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段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段不同处理坡面和林地、农地集水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坡面径流小区和集水区卡口站三角形薄壁堰实测法,在坡面径流小区和集水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通过降雨、径流及泥沙观测,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段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坡面径流小区产流量、产沙量大小依次为坡耕地>自然坡面>水平阶整地>反坡台整地,表明反坡台和水平阶造林整地以及植被良好的自然坡面对地表径流的拦蓄和对泥沙的削减都起到较好效果;(2)大暴雨对集水区尺度产流产沙贡献值大,产流降雨量在4.8~27.6mm区间,农地集水区径流深小于林地集水区,大于27.6mm时,农地集水区径流深反超林地集水区,而产沙量不受降雨量影响,为林地集水区低于农地集水区;(3)径流小区尺度与集水区尺度雨季水土流失起止时间一致,集水区径流系数小于径流小区,集水区产沙量大于径流小区。  相似文献   

2.
<正>流域作为产水产沙的基本单元,与坡面林地不同,因受多种因子的制约,其产水产沙过程远较单纯林分复杂.1990~1991年,我们在陕西省宜川森林水文生态站,对油松山杨林集水区和坡面油松林、山杨林内径流小区的产流状况进行了连续观测,发现它们在产流所需降水的临界值上不尽一致.观测结果如下:l 集水区和林分基本特征集水区位于黄龙山区宜川县所属铁龙湾林场的松峪沟内,由油松人工林和山杨次生林覆盖,总覆盖度90%以上,其中油松林占60%,山杨林占40%.集水区沟道特征见表1.  相似文献   

3.
反坡梯田造林整地工程对坡面产流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产流、汇流的机制与理论模型出发,结合理论分析与微型径流小区观测,对反坡梯田造林整地工程在改变微集水区地形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坡面产流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坡梯田造林整地工程可显著增大微集水区的平均坡度。其增幅与斜坡水平距成反相关,与田面水平宽度成正相关。集水区斜坡水平距每减小1 m,微集水区平均坡度增加0.5°~7.0°,集水区斜坡水平距越小,增幅越大;田面水平宽度每增加1 m,平均坡度增加2.5°~11.5°。在斜坡水平距一定时,微集水区平均坡度虽然随着原地面坡度和田面水平宽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幅与原地面坡度的增幅基本一致。在造林允许的坡度、坡长范围内,集水区斜坡水平距对产流总量影响最大,而地面坡度还具有提高坡面产流率的作用。产流量与坡长、坡度均成正相关。反坡梯田造林整地对坡面产流的作用机制,在于造林整地缩短了坡长、改变了坡形、增大了微集水区的平均坡度,从而使微区坡面的产流、产沙状况发生了变化。依据传统径流小区观测资料,不考虑整地对微区地形与产流的影响,由此设计的造林整地工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红壤坡地经果林开发产生的水土流失往往成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带来水环境污染.通过在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设置油茶园坡面径流小区和集水区沟道取样点,试验研究红壤坡面径流在集水区中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油茶园采用前埂后沟+反坡台地措施后侵蚀强度为微度,径流水质在Ⅲ类水水平以上,水保措施在坡地经济果木林开发的过程中可起到防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嘉陵江上游低山暴雨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小流域沟道产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可有效提高沟道产流的临界雨量,降低产流次数;径流开始时间和径流终止时间均有一定程度的延长,最大径流量滞后时间则不明显,产流总量明显减少;坡面径流次数、径流模数及单位面积最大次径流量均低于沟道径流.研究表明,严重退化区经过植被恢复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水文效应及水源涵养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造林整地工程对人工幼林系统径流输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造林整地工程对人工幼林系统坡面水沙输移中的作用及程度,从产流、汇流的机制与理论模型出发,对旱区人工幼林系统地表径流调控的关键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雨特性、地形、土壤3大影响坡面产流、汇流的因素中,地形因素是人工调控的关键。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造林整地,改变微集水区坡长、坡度乃至坡形,是最简单而有效的人工调控手段。对20个不同整地方式人工幼林地田间径流小区和未整地空白对照径流小区的观测表明,鱼鳞坑、水平沟、反坡梯田3种造林整地工程,虽可有效地削减径流向系统外部环境的输移,但其调控径流能力远未达到工程设计要求,其地表径流输移的削减率,在39.92%~65.11%之间,削减率与集水坡长成反相关,3种整地方式中,以反坡梯田整地的削减率最大。造林整地径流小区与传统直线型坡面径流小区对比观测,难以揭示整地对微区坡面产流影响的实质;造林整地工程设计中所期望的拦泥蓄水作用,则因忽略了含沙径流入渗、整地对微区地形与产流、产沙的影响等而被大幅削弱。  相似文献   

