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2009,35(2):133-133
仙都原名缙云山,此地群山环抱,万谷云烟,山奇石异,林木葱郁,气候温和。北宋道书记载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九洞天”,“天遣林泉”。唐天宝七年,缙云山的独峰山一带有缤纷彩云回旋,彩云所到之处乐声悦耳,山林增辉,唐玄宗闻奏,即敕封为“仙都”。其风光宜人,主要景观有七十二奇峰,二十九名洞,十八处古迹,尤其是拔地通天之势的仙都石笋,素有“天下第一笋”之称,传说轩辕黄帝在此峰项炼丹,丹成驾赤龙升天,  相似文献   

2.
胡惜丽 《茶叶》2010,36(2):104-104
4月19日下午,缙云“仙都笋峰”茶正式进驻上海世博会比利时欧盟馆。在进馆仪式上,馆长Myriamm正式宣布,浙江缙云县茶叶产业协会为该馆官方茶叶供应商,“仙都笋峰”茶被指定为该馆官方供应茶。缙云县近年来围绕茶叶产业的发展,做足了守、攻、改三篇文章,终于成为首个被上海世博会正式冠名的茶叶品牌。在世博会期间,“仙都笋峰”茶成为比利时一欧盟馆礼品赠送给到访的贵宾,并且在馆内展销和在餐厅、咖啡厅、商务中心等公共场所中品尝使用。  相似文献   

3.
4月19日下午,缙云“仙都笋峰”茶正式进驻上海世博会比利时欧盟馆。在进馆仪式上,馆长Myriamm正式宣布,浙江缙云县茶叶产业协会为该馆官方茶叶供应商,“仙都笋峰”茶被指定为该馆官方供应茶。缙云县近年来围绕茶叶产业的发展,做足了守、攻、改三篇文章,终于成为首个被上海世博会正式冠名的茶叶品牌。  相似文献   

4.
《茶叶》2015,(1)
<正>仙都笋峰茶,栽培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产于国家AAAA级风景区——缙云仙都。缙云县相传是黄帝飞升之地,长期以来,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仙都黄帝文化"孕育了仙都笋峰茶文化,茶文化又丰富了仙都旅游内涵。到目前,全县共有茶园5万多亩,其中无性系良种率已达70%,茶叶年产值1.28亿元。仙都笋峰茶选用优良的茶树品种鲜叶,通过摊放→青锅→摊凉分筛→煇锅→整理等独特精湛的加工工艺形成。因  相似文献   

5.
缙云"仙都笋峰"茶产于"中国生态第一市"浙江丽水。缙云县现有茶园面积55102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8556亩,年产"仙都笋峰"名茶1206吨,总产值达18845万元,缙云县目前拥有名茶加工机械6790台,全县机械加工名茶产量在98%以上,但是由于茶农掌握机械加工技术不一,所生产的"仙都笋峰"茶品质难以统一,针对该现状,笔者参照DB331122/20.3-2009缙云县农业地方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仙都笋峰茶新型加工生产线、长板式炒制机和传统全手工炒制三种不同加工方式,研究其对仙都笋峰茶品质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仙都笋峰茶新型加工生产线所制的笋峰茶综合质量因子要优于长板式炒制机,特别是在省工、节能、增效等三方面明显优于长板式炒制机和全手工炒制。  相似文献   

7.
《茶叶》1989,(4)
仙都曲毫“仙都曲毫”是我省创新名茶之一,产于游览胜地缙云“仙都”境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奇峰林立,松竹苍翠。现有名茶基地140多亩,1989年产名茶200多公斤。该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初展,通过杀青—揉捻—烘坯—整形—烘焙—拣剔等工序精制而成。  相似文献   

