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因素影响物种的空间分布和动态, 全面了解环境与物种分布之间的关系对于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至关重要。绿海龟(Chelonia mydas)作为典型的长距离迁徙物种, 周期性地往返于索饵地和繁殖地之间, 迁徙距离可达数千千米。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 SDM)是研究环境因子信息和物种分布关系的有效工具, 可以通过环境因子数据有效模拟物种潜在分布区域。本研究结合绿海龟物种出现记录点和环境变量, 应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不同时间段的绿海龟分布情况, 得出其分布区域的时空变化, 推断洄游路线。结果表明: 离岸距离、深度和海洋表层温度对绿海龟分布起重要作用; 太平洋西部、印度洋北部和大西洋西部为绿海龟主要适宜栖息范围; 大西洋-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太平洋之间存在绿海龟洄游通道。同时, 基于气候变化模拟了绿海龟 2050 年和 2100 年的潜在分布区域, 分布范围在印度洋中部、太平洋中西部海域减少, 在大西洋中部海域增加, 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向高纬度海域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2012,(2):18-18
研究人员发现,世界范围内海洋渔业经济损失的持续增加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新成果发表在日前在线出版的《自然—气候变化》期刊上。在20世纪,气候变化改变了海洋环境,海洋变得更暖和、分层更多、酸性增加。最近的研究显示,这些变化影响了鱼群的生产和分布。因鱼群产出量降低和分布变化所带来的经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肖启华  黄硕琳 《水产学报》2016,40(7):1089-1098
气候变化问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海洋是气候系统储存能量的主要载体,气候变化给生活于其中的鱼类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气候的变化影响着各大洋低频气候变化模式以及海洋环境要素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对鱼类个体的直接作用或生态系统食物链传递的间接作用影响海洋鱼类,包括鱼类的生理(生长、繁殖、洄游)、物候、资源量以及分布等,并形成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最终影响人类对渔业资源的管理。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侧重从海洋鱼类资源量、分布变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管理4个方面,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产生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对渔业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现代渔业信息》2014,(2):159-160
一项新的研究《物种分布的地理界线取决于气候变化速率》揭示了物种如何应对变化的环境:要么适应、要么迁徙、要么消失。该研究由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资助,由英国、欧盟、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以往的研究表明,在1961~2001年的40年中,鳕鱼的分布重心已经向北移动了约100公里;而同一时期东北大西洋的浮游生物往极地方向偏移了1000公里。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长江口鱼类资源密度分布的重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2012-2013年长江口鱼类资源密度分布为基础,通过动态生物气候分室模型(DBEM)预估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IPCC,RCP2.6、RCP6.0和RCP8.5)长江口鱼类资源密度增量分布的变化.在RCP2.6、RCP6.0和RCP8.5这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鱼类资源密度增量、底层鱼类资源密度增量随着时间推移均呈递增趋势,且递增程度和增量重心分布范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扩大(RCP8.5>RCP6.0>RCP2.6).鱼类资源密度增量重心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崇明岛沿岸水域,长江口外侧水域资源密度增量相对较低,并且资源密度增量重心有向南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马金  田思泉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19,43(7):1678-1690
水生动物洄游分布是水生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是掌握水生动物洄游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域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制定有效的资源保护和管理策略。标记技术监测、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生物体组织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分析推测是此类研究的主要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生动物洄游分布的研究。上述3种方法包括多种技术手段、模型以及分析测试内容,但现有研究报道缺乏对各种监测或预测方法的系统梳理,也鲜有各方法彼此之间的交叉或组合研究。本文从标记技术、物种分布模型、生物体组织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分析3个层面综述了水生动物洄游分布研究方法的特点及进展,同时,依据文献统计计量数据,明确了相关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研究表明,3种方法是水生动物洄游分布研究的有效工具,现有研究注重每种方法内部之间的比较与改进,后续研究应加强3种方法彼此之间的交叉与组合研究。此外,对于渔业资源生物,渔获量统计分析法也可作为获得其洄游分布规律及适宜环境因子范围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Argo数据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在调节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技术条件和观测资料的限制,人们对广阔海洋垂直剖面上的温、盐度和海流资料则获之很少,不能满足气候预测的需求.国际Argo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大量、密集的和准同步、准实时的海洋要素资料.有助于准确、全面地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对分析大洋渔场的形成、渔业资源的分布有重大意义.目前,Argo数据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很多领域,取得了不少研究和应用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东海鲐鱼(Scomber japonicus)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减缓气候变化对鲐鱼渔场的不利影响,基于CMIP6气候模式输出的2.5 m (Temp_2.5 m)、25 m (Temp_25 m)和50 m (Temp_50 m)水温数据分析3种未来气候情境下(SSP126、SSP370和SSP585)东海鲐鱼栖息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SSP126情境下,2015—2100年渔场内所有水层温度整体变化幅度较小。SSP370和SSP585情境下,各水层温度均明显上升。3个水层温度在2015—2020、2055—2060和2095—2100年具有明显空间变化。2015—2100年东海鲐鱼渔场的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和适宜栖息地面积比例在SSP126、SSP370和SSP585情境下整体呈下降趋势,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东海鲐鱼适宜栖息地在2015—2020、2055—2060和2095—2100年3个时间段内主要分布在122°E—126°E、28°N—30°N范围内,不适宜栖息地主要分...  相似文献   

9.

