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缺素对榆树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氮、磷、钾三要素不可少外,还必须有其他各种元素的配合,如钙、铁及微量元素等,如果这些元素缺乏也会引起榆树生长不良。缺素对根系的长度影响不大,但对根量、叶色、及植株的高生长和粗生长影响很大。本文还详细记述了缺乏不同元素所引起的植株的不同症状。  相似文献   

3.
4.
福建柏种源试验苗期选择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福建柏为我国重要珍贵用材树种。通过苗期种源试验观测研究,初步筛选出福建龙岩、仙游、泉州、尤溪、贵州黎平、湖南道县6个在我省表现比较好的种源。并且发现福建柏苗木高生长在5~6月、9~10月间呈现两次生长高峰,径生长在9~10月间呈现1次生长高峰,苗木的高生长与纬度呈负相关性,与经度的相关性不大。芽苗切根移栽的苗木地径为圃地育苗的1.37倍,高为其90.6%,有利于培育壮苗造林。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种源试验苗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樟子松15个种源进行了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在苗高、针叶、叶鞘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综合分析筛选出最好种源为辽宁章古台,其次为吉林净月潭、黑龙江高峰、内蒙红花尔基、逊克种源。  相似文献   

6.
福建柏种源试验苗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属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福建柏珍贵建筑材料良种选育及培育技术研究》子专题,采用容器育苗技术,随机区组设计,共五个重复,经方差分析,不同种源苗木的全高,径粗,地上及地下,分枝数,叶长,干鲜重等主要生物量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从参试的15个种源中初步筛选出苗期表现较好的是福建龙岩,湖南道县,贵州黎平,江西上犹,广东始兴共5个种源。  相似文献   

7.
开展林木优良无性系选择,以获得最大遗传增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针对桤木优良半同胞家系中的优良个体,通过扦插繁育技术建立了476个无性系,观测苗高和地径苗期生长性状,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利用隶属函数法结合主成分分析赋予各性状权重值,对各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无性系间的苗高和地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根据两个性状的隶属函数值的均值,将无性系划分为7个等级,其中3个无性系被确定为1级,这些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的均值较整个群体均值分别提高了224.3%和82.3%;被评为2级的无性系有9个,被评为3级的无性系有45个,可作为增加桤木遗传多样性候选对象。  相似文献   

8.
为了丰富我国乌桕遗传资源,选育乌桕新品种,从美国7个州采集18个乌桕家系种子在武汉市九峰试验林场开展苗期观测试验,初步筛选出了2个优良家系。结果表明:美国乌桕种子样品中有86.7%的家系属于中粒乌桕,55.6%的家系其种子含油率达到40.0%,整体品质较好;美国乌桕家系并没有表现出比我国良种家系更强的繁殖能力和更快的生长速度;美国乌桕不同家系1年生苗木的高径生长和高径比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家系的苗高、地径和高径比的变异系数最高分别达到了37.33%、38.38%和28.62%,家系间存在着丰富的变异,引进家系的良种选育空间大。  相似文献   

9.
对三处不同环境条件的基因库中115个杨树无性系,以苗木整齐度、高度,保存株数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与生产上所使用杨树品种类型一致。认为,以基因库的形式,在苗期(建库至多3年)即可对无性系的适应性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白皮松种源苗期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在白皮松天然分布区采集了8个种源,在北京采集了1个次生种源作为对照。1年生时抽样测量了9个种源的鲜重、干重、侧根数、主根长等性状指标,2年生时调查了苗高和地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各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在多重比较、综合排序的基础上,进行了苗期选择,其中两当和蓝田为中优优良种源,6个性状平均超过当地种源(CK1)12.4%,超过种源总均值(CK2)20.3%。  相似文献   

