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了解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及影响活动时间节律的因素,从2017年4月份至2018年3月份,采用瞬时扫描(5 min)法对都匀市西山公园笼养黑叶猴(1雄,2雌)进行了行为观察。结果表明:雄性个体全年平均日活动时间分配情况为休息72.5%、摄食12.3%、移动5.4%、乞食5.3%、玩耍3.4%、梳理0.6%,其他0.5%;雌性个体全年平均日活动时间分配情况为休息67.3%、摄食11.5%、乞食6.7%、玩耍6.4%、梳理4.8%、移动1.8%,其他1.5%。雄雌性别间移动和梳理行为在不同季节中差异显著(P0.05),并且黑叶猴具有明显的日活动时间节律性。通常上午出现摄食及移动高峰,中午长时间休息,下午出现明显的移动、玩耍及乞食高峰。下午乞食高峰的出现与游客数量较多有关。不同性别间移动、梳理及玩耍行为的日活动时间节律差异显著(P0.05)。各季节间雄性个体的移动及乞食行为时间节律差异显著(P0.05),雌性个体的玩耍行为时间节律差异显著(P0.05)。说明笼养黑叶猴活动时间节律受人为(游客投食)、性别及季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4年7~9月,对福州动物园圈养的黑帽悬猴进行了地面丰容试验,将黑帽悬猴饲养场水泥地面平均划分三个部分,分别为填以泥土的地面、铺以树皮的地面和水泥地面,观察地面丰容对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帽悬猴在泥土地面上出现觅食行为和社会行为的频数最高,在水泥地面上出现休息行为的频数最高;在黑帽悬猴活动行为中,垫料后行为增加,在树皮地面上出现个体单独活动的频数最高。试验结果为动物园圈养的黑帽悬猴地面环境的设置和动物福利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圈养丹顶鹤幼乌的行为发育规律,为今后的丹顶鹤保护以及再引入工程提供有价值的资料,2011年6~9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对6只笼养丹顶鹤幼乌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圈养丹顶鹤幼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行为谱及其变化和日间行为规律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周龄的增加,幼鸟的休息行为时间分配随着周龄的变化明显减少,游走、取食、理羽和警戒行为的时间分配随着周龄的变化有所增加,而玩耍行为的时间分配先逐渐增大然后减少并稳定.最后,圈养丹项鹤幼乌的各行为时间分配分别为:游走14.83%、休息16.8%、取食29.08%、理羽15.33%、警戒13.75%、玩耍9.41%.  相似文献   

4.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是桑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重要的天敌昆虫,明确其雌、雄成虫的日活动行为节律,可为人工饲养和生物防治应用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气候箱(温度22℃、RH 60%±10%)单头隔离饲养花绒寄甲成虫,对其移动、取食、饮水、木块处静息、木块外静息5种活动行为的日节律进行观察。各种活动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以木块处静息最多(63.39%),饮水行为最少(1.45%),各行为活动的日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雄成虫各活动行为的高峰时间:移动行为雌、雄成虫均出现在21:30;取食行为雌成虫在0:00,雄成虫在8:30和19:30;饮水行为雄成虫在6:00—6:30,雌成虫在8:30;木块处静息行为雌成虫在6:30,雄成虫在19:30;木块外静息行为雌成虫在10:00,雄成虫在10:00和13:30—14:30。雌、雄成虫各种活动行为在全天的时间分配:雌、雄成虫的移动、木块外静息及雌成虫的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雄成虫饮水和木块处静息及雄成虫取食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雌、雄成虫各种活动行为在白天和夜晚时段的分配:雌雄成虫移动、雄成虫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成虫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在上午、中午、下午和夜晚4个时间段的分配:雌、雄成虫的移动行为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成虫取食及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4个时间段雌、雄成虫之间仅夜晚在木块处静息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显示,花绒寄甲成虫活动行为受到明显的时间影响,白天大多数时间处于静息状态,夜晚20:00至次日5:00处于活跃期;各种活动行为日节律在雌、雄成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2010年2~6月,应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10只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分配和节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组成以取食和休息为主.春季,亚成体大熊猫取食行为频次高于夏季,而休息行为频次则低于夏季,春夏两季的行为总体分配间没有显著差异;从行为节律来看,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均呈现非正态特征.走动行为主要集中于7:00~8:00和13:00 ~15:00,攀爬行为主要出现于12:00之后,玩耍行为以13:00~14:00为主;亚成体大熊猫的部分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活动行为与取食行为呈正相关,与休息行为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2012年12月~2013年2月,通过直接拍摄观察,采用瞬时扫描记录方法,对上海动物园内圈养条件下4只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活动时间分配和笼舍空间利用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圈养环境下大部分时间用来休息,占昼间活动时间的46.27%,其次是理毛行为,占22.20%,摄食和玩耍行为分别占9.73%,6.90%,乞食和移动行为分别占5.04%、5.76%,其他行为占4.10%;休息行为有2个高峰,分别为8:00~9:00时和16:00时以后,摄食行为只在8:00~9:00时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高峰,理毛行为集中在10:00时;通过对空间利用率的比较,A、B、C、D、E各区均有利用,但是A区、C区、D区的占用率明显高于B区、E区,A区主要用来休息,B区、C区、D区主要用来玩耍和移动,E区主要用来取食和休息。  相似文献   

7.
