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时期中国农村的土地整治,是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挖掘农村土地潜力,促进城乡用地挂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缓解建设占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探索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该文首先构建城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到城乡协调度高值区、城乡协调度较高值区、城乡协调度中值区和城乡协调度低值区。针对不同区域内的城乡发展状况,提出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适应城镇扩张型土地整治模式、基础设施改进型土地整治模式、中心村辐射带动型土地整治模式和特色农业发展型土地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2.
3.
建立了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将海南省各市县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4个方面进行分类比较,得出各市县城乡统筹度及综合排序,最后提出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5,(10):50-53
土地整治是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的重要途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可以保证土地整治良好发展,笔者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沙湾县宋圣宫村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效益评价,最终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得出宋圣宫村土地整治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作为统筹城乡发展重要抓手的农村土地整治,已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开。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的内涵,围绕农村土地整治中需要把握的"钱、地、人"三个方面,分析了实际操作中需要把握的"钱从哪来来"、"地往何处用"、"人向哪里去"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7.
科学、合理评价一个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是该地区有效实施统筹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以重庆为例,在城乡共同发展和城乡差距两方面中选取能反映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状况的17个指标,综合运用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即主成分分析与TOPSIS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997-2011年直辖以来,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综合得分水平不断提高,显示出在此期间重庆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统筹发展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乡统筹的重庆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在回顾重庆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基础上,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整治运行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现行农村土地整治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责任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前期工作滞后,后期评价机制和工程管护机制缺失;资金投入力度不足,预算标准偏低;农民意愿重视不够,公众参与度不高。提成了城乡统筹下重庆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的途径:完善农村土地整治法律法规;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实施整治;探索建立后评价机制和后续工程管护机制;创新融资机制,统筹安排资金;结合土地流转,实现产业化运作;加强宣传报道,搭建整治平台。 相似文献
9.
落实城乡统筹。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新格局。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着眼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具体措施是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最终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以合肥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背景,阐述了土地整治项目的基本做法:整合政策和资金,统筹实施土地整理大项目,以项目为平台大规模推动土地流转,建设新农村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统一标准严格管理。同时介绍了合肥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显著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科学理论视角出发,将城乡协调发展视为一个由经济,社会人口空间和资源环境等构成的复
合系统,并对其进行科学解析借鉴系统协调度分析思路,构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系统评价模型并以江苏2002要
2011 年城乡协调发展情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证明该模型能够更深入地量化揭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状况,
从而为相关策略的制定与选择提供合理的分析视角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江苏省各区域蔬菜种植土地适宜性,分析其空间异质性,为优化省域范围蔬菜种植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建立蔬菜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层次分析法,采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法评价江苏省蔬菜种植土地适宜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及热点分析.[结果]江苏省各区域蔬菜种植土地适宜性评分高值区集中在太湖农区、里下河农区的部分地区,评分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徐淮农区、沿海农区及沿江农区的部分地区.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等级的地块分别占地块面积的9.79%、56.07%、32.00%、2.13%.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江苏省蔬菜种植土地适宜性相似的地区趋于空间集聚;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将聚类区域分为3类不同区域.热点分析表明,适宜种植蔬菜的热点区域分布在里下河农区和太湖农区部分地区,不适宜种植蔬菜的冷点区域分布在徐淮农区和沿海农区的部分地区.[建议]应进一步提升蔬菜种植决策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区划研究及蔬菜产业经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和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江苏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基础支撑体系、稳定发展体系和管理调节体系3大方面共36项指标。利用相应的数据对江苏省1990、1995、2000和2001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项评价、综合评价和协调评价。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评价的结果也指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还需要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异,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等。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目前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的参考标准适用性问题,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特征将其分为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四个子系统(RESE系统),从四个子系统中筛选20个代表性指标构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引入TOPSIS模型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其改进以消除模型局限性,并以安徽省下辖16个地级市为例对其RESE系统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RESE系统整体处于基本协调状态,皖南地区明显优于皖北地区,仅芜湖、合肥、黄山、宣城四市处于比较协调状态,且四市存在地域相近性。改进后的TOPSIS模型可以解决参考标准适用性问题,能为后续RESE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提供准确数据,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同时也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及MATLAB快速算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后的图像中加入数字水印成分,并利用反变换将其还原回原始图像,原始图像失真小,还原数字水印信息失真小,可以有效的应用在数字水印技术中。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协调发展的河北省土地整治分区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评价河北省不同县域空间协调发展程度,明确土地整治侧重点,采用熵权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河北省各个区县进行人工-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划分土地整治类型。结果表明:1)以人工空间和生态空间2个子系统构建的生活空间、生计空间、生产空间、自然空间4组指标综合评价各县域的空间协调发展水平,为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新思路;2)河北省有20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生态滞后型,2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经济生态同步型,15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经济滞后型,87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生态滞后型,3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经济生态同步型,41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经济滞后型;3)河北省土地整治类型包括生态空间优先整治型、人工空间优先整治型、生态空间重点整治型和人工空间重点整治型。 相似文献
17.
18.
江苏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江苏粮食生产的资源条件、生产水平、供需形势的现状,提出了今后粮食安全的重点和思路,从资源保护、政策支持、科技发展、市场流通等方面探讨了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保障功能角度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社会效益测算模型,采用典型土地整治案例相关资料和研究区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并对不同区域、不同土地整治类型的单位建设规模社会效益与投资社会效益系数差异2个社会效益指标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种类型土地整治项目产生的效益差异较为显著,单位建设规模社会效益表现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投资社会效益系数表现为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2)单位建设规模社会效益与投资社会效益系数差异较为显著,但总体变化趋势趋同。3)4种土地整治类型社会效益表现出区域差异,总体上呈西部和北部好于东部和南部。基于商业保险的标准表征土地保障能力的测算模型能较好实现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效益测算,克服传统以打分或定性分析为主的土地整治社会效益评价的不足,并可直观地反映土地整治社会效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交叉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问题,基于山东省2009年、2015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改进的交叉敏感性系数,系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交叉敏感性。结果表明:1)2009—2020年,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尤其是农田、森林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2)山东省生态服务价值先小幅下降,后大幅度升高,生态环境呈良好发展趋势,但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较大;3)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交叉敏感性受城镇扩张和退耕还林、还湿等相关政策的影响较大,2009—2015年,水域、森林、农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均较为敏感;2015—2020年,农田向森林和水域转换较为敏感。山东省应统筹考虑城乡发展、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土地利用政策措施,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国土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