物种的空间分布能够反映个体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是物种与环境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对物种的生长

发育和资源利用等都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基于2013—2022 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

查数据, 构建了10 种单一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 SDM), 结合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

TSS)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ROCcurve, AUC)筛选预测精度和准确性较优的模型作为基础模型,

并通过加权的方法分别构建不同季节的组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 ESDM), 以解析矛

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ESDM 能够有效降低单一模型预测

的不确定性, 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 更加准确地解析海州湾矛尾虾虎鱼的空间分布特征。2013—2022 年春季, 矛尾

虾虎鱼集中分布于海州湾西部近岸和南部海域, 东部和中北部海域分布较少, 分布重心的经度和纬度偏移范围大

约为1°; 秋季主要分布于海州湾西南部海域, 分布重心呈辐射状小幅度移动。本研究发现, 与矛尾虾虎鱼空间分布

存在显著相关的影响因子为水深、饵料丰度、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 其中饵料丰度是春季最重要的影响因子, 水深

是秋季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本研究在区域尺度上解析了海州湾矛尾虾虎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布重心的变化,

并探讨了影响因子重要性的季节差异, 可为海州湾矛尾虾虎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鸟类对生态系统变化较为敏感,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一种重要指示生物;气候变化已成为栖息地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鸟类的迁徙、繁殖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究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分布,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区域,结合收集到的382个鸟类出现点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气候变化数据等,基于Maxent模型方法,综合分析驱动洞庭湖流域鸟类分布的气候因素,并预测2050年气候不同情景下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历史情景下洞庭湖流域鸟类的适宜性栖息地为多个集中分布区组成的带状区域,而在未来情景下栖息地由以前的带状分布逐渐演变为团状分布。在2050年RCP2.6、RCP4.5排放情景下,适宜栖息地面积有所下降,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比例从历史情景的9.43%分别降至9.26%、8.91%;而在RCP8.5排放情景下面积有所增加,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增加至10.22%。从适宜性分布来看,栖息地变得更加集中,未来情景下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在3种排放情景下略高于历史情景,适宜性RCP8.5情景(33.12%)>RCP2.6情景(32.87%)>RCP4.5情景(32.74%)>历史情...  相似文献   

11.
龙鱼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原始物种,在考古和学术上都有研究价值,可称得上是“活化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于地壳的变化和大陆架的移动,龙鱼从南美洲逐渐分布到亚洲、澳洲和非洲。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西藏巴松错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于2020年7月对巴松错出入河流及其湖体15个采样点和湖中心B15采样点11个分层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定了水体相关理化指标。调查共采集水样275个,分析了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细胞丰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浮游植物对水平和垂直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巴松错夏季共鉴定浮游植物167种,隶属于5门8纲20目29科66属,物种组成为硅藻-绿藻-蓝藻型;(2)在水平方向上,平均细胞丰度为1.8453×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0.0117 mg/L;在垂直方向上,平均细胞丰度为1.0055×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0.0061 mg/L;(3)巴松错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平分布较为均匀,群落复杂程度相对较高,较垂直分布更稳定;(4)RDA分析结果表明,EC是影响巴松错夏季浮游植物水平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TUR是影响垂直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高寒湖泊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湖泊鱼类物种多样性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7月~2003年4月,通过对长江中游6湖(西洞庭湖、黄盖湖、西凉湖、斧头湖、涨渡湖和赤湖)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各湖泊不同时期鱼类物种多样性结构及变化.结果表明:6湖鱼类物种数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西洞庭湖损失的物种数最少;从各科减少的物种数来看,鲤科减少最多,为7~27种,其次是鳅科和鮠科.经聚类分析,通江湖泊与阻隔湖泊有着明显差异.各湖鱼类物种与高级分类阶元在数量上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各湖鱼类在属水平上的物种频次分布均具规律性,随着物种数/属的增加,频次迅速减少,且乘幂模型拟合较好.认为长江中游湖泊的野生鱼类资源已经严重衰退,当前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野生鱼类.  相似文献   

