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饵料对稚幼参生长变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了藻粉,浮泥,人工配合饵料,混合饵料对稚幼长岛县牝一海水育苗场变色的影响。经3个胸月的投喂试验。结果:人工配合饵料组稚幼参体长,体重增长较快,纯藻粉组,浮泥组投喂效果都较差。藻粉中添加部分“海丰”牌饲料预混剂和30%的浮泥,对稚参有明显的助长作用,日均增长,增重是纯藻粉组的2倍以上,且明显快于人工配合饵料组。  相似文献   

2.
几种常用饵料对稚幼参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鼠尾藻干粉、鲜海带磨碎液、鲜石莼磨碎液和两种海参专用饲料对体长2.90±0.04cm,体重0.49±0.02g的稚幼参进行了为期40d的喂养试验。实验结束时,投喂鲜石莼磨碎液的海参体长为5.15±0.25cm,体重为2.76±0.39g,其体长和体重的增长都显著高于投喂鼠尾藻干粉、鲜海带磨碎液和其中一种配合饵料组,但与另外一种配合饵料差异不显著。投喂鲜石莼组海参的成活率达到85%,高于其他各组,但与其中大部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稚、幼鳝阶段对不同饵料的适应性,用稚、幼鳝两种规格人工繁殖苗种,用鳗鱼开口料、水蚯蚓、水蚤、血虫、鲢鱼糜和诱食剂+配合饲料6种不同的饵料投喂,比较其在饱食状态下的生长性能。实验结果:稚鳝(平均体重0.11g),投喂水蚯蚓组生长性能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饲喂诱食剂2+配合饲料的生长性能指标相对水蚯蚓组略低,但显著高于血虫组、鲢鱼糜组、鳗鱼开口料+配合饲料组和水蚤组,水蚤组生长性能最差。幼鳝(平均体重0.36g),投喂水蚯蚓组生长性能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饲喂诱食剂+配合饲料组和血虫的生长性能指标显著高于鲢鱼糜、鳗鱼开口料、水蚤组,水蚤组生长性能最差。综合两组实验结果:投喂水蚯蚓组稚、幼鳝特殊生长率指标显著高于其他组;水蚤组的生长性能很差,鲢鱼糜组两种规格的生长性能指标均位于六组的中间,血虫组生长性能指标幼鳝好于稚鳝。稚、幼鳝对各种饵料的适应情况不尽相同。水蚯蚓是稚、幼鳝阶段的最适饵料;血虫是幼鳝阶段的适宜生物饵料;值得注意的是常规鱼苗适口饵料水蚤作为培养黄鳝苗的饵料未能取到好的效果;选择适宜的诱食剂,稚、幼鳝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且能得到较好的增重率。  相似文献   

4.
幼参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人工育苗的过程中,关键之一在于解决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尤其是转入底栖生活的稚、幼等对以单细胞藻作为饵料,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需根据其摄食习性,研制、筛选人工配合饵料。  相似文献   

5.
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底质和饵料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 孵化和稚、幼螺生长的影响。温度试验结果表明,29℃组卵囊平均出稚螺数为15.07 ind卵囊-1,显著高于23℃组(13.3 ind卵囊-1)和26℃组(12.87 ind卵囊-1);29℃组孵化时间为30 d,26℃组为40 d,23℃组为35 d;23℃组最后存活率达到66.7%,29℃组只有36.37%;26℃组初孵稚螺的壳高为6.330.34 mm,显著高于23℃和29℃组,但经培养后,23℃和26℃组的幼螺壳高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7.592.22和16.661.80 mm,综合考虑23℃为较适孵化温度。底质试验结果表明,初孵稚螺无底质培养比泥底质培养佳,幼螺沙底质培养比无底质培养佳;饵料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鲜活饵料优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底质和饵料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孵化和稚、幼螺生长的影响.温度试验结果表明,29℃组卵囊平均出稚螺数为15.07 ind ·卵囊-1,显著高于23℃组(13.3 ind ·卵囊-1)和26℃组(12.87 ind ·卵囊-1);29℃组孵化时间为30 d,26℃组为40 d,23℃组为35 d;23℃组最后存活率达到66.7%,29℃组只有36.37%;26℃组初孵稚螺的壳高为6.33±0.34 mm,显著高于23℃和29℃组,但经培养后,23℃和26℃组的幼螺壳高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7.59±2.22和16.66±1.80 mm,综合考虑23℃为较适孵化温度.底质试验结果表明,初孵稚螺无底质培养比泥底质培养佳,幼螺沙底质培养比无底质培养佳;饵料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鲜活饵料优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7.
在五触手幼体、附板稚参和幼参阶段的养殖水体中添加筒柱藻液,探讨筒柱藻对刺参养殖水质及生长性能方面的影响。试验设1个对照组和5个筒柱藻不同添加密度组,每组3个平行,进行150天。结果表明,筒柱藻投喂密度为20亿个/m3组的稚参附板率及总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投喂此密度组对于早期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和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投喂筒柱藻对幼参中后期的生长性能影响不大;投喂筒柱藻较小程度增加刺参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P〉0.05),较大程度增大刺参养殖水体的亚硝态氮含量,但投喂筒柱藻各试验组水体均符合刺参养殖水质标准。因此,筒柱藻较适合附板稚参及幼参前期添加,且最适添加密度为20亿个/m3。  相似文献   

