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区作为丹霞地貌西北与东南发育区的过渡地带,其发育特征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解译该区域的遥感影像,依据影像中不同的色彩及斑块特征建立解译标志,归纳为5种丹霞地貌遥感影像影纹,解译出3处发育较为集中的丹霞地貌区域,并从形成机制的角度分析每一处丹霞地貌景观的发育类型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貌景观为审美对象,从丹霞地貌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象美学特征等方面研究其美学价值,并探讨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分析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空间结构,得出景观的空间分布状况及美感度分布;探讨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形象美学特征,认为赤水丹霞有雄伟之美、奇特之美、险峻之美、秀丽之美。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是多样统一的,研究两种价值的关系有助于地貌景观审美的不断深化。赤水丹霞具有世界级别的保护属性,其景观元素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理应得到人类的有效保护与管理,这样才能使其美学价值得以永续利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丹霞地貌铁皮石斛和人工繁育苗的2年生和3年生茎作为材料,研究其性状显微特征和多糖含量变化,分析丹霞地貌铁皮石斛在人工繁育和栽培过程中有无品质变化,以期为丹霞地貌铁皮石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工繁育苗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显微性状鉴别、组织化学定位和含量测定方法,对丹霞地貌铁皮石斛与人工繁育苗的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合理开展珠三角区域的生态环境管理和提高城市居住质量提供建议与依据,为其他城市森林景观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以珠三角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2000、2010与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解析珠三角景观时空演变特征与珠三角森林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2000—2020年,珠三角森林面积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森林面积的增减变化具有地域差异性;珠三角整体的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的趋势,同样具有地域差异性,具体体现在珠三角中部斑块密度降低,珠三角两翼的斑块密度较高;珠三角整体呈现景观破碎化的趋势,但珠三角中森林景观整体的连通性在20年间不断优化,其斑块密度逐年下降,平均斑块大小逐年上升,森林景观同样也具有地域差异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珠三角持续建设森林城市群,构筑城市生态安全屏障和提高城市居住质量提供建议与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牧交错带草地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地景观格局,以农牧交错带的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2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哈乐镇草地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斑块规模东南大西北小,斑块形态东南密西北稀,斑块分布东南整西北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是研究区域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共同驱动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差异性变化。其中,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至最近河流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规模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高程、坡度和至最近河流距离是草地斑块形态分异的内在诱因;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分布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横断山区产水量及水源分布空间。[方法]利用In VEST模型评估计算2005—2014年横断山区年均产水量,分析产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结果]横断山区年均产水量为1 723.3亿m3,与自然径流量较为接近;产水量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年均产水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深度、地势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结论]该研究可为横断山区水文过程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粮食稳步发展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雄 《农业展望》2012,8(9):36-39
在党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甘肃省通过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调整粮食内部种植结构以及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科学技术,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登上1000万t高台,创造了甘肃省粮食生产的辉煌篇章,实践了在农业生产条件严酷的西北干旱地区粮食持续大幅度增产的成功探索。通过分析甘肃省粮食"八连增"的主要原因和制约粮食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今后确保甘肃省粮食稳站1000万t高台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永波  魏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35-5936
[目的]为了了解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方法]基于基尼系数、均值对数偏差指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并对上述指标进行了分解。[结果]甘肃省1998~2005年的基尼系数没有超过0.3,农村居民处在“相对平均”时期,其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家庭经营收入引起,其次是工资性收入,在空间上主要是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所致。分析结果还显示出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在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与全国的趋势正好相反。[结论]甘肃省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性造成区域间农业收入不平等,进而成为区域间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地区优质能源供应短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2]。实践证明,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宣州区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农户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我国生态系统尽可能地适应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方法]对陆地植被固碳增汇的区域差异管理进行分区,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进行研究。[结果]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固碳增汇区域。Ⅰ气候暖湿化驱动型区,包括华北、华南及西北等大部分区域;Ⅱ气候暖干化驱动型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亚寒带地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大部、天山、祁连山及横断山脉等高海拔地区;Ⅲ气候冷湿化驱动型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及北部沙漠化严重地区、长江流域下游水稻主产区及西藏林芝热带半湿润地区。[结论]以县级行政界线为基本划分单元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可为生态系统区域差异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甘肃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为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2010-2019年MODIS NDVI产品,结合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区划分等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和变异系数等分析方法对2010-2019年甘肃省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阐述,对植被指数变化趋势及变化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甘肃省植被指数在年均月尺度上呈现单峰分布,在夏季处于高位,年均NDVI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增速平均为0.0032/a;植被指数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西部地区NDVI值小,可认为基本无植被生长,中东部平原和祁连山地区植被长势较好,NDVI明显较高,南部地区NDVI最高;农业耕作区的植被指数变化波动性比较大,其他地区植被覆盖变化趋于稳定.