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德宏州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述了云南西南部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发生流行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提出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并对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灰斑病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发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在东北辽宁、吉林局部地区发生严重,辽宁丹东地区玉米生长季节气温偏低、雨水较多、湿度较大是灰斑病的重发区,每年由于灰斑病导致玉米减产都在5%~10%。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病原菌是玉蜀黍尾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灰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又称玉米尾孢斑病、玉米霉斑病,近年来在各地玉米种植区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已经造成了严重损失。据资料介绍,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于1991年在辽宁丹东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2002年在云南大理州报道了玉米灰斑病发生,2007年在四川雅安市宝兴县发现了玉米灰斑病危害,以后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具有蔓延趋势,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不可忽视的病害,对夏玉米常造成严重危害,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症状识别。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  相似文献   

4.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过程的寄主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后的显症过程的系统观察,可在组织水平上说明该病菌与寄主互作反应存在分化或多样性: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侵染后显症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玉米灰斑病菌在侵袭力上存在多样性,菌株间对同一种品种的致病性表现多样化,或者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侵染引起的寄主反应表现为多样性;病斑反应型的分化,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玉米品种或自交系后,主要有7种病斑反应类型,即RH型(长矩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N型(长矩形无褪绿晕圈病斑)、IRH型(不规则形具褪绿晕圈病斑)、IRN型(不规则形无褪绿晕圈病斑)、SH型(斑点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I型(长矩形与不规则形混合病斑)和RS型(长矩形与斑点形混合病斑),若发病严重,病斑连成片,而且这些反应类型出现的频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县多年来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进行观察,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初侵染源、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种植海拔、栽培管理及施肥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1灰斑病对保山市玉米生产造成的为害玉米是保山市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又是养殖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饲料作物,玉米产量的高低对保山市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由于保山市玉米种植区域多数分布在高海拔冷凉山区、半山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多变的农业小气候造成这里玉米灰斑病的为害较省内其他市(州)严重,多数玉米杂交种引入后不抗灰斑  相似文献   

7.
玉米灰斑病的发病程度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8个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调查可知,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灰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对灰斑病中感(MS)品种为郑单958、谷育178和泰玉7号,对灰斑病中抗(MR)品种为天泰14、金海702、金穗18、五岳97—1、泰玉11、浚单20和鲁单6018,其余皆为高抗(HR)品种。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灰斑病抗性位点分布,探索利用分子标记筛选玉米灰斑病抗性种质,本研究以26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按照国家标准(NY/T 1248.11-2016)进行人工接种鉴定,选用6个与抗灰斑病主效QTL(或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经接种鉴定,抗性级别表现为中抗及以上的有15份,其中...  相似文献   

9.
玉米灰斑病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抗灰斑病基因数目、位置及作用方式仍然不清楚,这严重制约着玉米抗灰斑病育种进展。本研究利用元分析方法分析并整理了14篇玉米抗灰斑病QTL文献的信息,共筛选确定了13个一致性QTL区间。利用以自交系81162为轮回亲本、自交系CN165为非轮回亲本构建的回交导入群体根据连锁不平衡原理对13个一致性QTL进行验证,在13个一致性QTL区间共获得20多个偏分离位点。第1和第4染色体上偏分离最严重,其他染色体上偏分离度较小。说明第1和第4染色体上存在着效应较大的抗病QTL。第1染色体标记umc2227、bnlg1832、umc1243、umc2025、umc1515、umc1297、umc1461处供体基因频率均在50%以上,可能存在几个连锁的抗病基因。第4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标记bnlg2291和umc1194之间。研究为精细定位供体CN165中第1和第4染色体上的抗灰斑病QTL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灰斑病菌入侵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一步揭示玉米对灰斑病抗性的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用比色(酶活测定)法,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侵入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侵入后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体内的保护酶活性均发生一定的变化:POD活性增加、CAT活性降低,酶活增加(或降低)的幅度和提高(或降低)率与寄主的抗感性关系不密切;EST活性提高,抗病品种酶活增加的幅度和提高率比感病品种高;SOD活性增加,且感病品种SOD酶活增加的幅度比抗病品种高;PPO活性增加,感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高,而中抗和高抗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低.说明玉米在遭到病菌侵入时,体内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来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