8.
稚、幼鳖饲料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9种稚、幼鳖饲料,共进行4次饲养试验。软颗粒饲料(自然干燥,含水率约10%)可以取得极高的饲料利用率,获得1000g鳖肉仅需耗费饲料蛋白570g,远优于市售商品饲料1200g的值。唯稚鳖对其嗜好性差,摄食量少,致生长速度缓慢。以国产鱼粉和秘鲁鱼粉(均为褐色鱼粉)作为主要蛋白源加工成的软颗粒饲料和粉状饲料(制成面团)均未取得好的饲养效果。饲料中含有38.7%的植物蛋白(豆粕、生物蛋白粉),同时减少鱼粉用量,稚鳖的生长和饲料效率这两个主要指标均有下降,但成本可大幅度降低,表明植物蛋白在饲料中应占有适当份额,比例过高并不适宜。生物蛋白粉的适口性优于豆粕。通过调整粘结剂的种类与数量等方法,可以较大幅度地改变现行鳖饲料的配方模式,达到提高水稳定性、降低成本并获取良好饲养效果的目的。本文报导的D和B1饲料即属这一类型,其试养实绩明显优于某品牌市售商品饲料。  相似文献   

9.
国内传统的刺参人工育苗工艺规程中,稚幼参的中间培育是在室内育苗池进行的,其生产成本高,培育成活率受室内条件影响而不稳定的问题日显突出。本试验研究,旨在将传统的中间培育方式改扩在露天池塘中进行,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苗种质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在鲍鱼人工育苗过程中,解决稚鲍的适宜饵料及满足供应的问题是充分发挥幼体的生长发育潜力,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如何解决稚鲍饵料问题,国内外曾有一些报道。如福建省东山鲍珠站的措施是:5mm以内的稚鲍,主要靠附着板上事先培养的底栖硅藻,其后以更换附着片进行饵料的补充。5mm以上幼鲍主要投喂海藻及人工配合饵料片。日本在5mm以下幼鲍期,主要也是靠底栖硅藻类及海带,  相似文献   

11.
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分析方法,对青岛(Q)、烟台(Y)、威海(W)、日照(R)、长岛(C)的野生刺参群体进行了不同组合的选种繁育技术研究,以当地刺参自交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合的体质量日增长率和体长日增长率进行了比较分析.数据分析表明,各选育组的生长优势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Y(♀)×Q(♂)选育组的体质量日增长率和体长日增长率最高,分别为5.31%/d、3.66%/d,表现出良好的选育优势.研究表明,不同组选育组合之间剌参体长日增长率与体质量日增长率之间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但其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明显.而Q(♀)×W(♂)和W(♀)×C(♂)选育组合的稚幼参体质量日增长率和体长日增长率分别为3.39%/d、2.11%/d;2.63%/d、3.05%/d,说明在同期的一定时间内体质量日增长率与体长日增长率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刺参育苗近几年发展很快.但稚参阶段成活率普遍不高.更有不少场家疏于管理,导致稚参患病甚至全军覆没.现总结出稚参培育阶段的一些技术要点.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人工繁殖苗种和养殖增殖的试验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内外有不少单位陆续进行了研究。在育苗中,幼体从浮游期发育变态到稚参下沉营底栖附着生活时期的饲料,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研究报告。日本石田雅俊1977年用单鞭金藻为饵料饲养稚参,成活率只有15%,多数单位在稚参饲育中,仍使用  相似文献   

