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三蚕”(家蚕、柞蚕、蓖麻蚕)脓病,软化病防治研究协作座谈会四月十四日在江苏镇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召开。会上交流了从1960年全国蚕病会议以来,“三蚕”脓病、软化病研究情况和经验,讨论了今后如何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问题,确定了主攻方向,制定了1967年前基本控制“三蚕”脓病、软化病为害的研究协作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从病蚕、病蛹和蚕粪标本中,分离出8株柞蚕软化病链球菌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对该噬菌体的分离,制造和保存的适宜条件作了讨论,可为柞蚕软化病的生物防治及其致病菌的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柞蚕空胴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柞蚕空胴病为辽宁柞蚕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据1960~1961年调查,全省平均发病率为30—40%,重者达70%以上。通过病原、发病机制、病变和病征的研究,查明该病是由柞蚕链球菌的寄生,破坏了柞蚕中肠的围食膜和肠壁细胞而引起发病。致死的病蚕,具有一定的病变和病征。这些特征与目前昆虫病理学和蚕体病理学中记载的各种类型软化病有明显的区别,是柞蚕的一种新型病害,命名为“柞蚕空胴病”。  相似文献   

4.
马文石 《北方蚕业》2006,27(4):29-30
由细菌寄生柞蚕引起的细菌病,主要有柞蚕空胴病、柞蚕败血病、柞蚕中毒性软化病和欧文氏软化病。这些病害在我国柞蚕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据东北三省调查,年年因细菌病的发生,少收蚕茧上万吨、经济损失达亿元。给柞蚕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细菌病大发生的原因是卵期和蚕期  相似文献   

5.
<正>1柞蚕的中毒原因柞叶污染,在放养期间于蚕场周围的农田、果园和林地等喷施农药时,农药雾点飘落至蚕场。2柞蚕中毒的典型症状柞蚕中毒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不同农药的中毒表现在时间上表现也有差别。柞蚕中毒可分为潜伏期、兴奋期、痉挛期、麻痹期和死亡期。潜伏期的蚕接触农药后活动正常或接近正常;兴奋期蚕停止取食,乱爬并吐少量丝;痉挛期蚕出现痉挛、挣扎、吐液、昂头及排污液等症状;麻痹期蚕失去把握力,倒挂在  相似文献   

6.
柞蚕软化病药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7类45种抗茵药物中筛选出一种防治柞蚕软化病有效药物SG(磺胺脒),并由它生产出一种液体剂型蚕药一克软威。春蚕小蚕(1—3龄)盛食期添食SG(110mg/mL)2—3次,防治效果达90%以上,增产幅度20%~23%;大蚕期(4—5龄)采用SG(1.0mg/mL)浸蚕20s后移入新场进行饲养,收茧率可提高17%,防治柞蚕软化病的效果明显,增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需氧菌和柞蚕软化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国内其它研究单位的报道及我们研究得知,柞蚕三种类型的软化病均属细菌所致.本试验从研究病、健蚕中肠内和柞叶表面的细菌种类及致病性着手,试图分析作蚕软化病发生原因.本试验应用22种不同种类培养基,在病、健蚕中肠及柞叶表面共分得227株需氧菌.经鉴定表明,三者之间菌株的种类及检出株数有明显不同.测定这些需氧菌株的致病性,只有七株较强,而且表现对稚蚕致病性强,壮蚕致病性弱.单一菌株的致病性与添菌量成正相关,单一菌株引起的病征多变.另外还表现出混合菌株添食致病性比单一菌株强.从而,我们认为:柞蚕软化病似乎是和蚕体内菌群失调以及在一定条件下蚕体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柞蚕空胴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1958年以来,柞蚕空胴病对辽宁省柞蚕生产的危害逐年严重,很快蔓延全省蚕区,据l960—1963年间对全省重点蚕区的调查,该病对柞蚕的为害率达30—40%,重者达70%以上,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四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柞蚕空胴病病原、病征、病变的研究 从辽宁省重点蚕区采集软化病蚕作供试材料,从病毒和细菌两方面进行病原的研究。通过试验证明:本病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由柞蚕链球菌寄生引起的。病菌侵入蚕儿中肠以后,首先寄生围食膜,然  相似文献   

9.
<正> 4号“蚕保素”是西南农学院邹文川老师主持研制的新型蚕药。据多点试验证明:添食后蚕体壮、蚕病少,一般全茧量可增加10%以上。尤其对空头软化病蚕,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为此,从今年夏秋蚕起,在我区进行了多点对比试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红安杨山二社的柞蚕,1957年5月份曾发生软化病,我们将800头病蚕分8个区,每区分别用1%,2%,3%,4%等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液每天喷三次在柞叶上喂蚕,据十五天观察调查,喷过2%的福尔马林液的蚕,在四眠时全部很正常的就眠起眠;喷过1%的福尔马林液的蚕,在四眠时有40.3%仍有软化病,喷过3%,4%的都有毒害,证明2%的福尔马林液可以  相似文献   

