力的影响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牧区水利建设前后的景观格局由原来的随机型向集群型发展,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关联性、易达度、连通性下降,而景观斑块的分散度、干扰度、隔离度和破碎度等指数上升;景观资源斑块数量的消长与排列格局改变,直接导致流域内水资源亏缺近364.421mm,生物量下降53807.3 kg/a.hm2;景观在人工草场建设前后的协调度表明,在人工草场水利建设前其协调度评价值为63,而建设后其评价值仅为43。由此建议:以集群格局进行草原牧区水利建设不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草原水利建设应考虑草原本底-流域廊道-草库仑斑块在水流作用下能流、物流耦合的生态过程前提下,实现草原流域景观要素的水资源利用与分配;草原生产力提高的瓶颈是保证地表环境如何把天然降水转化为草原生产力层生态水,以维系正常的草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The Relict Gull(Larus relictus) is recognized as a vulnerable species,with a worldwide population of about 6,000 individuals.Always inhabiting the extreme arid regions of Central Asia,their migratory routes and winter grounds are unclear.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distribution sites,habitat,behavior,population size and seasonal changes of Relict Gull.Line transects and point counts in every month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gulls around the Ebinur Lake.The result showed Relict Gull was summer visitor to Xinjiang,Western China.Population curve with a single peak was obtained.This gull appeared in early April and was 63 individuals(1%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The number remained stable from May to July in 2009.The discovery of fledglings indi-cates that Relict Gull may breed here.They left Ebinur Lake in August.Relict Gull in Ebinur Lake should belong to the Central Asian subpopulation,which was the most westerly record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A new species, Wardium gvozdevi sp. n., was described from a slender-billed gull (Larus genei Brême) in central Kazakhstan (Lake Tengiz). It was experimentally established that brine shrimps Artemia salina, abundant in the lake, are obligatory intermediate host of the cestodes. Wardium gvozdevi develops in the intermediate host (from an oncosfere to a cysticercoid) during 12-15 days under conditions of Lake Tengiz with the extremely salt water (65-80 per mill) and temperatures of 22-24 degrees C.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市工业用水变化趋势和需水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需水量与日俱增,工业需水量的预测已成为城市供水和水资源规划极其重要的部分.以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对象,对工业用水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其未来的需水定额.采用定额法和增长比率法对鄂尔多斯市2010、2015和2020年工业需水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比较符合鄂尔多斯市的发展实际,对水资源决策...  相似文献   

17.
黄旗海湿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湿地所处的黄旗海盆地属于农牧交错区和多民族聚居区,生态十分脆弱。通过分析湿地退化原因,提出了平原区深层地下水过量开采是黄旗海湖水干枯的直接原因。建立了湿地湖水水量平衡分析模型,模拟不同降水和规划条件下入湖水量组成及其变化。分析表明:丰、平、枯水年份可以维持的平均水面面积分别为29.83 km~2、31.67 km~2和23.79 km~2;最大水面出现在年底,湖泊未来水文情势不同于历史时期,因地表来水呈减少趋势,湖水面的维持将越来越依赖地下水。2020年和2030年生态修复可维持湖水面面积目标分别为20 km~2和30 km~2。研究成果可为黄旗海流域水资源开发与水生态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发育了类型多样的高原湿地,这些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分析,系统研究了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分布及特点.详细介绍了西藏高原湿地的组成类型,分布区域以及其生物多样性、稀有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收法等,计算出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为6 207.83亿元.功能价值量大小依次为:降解污染>大气组分调节>调蓄洪水>气体调节>科研文化和生物栖息>水源涵养.其中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最大,为2 080.15亿元,最小的是水源涵养功能25.12亿元.最后,对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