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比较生理学研究表明,丛根病病毒侵染甜菜后引起了体内氨基酸总量及各种氨基酸代谢的改变.以无病地为对照,病地上各品种叶丛和根中总氨基酸量及各氨基酸相对含量较高;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块根和叶丛中均有相对较高的ASP、SER、GLY、VAL、LYS、PRO,其中PRO增加明显,故这些氨基酸特别是PRO累积量可以作为病地选育的生理指标.病地较无病地上的各品种具有较强的氨基酸代谢,以及相对较多的氨基酸参与到植株抗病中去.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生理学研究表明,丛根病病毒侵染甜菜后引起了体内氨基酸总量及各种氨基酸代谢的改变。以无病地为对照,病地上各品种叶丛和根中总氨基酸量及各氨基酸相对含量较高;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块根和叶丛中均有相对较高的ASP、SER、GLY、VAL、LYS、PRO,其中PRO增加明显,故这些氨基酸特别是PRO累积量可以作为病地选育的生理指标。病地较无病地上的各品种具有较强的氨基酸代谢,以及相对较多的氨基酸参与到植株抗病中去。  相似文献   

3.
甜菜抗丛根病单粒型雄性不育系N9849A、B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N9849A、B甜菜抗丛根病单粒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是采用不育株与受粉株成对套袋,并结合田间淘汰的方法选育而成。在选育过程中,对亲本材料在丛根病重病圃进行抗性筛选,最终选育出了优良的抗丛根病单粒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的选育成功,为以后单粒品种的育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与甘薯抗青枯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甘薯抗病新品系97-10与感病品种新种花,就它们的生化反应与抗青枯病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青枯菌后,抗病品系97-10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高的速度和峰值都大于感病品种新种花,说明PAL和POD活性变化与甘薯对青枯病的抗性之间有密切关系。t测验结果表明,抗病新品系97-10与感病品种新种花的PAL和POD活性峰值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连续3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甜菜整个发育阶段,甜菜抗丛根病性与传毒介体多粘菌的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不同抗性类品种间多粘菌含量差异极显著,而在同一抗病品种间抗性差异不显著,抗病类品种多粘菌含量比感病类品种低,入侵的组织和部位都比感病类品种浅,由此可以通过对甜菜多粘菌含量的观察分析,进行甜菜抗丛根病品种早期鉴定和作为选育抗病品种的指标,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3年的覆膜栽培实验研究,其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可为甜菜生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生育前期提高土壤含水量10.7~27.4%;0~25厘米耕层积温增加684.1℃;0~20厘米耕层速效氮提高8.0~26.7%,速效磷提高12.4~18.8%,速效钾提高7.3~27.9%,甜菜提早出苗8天左右,较直播甜菜早11天左右,叶面积指数(LAI)3.0时达郁闭状态,持续期增多25天,LAI最大值达4.9,高于直播0.8。总光合势增加36.7%,光合速率增加CO_20.57毫克/分米~2时以上,生长中心提早5天以上转至根部。在块根增长期,根部干物质积累强度(1.9克/株·日)提高0.36倍,总光能利用率为:1.84%,较直播甜菜高0.45%。在同等栽培条件下,覆膜甜菜平均单产为3439.1公斤/亩,较直播增产31.8%。  相似文献   

7.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催化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第一步反应的酶,也是这个途径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对植物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本文对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存在与分布,纯化与性质,生理代谢意义,抗逆境以及基因克隆与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8.
 Pichiamembranefaciens能有效抑制桃果实采后软腐病。笔者观测和比较接种拮抗酵母菌P .mem branefaciens和软腐病菌Rhizopusstolonifer对采后桃果实多酚氧化酶 (PPO)、过氧化物酶 (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诱导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桃果实接种P .membranefaciens +R .stolonifer 2 4h后 ,PPO和PAL活性开始升高 ,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只接种R .stolonifer也能诱导桃果实PPO和PAL活性的增加 ,但效果不如接种拮抗菌 +病原菌的好。然而 ,接种拮抗菌 +病原菌和只接种病原菌对诱导POD活性都没有明显的作用。可以认为 ,拮抗菌诱导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提高是发挥抑病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白桦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的分离及其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中克隆了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cDNA,其2322bp的ORF编码773个氨基酸,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包含PAL-HAL和PAL2个功能域以及酶活性中心序列GTITASGDLVPLSYIA,该序列同其它5种植物的序列一致性为60%~73%,其中与美洲红(Rhizophora mangle)树最高为73.1%.以该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白桦与美洲红树聚为一类,其余3种裸子植物长白松、沙地海岸松和银杏聚为一类.BplPAL1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的转录表达,在次生木质部表达最强,其次是幼叶,在花序中的表达量较低,说明BplPAL1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调控和表达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甜菜增糖剂2号(AP)、甜菜增糖剂3号(AP+GP)和我们在甜菜增糖剂筛选研究中发现的磺酸类化合物(SAP-Na),芳香羧酸钾盐(PTNK)等4种化合物的增糖试验,统计分析表明,上述4种化合物与对照相比,在增加甜菜产糖量方面都有极显著的差异。小区与大田试验结果与盆栽试验相似。  相似文献   