14.
:2002年7月~2003年4月,通过对长江中游6湖(西洞庭湖、黄盖湖、西凉湖、斧头湖、涨渡湖和赤湖)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各湖泊不同时期鱼类物种多样性结构及变化。结果表明:6湖鱼类物种数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西洞庭湖损失的物种数最少;从各科减少的物种数来看,鲤科减少最多,为7~27种,其次是鳅科和鎨科。经聚类分析,通江湖泊与阻隔湖泊有着明显差异。各湖鱼类物种与高级分类阶元在数量上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各湖鱼类在属水平上的物种频次分布均具规律性,随着物种数/属的增加,频次迅速减少,且乘幂模型拟合较好。认为长江中游湖泊的野生鱼类资源已经严重衰退,当前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野生鱼类。  相似文献   

15.
张红星  王中乾  赵虎 《河北渔业》2012,(4):13-17,28
于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之间,对武关河自然保护区附近流域的水生生物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该区域的自然概况和水生生物的种群、分布及多样性情况。从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河流、土壤等方面,发现该处自然条件优越,为生物种群生存提供天然场所。据初步统计,该区域水生生物有浮游植物7门39属,浮游动物共15种,大型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6种,水生昆虫9种,鱼类35种,两栖动物4种,哺乳动物1种。并总结了全年水质变化情况和水生态系统的内部关系,为今后的进一步调查做一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三江并流区澜沧江干流水、陆生境中的捕食线虫真菌(Nematode-Trapping Fungi,NTF)多样性分布差异,在该区域布设9个采样区对NTF进行调查,并分析NTF在澜沧江流域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水陆分布模式。每个样区设置水、陆对称采样点各5个,每个采样点用5点法采集水、陆样品各1份,共采集90份样品。采用单孢子挑离法获得NTF纯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物种。共获得2属13种76株NTF,其中陆生土壤中检出2属11种49株,水体底泥中检出1属6种27株。结果显示,NTF物种组成在三江并流区澜沧江干流水、陆生境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水陆异质性分布模式,干流陆地上具有比水生环境中更高的物种检出率和物种多样性;此外,与之前对澜沧江支流NTF的水陆分布研究结果相比,NTF在干流上水陆分布差异比支流更大,表明在流域生态系统中,NTF的监测结果同时也能反映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环境异质性,以流域为研究单元,以NTF为研究对象,可能更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7.
海州湾方氏云鳚体长与体重分布特征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体长、体重是鱼类种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能够反映鱼类个体生理状态以及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中其时空变化往往被忽略。本文根据2011—2016年春、秋季海州湾8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的体长组成、体重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肥满度特征,并分析了上述指标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海州湾方氏云鳚的群体有多个年龄组,体长、体重和体长–体重关系参数a、b及肥满度在时空上均有较大波动,且在年间差异显著。秋季各航次平均体长、体重呈现逐年增大趋势;肥满度的季节差异要大于年间差异,春季肥满度小于秋季;体长和肥满度在海州湾分布均是西南部大于东北部,但秋季肥满度分布则与此相反。调查的方氏云鳚群体基本符合正异速生长类型。体长体重特征的时空异质性可能与气候、摄食强度、性成熟比例与捕捞压力等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渔业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特征。相关研究应充分考虑体长、体重关系参数的时空变化,以为渔业资源评估提供精确参数。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和控制野生鸟类传播禽流感,对山西省鸟类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山西省鸟类物种记录为335种,大约有12.3%的鸟生活在村落附近,10.3%的鸟类生活在农田、水田附近,12.8%的鸟类生活在水域周围,23.5%的鸟类出现在灌木草丛附近,这些鸟类均可与家禽及人类接触,从而传播禽流感病毒;其余41.1%的鸟类生活在山林、悬崖、树林等与家禽接触不到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关于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我国疆域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地带,自然条件极其复杂多样,正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条件,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物种最多的国家,其中水生野生动物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的水生动物有10纲、18目、40科、80余种,这些物种中还保留有世界许多特有的属种,如:白暨豚、大鲵、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等。水生野生动物不仅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巴里坤盐湖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演化机制,于2020年10月、2021年5月和8月调查了巴里坤盐湖的浮游生物,依据形态学特征鉴定浮游生物属或种,统计分析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结果显示,巴里坤盐湖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2属,平均密度为9.34×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1.97 mg/L,以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除卤虫外)3门30属,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平均密度为146.45 ind./L,平均生物量为0.51 mg/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22~3.509,浮游动物为0~2.919。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物种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呈明显的水期变化和分布差异;较1990s浮游生物物种数目增加28属,密度显著降低(P<0.05),生物量有所增加(P>0.05),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盐度和水温变化可能是造成浮游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