8.
华安茶叶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记载从唐朝开始,我县的华丰、仙都就有产茶,故华丰素有“茶烘”之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我县优质茶生产,使优质茶生产得到很大提高,截止1999年底,全县茶叶栽培面积已达1.3万亩,产量0.19万吨,其中优质茶面积0.7万亩。我县所生产的茶叶属乌龙茶,与邻近的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对比,我县的茶叶具有“明前茶”、“冬片茶”两大优势,就连迟芽种的铁观音、肉桂等品种在我地一年也可采摘五季.由于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使我县茶叶生产发展迅猛,近几年在我县的仙都、湖林等地农…  相似文献   

9.
1华安产茶历史回顾 华安茶叶栽培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华安县志》记载:“唐朝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县城华丰称为‘茶烘”’。华安县宋卿(今送坑)张睿轩于朝中侍俸茶道,张氏族谱中的《张睿轩制茶歌》:“茶宜子午山,赤土化石,阳风雾绕,二叶开蕊日中采,晒软阴回阳,竹撬轻觉手勤快,半炷香,停一炷,复三遍,梗红三分二叶红丝边,架上竹编凉,天变天,雨雾盖,不消水,火炉增温湿气排,炎夏青干洞中藏,初黄半炷香,顺走麻涩苦甘……”、“斤茶可换斤金”记载华安悠久的制茶史和当时华安人制茶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10.
华安县地处漳州市北部,是一个典型山区农业县,与著名茶区安溪县毗邻.茶叶是我县农业生产传统产业,近几年来我县积极引进茶叶生产新技术、加工新工艺,使我县茶叶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全县上下出现了种茶热潮,价格热涨,茶叶热销的良好势头."华安仙都铁观音"正成为众多乌龙茶产区的后起之秀.现将我县茶叶生产技术总结如下以资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野外实地考察和农户调查相结合方法,调查华安县耕地立地条件与农田基础设施状况。结果表明:(1)华安县耕地以缓坡地占优势,分布于坡度为6°~15°的坡地上,其面积为5944.11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8.83%;(2)多数耕地的光照条件比较理想,分布于半阳坡和阳坡,合计面积达7398.27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0.78%;(3)热量较为丰富,热量条件较好,分布于不小于10℃活动积温介于6000℃~7000℃区域,面积为8356.31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8.65%;(4)全县耕地中灌溉能力总体较差,灌溉能力较好面积1870.30 hm2,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5.36%,主要分布于沙建、仙都、丰山、华丰、高安和新圩等乡镇;耕地中排涝能力强合计面积9605.42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8.91%,主要分布于沙建、仙都、新圩、华丰、高安、湖林、马坑和高车等乡镇。  相似文献   

12.
<正>自古以来,名山产名茶。东海之滨、福鼎境内,云蒸霞蔚之中,海上仙都太姥山巍然屹立。这座海中升起的名山,得天地造化之功,一年四季云雾氤氲、茶香缭绕。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上写道:"永嘉(温州)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他所说的"白茶山"就是太姥山。"苍茫忽聚散,仙山缥缈间",那纵横无数的峰谷石肌、洞巢崖谷、水云溪涧,酝酿出泱泱中华的奇瑞茶品——福鼎白茶。曼妙的茶香穿透于千百年时空,芬芳不绝。  相似文献   