恒河猴血液细胞、生化和凝血功能正常参考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分析人工饲养及在非麻醉(清醒)状态下108只健康成年恒河猴的血常规、血液生化及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正常值,并分析各项检测数据的性别差异。血常规测定值17项,其中,雌猴较雄猴极显著高(P<0·01)的项目为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液生化测定值17项,其中,雌猴比雄猴显著低(P<0·05)的项目有丙氨酸转氨酶(ALT),显著高(P<0·05)的项目有碱性磷酸酶(ALP)。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测定值9项,其中,雌猴比雄猴明显高(P<0·05)的项目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极显著高(P<0.01)的项目为凝血酶时间(TT)。建立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健康成年恒河猴的血常规、血液生化、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正常参考值指标,丰富和完善了恒河猴动物实验和疾病诊断中血液分析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8.
2009年4~5月,对上海动物园一对鬃狼开展了环境丰容,并应用鬃狼行为评估了鬃狼丰容工作的有效性。实施环境丰容前后,鬃狼的行为时间分配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其中,休息行为显著减少(P0.05),探究、标记、社群和玩耍行为极显著增加(P0.05),刻板和乞食行为显著减少(P0.05)。环境丰容对鬃狼的移动、取食、警戒、修饰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丰容,鬃狼的异常行为显著减少(P0.05),踱步(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均显著降低(P0.05),发呆(刻板)行为和乞食行为的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也显著减少(降低)(P0.05)。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扎龙保护区圈养群体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越冬行为策略,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对圈养2013年和2014年亚成体丹顶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主要以取食行为为主(34.14%),其次为站立行为(15.77%);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温度对越冬期各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年龄仅对玩耍行为有显著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温度与取食和游走行为显著正相关,与站立和静栖显著负相关,年龄与玩耍行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温度升高时取食和运动,温度降低时站立和静栖,2岁龄亚成体丹顶鹤相较于1岁龄更喜欢玩耍。  相似文献   

10.
圈养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行为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 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动物园是迁地保护的重要场所,研究动物行为与游客行为可以为动物和游客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分析了济南动物园孟加拉虎、非洲狮的日行为活动节律,以及其行为与游客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孟加拉虎的日行为中走动时间所占比例最大,占45. 47%;其次是睡眠,占43%,卧息占10. 88%,其他行为仅占0. 65%;非洲狮卧息时间所占比例最大,占62. 76%;其次是睡眠,占27. 82%,走动行为占7. 24%;其他行为仅占2. 18%。二者行为与游客召唤、拍照行为以及游客停留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游客停留时间与孟加拉虎的活跃状态存在显著相关性;当其睡眠时,游客的召唤行为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也随之增长。游客拍照行为与非洲狮卧息行为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动物园应增加环境丰富度,促进动物自然、多样的行为表达;加强游客教育,为游客创造更好的观赏体验,以提高动物园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选取大熊猫"妙音"发情期及假孕期各6 d,应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对大熊猫"妙音"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大熊猫"妙音"在发情期间的采食行为、活动行为和休息行为均为3种主要行为,且休息行为的时间分配明显要少于正常时期;活动行为明显要多于正常时期,假孕期采食行为和活动行为的时间分配要少于正常时期的采食行为和活动行为,而休息行为则要多于正常时期。发情期和假孕期相比,活动行为和休息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差异性极其显著。发情期活动行为较多,休息行为较少;假孕期活动行为较少,休息行为较多。通过行为的变化来预判大熊猫是否发情与假孕,进而做下一步的诊断以及修改饲养管理方案,确保大熊猫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丰容是为圈养动物提供适宜生活环境,改善圈养动物行为结构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究丰容对圈养双角犀鸟日常行为的影响,于2013年1~4月对上海动物园3只双角犀鸟进行展区丰容实验。丰容方法包括在栖架上设置云梯、悬挂麻绳和玩具、使用饲喂器等。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双角犀鸟的日常行为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丰容前后双角犀鸟个体间行为时间分配在社群、休息、运动、动喙行为方面有显著差异;丰容对双角犀鸟的日常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且丰容后各个个体均在修饰行为、休息行为、运动行为和动喙行为方面出现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修饰行为、运动行为、动喙行为增加,休息行为减少。丰容前后双角犀鸟的Et常行为变化具有个体特异性及行为连锁性。丰容有利于丰富双角犀鸟的日常行为,减少刻板行为的发生,有效提高了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14.
