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郎鹏  袁龙义  薛兴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93-12195
多年来,围垦、砍伐等长期过度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种子库完整性和河漫滩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在此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种子库在地表植被演替动态中的作用、演替实质以及河漫滩种子库的保护生物学意义,并提出了深入开展河漫滩土壤种子库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采石场废弃地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为人工辅助其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河北省井陉县不同恢复年限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群落特征、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自然演替2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替2 a道路边坡的植物群落结构相似,物种组成较简单,以1年生草本为主,且物种多样性低;自然演替11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替13 a道路边坡物种多样性较演替2 a标准地有较大提高,物种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结论]自然演替13 a道路边坡植被明显好于自然演替11a采石平台植被,通过改善采石废弃地的立地条件,遵循植被的演替规律,可以加快其植被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高海拔区域煤矿探采植被退化区由于地表挖损、土壤破坏、气温低、生长期短,造成植被修复难度大。其限制植被生长的因素主要是土壤的营养环境较差,同时原生植被生境被破坏而对退化环境的适应性不强。如果不采取人工选种、覆土、施肥等措施,将无法形成植被自然恢复的趋势。人工早期选种加覆土、施肥等措施在促进矿区植物群落形成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早期人工干预对植被恢复和植被群落稳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选取两个典型样地对金佛山甑子岩植被演替与恢复进行动态监测,结合稀疏曲线法、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法分析比较了两样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研究表明:①位于陡岩区的样地植被生长和恢复状况良好;而位于平缓区的样地,受采矿等相关活动干扰较大,植被恢复过程中出现了逆行演替,在得到一定的保护后,群落演替由逆行演替又渐渐恢复到正常的顺行演替之中。②离人居地较远的样地,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越高,稀疏曲线越陡峭;而离人居地较近的样地则相反。③人为影响对上述地区植物群落的影响非常大,应加大甑子岩生态环境管理力度,尽可能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重视退化区的植被保护与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5.
植被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被稳定性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一个综合特征.从稳定性研究的意义、概念、维持机制以及研究方法方面对植被稳定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从多样性理论、冗余理论方面探讨了稳定性的维持机制.在稳定性的研究方法中,指出应加强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主要是对天然草地的研究,另外从植被结构与功能方面对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的演替阶段.应重视干旱区人工植被建设中对天然植被斑块格局和演替模式的模拟以及植被配置模式的研究,以指导自然植被的保护利用和人工植被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和田河沿岸植被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田河沿岸的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型、14个群系,多数具有隐域性,胡杨林与灰叶胡杨林沿河岸形成了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长廓。除紧贴河床的沼泽、草甸植被外,多数群落类型的破坏性演替都具有不可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漠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人为破坏,是保护和田河沿岸植被、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吕梁山南段天然次生植被自然恢复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吕梁山南段天然次生植被恢复存在的主要问题、植被自然恢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次生植被群落自然演替、次生植被自然恢复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天然次生植被能依据自繁殖能力进行自然演替,并形成群落.提出植被自然恢复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8.
林草植被建设是人工参与下的植物群落自然形成和生态自然修复过程.在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中,特别是在干旱地区,人们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植物群落自然演替的规律.当然,人们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遵循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改善植物生长的小生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  相似文献   