7.
以北同蒲增建二线改造工程河庄弃土场作为研究对象,在雨季进行了天然降雨试验研究,确定了项目建设产生的弃土场区域内产流过程及影响因素和土壤侵蚀特征。弃土场区域内产流受到降雨特征和水保措施功能发挥的影响。弃土场坡面地表土壤特性随着降雨击溅和径流冲刷的作用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区域内径流和渗流途经,造成坡面产流的不一致性。弃土场内主要的产流区域为松散边坡和平台,坡面的侵蚀链是造成区域内产沙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地表粗糙度对黄土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探明地表粗糙度对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室内与室外径流小区模拟降雨试验相结合,分析在3种雨强(60、90、120 mm/h)下粗糙坡面与平整坡面(坡度5°、10°、15°、20°)产流点位空间分布和坡面产流时间特征,阐明地表粗糙度对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坡面与平整坡面产流点位沿径流方向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4.4%~52.9%、15.5%~31.1%,即粗糙坡面产流点位较平整坡面更为分散。相较于平整坡面,地表粗糙度具有推迟坡面产流效应,且推迟效应随坡度、雨强增大而逐渐减弱。表明地表粗糙度在小坡度、小雨强条件下具有较强延迟坡面产流能力。地表粗糙度影响坡面产流一方面通过地表填洼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增加降水入渗水头,增强坡面入渗能力的间接作用。通过坡面地表填洼量预测的初始产流时间与实测坡面产流时间比值范围为2.2%~36.2%,表明地表粗糙度间接作用为延迟坡面产流的主导作用。因此,该研究结果阐明了粗糙坡面的点状产流与坡面产流特征,进一步为粗糙坡面产流机制的揭示及地表粗糙度对坡面土壤侵蚀机理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面土壤产流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和自然荒坡为研究对象,测定草本、灌木、乔木群落下坡面产流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地理探测器统计学方法量化各因素单独和交互作用对坡面产流的影响力。 [结果] ①鱼鳞坑坡草本、灌木、乔木群落的平均径流深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自然荒坡灌木群落和草本群落的平均径流深显著大于乔木;与自然荒坡相比,鱼鳞坑坡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的平均径流深分别减少了56.61%,72.80%,39.58%;平均径流深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加呈减少趋势;砾石覆盖度对坡面产流的控制作用有一个阈值,当砾石覆盖度为6%~9%时,坡面径流深最小。 ②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面产流单因子影响力最大的是砾石覆盖度(0.31),其次是植被盖度(0.29)。 ③坡面产流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后大多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作用;降雨因子与非降雨因子交互后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作用。 [结论] 大量砾石的存在导致了太行山南麓坡面产流过程的复杂性,增加植被盖度是减少该地区鱼鳞坑坡面产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对黑土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对不同坡度(3°,5°和7°)下不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量(0,25%,50%,75%和100%)坡面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措施具有调控径流作用,坡面产流时间延缓,产流率和径流量降低;秸秆还田量越大,产流时间延后越明显,平均径流流速越低;在3°坡...  相似文献   