14.
孟改青  马光 《河北渔业》2011,(12):49-49
<正>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大批稚幼鳖发病,比如白斑病和鳃腺炎等,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经过我们多次诊断治疗,效果明显,总结了一些治疗方法,供同行参考。白斑病别名毛霉病、白点病、豆渣病。白霉病是一种寄生性真菌病,严重危害稚幼鳖,传染快,  相似文献   

15.
不管是水泥池集约化养殖,还是拟生态养殖,稚、幼鳖阶段的培育大部分都要在冬季保温棚内完成。由于棚内水泥池面积小、水温高、空气池水交换量少、水质富营养化,而苗体幼小、抗应激弱等不利因素导致池内水质难以控制,轻则影响稚、幼鳖的生长,重则疾病频发,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温棚内池塘水质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缢蛏稚贝饵料和底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缢蛏稚贝投以三角褐指藻加钙质角毛藻和叉鞭金藻加钙质角毛藻的饵料效果最佳,稚贝不但生长快(日平均增长壳长82微米),而且存活率也高(90%)。饵料投放密度为:在培养第1-4天,2.5万个-5万个/毫升;第5-8天,每天增加至10万个/毫升左右;第9天后,可增至20万个/毫升。在稚贝培育初期宜在水底投放细砂或泥质砂,随着稚贝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加底质中泥土的比例,这样可提高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用豆粕粉、玉米粉、不同含量的复方中草药等多种原料混合配制成2组刺参配合饲料,对体长2.5-4.5cm,体重3.3-4.0g的稚幼参进行了为期40天的喂养实验。结果显示,配方1组刺参体长和体重的增长都显著高于未添加任何中草药的基础饲料组(ANOVA,P〈0.05),但与刺参专用饲料差异不显著;配方2组增重率不够理想,但该组刺参的成活率达到100%,高于配方1组90%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稚鲍人工配合饵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稚鲍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早在1962年东京水产大学获野等最先着手试验。1976年以来日本农产工业(株)研制的稚贝育成用配合饵料、喂养结果好于使用新鲜海藻,因而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日本人工配合饵料的生产尚属于专利。因此,随着我国鲍鱼人工育苗的发展,配合饵料的研究急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二类重点保护动物。由于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对烫伤、癫痫等疾病有一定疗效.同时也是一种珍稀的观赏动物,因此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大鲵的人工养殖在全国迅速兴起。但长期以来.由于未能解决好稚鲵的开口饵料.虽然可孵化出苗却不能成活,最终导致繁育失败。稚鲵能否顺利开口成为了大鲵繁育成功的关键环节。笔者就如何解决稚鲵的开口饵料,促使其顺利开口摄食进行了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将弧菌BC232以105、107 cfu/g和109 cfu/g添加到基础饵料中,投喂仿刺参幼参,每一剂量组均设3个平行,对照组投喂基础饵料,试验在12个盛有100 L过滤海水的塑料桶中进行,每桶放50头幼参,饲养试验进行30 d和45 d。试验结束后分析弧菌BC232对幼参免疫反应和抗病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弧菌BC232(107 cfu/g和109 cfu/g)45 d幼参比对照组有较高的体腔细胞吞噬活力(P <0.01)。投喂弧菌BC232菌株105、107cfu/g和109cfu/g 30 d及109cfu/g 45 d幼参体腔液的溶菌酶活力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比较,投喂弧菌BC232菌株105 cfu/g 30 d和105、107、109 cfu/g 45 d幼参体腔液中的酚氧化酶极显著提高(P <0.01)。幼参投喂弧菌BC232菌株45 d后用病原菌灿烂弧菌NB13菌株攻毒,各试验组幼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本研究表明饵料中添加弧菌BC232可刺激幼参免疫反应,并提高其抗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