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分析大气环流及各层物理量特征基础上,对2010年3月19~20日沈阳地区暴雪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特定的马蹄形地形条件下,容易形成中低层下沉气流,抬升上升气流与高层冷空气形成不稳定大气层结,高层强辐散的抽吸效用对暴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气旋入海后迅速加深形成的准暴发性气旋对水汽的阻挡是此次降雪形成的主因。暴雪的水汽来源于黄海和渤海,沈阳上空的湿位涡区与暴雪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应用NEC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10~12日河南省出现的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横槽断裂使东西两段先后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与低空切变线的配合是形成此次暴雪的主要原因;偏南急流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是暴雪产生的必要条件;湿位涡的负大值区的分布对暴雪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强烈的上升运动的出现及加强与暴雪的发生和发展有较好的对应,是出现暴雪的动力条件;在广泛的15~25dBz的回波区内一波又一波地不断出现30dBz以上的对流单体,导致了此次暴雪过程的产生;回波伸展到很高的仰角之上,强回波中心位于中上层。 相似文献
3.
4.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2月29日宿迁市一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属后倾槽结构,西路冷空气从低层锲入形成冷垫,850 hPa对应的西北急流(冷空气)和700~600 hPa西南急流(暖湿空气)交汇,造成了这次雨雪天气;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以及锋面的抬升作用,使上升运动得以维持;南海水汽沿700~600 hPa西南急流向北输送,受北方冷空气阻挡,使得水汽在雨雪区辐合上升;地面至850 hPa有冷平流,使得低层迅速降温,700 hPa以上有暖平流,造成逆温层结,为雨转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温度环境;另外,利用雷达径向速度和风廓线图可清晰反演低层风场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冷、暖平流对雨转雪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对2015年8月2~4日辽宁东南部地区一次由东北冷涡引起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方法]采用FNL一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结合Micaps格式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8月2~4日辽宁东南部地区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降水实况、环流背景和动力条件.[结果]东北地区上空有深厚低压系统,东侧阻塞高压和南侧副热带高压阻止其东移南压;暴雨发生地区位于强盛的低空急流出口左侧区域、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空急流促使底层风场切变辐合,高空急流使得高空存在一个明显的“抽吸”作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散度场分布有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暴雨发生地区存在广义湿位涡正异常区,且广义湿位涡正异常区域与未来6h暴雨区域及暴雨强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该研究为暴雨预报提供指示性因子. 相似文献
9.
10.
11.
针对辽宁2011年11月22—23日旬初大雪到暴雪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降水相态和雷达资料等入手,对此次暴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冷暖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系统是蒙古气旋和高空槽;2此次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表明对流发展旺盛,动力和不稳定能量强,降水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多短时强降水;3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强降水发生的必要条件,此次过程的水汽源地为黄、渤海地区,强降水区域与高湿区、垂直速度大值区相对应,并且跟降水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2009年11月10日银川河东机场暴雪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9年11月10~11日发生在银川河东机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雪的高空影响系统是500hPa高空槽、700及850hPa东移的高原低涡,地面影响系统是河套锢囚锋。西北地区上空持续的200hPa高空急流诱生了地面气旋。这次降雪过程中,西北地区东部的正涡度平流有利于低层低涡系统在东移过程中加强;从散度场分布来看,宁夏中北部200hPa为辐散,700、850hPa为辐合区,使得宁夏中北部地区上升运动持久而强烈。这次暴雪的水汽来源是低层3支气流,即高原低涡前部西南气流、来自四川盆地的偏南气流、来自华北的偏东气流。3支气流汇集于宁夏中北部使得大量水汽在该区域累积,给银川河东机场的这次暴雪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这次强降雪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中小尺度特征,利用逐时的数字化卫星云图可以有效追踪中尺度云团的生消、移动。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NECP1°×1°的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4月21~22日广东省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青藏高原不断有槽下滑影响广东,850hPa切变线西南气流提供强大水汽输送的环流背景下,受地面冷空气触发而产生。冷空气南下过程受南岭山脉阻挡,导致西南地区冷平流从两广交界地区进入广东,影响广东中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的能量和水汽释放,造成强降水。冷空气向θse高值区渗透过程中,不稳定能量迅速被释放,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正好对应地面强降水位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方法]利用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演变、物理量场特点着手,对2009年12月4~5日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此次大雪到暴雪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共同影响产生。此次过程中,本溪地区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低层暖、高层冷;低层西南急流将渤海水汽向本溪所处的辽东地区输送,为降雪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但由于上升动力不足,过程雪量未达到暴雪。乌拉尔山高脊的发展在这次降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高脊加强北抬时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和高空槽的加深。物理量场的分析对此次过程的起止时间和强度预报起了很好的参考作用。[结论]该研究为以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降水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韩国天气图资料以及探空资料,从天气形势、中尺度特征和环境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14年8月31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地面冷高压共同作用导致了暴雨发生;MCS是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MCS的发展演变对于预报暴雨的强度和落区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探空资料计算的对流指数对对流过程的发生演变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冷下暖、上干下湿的配置结构有利于对流性不稳定的增强;副高外围暖湿空气是输送暖平流的主要物理机制;强降水发生于MPV1等值线零线和MPV2强负值中心南侧等值线密集区附近,对应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叠置区域;MPV1零线对于降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MPV2负值区与辐合区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