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球孢白僵菌胞外蛋白酶与其毒力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用液体培养和明胶脂平板法研究了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以及不同世代的胞外蛋白酶产酶水平与其毒力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以及同一菌株的不同世代间产酶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产酶水平的高低与其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存在着明显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Dh菌株胞外蛋白酶及几丁质酶的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雁  朱建兰 《西北农业学报》2006,15(5):128-131,135
对Dh菌株的胞外蛋白酶及几丁质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发现该菌的胞外蛋白酶足以碱性蛋白酶为主,兼含中性和酸忡蛋白酶组成的复合酶系,其中中性蛋白酶对酸碱和温度的稳定性较好,最适作用温度为45C;该茼胞外蛋白酶在虫尸培养基和明胶培养基上均可活跃地产生,不同温度下在明胶-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培养3d后用15%HgCl处理后菌落周围显示出清晰透明的环状,产酶量在33C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减少;几丁质酶产酶高峰出现在4~5d。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开展连续继代培养对高毒菌株产孢和毒力的影响研究,获得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毒力和产孢量均高且稳定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进一步提出有效防止菌株退化、优良菌株保存和改良的方法与措施,为高效菌株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室内条件下,采用浸虫法,用浓度为1×107个孢子/mL球孢白僵菌悬浮液处理西花蓟马初羽化成虫,分别测定28株不同来源的菌株对西花蓟马的毒力;并将筛选出的4株高毒力菌株的分生孢子分别涂布于玉米琼脂(CMA)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上,比较不同菌株以及不同培养基之间产孢量的差异,筛选出高产孢菌株与产孢培养基,以筛选得到的白僵菌菌株为初始菌株F0,把F0代球孢白僵菌分别接种于CMA培养基、添加蝉蜕的CMA培养基和添加西花蓟马虫尸粉的CMA培养基,分别测定经过不同培养基连续5代继代培养得到的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毒力,并测定产孢量。使用模型模拟分析球孢白僵菌菌株经过不同培养基继代培养后培养代数与产孢量的关系,并对不同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不同培养代数的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与其对西花蓟马的致死中时(LT50)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毒力与产孢量的相关关系。【结果】经过室内毒力测定,处理5 d后,菌株DZDC-9、GZGY-5、WLMQ1-8、SZ-26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校正累积死亡率均高于90%,LT50均在3 d内,毒力显著高于其他菌株;比较高毒力菌株在两种产孢培养基上的产孢量,发现4株球孢白僵菌的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菌株DZDC-9的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3株,4株菌株在CMA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均明显高于SDAY培养基。随着白僵菌菌株在CMA培养基上连续5代的继代培养,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病力呈现下降趋势,从第3代开始致病力显著降低,而添加蝉蜕的CMA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不同培养代数的分生孢子对西花蓟马致病力则没有显著差异,添加西花蓟马虫尸粉的CMA 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不同代数的分生孢子对西花蓟马致病力有一定的增强趋势;通过模型可以发现单纯以CMA培养基继代培养白僵菌的产孢量随培养代数呈现指数下降,而在培养基中添加蝉蜕或西花蓟马虫尸粉白僵菌产孢量则随培养代数呈现指数上升,蝉蜕或西花蓟马虫尸粉的添加对产孢量有一定的增强作用。白僵菌菌株产孢量与毒力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产孢量相对较高的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病力相对较高,致死中时短。【结论】筛选得到一株对西花蓟马高效的白僵菌菌株DZDC-9,产孢培养基中加入蝉蜕和西花蓟马虫尸可以维持菌株生长特性,延缓毒力退化趋势;同一菌株的产孢量可以作为菌株毒力评价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筛选对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具有高毒力且生物学性状优良的球孢白僵菌(Beauveia bassiana)菌株,选择分离自大豆食心虫老熟幼虫的8个球孢白僵菌菌株,在对各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豆食心虫老熟幼虫的毒力进行测定。生物学性状研究表明,菌株Cc-2、Cc-3和Mdj-3具有生长速度快、萌发率高、产孢能力强、胞外蛋白酶产酶水平高等优良性状。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Cc-2对大豆食心虫老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2.55%,侵染率为90.00%,致死中时(median lethal time,简称LT50)为6.54 d。