9.
对崎峰茶金矿废弃地破坏区自然恢复植被及周边未破坏区自然植被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原理,为废弃地植被修复的植物材料和群落配置模式提供建议。植被调查采用样方法,研究地植被物种总计134种,隶属53科104属,均为乡土物种。其中破坏区自然恢复植被处于次生演替初期,总计物种55种;菊科、蔷薇科、蝶形花科、唇形科等优势科草本对不良生境具较强抗性和适应性。未破坏区自然林是植被修复的重要种质资源库,总计物种88种,与破坏区物种构成具较大差异;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毛茛科、桦木科等;乔、灌层优势种分布的海拔梯度格局较为显著,乔木层优势种为蒙古栎、山杨等,灌木层优势种为六道木、小花溲疏、毛榛、卵叶鼠李、山杏等。稳定度指数法评价筛选出的13个典型原生植物群落对破坏区植被恢复的群落配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植被修复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利用植物自然演替、人工种植或两者兼顾,使受到人为破坏、污染或自然毁损而产生的生态脆弱区重新建立植物群落并恢复生态功能的技术领域.矿区植被修复包括:蓄水固沙土,改良土壤;合理筛选植物和安排种植顺序,增加表面植被覆盖;以及建立次生植物群落,再造生态景观等3个互相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发展阶段.植被修复是矿区生态恢复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文章就国内外植物修复研究,植物修复技术在我国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中的应用,以及矿区植被修复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植被修复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利用植物自然演替、人工种植或两者兼顾,使受到人为破坏、污染或自然毁损而产生的生态脆弱区重新建立植物群落并恢复生态功能的技术领域.矿区植被修复包括:蓄水固沙土,改良土壤;合理筛选植物和安排种植顺序,增加表面植被覆盖;以及建立次生植物群落,再造生态景观等3个互相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发展阶段.植被修复是矿区生态恢复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文章就国内外植物修复研究,植物修复技术在我国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中的应用,以及矿区植被修复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温州生态园的本底植被调查,分析了温州生态园的本底植被现状及演替规律,并对温州生态园的植被恢复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时研究区内28个矿山渣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划属川东平行岭谷植被小区,共有物种138科401属651种,数量较少,植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不同类型矿山渣场植被类型在不同恢复阶段差异较大,早期阶段均以草丛为主,其中马唐、狗尾草、小白酒草是较普遍的优势种.群落演替速度以低硫煤矿渣场植被演替较快,硫铁矿渣场植被自然演替缓慢;渣场土层厚度与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二者均影响渣场植被群落的分布;土壤pH值严重影响植被分布,但植被恢复和演替可以降低高硫煤矿渣场土壤酸性,以致于森林和灌丛分布的区域土壤呈弱碱性.研究结果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石灰岩山区次生植被自然恢复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行山石灰岩中山区天然次生植被分布特征、天然次生植被自然恢复的效果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分析认为,该区次生植被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植被能依据自身修复能力进行自然演替,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针对人工恢复植被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次生植被恢复的策略与措施。包括:调整绿化工程规划,保护现有成果,增加自然恢复和自我修复比例,封山禁牧,加强管护力度;充分利用次生植被,营造天然——人工复合植被;加大次生植被恢复科研投资,培育次生植被恢复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岩溶石漠化植被恢复区之一的中梁山为研究区,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植被演替研究法,结合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2种数量分析技术,从定量的角度对研究区恢复植被的演替阶段、演替系列、群落特征以及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变化、演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梁山植被恢复演替共分为9个阶段,基本遵循旱生进展演替一般规律,即从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受土壤、岩性的特殊生境影响,中梁山形成了三大土壤顶级,即以乔木为主的马尾松群落、柏木群落,以及以耐旱、耐瘠薄灌木树种构成的灌木群落.由于人工修复植被与自然恢复植被差异明显,分别形成了自然恢复演替和人为辅助演替两大演替系列;自然恢复群落与人工林相比,物种丰富度更高,功能群组成更复杂,并表现出乔木群落大于灌丛、灌草丛群落大于杂草群落,而人工辅助演替尽管加快了植被演替进程,但生态功能最差;DC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均出现物种组成和环境条件相似样方的集聚,这是植被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植被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稳定性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一个综合特征.从稳定性研究的意义、概念、维持机制以及研究方法方面对植被稳定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从多样性理论、冗余理论方面探讨了稳定性的维持机制.在稳定性的研究方法中,指出应加强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主要是对天然草地的研究,另外从植被结构与功能方面对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的演替阶段.应重视干旱区人工植被建设中对天然植被斑块格局和演替模式的模拟以及植被配置模式的研究,以指导自然植被的保护利用和人工植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河道变迁是美国东南沿海平原低地植被斑块的主要决定因素。河道的测移运动通过尖坝沉积和废弃河道的填充创造了新的地表。这个新地表迅速地为高耐洪水、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所占据。在此后连续几年的洪水之中,沉积物沉淀养育了年轻的地表,使得它们不易被此后的洪水淹没,因而更适合耐水性低的植物种类进入并最终取代早期成员。新森林群落的持续出现主要依赖河道变迁和浅泥沼发育形成的新地表。当河道溃缺使得水进入相邻低地,毁坏森林台地,早期植物演替得以建立时,浅泥沼就开始发育了。东南沿海平原的许多河流已被渠道化。稳定的河道限制了浅泥沼的发育并杜绝了尖坝和牛轭湖的形成。因此,大尺度的自然紊乱机制和控制低地空间多样性最主要的因素被去除了。渠道化将很可能导致冲积平原同质化,后来的演替高台植物将占据渠道化之前的外部冲积平原。  相似文献   

18.
郭帅  赵宏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80-19382
植被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对植被演替理论的发展、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应用、植被演替的研究方法及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启发恢复生态学领域植被演替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紫色丘岗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湖南衡南县紫色丘岗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对象。采以先种草、栽灌木然后造林人工促进自然演替的方法,进行了植被技术的研究。经过6年试验表明,植被盖度由原来的10%提高到91%,植物种类由30种增加到71种。  相似文献   

20.
夏蜡梅的群落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夏蜡梅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残遗植物,自然分布区域十分狭窄,濒临绝灭,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植物。通过对夏蜡梅群落的分布、区系、外貌、结构及动态等特征的分析表明,夏蜡梅群落可划分为青冈-夏蜡梅群落及夏蜡梅灌丛2个类型。前者属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群落较为稳定;后者是在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形成的一种次生群落类型,具有不稳定性,最终会逐渐演替成青冈-夏蜡梅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