2018年6—10月,采用扫描取样法研究了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圈养野猪的行为,同时记录了参观野猪游客的数量和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游客对野猪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客数量上升伴随着对野猪投食和逗引行为增加,野猪求食行为增加;(2)野猪卧息、站立、运动、冲突、友好、繁殖行为的频次与游客数量不显著相关(P>0.05);(3)刻板行为频次与游客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672,P<0.05);(4)野猪的刻板行为频次与游客数量之间的最佳拟合曲线方程为Y=-4.573+0.288 X-0.001 X^2+(4.818×10^-7)X^3,其中Y为野猪刻板行为频次,X为游客数量。研究表明,游客对野猪不同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析人工饲养是否会导致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发生变化,2019年7月在广西大桂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布置监控摄像头对22只野生鳄蜥和44只人工繁育鳄蜥进行监控,记录2种环境中被观察个体在每个时段(1 h)内每种行为的占用时长,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夏季行为时间分配方面,野生鳄蜥种群的移动、捕食及晒太阳行为时间占比极显著高于人工饲养个体(P<0.01);2种环境中鳄蜥的静栖和隐蔽行为时间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夏季行为节律方面,当气温较高时(13:00—16:00),人工饲养个体静栖行为占比为73.04%~82.82%,而野生个体多选择隐蔽(行为占比56.82%~62.88%);野生个体移动行为占比有2个明显的高峰,分别位于07:00(5.42%)和18:00(6.02%),而人工饲养个体移动行为占比仅有1个明显高峰,位于19:00(2.34%);野生个体捕食行为有3个高峰,分别位于07:00(2.35%)、11:00(1.70%)及17:00(0.98%),而人工饲养个体几乎没有出现捕食行为(全...  相似文献   

16.
2017年3—6月,在上海动物园笼养环尾狐猴展区布设定时饲喂器,探讨其对环尾狐猴(Lemur catta)行为的影响。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环尾狐猴行为,分析环尾狐猴的行为变化及其对定时饲喂器的认知。开展定时饲喂器丰容后,环尾狐猴的休息行为显著减少,移动和取食行为显著增加(Mann-Whitney U,P<0.05),对展区空间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chi-square test,P<0.05)。环尾狐猴通过学习,适应了定时投喂器的工作模式,并形成了相应的行为模式。本次丰容在短时间内效果较好,但在后期,动物的反应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7.
2017年3月19日昆明动物园1头雌性东北虎产下3只幼仔。本项研究通过监控视频,使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了雌虎及幼虎在此日后30 d内的行为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观察结果显示,雌虎在哺乳初期的行为以休息和哺乳为主,分别占到了行为总频率的55.13%和19.21%,而幼虎在哺乳初期的行为以休息和吮乳为主,分别占到了71.25%和12.98%。不同时期雌虎出现的休息、哺乳、亲幼虎行为差异显著(P<0.05),移动、进食和其他行为的差异极显著(P<0.01);幼虎表现出的休息、吮乳、拱拔、张望、玩耍和其他行为在6个时期都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亲雌虎行为差异显著(P<0.05),而移动行为在不同时期的差异不显著;幼虎在哺乳初期还有新的行为发育出现。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0月-2010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大海子越冬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us)种群进行了越冬时间分配和日间活动节律的研究。取食是黑颈鹤越冬期间最主要的行为,占(52.84±5.59)%,其次为警戒(19.85±3.64)%、搜寻(10.84±2.24)%和休整(9.24±6.41)%,其余行为依次为:行走(2.79±(0.66)%、飞行(2.56±1.63)%、争斗(1.45±0.48)%、其他(0.43±0.28)%。越冬期间黑颈鹤日间(9:00-18:00)行为呈现出上午和下午取食双峰、中午休息高峰的规律性变化。结合地理环境,提出马树黑颈鹤两个取食高峰与草海和大山包黑颈鹤种群间的差异性及其原因,并分析了马树越冬的黑颈鹤种群与在贵州草海越冬的黑颈鹤种群间在取食行为比例、警戒行为比例所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9年710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法对海南赤麂(Muntiacus muntjak ni gripes)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964 h的观察。结果表明,海南赤麂将最多的时间用于采食,其次是反刍和卧息,用于移动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海南赤麂是以晨昏活动为主的食草动物。性别、年龄和天气均是影响海南赤麂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的因素,在时间分配方面,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反刍和卧息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采食和移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卧息、移动和其他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天气条件对海南赤麂的移动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活动规律方面,不同性别个体的各种行为出现的高峰相似,只是雄性用于卧息的时间较雌性高;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活动规律差异较大,其中成体和亚成体较为接近,而幼体的活动规律则与成体相反;不同天气条件下海南赤麂的活动规律变化较大,其中受天气因素影响变化最大的是采食、反刍和休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