菌株Cc-2不仅对大豆食心虫致病力最高,其致病速率也最快,结果表明,菌株Cc-2在大豆食心虫的生物防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蝉拟青霉胞外蛋白酶与菌株毒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蝉拟青霉胞外蛋白酶与菌株毒力的内在联系,采用平板法培养蝉拟青霉,分析了其胞外蛋白酶的产生水平,再用其分生孢子对蚜虫进行毒力测定,分析了产酶水平与毒力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菌株间产酶水平差异较大,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为57.89%~83.16%;产酶水平的高低与其对蚜虫的致病力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蝉拟青霉胞外蛋白酶活力是构成其毒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营养贫乏的培养基质上,菌株易发生退化,为保持高毒力优良菌株的稳定性,采用固液双相法生产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粉,在大米固态培养基中加入不同剂量的黄粉虫虫粉,研究添加虫粉对孢子粉产量、质量及其对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虫粉对球孢白僵菌的产粉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5.0+处理组的产粉量达到46.88 mg/g;添加虫粉对孢子粉活孢率无显著影响,但各处理组间的萌发速率不同,其中5.0+处理组的孢子萌发率达到50%、9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3.86、20.77 h,明显短于对照组。5.0+处理组的孢子粉对大豆食心虫毒力最高,接种后第10天的校正死亡率达到98.27%,侵染率为96.67%,致死中时(lethal time of 50%,简称LT50)为5.58 d。说明添加虫粉可以明显提高大米固态发酵生产球孢白僵菌的孢子粉产量和质量,有利于保持高毒力优良菌株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白僵菌菌株退化与培养条件关系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 1 0个菌株在 5种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情况检测 ,探讨了不同培养基对菌种稳定性、产孢量和毒力的影响 ,结果显示 ,菌落局变的分离株多表现为菌落生长速率增加 ,产孢能力下降 ,对寄主害虫毒力降低趋势 .经过比较 ,以营养贫乏的 PDA培养基培养容易产生变异 ,以含虫尸、蛋白胨加 PDA培养基 (CPPDA)培养最为稳定 ,表明氮源是影响变异的主要因子 ,但菌株变异主要决定于本身的遗传物质 ;并提出了控制菌种退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白僵菌酯酶同工酶、脂肪酸与其毒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29株白僵菌以及同一菌株不同世代的酯酶同工酶、脂肪酸与其对马尾松毛虫毒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菌株不同世代的酯酶酶谱虽然相同,但其活性却随着继代数的增加而依次减弱,而且酶活性的这种变化与其对马尾松毛虫毒力的变化表现出了明显的一致性。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差异也与菌株的毒力表现出了相关性,其中靠近阳极的几条主酶带与菌株的毒力密切相关。不同菌株以及不同世代的脂肪酸组分及含量与其毒力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球孢白僵菌胞外酶的活性与其毒力的相关性,以黄粉虫为标准试虫测定9株球孢白僵菌的毒力,并分别测定其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和脂肪酶的生产水平。相关分析表明,3种胞外酶活性与毒力的线性关系分别为y_1=-13.815 4x+185.954 4,r_1~2=0.495 7;y_2=-10.976 0x+58.977 0,r_2~2=0.432 5;y_3=-1.122 3x+8.469 5,r_3~2=0.830 3。由r~2值可以看出,胞外脂肪酶活性与毒力的线性关系最明显,脂肪酶活性可作为大量菌株毒力初筛的参考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振荡摇瓶培养法培养17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分析其总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产生水平,同时用这些菌株的分生孢子粉作为样品,用人工饲养的亚洲玉米螟5d龄幼虫作为试虫,作毒力生物测定。并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验证各个酶活性指标作为毒力的生物测定的替代或者补充指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菌株间同代毒力、酶活之间的差异比较大,LT50的变化范围为4.82~10.06d,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范围是0.86×10-2~3.66×10-2IU/mL,胞外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范围是0.012~1.47IU/mL。将后二者分别与各个菌株对玉米螟的LT50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胞外蛋白酶活性和胞外几丁质酶活性以及测定胞外蛋白酶活性时的干物质增重3个指标,与感染的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死亡率及LT50的相关性都不显著,不能作为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的生物测定的替代或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继代移殖对球孢白僵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与毒力的相关性,以筛选得到的高毒力菌株B5、 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为出发菌株,通过连续接种松墨天牛幼虫获得H1、H2、H3、H4继代移殖菌株,而连续在PPDA培养基上转接,获得R1、R2、R3和R4继代移殖菌株。