13.
《茶叶》2015,(4)
<正>帝苑仙草缙云黄茶品行天下黄帝缙云,人间仙都。缙云奇山秀水,孕育了奇特亮丽的缙云黄茶,缙云黄茶分布于海拔500米左右高山密林地带,高山云雾缭绕,是真正的原生态茶。缙云黄茶独有的三黄透三绿品质特性:外形色泽金黄透绿,汤色鹅黄隐绿,叶底玉黄含绿。缙云黄茶中的叶黄素、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氨基酸(≥6%)远远高于普通绿茶。其中EGCG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动脉硬化、抗血栓形成、抗血管增生、抗炎以及抗肿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从十个县市、48个主要当家品种采集144标样。经过单胞分离培养,用全国统一方法,鉴定出我区稻瘟病菌有六群20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出现频率55.12%,分布在10个县市,ZB群出现频率24.48%,分布在7个县市。稻瘟病是我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九八一年全区穗颈瘟发生面积19万6千7百50亩,估计损失产量1703.4万斤;华安县仙都公社因红410发病成灾减产170万斤。为了摸清我区的稻瘟病生理小种分布情况,从一九八一年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浙江缙云高山红茶是后起之秀,是成功推入市场的优质小叶工夫红茶之一,近年来"仙都黄贡"牌、"轩黄"牌高山红茶、贡珠红茶连续多次分别荣获世界茶联合会国际名茶评比、"中茶杯"全国名优茶(红茶)评比、"国饮杯"名茶评比和"浙茶杯"红茶评比"金奖"及"一等奖"。缙云高山红茶主要采用中黄1号、中黄2号及当地高山土种茶等特色品种,采摘其一芽一二叶初展的无杂质均匀茶鲜叶为原料,通过改进工艺制作而成的高端红茶,其成品茶条索紧细显锋苗,色泽油润,金色毫毛披露,茶汤红艳、金  相似文献   

16.
福建名优茶研制历史悠久,源于唐前。福建有史来名优茶生产花色品种多,享誉于中内外。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所生产名优茶大多列为贡品。唐代的武夷山“晚甘侯”,建州“蜡面茶”,福州“方山露芽”;宋代的“武夷龙团”;明代的“探春”、“先春”、“次春”、“紫笋”;清代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毫银针”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减少稻瘟病菌变异而导致品种抗性鉴定结果的误差,本试验直接研究水稻品种与稻温病菌群体间的相互关系,用毒力频率表示品种的抗病性及品种间抗病的差异。试验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品种(系):“78130”,“79106”,“119”,“圭辐3号”、“惠农早1号”、“闽科早1号”、“矮梅早03号”、“金早6号”、“早○五”、“73-07”、辐优珍、“46-204”,“28早”,“363122”,“363119”,“GN 353016”,麻85、“T、T、P”“梧农1号”及对照“红410”和感丽江新团黑谷共21个品种  相似文献   

18.
叢(音Cong;潮音“层”),别写“欉”,简化“丛”。《尔雅·释木第十四》载:“灌木:丛木。”注:“灌木曰丛。” 樅(音Cong;潮音“宗”),简化“枞”。《尔雅·释第十四》载:“枞,松叶柏身。”枞是长绿乔木,叶如松,干如柏,木材轻软,可供建筑造纸之用。 上述引文说明,“丛”、“枞”有别,而且非常明显。可见“凤凰单丛”绝不能写成“凤凰单枞”。但现在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省各地从花生良种“粤油551”(以下简称为“551”)中选育出不少更优良的品系,如“粤选58”、“阳选1号”、“粤选25”、“551—116”、“551—6”、“551—38”等,均比“551”增产5%以上。其中以“粤选58”和“551—116”增产尤为突出:粤选58:是汕头地区农科所于一九七三年春植从“551”中选出的优良株系。据该地区一九七五—一九七六年十四个点“两春一秋””试验,该品系比“551”增产7.3%。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参加广东省花生品种区试,三造平均亩产比  相似文献   

20.
对茶道用水给予高度重视是中国茶文化的特征之一,体现在古人对“水之源”“水之品”“水之煮”“水之道”的多维求索。古人执着于对“水之源”的访求,现代社会饮用纯净水得以普及,名泉名水更多地是作为人文景观“网络”,在现代以隐性的方式滋养着茶人的心田。不同于现代科学观照下的水,古代对“水之品”的讨论是在博物之学视角下进行的,讲究产地源头与茶水相配得宜,有着“活”“纯”“甘”“寒”“轻”等品类特点,亦保存了万物有灵的博物之学特征。古代茶书中围绕“水之煮”所论甚广,而不外乎“储水”“用火”“候汤”三步,虽然现代科学仪器发达,但依然不可替代人的感官对“候汤”的把握。“水之道”体现在人与水的关系之中,水为中国先哲提供了原始本喻,中国道论又为水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人与水之相互影响,诠释着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