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鄂托克旗1970-2011年40余年的逐日地面观测记录中有关气象灾害的观测资料,对鄂托克旗的干旱、寒潮、冰雹、大风、沙尘暴、暴雨等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发生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鄂托克旗主要气象灾害的分析,试图揭示鄂托克旗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磊  白杨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9):129-131
[目的]研究北方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基于北方各省区多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地学统计以及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北方各地区多年的干旱、洪涝、冰冻、风雹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数据进行了时空格局的分析,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北方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20世纪80年代受干旱和风雹影响较大,90年代以洪涝灾害为主,2000—2010年则以洪涝和低温冷冻为主;从整体受灾率和成灾率上讲,北方各地区从大到小依次为华北区、东北区、西北区。[结论]该研究为北方各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刘婕  袁鹏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131-7132
利用延津县1971~2000年有关气象灾害的观测资料,对该县的暴雨、雷暴、大风、冰雹等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地域空间分布、季节发生规律及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提出了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5.
利用成都市14个站点1961—202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及降水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等指标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市的多年平均暴雨、寒潮、连阴雨日数分别为1.68~3.07、0~0.17、27.28~61.78 d;多年平均连阴雨日数由西向东逐渐减少;1961—2020年,成都市暴雨日数减少,连阴雨日数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利用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法和GIS软件对黑龙江省1986-2015年的农业干旱灾害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农业干旱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86-2015年,黑龙江省受干旱影响的面积最大,由其造成的受灾面积约占总受灾面积的50%以上。农业干旱导致的农业受灾率和成灾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发生中度干旱、轻度干旱、特大干旱和重度干旱的年数依次减少。通过Morlet小波分析可知,干旱受灾率在1986-2015年间呈周期性变化,变化的周期分别为3、5和14a,其中14a为变化主周期。在2016-2020年,黑龙江省干旱受灾率处于负相位,但有发生干旱灾害的可能,需要有关部门提前进行水利设施的维修、维护,做好防旱部署。通过GIS软件对基于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受灾率的干旱指数进行模拟可知,黑龙江省西南部是干旱高危害区,须同时做好春旱和夏旱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1-2020年上海11个自动气象站日气温、降水、风速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等方法分析上海高温、低温、暴雨和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变化特征,ArcGIS插值方法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上海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近郊多于远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7月下旬出现5 d以上高温的概率达33.3%;低温日数呈减少趋势,远郊多于近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1月下旬出现5 d以上低温的概率达43.3%;暴雨日数和年暴雨总量呈增加趋势,近郊多于远郊,东部多于西部;大风日数和极大风速呈减少趋势,东部大于西部.结合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点,建议加强耐温水稻和蔬菜品种的筛选,在上海近郊宜种植耐高温的作物品种,而在远郊宜种植耐低温的作物品种.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9.
利用2005—2015年自动站降水资料,研究了辽宁地区长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历时强降水高空主要影响系统有:纬向环流、鄂海阻高、贝湖高压;地面主要影响系统有:高压后部、蒙古气旋、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台风。高空影响个例最多的为鄂海阻高,地面影响个例最多的为蒙古气旋。长历时降水存在3个大值年,分别为2010年5次,2012年8次,2013年7次,长历时降水高发时期为6月下旬至8月下旬。长历时降水午后发生较多,14—17时为1个上升趋势,午后频数的增加可能是午后对流明显,强降水易发。辽宁省长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和东部地区,小时雨强最大为丹东五龙背站90.6mm;长历时降水明显呈东多西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赤峰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农牧业生产损失的不利气象条件统称为农牧业气象灾害。赤峰市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农牧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主要灾害是干旱、低温冷害、霜冻,其次是洪水、冰雹、暴雨、大风、白灾等。几种灾害既可以形成一种综合性农业气象灾害,也有重复或交替危害的现象,从而造成农牧业减产。科学分析灾害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指导防灾减灾,降低灾害损失,趋利避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辽宁省52个观测站1966—2010年降水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年降水和四季降水以及不同年代的降水界限变化进行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辽宁省降水呈弱的下降趋势,但总趋势不显著。不同降水界限范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经分析得出,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辽宁省半干旱区在增加,半湿润区在缩小,而湿润区范围基本无变化。