11.
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土高原坡面从分水岭到坡脚,径流侵蚀产沙方式和产沙强度等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为了揭示造成这种垂直分带性特点的形成机理,本文设计了4m长坡面(坡度为20°)和3m长沟坡(坡度为50°)组成的坡沟系统试验土槽,采用四个不同流量(2.1Lmin-1、3.2Lmin-1、5.2Lmin-1、7.2Lmin-1)的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坡面不同来水量、来水含沙量及来水动能对沟坡侵蚀产沙的影响,并建立了坡沟系统侵蚀产沙过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坡面放水径流强度、坡面来水含沙量以及坡面来水单位水流功率均影响着沟坡部分侵蚀产沙量的大小。坡面放水径流强度与沟坡侵蚀产沙量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坡面来水含沙量和坡面来水单位水流功率与沟坡部分的侵蚀产沙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根据单位水流功率的概念,计算得出试验条件下沟坡侵蚀产沙的临界单位水流功率值为0.632。最后,根据改进的Yalin公式及沟坡侵蚀产沙的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了坡面和沟坡侵蚀产沙的数学模型,经计算后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发现结果基本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细沟交汇与分叉和人为耕作作用两方面论叙了集流槽的发生发展机制,在搞清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讨论了它在现代侵蚀沟和微地貌分类中的归属问题,指出它应作为细沟、浅沟、切沟系列以外一种特殊的侵蚀微地形。将发生在集流槽底部,宽度30~50cm,其深度与耕作层等深的小侵蚀沟称为浅沟。嗣后讨论了用细沟、浅沟分布的不均匀性拟定的集流槽发育系数d,来鉴别集流槽发育程度的方法,分析了集流槽与细沟侵蚀、浅沟侵蚀的关系。最后提出控制集流槽发展,防止浅沟、切沟侵蚀的两项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东北黑土区不同季节侵蚀沟形态发育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蚀沟形态特征是了解沟蚀发生、发育的关键性因素,探究不同季节侵蚀沟形态参数变化特征对深入理解侵蚀沟的侵蚀过程和侵蚀沟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小流域内的3条侵蚀沟为研究对象,探究季节变化下侵蚀沟长度、面积、体积等形态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表明:(1)不同季节侵蚀沟横断面形态由沟头到沟尾均呈现出由"V"...  相似文献   

14.
黄土区不同地貌部位径流泥沙空间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黄土丘陵区侵蚀泥沙的来源以及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难点之一,也是争论较多的问题。在梁峁坡到谷坡的坡沟系统中,不同地貌部位有对应的侵蚀形式出现。该文采用多坡段组合模型,运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区坡面各垂直侵蚀带径流泥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上坡来水来沙的加速侵蚀作用。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与时间产流量排列为谷坡>梁峁坡下部>梁峁坡中部>梁峁坡上部。雨强0.5 mm/min时,没有沟蚀发育;1.0 mm/min时,细沟主要在梁峁坡下部;1.5 mm/min时,细沟伸展到梁峁坡上部,谷坡出现滑塌和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坡面径流量、产沙量随坡度、坡长、降雨强度变化成正比增长。上坡来水来沙使梁峁坡和谷坡产沙量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定点观测研究,根据侵蚀力类型与地貌形态,将该地土壤侵蚀划分为:面状侵蚀、沟状侵蚀和崩岗侵蚀。一、面状侵蚀为:由雨滴打击地面、紊动地面径流产生的击溅侵蚀。由于地形和植物等的影响。片蚀实以细沟状侵蚀为主,并通过水量平衡方程、植被和产沙关系,对径流小区水量平衡,植被对片蚀的影响,小区产流、产沙状况作了探讨。二、沟状侵蚀为坡面和崩岗壁面集流作用的结果。三、流水和重力共同作用产生崩岗侵蚀。本文对崩岗侵蚀中面状流水作用区,重力-流水作用区,流水搬运-沉积区的发育过程,以及泥沙冲淤变化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6.
漫岗黑土区坡耕地中雨季浅沟发育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典型黑土区雨季的浅沟侵蚀非常严重,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分析坡耕地中浅沟的发育机制以及浅沟造成的实际水土流失量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典型黑土区3年的野外调查,结合坡长小区的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雨季浅沟的发育机理,结果表明:由微地形起伏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造成的一定范围内的水流汇集是漫岗黑土区发生浅沟侵蚀的主要原因,集水线处垄沟内的泥沙淤积使该处的水道连通是诱发浅沟侵蚀的直接原因;而只量算浅沟体积得到的侵蚀量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浅沟侵蚀实际的破坏力,其汇水坡面上的侵蚀量也相当客观,甚至大于沟道的侵蚀量。  相似文献   

