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韵说     
寇丹 《农业考古》2004,(4):108-109
茶的著作,诗歌、广告中屡见茶韵、茶汤之韵、岩韵、韵味绵长等词句。什么是韵,什么又是茶韵,提出一点看法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
3.
姜新兵 《农业考古》2019,(5):177-181
茶的名称历来按照《茶经》的说法有“茶、槚、蔎、茗、荈”五名之说,但仔细核对文献发现:“槚”的本义并不是指茶,是郭璞对《尔雅》所作的注中的理解;《晏子春秋》中的“茗菜”应是“苔菜”之误;“蔎”一般被解释为香草;《尔雅》《说文解字》等东汉以前训诂类文献也未收录“茶”和“茗”字,从训诂学和文字学角度来看,茶的利用时间应不会早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4.
罗庆芳 《农业考古》2007,(5):184-185
我没有听过陈椽教授讲课,甚至没有见过他的面,但是我一直是这样在朋友、同事们之间尊称陈椽老师的。由陈椽老师撰写的有关茶文化的20多本书,我几乎都有,而且大都认真地翻看过,并从中受过教育,受过启发,以至于走上了钻研茶文化的道路。在1985年至1995年的十年间,我的相当一部分时间在上百个茶场和茶厂度过,我采写过贵州茶、茶场、茶企业和系列报道,以后,在全国各地召开的会议上,一有空就不由自主地到当地名茶基地采风和搜集有关茶的的资料,对于茶的爱好,如果没有陈椽老师撰写的茶书引路,还有庄晚芳老师的引路,很难想象我会对茶产生如此浓厚的…  相似文献   

5.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我国古代茶典籍的卓越代表,也是世界茶文化专著的开山之作,被中外历史上许多作者仿拟引用。本文例举了清朝陆廷灿的《续茶经》和二十世纪初美国William Ukers的《茶叶全书》对《茶经》的仿拟引用;验证了《茶经》的生命力及其对中国茶文化的纵向历史传承以及横向世界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有些外国作者的引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著的文化语境,在某些方面会有别于独立原著,需引起读者和研究者们关注。  相似文献   

6.
7.
让时光倒流,凝固到中国茶叶史上出现的高峰期--唐朝时代,这是让每一个华夏儿女无比骄傲与自豪的朝代,我们就把光彩照人的片段停留在浙江湖州(长兴)来寻根问祖吧!首先是生活在中唐时期的陆羽,在辗转各地名山大川后,隐居于长兴顾渚山,风餐露宿,品茗掘泉,研创茶学,于建中元年(708)著成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成为茶叶的百科全书;由于尊皇爱茶的陆羽受当时的湖州刺史裴清的推荐,建言献策出于顾渚山的紫笋茶成为唐朝皇帝的"贡品".事实形成后,唐朝先后有28位湖州刺史到顾渚山"修贡"、续贡80多年,并设有"贡茶院",春茶开采时人马多达3万人,这是一个何等庞大的茶之劲旅.历朝续贡达800多年,因而让紫笋茶品位之高、贡额之大、续贡时间之长,在我国贡茶史上一直处于至尊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农业考古》2004,(2):269-271,281
陆羽唐代著名学者,是茶学的创始人,《茶经》是其代表作。陆羽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其姓名是长大后自己用《易经》占卜出来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渐”卦,其卦词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语,于是他就取姓为陆以羽为名,用鸿渐作字。大约三岁的陆  相似文献   

9.
10.
试论陆羽《茶经》"一之源"中的"上"与顾渚紫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盛有 《农业考古》2004,(2):250-252
据许多史料证明,陆羽隐居湖州苕溪撰写《茶经》期间,经常身临顾渚山茶区,调查考察茶事,开展研究工作。如《全唐诗》载耿湋和陆羽的一首联句诗,其中有“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湋)。拜井菰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明确指出陆羽常到顾渚山去。唐代皮日休作《茶中杂咏并序》云:“余始得季疵(陆羽)书(指《茶  相似文献   

11.
陆羽及其《茶经》对当代青年学子的人生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确有陆羽其人,后人奉他为茶神、茶圣、茶祖等,并且根据各自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以供之。他所著的《茶经》对茶的认识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论述,他为我国茶业科学的建立、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陆羽及其《茶经》,不仅对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塑造当代青年学子的良好品行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一、陆羽的坎坷人生1、童僧生活遭苦难陆羽(约733—804),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其人生既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据《天门县志》等文献所载:陆羽原本是一弃婴,被龙盖…  相似文献   

