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油茶炭疽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对油茶炭疽病菌的侵入过程进行了观察.用整叶透明染色法观察到病菌分生孢子可在细胞的一端、两端发芽,芽管顶端逐渐膨大形成附着胞;有些芽管还可形成分枝,并在各分枝端形成附着胞,少数褐色的附着胞陷入叶背的气孔内.经石蜡切片观察到表皮细胞内的菌丝逐渐扩展到叶肉细胞内,形成大量菌丝体,并在寄主叶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成熟后突破叶表角质层外露.透射电镜观察到油茶叶片感染炭疽病后,其细胞结构发生变化,不同发病程度的组织中细胞的超显微结构有不同的反应.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细胞器结构被破坏严重,叶绿体数量越来越少.有些发病严重的细胞还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并可看到少量菌丝. 相似文献
4.
对引起油茶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10~35℃的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以及分生孢子正常萌发,其中30℃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pH3.0~11.0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和分生孢子均可萌发,pH6.0最利于菌丝生长,pH5.0~7.0最适宜分生孢子萌发。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可溶性淀粉和尿素利于菌丝生长;乳糖和麦芽糖与谷氨酸的不利于菌丝生长。甘露醇和甘氨酸有利于产孢,半乳糖和硝酸钾不利于产孢;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最低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5.
6.
八角金盘疮痂型炭疽病是八角金盘炭疽病的一种新症状,可危害叶片、叶脉、叶柄和果柄。叶片病斑的典型症状为正面灰白色、疥癣状略增厚,背面圆形疣状突起明显,病斑中间开裂。根据柯赫氏法则获得的结果和形态学特征鉴定,该病原菌是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使用14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进行了室内和田间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扑菌清、叶斑净和宝宁的效果较好,同时对杀菌剂在田间的施用方法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山茶炭疽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山茶叶部症状及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为依据,通过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山茶炭疽病是由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Mass)侵染所致,且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对广东省近年新发现的一种板栗叶部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为胶孢炭疽菌,但该病症状与板栗炭疽病显著不同,将其命名为角斑病。10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宝宁、扑菌清和多菌灵效果最佳,其次为叶斑净和世高。 相似文献
10.
从斯里兰卡的23种水果作物上分离到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在这之前。未有该菌在斯里兰卡的榴莲、山竹了、蒲桃和红毛丹以及其它11种经济价值较小的果树上的记载。胶孢炭菌侵染果树树苗(特别是芒果和红毛丹)的症状曾被认为是生理失调所致,这可造成高达40%的苗木损失。所以,推荐通过隔离该菌接种体的主要来源来保护这些树苗。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最常见的5种药剂(75%百菌清、50%多菌灵、50%代森锰锌、58%瑞森霉、70%扑菌清)对油茶炭疽病进行防治的结果表明:5种药剂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50%多菌灵和70%扑菌清处理组的防治效果最佳,但5种药剂防治效果的持续性较差,建议适时采取第3次药剂喷洒。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由于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Massee)的危害,使普通油茶(Camelliaoleif elaAbol)大量落花落果,这是严重影响油茶林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普通油茶林中存在对油茶炭疽菌不同抗性的类型。因此,近年来采用选择对炭疽病抗性强、结实性状优良的单株建立无性系林的方法,提高了油茶林产量[1~3]。国内对不同油茶物种叶面抗炭疽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曾有过报道[4]。但对油茶炭疽病菌在普通油茶不同抗病类型植株果实表面的萌发习性,侵入途径和产孢能力尚未见有报道。本文就这些方面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系统聚类的类平均法原理,以云南松(Pinus yunnanens Franch)种子为例,提出以种子的发芽率,千粒重两项指标作为种子质量分级依据,根据聚类分析方法,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把距离小的逐步俩俩合并,最后得出种子质量等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