17.
土壤侵蚀正态模型试验中产流畸变系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丽萍  张妙仙 《土壤学报》2000,37(4):449-455
根据入渗、产流原理,分析了小流域土壤侵蚀正态模型试验中的产流与流域实际产注过程的差异,首次提出了模型产流畸变的概念。并根据实地人工降雨试验所计算的入渗、产流过程线,理论推导出不同比例尺正态模型畸变系数,同时随着模型相似比例尺的减小,产流畸变系数增大。产流畸变系数的提出,提高了土壤侵蚀正态模型试验的实际应用价值,也告诫人们用模型试验资料时,必须进行模型与原型的转换,否则会造成水保措施工程设计的浪费。  相似文献   

18.
沟道土地整治对不同植被覆盖流域CN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后流域径流曲线数的变化规律,寻求合适的产流参数,为该区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安全和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基于流域实体比尺模型分析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径流曲线数的影响。[结果] 同一植被覆盖度下,流域径流曲线数随着整治比例的增大而减小;与未整治流域相比,整治比例为20%时的流域径流曲线数减小了6.77;就分段整治比例而言,流域径流曲线数的减小速率随着整治比例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整治比例由0.5%增大至5%时减小速率最大;不同植被覆盖度下,流域径流曲线数均随着整治比例的增大而减小,植被覆盖度为50%时沟道土地整治后流域径流曲线数的减小速率最大;植被覆盖度对沟道土地整治区域的径流曲线数影响显著,同一整治比例下,植被覆盖度每增大1%,沟道土地整治区域的径流曲线数减小0.22。[结论] 沟道土地整治可以改变流域下垫面,对径流曲线数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排土场是露天采矿区主要泥沙来源的人造地貌之一,控制排土场土壤侵蚀对矿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野外放水冲刷试验,研究排土场平台-边坡系统沟蚀演变及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沟蚀演变中的主导侵蚀方式存在阶段性转变,侵蚀沟形态发育特征也呈阶段性差异,平台侵蚀沟分为沟头形成阶段,溯源-拓宽阶段和稳定阶段3个发育演变阶段;边坡侵蚀沟依次经历覆土层下切阶段,覆土层拓宽阶段,红土层下切阶段和侵蚀减缓阶段。2)边坡是平台-边坡系统主要沙源,其累积产沙量占平台-边坡系统的88.15%~90.16%;覆土层下切阶段和红土层下切阶段是边坡的主要产沙阶段,其累积产沙量分别占边坡的29.72%~53.36%和19.06%~48.88%。3)平台和边坡侵蚀速率均与径流功率的响应关系较优,在平台沟蚀的溯源-拓宽阶段和稳定阶段为线性响应;在边坡沟蚀的覆土层下切阶段和红土层下切阶段为指数响应,拓宽阶段和侵蚀减缓阶段为线性响应。模型建立中需进一步考虑此种响应规律随沟蚀发育演变产生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排土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和科学认识沟蚀过程与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其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流域内建立人工径流试验小区和自然坡面径流试验小区,观测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现象、土壤侵蚀量和小流域出口治沟骨干工程的淤积量,并对小流域土壤侵蚀进行了分类。在特别界定小流域"坡面侵蚀"、"沟道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建立起坡面侵蚀模数和沟道侵蚀模数的预报模型。该侵蚀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适用于年降雨量为430mm左右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