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策勒县流动性沙地沙拐枣属的引选和造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策勒县南倚昆仑山,北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属极端干旱的荒漠地区。沙拐枣属在这里选优获得成功,筛选出的主要种:东疆沙拐枣,头状沙拐枣、乔木状抄拐枣。本文研究了沙拐枣属抗干旱、抗风蚀、沙埋等的内在机制,以及抗逆性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2.
青海云杉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16块样地256个样方的调查结果,对青海云杉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群落垂直结构分化明显,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4层;乔木层和青海云杉种群呈聚集分布格局,乔木种群聚集强度大小依次为:青海云杉混交林>青海云杉群落>灌木-青海云杉林>马先蒿-青海云杉林>苔藓-青海云杉林>草类-青海云杉林。不同林型的垂直结构、空间分布格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草类-青海云杉林中乔木种群呈随机分布,其它林型和青海云杉群落中乔木种群均为聚集分布。苔藓-青海云杉林、草类-青海云杉林、灌木-青海云杉林中青海云杉种群都有随海拔升高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逼近的特点。苔藓-青海云杉林是该群落中最稳定的林型,青海云杉种群对维持群落稳定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高山草地蝗虫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空间聚集强度变化及其对植物群落的响应,在位于甘肃省祁连山中段北坡的研究区调查温性草原、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3类草地中的蝗虫种类和数量,对不同蝗虫群落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并观察不同蝗虫种群的聚集程度.结果 显示,共捕获蝗虫15种,8月温性草原内蝗虫虫口密度最大,为8.17头/m2,且此时S...  相似文献   

4.
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不但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其服务功能的发挥。根据对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武川县东坡林区)的人工及天然林研究表明:(1)当地林下植物一般以一年生植物、隐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种占绝对优势,3项合计占到所有植物种数的72~100%;(2)各种林地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都很低,分别为0~5.02%和1.94~17.56%;林下植物(灌木层+草本层)的总盖度大小顺序为:云杉林(55.02%)>小叶杨林(17.56%)>白桦林、白榆林和山杨林(5.45~8.40%)>荒草地对照(4.63%)>油松林、落叶松林和油松+落叶松林(2.10~4.09%);(3)各种林地林下优势植物种类差异不大,灌木层优势种类以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蒙古荚蒾(Viburnum mongoli-cum)为主,草本层优势种类以羊胡子草(Carex rigescens)为主,其次有各种蒿类(Artem isi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灰藜(Chenopodium album)、苦菜(Mulgedium tataricum)和红芪(Hedysarum polybotrys)等;(4)林下灌木既少且物种多样性极低,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也不大。各林地林下植物(灌木层+草本层)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和)大小顺序为:小叶杨林(5.83)>白榆林、油松林、油松+落叶松林(5.03~5.50)>白桦林、荒草地对照(4.48)>山杨林(3.28)>落叶松(2.89)>云杉林(1.13)。  相似文献   

5.
社区参与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社区支持是自然遗产可持续保护的重要保障。基于遗产地社区的感知调查,分析当地居民和牧民对喀拉峻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感知意愿。本次调查向牧民和县城居民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39份,主要调查其对喀拉峻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遗产感知及差异。遗产感知调查包括遗产认知、发展感知和保护感知3部分内容。调查发现,由于受遗产地区位和遗产地旅游发展阶段的限制,县城居民的遗产感知较牧民更为积极。研究表明,社区发展是影响社区参与和支持遗产保护的关键因素。为使喀拉峻自然遗产地保护具有可持续性,应当积极开展遗产教育与宣传,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有效引导牧民进行生产转型,进而平衡居民和牧民的利益,提高社区的遗产感知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典型黄土残塬沟壑区啮齿动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于1990—2020年对山西省隰县林草区、沟底作物区、塬面作物区和塬面果园区4种不同样区的啮齿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时间段啮齿动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和空间生态位。结果显示,研究期间隰县啮齿动物整体密度呈高—低—高的趋势,由1990—1994年的12.71%逐步下降到2005—2009年的3.39%,之后又上升至2015—2020年的7.83%;作物区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与林草区、塬面果园区的多样性特征有显著差异,而沟底作物区和塬面作物区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无显著差异;不同啮齿动物间的Pianka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显示啮齿动物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有一定的差异性。表明生境类型会影响啮齿动物群落的分布格局,而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其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2019―2020年以豫谷31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方式,分别为种2行空1行(P1)和种3行空1行(P2);裂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低密度27万株·hm-2(D1)、中密度33万株·hm-2(D2)和高密度39万株·hm-2(D3),设3次重复,探究不同处理组合对谷子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年份、种植方式、密度以及处理之间的互作效应均对谷子籽粒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P1处理的谷子产量(2 971.1 kg·hm-2)较P2处理高20.37%(P<0.05),D2处理的谷子产量(2 872.1 kg·hm-2)较D1和D3处理分别高10.34%(P<0.05)和6.98%(P<0.05);同一种植模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IWUE、WUE)和羧化速率(CE)逐渐下降,P1处理的生育期平均SPAD值、Pn、IWUE、WUE和CE较P2处理分别高4.73%、1.95...  相似文献   

8.
以石羊河上游旱泉沟流域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为例,采用常规群落学调查,并结合2003~2009年连续7a的定位观测资料,研究了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和群落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建植以来,群落盖度逐年下降,群落密度逐年增大,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随着紫花苜蓿草地的退化,杂类草侵入群落,物种数由7种增加到1...  相似文献   

9.
新疆石河子农耕区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危害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6~9月,在石河子农耕区依不同生境类型选择9个样地,以夹夜法布夹11 300夹次,共捕获鼠417只,鼠种由小家鼠、灰仓鼠、红尾沙鼠、褐家鼠等10种组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鼠类群落划分为3种类型:农田-林地鼠类群落(小家鼠 灰仓鼠 根田鼠)、荒漠-沙地鼠类群落(子午沙鼠 红尾沙鼠 大沙鼠)和城市居民点鼠类群落(褐家鼠 小家鼠 灰仓鼠).其中,农田-林地鼠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根据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鼠害发生状况将垦区鼠类危害型划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及个体数量的影响,采用陷阱法对银川平原苜蓿-小麦邻作、苜蓿-玉米邻作和苜蓿-果园间作3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人工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其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的差异和变化,并利用Gaussian函数对各指数进行时间序列动态拟合,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下人工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该地区共收集到蜘蛛标本2 761头,隶属12科19属28种,其中优势种为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甘肃平腹蛛Gnaphosa kansuensis和白斑隐蛛Nurscia albofasciata。2种邻作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同间作模式下的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且多样性指数最大值出现时间分别为5月7日和5月18日,均早于间作模式下的7月3日。Gaussian函数拟合结果表明,苜蓿-小麦邻作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种群高峰期持续时间最长,为121.92 d,苜蓿-玉米邻作模式下2次种群高峰间隔时间最短,为49.2 d。苜蓿-小麦邻作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的个体数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上旬,其它2种模式下均出现在5月中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