11.
前言蚕的软化病,是蚕儿呈现软化黑腐病征的蚕病的总称。在呈现这类病征的蚕病中,除由病毒及细菌引起的以外,也包括微粒子病和农药中毒等蚕病,但由于核多角体病、微粒子病以及中毒症等各有其明确的识别病征,所以不包括在软化病之列。作为所谓软化病的一种病毒性软化病,是1960年由山崎博士发现的。  相似文献   

12.
柞蚕饰腹寄蝇是辽宁、吉林等省主要柞蚕害虫,严重威胁柞蚕生产。辽宁省平均受害率为65%左右,重者达100%。“灭蚕蝇三号”是继“灭蚕蝇一号”之后,又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药剂。该药剂有高度的选择性,比“灭蚕蝇一号”具有防治效果高、药效稳定、使用简便、用药量少、不用药械等优点。 使用方法是以0.025%浓度的稀释液,浸渍5龄期5~8天的被寄生蚕10秒钟,可杀死蚕体内寄蝇幼蛆,蚕儿可继续营茧化蛹,防治效果为96.1%。此药对柞蚕的当代及于代的蚕、蛹、茧、蛾、卵均无不良影响。目前,“灭蚕蝇三号”已在全国广大蚕区应用。它也能防治寄生柞蚕的其它多化性寄蝇。  相似文献   

13.
杨新峰 《北方蚕业》2022,43(1):58-60
搜集、整理河南柞蚕区柞蚕俗语,对“一筐蚕”“惊蛰蛾子清明蚕”“大眠场”“二八场”“火芽”“蚕过芒种不做茧”“旱生老虎湿生锈”“开蚕”等俗语作一解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家蚕浓核病     
<正> 一、发现浓核病的经过软化病历来是威胁养蚕的主要蚕病。凡病蚕出现体躯失去弹性、停食、毙死后尸体软化腐烂等症状的蚕病统称为软化病。我国与日本先后在1959年、1960年查明了这类软化病中。有的起因于病毒感染,此后把这类软化病称为传染性软化病(或称病毒性软化病)。后来,日本把各地发现的病毒进行分离继代,研究了不同病毒株的化学性状,弄清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市柞蚕软化病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市近几年柞蚕软化病发病严重,致使蚕茧生产大幅减产。分析了柞蚕软化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盛夏及初秋高温闷热环境下,桑蚕极易发生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由于这两种蚕病,外表症状及发病规律相似,在一批蚕中往往同时并发,故蚕农把两种病统称为 “白口病”。该病是由一种被病毒污染的桑叶被蚕食用,寄生在蚕儿中肠细胞内而引起发病。此病在高温多温闷  相似文献   

17.
空头性软化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绪言 家蚕软化病(Flacherie),这一名词,包含着许多种蚕的疾病,一向认为受细菌为害而发生的蚕病,统属于软化病。其中如败血性软化病,由蚕的败血菌侵入血液繁殖而引起,卒倒性软化病,由于食下卒倒病菌毒素而引起等,病原早经确定,研究也比较祥尽;但空头性软化病(旧称糊菌性胃肠病)的病原,虽经长时期以来多方研究,至今还未能确切肯定,因此在生产上尚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发生极为猖獗,为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柞蚕寄生线虫是辽宁柞蚕主要害虫之一。每年春秋蚕期都有发生,春蚕多在4—5龄期,由于接近营茧期,被害蚕有的只能做个薄茧;秋蚕多发生在1—3龄期,被害蚕多在蚕期毙死。线虫发生的轻重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蚕场潜伏线虫的数量,一是蚕期的雨量。蚕场线虫多而且雨量又大,发生就重。辽宁的线虫发生较早,据作者在东沟县调查访问,发  相似文献   

19.
<正> 我省常见的蚕病有肠胃型脓病,软化病(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的)血液型脓病,白殭病,蝇蛆病及卒倒病,败血病等;这些病害都是由于某种微生物或其他寄生物侵入蚕体而引起,在蚕病学上把这些能寄生蚕体引起发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蝇蛆病是寄生性昆虫侵入蚕体引起,但既然作为一种蚕病,一般也将寄生的蝇蛆视为病原。  相似文献   

20.
<正> 蚕的病毒病包括脓病、中肠型脓病和传染性软化病二种蚕病,其中传染性软化病的病原十分复杂,最近已知至少有两种病毒:一种是我们原来知道的软化病病毒,它寄生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