从时间分布上看,春季与冬季变化趋势相似,都呈增加趋势,但冬季的增加趋势很弱;夏季和秋季的变化趋势相似,都呈减少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四季降水均呈现自西向东增多的趋势,四季降水的大值区都出现在辽宁省东部,夏、冬季东部与西部降水的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评分法、ESDA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河南省2001、2005、2010和2014年18个省辖市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河南省四化子系统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信息化明显落后于其他三化,地区之间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变小,逐渐实现四化融合发展;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高-高区主要位于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内部,低-低区分布在豫东南地区;社会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与四化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度较小,经济城镇化、教育科技水平、农民现代化与四化协调度关联度较高,灰色关联度平均值大于0.90,其余因子影响水平都居于0.80~0.90之间。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61~2000年福建省11个主要地市23个雨量站的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福建省年降水量地理分布特征,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安徽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可利用潜力,基于安徽省20个气象站台1970—2020逐日日照时数数据,以亳州、合肥和黄山作为安徽的代表站点,分析安徽省太阳辐射能的时空变化及可利用潜力。结果表明:安徽省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太阳辐射量近51年来呈下降趋势。皖北地区太阳辐射量最大、波动也较大,皖中以及皖南太阳辐射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各代表站点太阳辐射量具有11年左右周期变化,与太阳活动周期具有一致性。安徽省总体处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利用期较长,日照稳定。安徽省屋顶可装光伏电池面积为1 277.51 km2,集中于安徽省中部及北部,占全省面积的0.9%,发电潜力约为2.05×1014kJ。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61—2010年全国0.5°×0.5°逐日气温格点数据,采用Kriging插值法等方法分析了1961—2010年贵州省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 a间,全省≥0℃和≥10℃的积温呈增加的趋势,并呈现出西低东高的空间格局;随着高程的增加,≥0℃和≥10℃的积温逐渐降低;随着坡度的增加,≥0℃和≥10℃的积温先增加后降低;各农业区≥0℃和≥10℃的积温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气候变暖和地形是影响贵州省积温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为SO2,TSP,NOx和降尘。2000年通过对北门、新华南路、市监测站和铁路局4个监测点的监测和数据分析知,4个监测点全年SO2,TSP,NOx平均浓度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全市SO2年平均浓度为0.136mg·m-3,TSP为0.499mg·m-3,NOx为0.079mg·m-3,SO2浓度按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北门>新华南路>市监测站>铁路局;TSP,NOx空间分布具有相似特点,按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新华南路>北门>铁路局>市监测站。采暖期SO2,TSP,NOx的浓度分别为0.300,0.532,0.105mg·m-3,明显高于非采暖期,SO2全年最大值出现在1月,TSP出现在5月,NOx在非采暖期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降尘量全市平均为896mg·m-2d-1,4个监测点按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新华南路>北门>市监测站>铁路局,且均高于乌鲁木齐市降尘标准,降尘最大值出现在5月,非采暖期降尘量明显高于采暖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情况,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高质量发展和五大发展理念建立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偏低,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江苏长期保...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78个站点1965~2014年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线性倾向估计法、距平分析法和SPSS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黑龙江省稳定通过≥0℃、≥3℃、≥5℃、≥10℃农业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持续日数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965~2014年,≥0℃、≥3℃、≥5℃、≥10℃界限温度起始日期均呈提前趋势,每10年分别提前1.2、0.8、1.1和1.6 d;终止日期呈延后趋势,每10年分别延后1.5、1.1、0.9和0.8 d;对应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依次为209.9、191.5、179.0和141.1 d,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每10年分别增加2.8、1.8、2.1和2.4 d。界限温度空间变化随纬度降低起始日期呈提前趋势,终止日期呈延后趋势,持续日数从北至南呈U型增加趋势,其中东南部大庆地区和西南部牡丹江地区起始日期出现较早,终止日期延后较多,持续天数普遍高于北部地区。除≥10℃界限温度,各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持续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冰雹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北京地区1978—2006年冰雹发生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和人工消雹降雨影响天气的共同作用下,北京地区冰雹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冰雹具有明显的年、季、月和日变化特征;从多年平均情况看,冰雹发生频率和雹日都是山区多于城区,山区又以西北部最多、东部和西部次之、南部最少的空间特征。最后根据北京地区冰雹分布特征和冰雹对小麦、玉米和果树等主要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影响提出了应对冰雹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业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及灾害损失评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78-2008年间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以2008年为例,统计了该年度5类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的分类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中东西部地区灾情、抗灾能力的差距,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对灾害损失评估体系做了初步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