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景乾坤 《甘肃农业》2005,(11):147-148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法治起着构筑和造就社会主义政治主体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和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关系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引导和规范着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梁向锋 《甘肃农业》2007,(10):49-50
在分析村民自治实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认真探索了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推动村民自治健康有序发展的一系列主张。  相似文献   

3.
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政治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并成为了阻碍经济继续平稳发展的因素。为此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4.
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为什么要加强如何加强结合我国农村现状,探讨加强农村的民主法治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12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至关重要。依法实行村民自治,是发展农村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农民当家作主的有效形式。乡镇党委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前沿指挥部”,发挥好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政治文明以民主和法治为基本内容和特征,是民主政治与法治政治的有机统一体。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实现方式和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属于现代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使民主法治化,法治民主化。  相似文献   

7.
尊重和保障群众主体地位,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尊重和保障群众主体地位是推进基层民主的关键。但在当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民主主体错位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以尊重和保障群众主体地位为重点,积极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情为基础,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通过网络表达民意,激发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又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然,在互联网政治上,要善于梳理、整合网络民意,对网民加以引导,实现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10.
11.
社会主义自身发展需要、世界民主化潮流和“一超独霸”的国际环境,推动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方针,结合中国国情,吸收并借鉴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合理成果。  相似文献   

12.
民众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是法治的根基,民众对法律的情感与信仰直接影响着法治的效果,应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众与法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3.
和谐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法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法治思想以公平正义为逻辑起点,以人为本为价值追求,更加关注人的尊严与人的幸福的需求,更加注重人文法治环境的构建,将人的解放、尊严、幸福作为价值目标,将民主、公平、宽容作为法治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和谐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我们"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典型代表,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议会制的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确立是由北美的民情、地理、经济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广泛参与,破除传统观念,实现男女平等是妇女参政议政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良法并不代表法治,法治是法律被信仰的神圣化过程与结果。客观而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已基本上实现了法律文本的法治,然而如何将这种立法法治转变为法治秩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法律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制度问题。因此,中国法律确信之路的探讨必须先是一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客观讨论与批判,然后才是一个制度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回顾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法律作用的认识历程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应首先从破除法律虚无主义,树立法律至上权威入手。  相似文献   

18.
论法治意识     
法治秩序与境界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三个层面的一体椎进与彼此互动,其中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作为法治主休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人治社会转型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之,加快培植口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将二者结合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鲜明的特征。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个重要机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德治 与法治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更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二者有效 结合,国家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科技与政治都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统一性;科技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政治则相对稳定。它们的分与离是对立的统一,是构造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