12.
利用14C标记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甜菜生育期间主要糖分的运转分配动态与蔗糖积累遗传差异.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间,叶片中葡萄糖和果糖占叶片和根内3种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百分比分别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根中两种糖的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叶片中蔗糖占叶片和根内3种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百分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根中蔗糖的百分比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甜菜糖分代谢强度随生育期而改变.高糖型品种叶片中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百分比都分别低于其它类型甜菜3种糖的百分比,而根中3种糖的百分比分别高于其它类型甜菜3种糖的百分比.说明高糖型品种叶片蔗糖合成和运转分配能力强,根部具有优势的蔗糖贮藏能力,最终表现为根中高额蔗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不同基因型的抗旱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结果表明,武105的抗旱性最强;水分胁迫对植物产量性状、形态发育指标及生理性状的影响随着基因型及胁迫强度的不同而不同,单株籽粒产量对水分亏缺的反应最为敏感;抗旱系数、Eberhat-Russell稳定性参数(bi)及变异系数均能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做出客观地评价;从直观指标看,叶片窄长,雌雄发育协调,植棘体内水分含量及叶绿素含量高的基因型较抗旱;抗旱自交系在缺水条件下,一般配合力效应有所堤高,不抗旱自交系有所下降;抗旱自交系抗旱系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高,严重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系数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控制产量与控制抗旱性的基因或基因系列不同,二者可独立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苹果品种间对褐斑病存在抗病性差异,且某些品种的抗病性在苗期和成株期表现不一致。寄主的抗病性与叶面角质层厚度和叶内全氮量成正相关,而与游离酚、可溶性糖、磷和钾的含量无关。感病后,寄主的水分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改变,游离酚产生积累。  相似文献   

15.
用真菌毒素处理玉米叶片的方法,研究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结果证实,大斑病菌毒素对玉米叶片有很强的毒性,造成叶组织细胞膜损伤,损伤程度与玉米品种的抗性程度有关。不具Ht基因型的感病品种的叶组织细胞膜损伤程度随着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但抗病品种叶组织细胞膜的损伤程度不明显。Ht基因型的玉米品种叶组织细胞膜对真菌毒素的敏感性高于不具Ht基因型的品种,其叶组织在毒素作用下很快枯萎,限制了体内菌丝体的进一步扩展,从而对大斑病产生高抗。  相似文献   

16.
17.
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7,1988两年对全国重要稻区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抗药性的测定表明:稻瘟菌敏感菌株平均抑制中浓度为15.38μg/ml,30μg/ml 异稻瘟净抑菌率>52.87%;抗异稻瘟净菌株平均抑制中浓度较异稻瘟净菌株高2倍,为46.00μg/ml,30μg/ml 异稻瘟净抑菌率<51.46%。在南方双季稻区存在大量抗异稻瘟净菌株,其中在广西平南县抗性菌株频率达91.67%,而单季稻区抗性菌株频率最高只有10%。稻瘟病菌抗异稻瘟净菌株在部分地区仍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30μg/ml异稻瘟净可用作抗性监测中的鉴别浓度。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抗性机制和遗传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由一九八三年起,利用水稻广谱感病品种和抗性较差的生产品种与抗病品种杂交,进行抗性基因分析.结果有丽江新团黑谷×黑节谷等十二个组合F2代的抗感分离比为3:1,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丽江黑谷×南56等两个组合的分离比为15:1,抗性是由两对同义基因控制;丽江新团黑谷×小白谷等7个组合的分离比为9:7,抗性是由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利用日本七个鉴别菌系测定了云南36个品种,其中24个属Pi——Zt型,5个属于Pi——K、Pi——a型,3个属于Pi——ta型,另外属于Pi——KS、Pi——i、Pi——K、Pi——a的各一个.利用日本13个单基因鉴别品种测定了云南稻瘟病菌株46个,结果摸清了各菌株所具有的致病基因和非致病基因,为筛选我们的一套鉴别菌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