11.
白榆优良种源、家系配合选择苗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白榆苗期1年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白榆种源、家系高生长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白榆种源遗传力、遗传增益均大于家系,首先进行种源选择,再选择优良家系可获得更大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知网(CNKI)公共信息平台,从7个信息角度分析了榆树(白榆)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榆树(白榆)的研究始于1955年,2008-2017年间为黄金时期。研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研究信息来源主体;研究成果以林业类的工程技术(自科)和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为主;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为主要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3.
生长季节追肥对白榆幼苗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不同氮肥追施量对白榆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育苗中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设置氮肥追施量分别为0 g/株(T1,对照)、12 g/株(T2)、24 g/株(T3)、36 g/株(T4),3次重复。结果表明:5~9月份,T3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0.30 mg/g、0.28 mg/g、1.08 mg/g、0.95 mg/g、0.47 mg/g,T4与T3之间无显著差异;可溶性蛋白分别提高了7.41μg/g、8.92μg/g、12.72μg/g、11.05μg/g、13.71μg/g,5~8月T3显著高于T2;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0.92μg/g、12.98μg/g、15.29μg/g、17.71μg/g、19.07μg/g,T3显著高于T2;MDA分别降低了10.44μmol/g、12.23μmol/g、6.09μmol/g、6.69μmol/g、7.52μmol/g;T3净光合速率比对照提高了73.59%,差异显著。综合分析认为,白榆苗木生长季节氮肥追施量以24 g/株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干旱条件下榆树种子的发芽特性,以榆树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滤纸发芽法,研究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PEG干旱胁迫对榆树种子萌发有不同影响,5%浓度的PEG胁迫对榆树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榆树种子可耐5% ~10%PEG浓度的干旱胁迫,而15%浓度的PEG胁迫明显抑制榆...  相似文献   

15.
金叶榆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叶榆生长迅速,枝条密集,耐强度修剪,是优良的彩叶观赏树木。通过在兴安盟科尔沁镇湖南村林研所试验场基地进行金叶榆引种试验,为兴安盟城市街道绿化提供了新树种。  相似文献   

16.
对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当郎忽洞苏木人工造林地土壤含水量及白榆幼苗水分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长期干旱,样地土壤含水量降到7.24%以下,白榆自然含水量为64.13%,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为1.33,其自然饱和亏缺为10.06%。持水力测定表明:白榆的持水力曲线斜率相对小。PV曲线分析表明,白榆的ψπ100和ψπ0值为7.97MPa。蒸腾速率日进程变化分析表明:白榆的“午休”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户外观测和室内饲养,在吉林市对危害榆树Ulmus pumila及其变种垂榆Ulmus pumila var.pendula,金叶榆Ulmus pumila‘Jinye’的害虫进行多年调查研究。明确害虫种类的同时,发现5种新害虫。其中,库鞘蛾Coleophora kuehnella(Goeze)和榆花象Anthonomus yuasai K?no为中国新记录种;黄腹异跗萤叶甲Apophylia eoa Ogloblin、双条隐头叶甲Cryptocephalus sinensis Weise和黑盾肿鳃长蝽Arocatus rufipes St■为吉林省新记录种。记述这5种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时期和危害特性等,并配有生态照片。  相似文献   

18.
白榆无性系叶面积数学模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5个白榆无性系叶片的长度 (X1)、宽度 (X2 )、面积 (Y)作了测量 ,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求得每个白榆无性系叶片长度与面积、宽度与面积以及长宽与面积的回归方程及其相关系数 ,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 ,同时还通过多元回归求得白榆无性系叶面积通用模型 (Y =1 1754X10 74 2 1·X2 1 12 53 )。本研究得出的白榆无性系叶面积数学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 ,可在实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金叶榆硬枝低接和扦插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华金叶榆进行嫁接和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插皮接及劈接和腹接、0.8 cm粗的接穗、涂刷果树专用保湿剂、原地砧苗嫁接或植砧后第40 d嫁接、白榆砧木,嫁接效果良好,成活率均达到92%以上。用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IBA溶液处理硬枝,插穗的生根率只有13%,其它激素处理生根效果更差。  相似文献   

20.
不同品种榆树抗榆蓝叶甲危害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套笼试验及室内测定的办法,分析和测定了7种榆树对食叶害虫榆蓝叶甲的抗危害能力,得出黑龙江省榆树的抗危害能力从强至弱顺序依次为剌榆、裂叶榆、黑榆、黄榆、垂榆、椿榆、家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