12.
凯亚 《农业考古》2003,(4):144-146
刘贞亮何许人也?《辞海》里却查检不到有关他的词条,《中国历史名人简明辞典》中,亦无简介其人的文字。只有某些稀见的茶类辞书里,说他是“唐末人”。至于其人的籍贯呢?学历呢?官衔呢?职业呢?却一概不详。就连其生卒之年,亦“不详”也。由斯可知,其人本属名不  相似文献   

13.
池宗宪 《农业考古》2002,(4):275-275
品茶可以是轻松平凡事。也可以用心喝出清香和品味。品茶要得好滋味 ,贵在好茶、好水之外 ,还要有一颗对茶的好心情才能凝精聚神细细的由茶的实体抽离出意象 ;才能穿透茶的种植、制作工序找到滋味与含脉 !那么 ,深深解构茶的每一细节 ,便成为茶痴的基石。可惜的是 ,短缺了一份深入浅出对茶的认识与解析 ,就少了一份对茶集合天时、地利、人和多元变化的了解 ,就无法深思品茶原来潜藏了婀娜多彩的面貌 !《茶文化大系》是以一份尊敬茶的心情所编写 ,所筹划的 !是用最浅显的文字记述茶在多元变动因素中如何脱颖而出 ?并期待带给华人品饮艺术的一…  相似文献   

14.
洪尧彬 《农业考古》2002,(4):345-346
在闻名遐迩的黄山之南 ,毗邻有一座雄奇灵秀的大山———三天子都 (亦称鄣山 )。此山纵横百里 ,气势磅礴 ,主峰擂鼓峰海拔超过庐山 ,达到 1 6 30米 ,如利剑插云。一座座千米高峰 ,旋转顿跌起伏 ,犹如旌旗刀戟 ,岿然分兵阵势。历来有“钟灵发脉之地”之说和“与尼山比灵”之誉。因其“山脉来龙 ,胎毓钟灵” ,而有“婺邑文运昌盛 ,人才间出” ,及至“秦岱钟灵 ,孔子万世师表 ;鄣山毓秀 ,文公百代经师。”《山海经》为何称此山为“三天子都”呢 ?相传 ,公元 2 6 5年 ,四川峨眉山道教大宗师广成子来到婺源 ,在此山隐姓埋名 ,采药炼丹 ,自诩鄣公…  相似文献   

15.
我的茶书缘     
爱书藏书已有很多年了,我的书房兼卧室里几十书柜里塞满了书,连睡觉的床上也堆积了一摞摞的书。由于近几年来业余爱好茶文化研究,又收藏了大量的茶书以及茶的报刊杂志和音像制品。自唐朝第一部茶书《茶经》到清末,中国古代茶书绵延千年,卷帙丰硕,可惜已佚不少。  相似文献   

16.
尹娟  王镇  尹福生 《农业与技术》2022,(22):113-116
“三茶”统筹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建茶园时提出的时代命题,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全面破解茶业产业的诸多疑惑,为中国茶业产业和乡村振兴指明了产业发展与努力的方向。位于常州金坛的茅山茶海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遵循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位一体”的原旨,高标准打造“三茶”统筹示范区和茶旅融合区,以文化引领、科技推动,两冀一体的方式来带动整个金坛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江苏样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参考《广韵》、《韵镜》等语音系统,对《说文解字》翘舌音反切中介音转化问题进行初次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名茶、茗、糊、茗、辫、菠、苦荼。唐宋许多诗人称其为“草中英”、“瑞草魁”。也有人叫它“冷面草”。  相似文献   

19.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3,(4):259-260
我与裘君纪平,因为有过一段交流陆学资料的友谊,所以他把他的近作《茶经图说》赠给我,于是我打开书,一遍又一遍地仔细阅读起来。  相似文献   

20.
池宗宪 《农业考古》2002,(4):275-276
现在 ,这儿有一本名叫《台湾茶街》 ,是我从台湾晚清时期的历史旅途中 ,所看到茶叶留给我的心灵讯息。历史 ,是遥远的、冰冷的 ;透过言词、文字、图像表达些许的喜悦 ,一些事物就在记忆的那一方醒了过来 ,心中驰骋的想像、画面 !通常 ,随意拜访历史舞台 ,看到老建筑 ,只有感觉一丝清爽的微风 ,唯有像呼吸一样体味历史 ,心境中才有生存的明证 ,也才有可能将自己内省的东西发散出来 ,也才会自然地和历史交织出一些共同言语。喝茶 ,就像呼吸一样 ,自然地是一种平凡轻松的事 ,中国人才会说 ,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闻茶叶香是很多人生活的经验 !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