分别对各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进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与毒力测定,并将每种酶活性与相应菌株对松墨天牛的半致死时间(LT50)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在PPDA培养基上继代移殖,随着各菌株对松墨天牛的毒力逐代下降,其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也逐代降低;来源于松墨天牛的B5、BXS、B11菌株通过松墨天牛幼虫继代移殖后随着毒力逐代提高,3种酶活性也逐代上升,但来源于松毛虫的BZ菌株逐代之间3种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4个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彼此间的LT50与3种酶活性间均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骆海玉  邓业成  廖永梅  李瑞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99-13801,13803
[目的]探讨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家蚕致病力的关系,为家蚕白僵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我国各地收集6个白僵菌杀虫剂,并从广西养蚕区采集3个僵蚕样品,对从中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同时对家蚕进行致病力测定,比较各菌株菌落直径、产孢量、胞外蛋白酶产生水平等生物学特征指标的差异。[结果]获得的9个分离菌株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Vuillemin);各菌株对家蚕都有较强致病力,且致病力有一定差异;各菌株菌落生长直径、产孢量及胞外蛋白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并与其对家蚕的致病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各菌株产孢量和胞外蛋白酶活性与其对家蚕的致病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培养液和温度诱导球孢白僵菌BF菌株产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Folin-酚法和DNS法对球孢白僵菌BF菌株在不同培养液、不同温度下产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僵菌在3种不同的培养液中均能产生蛋白酶和几丁质酶。30℃以下时,以明胶培养液中产蛋白酶的活性最高(28℃时为127.09 U);30℃以上时,以虫尸粉培养液产酶活性最高(35℃时为133.51 U);球孢白僵菌在胶体几丁质中诱导几丁质酶的效果最好,其中30℃时酶活性最高(2.91 U);其次为虫尸粉培养液,在28℃时酶活性最高(1.44 U);细粉几丁质培养液的诱导效果在5个温度下都是最差;温度高于30℃时,这3种培养液诱导的几丁质酶活性都非常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家蚕致病力的关系,为家蚕白僵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我国各地收集6个白僵菌杀虫剂,并以广西养蚕区采集3个僵蚕样品,对从中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同时对家蚕进行致病力测定,比较各菌株菌落直径、产孢量、胞外蛋白酶产生水平等生物学特征指标的差异。[结果]获得的9个分离菌株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Vuillemin);各菌株对家蚕都有较强致病力,且致病力有一定差异;各菌株菌落生长直径、产孢量及胞外蛋白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并与其对家蚕的致病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各菌株产孢量和胞外蛋白酶活性与其对家蚕的致病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共毒系数分析表明,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力比单独使用提高了1.75倍.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也表明,绿僵菌与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6.
对12个酯酶型的16株白僵菌进行了毒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酯酶型株系对松毛虫的毒力差异显著,LT50可相差数倍;同一酯酶型株系经不同寄主转移后,其毒力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如从松灰象甲上分离出的不同酯酶型的2株白僵菌[MGS980404-21(酯酶型05),MGS980510-06(酯酶型06)]和人工释放的酯酶型02菌株Bb13毒力都很高,而从松灰象甲分离出的与释放菌株属同一酯酶型的另一个菌株MGS980507-34,毒力虽然很低,但却是林间最常见的流行菌株.上述结果理解为白僵菌在林间的宿存,尤其是它在松毛虫低虫口状态下能在林间长期宿存不绝的原因,以及对于从林间采集筛选高毒菌株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菜青虫的室内毒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方法]用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菜青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温室菜青虫具有较强致病力。孢子浓度2.4×105个/ml造成大量菜青虫感染致死,其LT50=(6.32±0.24)d,而高浓度2.4×108个/ml对菜青虫感染致死LT50=(4.82±0.12)d。[结论]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菜青虫进行致病性研究均有良好的效果。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天敌,协调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提高害虫的防治率,在生产上应在害虫发生初期用药或与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混合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