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84加(79)-3-1超大穗小麦机械化栽培要点该品种系陕西咸阳市农科所培育,于1993年6月通过了省级新特品种审查。亩产可达500千克左右,最高为600~700千克。该品种的培育成功是小麦生产划时代的进步,去年江泽民主席来陕曾给予高度评价。现将栽培要点介绍如下:(1)品种特性耐水肥,抗倒伏,株高8.5厘米,穗长18~23厘米,穗均粒60左右,千粒重40~60千克。偏春性,耐寒力弱,分蘖力强,株型紧凑,属中熟品种。(2)土壤条件和鳖地施肥要求适于有灌溉条件的高水肥旱地,在稻麦产区宜选排水良好,没有…  相似文献   

2.
小麦地膜覆盖机械穴播栽培技术(以下简称“地膜小麦”)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提出的一项促进小麦生产再上台阶的新技术,它与常规小麦种植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节水,提高地温和化肥利用率,增产增收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地膜小麦一般可使小麦生长期内亩节水50~100立方米,提高地温3~5摄氏度,平均亩产392.7千克,亩增产140.5千克。其中,水地膜小麦亩产432.7千克,亩增产121.2千克,增幅38.9%;旱地地膜小麦亩产300千克,亩增产140.4千克,增幅88.0%;地膜冬小麦亩产290.8千克,亩增产131.0千克,…  相似文献   

3.
小麦夏玉米吨粮田机械化技术小麦、夏玉米亩产吨粮(即小麦亩产400千克,夏玉米亩产600千克以上)机械化技术,就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体,结合“吨粮田”农艺最新研究成果,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为小麦、夏玉米提供最优化的生长环境,从而使其...  相似文献   

4.
第三模式该模式品种搭配为春芽白→迟黄瓜→青花菜→迟菠菜第一茬,春芽白。立春后大棚内育苗,25天左右秧龄期移栽。2月下旬大棚盖膜,5月初揭棚膜,5月卜、中旬收获,产量1000~1100千克,产值120o~13OO元。第二起,品种,津春四号、津春七号黄瓜。5月中旬播种育苗,5月下旬定植,7月中旬至8月下旬采收上市,产量1200~1300千克,产值140O~1500元。第三茬,青花菜。8月中旬遮阳网盖育苗,5-6片真叶期移栽。10月下旬割收生花球。主花球收获后继续追施水肥,促进侧花球生长,12月上旬全部收完。产量75O~800千克,产值3000~32O0元。第…  相似文献   

5.
“宁麦8号”,原名“宁9144”,系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以扬麦5号/扬麦6号杂交育成,1996年定名。丹阳市访仙镇从1993年引进,试种面积逐年扩大,1996年秋种超0.7万亩。4年平均单产397千克,高产田块超500千克。农户孙四宜种植1.1亩,单产527.3千克。丹阳市农业局于5月20日组织有关乡镇农业公司经理和农技推广中心有关行家,进行现场观摩和讨论,大家一致给予好评。现综合4年的栽培实践,将该品种的主要特性和栽培要点总结如下:一、主要特性1.熟期适中。宁麦8号一生总叶片11叶左右,地上部拔长5个节间,全生育期220天左右,熟期比扬…  相似文献   

6.
日本南瓜属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观赏,所以适宜在本地种植推广。1特征特性日本南瓜在我市栽培的品种为“日本栗子香”南瓜,生长势强,叶绿色,主蔓可达4米左右,第一雌花着生于8~13节上,中早熟,瓜为扁球形,平均单瓜重1.2千克左右,重的可达1.5千克以上,瓜厚籽少,肉质致密,糯性,品质优良,一般每株结瓜2~3只,瓜色有深绿与桔黄两种,外形优美,抗病耐寒,早熟丰产。保护地栽培4月中旬始收,一般产量4500~7000千克/亩。2栽培管理2.l培育壮苗保护地栽培,应进行营养钵育苗移栽,播种前先将苗床土壤消毒和种…  相似文献   

7.
一、农艺技术要点1.700千克水稻亩产目标选用优质米的中晚熟杂交稻组合和规范化栽培技术。稻种以D优10号、汉引2号优质米品种为主。新香优63号、K优5号、渝优6号为辅。旱育秧培育多渠壮秧,喷施多效叹,亩播基本苗9~11万株,使夏至前晒田苗达19~22万株,7月上旬达25~30万株,有效穗20~22万个,穗粒数145~155粒,稳实粒125~135粒,千粒重28~30克。配方施肥,稳氮控磷钾增微肥。改分菜肥为7月10~15日巧施底肥。喷施粉锈宁或农抗120防止纹枯病、叶枯类病,防早衰。这一技术组合已在小面积上获706干克的亩产纪录。2.稻茬田小麦350~400…  相似文献   

8.
随着水稻抛秧技术的迅速推广和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各地要求实现机械地抛秧的呼声渐高。中国农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农业部的支持下,研制出了2ZPY系列水稻抛秧机,经过3年的生产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年江苏新泽农场试验表明,机抛秧平均亩产542千克,比人工抛秧亩增66于克,增产率13.8%,亩增效益142无。1995年江苏宜兴市的试验结果为,机抛秧亩产651千克,人工抛秧亩产630千克,人工插秧亩产580千克。1996年又在全国24个省区试验推广,从已经回函的部分省区的生产情况来看.运用机械抛秧,亩产量均比当地原有秧苗移载形式高…  相似文献   

9.
1998年,施秉县承担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计划——玉米增产机械化综合技术项目,通过各方努力,项目获得了成功,收到了大的经济效益。全县全年实施该项目5.8万亩,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351千克,比前三年平均亩产增加49千克,  相似文献   