[结论]基于MODIS NDVI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为了解甘肃省土地覆盖状况、开展具有区域差异性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孟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47-16849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相关特征。[方法]利用1979~2008年GPCP全球逐月降水资料和NOAAERSST海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30年来降水特征及其与全球海温的相关分布特征。[结果]1979~2008年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量均呈波动增加;15°S~22°N、45°~105°E范围的印度洋海温对西北干旱区春季的降水具有持续性影响,可以作为一个预报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的稳定因子。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地区的海温偏高时,春季西北干旱区的降水有可能偏多;同时前期夏、秋、冬季赤道东太平洋附近的海温若偏高,对于次年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很有利;阿拉伯海、中印度洋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场是影响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的关键因素。[结论]该研究为干旱区降水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河北省定兴县为例,评价县域生态景观规划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变化原因。[方法]在分析定兴县生态景观规划前后生态景观的格局特点、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基于文献法、分析法、RS及GIS等技术手段评价景观格局和生态服务功能。[结果]耕地景观在整个系统中占主要地位,生态景观规划前后定兴县景观平均斑块面积、生态服务功能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态景观规划保证了区域景观多样性指数的提高,使整个景观系统的稳定性上升,同时生态服务功能也提高了5.5%。[结论]区域生态景观规划是一项多目标兼顾的系统工程,只有在众多目标之间达成一种相对平衡,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甘南县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图及相关文献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利用景观这一尺度单元对甘南县域系统土地利用类型按照权属和行政区进行景观特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体特征上,国有区域与集体区域相比,斑块体面积较大,密度较小,景观破碎程度较弱;各行政区中,以甘南镇斑块体面积最小,密度最大,农牧渔场区斑块体面积最大,密度最小.在景观格局特征上,国有区域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集体区域高,而优势度指数较集体区域低;各行政区中,巨宝乡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平阳镇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优势度指数最高.从景观类型分布看,县域整体景观特征是以农牧景观为主体,其中国有区域与集体区域也都如此,只是分布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各行政区中,国营林场区以林地景观为主要类型,农牧渔场区以牧草地景观为主要类型,其余各单位皆以耕地景观为主要类型.从区域景观总体特征看,其东南及南部冲积平原区斑块体较大,密度较小,景观类型较为丰富,破碎度较弱,而西北及北部丘陵区及漫岗区斑块体较小、密度较大,景观破碎程度较强.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滨水景观区是城市开放空间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之一,其设计结合了自然景观和人工设计的特点而形成。该文主要概述滨水景观和地域文化的内涵,着重分析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和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作用,以东北地区鲅鱼圈的山海广场为例来阐述地域文化如何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均耕地面积、第一产业经济水平、从事农业人口比重等6项指标构建了甘肃省县域乡村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了2005─2019年甘肃省64个行政县的乡村性指数;借助ArcGIS、Geoda软件,探讨了甘肃省县域乡村性的时空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乡村性指数在2005─2019年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同时地区间的乡村性差异逐渐缩小;甘肃省的乡村性分布与空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2005—2019年乡村性的空间集聚程度明显下降;以HH和LL型的空间聚集分布为主,乡村性强地区和乡村性弱地区均呈现区域的集聚现象;2005年甘肃省乡村性的冷点区分布在西北,热点区分布在东南,2019年该省乡村性的热点地区转移到以民乐县和镇原县为核心的2个热点区,冷点区在西北部的基础上新增了以卓尼县为核心的1个冷点区;自然环境、国家与地区政策、产业结构是甘肃省县域乡村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银川平原滩涂湿地的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的区域分布差异。[方法]选取黄沙古渡湿地、吴忠黄河湿地、银川黄河湿地和平罗湿地4个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室内试验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和滩涂湿地发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银川平原黄河滩涂湿地是干旱区典型的河流湿地类型,其形成受到水文、局地地形、城市建设以及旅游等多重因素影响。银川平原滩涂湿地共发现了26种植物,隶属于11科23属26种,其中菊科、藜科、禾本科为优势科,分别占植物总数的26.92%、15.38%、15.38%,群落多样性测度指标表明其群落物种组成相对单调,大多是单优群落斑块。植物群落多样性表现为平罗湿地吴忠黄河湿地银川黄河湿地黄沙古渡湿地;上、下游区域滩涂湿地植被多样性较高,而中游区域滩涂湿地植被多样性较低;老滩涂植被多样性较高,新滩涂植被多样性较低。这说明滩涂发育程度和地理位置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土壤有机碳、电导率、分形维数的测定,表明随着滩涂湿地发育程度的提高土壤质地越细腻,结构组成越好,表现为平罗湿地银川黄河湿地吴忠黄河湿地黄沙古渡湿地。滩涂发育程度、地理位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电导率、pH和分形维数的重要因素,随着滩涂发育程度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电导率和分形维数均逐渐增大,地理位置则是pH区域性差异的主导因素。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有机碳、电导率等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表明滩涂发育中的偶发因素影响较大。[结论]该研究为该地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51—2000年及1973—2002年甘肃省降水、冰雹气候资料对甘肃省降水、冰雹特征及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甘肃省年降水量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但整体趋于减少,且年降水量集中分布在6—8月;甘南高原和祁连山东段是甘肃省降雹最多区域,礼县、天水、武都以东地区、黄河谷地及河西走廊降雹最少,冰雹日数出现在3—10月,集中出现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19.
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2001—2014年为研究时段,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灰色关联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单指标和多指标综合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绝对差异呈加快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和极化程度阶段性波动降低;宏观地域分异特征十分明显,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10多年来未发生明显改变;历史发展基础、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经济效益格局演化的内部因素,而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政策是其外部推手。  相似文献   

20.
以不同植被类型作为景观单元(斑块),测度景观斑块大小、景观破碎度、景观斑块的频度、密度、比例、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分析了“温性针阔混交林植被区域”的黄泥河、汪清、柴河等地植被景观样区、大兴安岭“寒温性针叶林区域”的新林植被景观样区含有白桦(Betula pulatyphylla)林植被的景观特征.景观特征的形成,受历史上的人为干扰、自然干扰因素影响,必须重视景观水平上的植被管理与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