10.
桂联 -4号稻麦联合收割机喂入量 1千克 /秒 ,生产率 2 -4亩 /小时 ,配套拖拉机功率 1 8-2 2千瓦 ,运输状态最小离地间隙 2 80毫米 ,作业时前进速度 2 -5千米 /小时 ,收割机自重 80 0千克 ,配有粮箱约装 3 0 0千克谷物 ,能在泥脚深度不超过 1 5 0毫米的水田带水作业。主要配挂拖拉机机型如奔野 2 5 4,4轮驱动拖拉机 ,功率1 7.7千瓦 ,结构质量 1 3 40千克 ,其最低地隙 2 62毫米。收割机、谷物、拖拉机合计重约 2 440千克 ,加上机手总重 2 .5吨以上。在亩产 40 0千克稻田以 3亩 /小时生产率作业时收割 1 /4小时 (割水稻 0 .75亩 ) ,即可收获谷…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某动植物良种场今年把营养丰富、功能独特、滋补强身、健康益寿的黑小麦推向市场,所种近百亩黑小麦连片丰收,麦子尚未收割就被闻讯而来的客商竞相订购,成为夏收麦田一道美丽诱人的风景线。 “黑小麦1号”为半冬性,适宜在黄淮麦区种植,亩产400千克上下,每亩播种6千克,豫中地区播期10  相似文献   

12.
去年,高州市种植的1.93万公顷(29万亩)双季水稻,由于采取生物、机械工程相结合的措施,平均每公顷生产14295千克(亩产953千克)的好收成。该市的27个镇中,已有22个镇的双季稻亩产超一吨,“吨谷镇”占81.48%。  相似文献   

13.
茄果类蔬菜育苗采用温室、小拱棚等,每亩育苗1.5万~2万株,春玉米亩产量450千克,水芹菜亩产量5000千克,亩净收益3500元。(1)茄果类蔬菜育苗。12月下旬采用二膜一帘温床,肥促水控育壮苗。翌年2~3月移栽。(2)玉米。选用早熟、株型紧凑的甜糯玉米品种。2月底至3月初温室育苗,3月中旬地膜覆盖移栽。茄果类蔬菜苗离田后,耕翻整地,施足基地,畦宽(含沟)220厘米,喷施除草剂。按大行距85厘米,小行距35厘米,株距20厘米,每畦栽4行玉米苗,每亩栽6000株,并覆盖好地膜。当展开叶6张左右揭膜追肥,见展叶差5叶时,每亩开沟穴施碳铵30千克。注意防治玉米螟1~…  相似文献   

14.
小麦、夏玉米机械化与化学除草配套栽培技术晋州市吕家庄村,摸索出一套机械化、化学除草配套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使小麦平均亩产达458千克,玉米平均亩产达436千克,实现了高产、稳产。1.主要机械化技术即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用打捆机收集麦秸后,再用玉米贴...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滨海县三中港开发区农民采用春夏红薯连茬栽培及一年在同一块田种二季的种植方式,一般春薯亩产5200千克,夏薯亩产  相似文献   

16.
超大穗小麦公顷产7500千克左右。为了帮助广大农(机)户更好栽培这一新特小麦品种,取得较好效益,现简要介绍其机械化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种不需要浇人粪尿、不施加营养液的水上农作物在浙江省中国水稻研究所获得可喜成果。从1989年起,以38岁的农学硕士宋祥甫为首的一批研究人员,在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启示、指导和帮助下,开展了水上种埴的科学技术试验。他们在浙江6种不同水域进行多品种水稻生态适应性试验,3.86公顷的水面上均获得每公顷33.33千克左右的产量,最高的一季达44.7千克。他们种的蔬菜、花卉和草莓也获丰产。在水面种植的同时,水下养鱼,也获得丰产。  相似文献   

18.
谭宗文 《湖南农机》2011,38(9):20-21
为了了解水稻机插秧、人工插秧和人工抛秧3种不同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推广科学的种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本县农机局通过用3种不同插秧方式在相邻稻田种植相同水稻品种各1亩,进行相同的管理,观察其生长情况,追踪其生长过程,统计数据,同时收割,测各自产量比较分析.最终得到水稻机插秧亩产565.5kg、人工插秧亩产530.1kg、人工抛秧亩产524.1kg,水稻机插秧亩产比人工插秧亩产高出6.68%、比人工抛秧亩产高出7.9%.水稻机插秧亩产最高,应大力鼓励农民联合购置插秧机,推广科学的机械化插秧方式,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9.
是塘镇稻套麦从1983年零星试种到百分之百种植已达15年历史,小麦单产由原来的每公顷2250千克上升到4500多千克,丰产方达6000多干克,高产田块单产超过了6750于克。同时水稻单产也由原来6000多千克,猛增到9000多千克。发展稻套麦,真正实现了稻麦双高产。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种好稻田套种麦必须狠抓以下几个关键:一、播前准备三.更新水稻品种。根据多年实践证明,三麦最佳套措期在10月20日左右,原来水稻品种为武育粳3号、“8979”,熟期较早,套措过早,暖冬年份年前易拔节,春后易受冻害。因此,水稻品种我们改用武育粳2号、…  相似文献   

20.
冬季豆科绿肥苕了、红花草等的生长发育有三大特性: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喜温湿,忌涝渍;对磷肥敏感根据实践经验,要使冬种绿肥获得鲜苗2000千克左右的高产,必须做到“五早一防”。 1.早查苗补播 通过田间检查,凡出苗达不到60%的,都应进行补播。补播方法:每667平方米用0.50~0.75千克种子,浸种露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