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该由社会林业概念谈起,阐述了林草间作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举例论证了林草间作模式在解决黄土丘陵区“三料”俱缺问题方面的意义,表明:林草间作技术在黄土丘陵区有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同时,根据生产经营的侧重点,可将林草间作模式分为三类,以林为主式,以草为主式和林草均衡式,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探讨,作认为关于林草间作模式及经营管理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草灌过渡灌木初期的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结果表明:当植被次生演替进展到草灌过渡灌木初期,除土壤含水量外,土壤容重、孔隙度、稳定入渗和水稳性团聚体都好于对照白羊草地,表明灌木树种定居的土壤物理条件一般要高于草本群落.植被演替的过程是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复杂变化的过程,它们的相互反馈也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标志.随着植物群落的变化土壤也发生着不同程度变化.其中,土壤物理性质各个因子之间的变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团聚体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毛管孔隙度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线性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总孔隙度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史德明  杨艳生 《土壤学报》1983,20(2):167-175
侵蚀土壤是水土流失历史过程中的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过去的流失程度,也反映目前土壤的肥力水平.我国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分布之广,侵蚀程度之烈,是世界上罕见的.研究侵蚀土壤的发展规律及其与侵蚀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对合理利用土地、制定保土措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宁夏固原县侵蚀土壤调查资料为例,并应用数值分析的结果,探讨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的发展规律,为防治水土流失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水平沟耕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丘陵区水平沟耕作的试验研究表明,水平沟耕作能够削弱坡度增大导致侵蚀量增大的作用,作物参与后可大大增强这种防护能力。就作物本身的防护能力而言,谷子最强,其次是马铃薯,再次是荞麦。水分利用效率为马铃薯>谷子>荞麦;三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坡度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为马铃薯>荞麦>谷子。据此建议较陡坡地作物,应优先考虑谷子;马铃薯和荞麦宜尽量安排于缓坡地。  相似文献   

6.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为进一步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增进造林早期苗木生长量,采用径流集存与合理密植,覆盖,吸水剂沾根和施肥等抗旱造林技术,效果显着。  相似文献   

7.
根据在安塞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观测资料,对5~7龄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及其对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为提高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利用率,改善其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 棘根系吸水范围可达2m土层以下,在0~2m土层内沙棘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特点:随着土层深度的不断加深,土壤含水量呈减小的趋势,在30~50cm和80~100cm土层分别出现土壤分水强烈吸收层;(2)沙棘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地退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人工种植黄花草木樨样地的监测,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研究了改良退化土壤的效果。在种植黄花草木樨后,除了土壤全钾和速效磷含量下降以外,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全氮、全磷、速效钾养分含量皆明显增加。磷、钾下降的原因与黄花草木樨生长发育过程的需肥特性有关。在黄花草木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该注意追施磷、钾肥,可达到“以磷增氮”,“以钾促氮”的目的。实践表明,种植黄花草木樨这一技术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改良退化土壤的一种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9.
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土壤养分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土壤室内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等高种植的土壤养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随植树年限的增加,植树坑外与坑内土壤全钾、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pH先升高后降低,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特征;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除土壤pH外,土壤养分呈减少趋势;坑内平均土壤全钾、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坑外增加了1.99%,4.94%和3.93%,说明人工刺槐林等高种植有利于改善黄土丘陵区的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自然植被和营造人工植被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为定量阐明该区域典型植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合理评估不同恢复植被措施的生态效益,选取了两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基于多年连续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碳汇功能特征。采用以胸径和树高为基础变量的生物量方程估算了乔木层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测算了灌木、草本和凋落物现存量;依据两次样地调查的数据(间隔9年)和连续多年凋落物收集的数据,估算了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固碳速率;再结合对两种林地土壤CO_2排放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进一步估算了两种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结果表明:刺槐林的生物量碳密度(67.63 t C/hm~2)略低于辽东栎林(76.85 t C/hm~2),林分内各组分碳密度仅在乔木叶部分差异显著。研究期间刺槐林和辽东栎林的生物量年均增长量分别为15.20,18.21 t/(hm~2·a);植被层年均固碳量分别为7.57,8.91 t C/(hm~2·a)。因刺槐林地的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低于辽东栎林地,故其碳汇功能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地形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利用不同时机的航空遥感信息,结合野外实测测查资料,求算地坝区间淤积量,平均侵蚀模数,研究分析淤积量与坝高,淤积厚,淤积面积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侵蚀模式求算方法,区域土壤侵蚀量估算等,经衩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旱地农业增产潜力与技术径途,1986年至1990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宁夏南部彭阳县残塬丘陵,进行了旱地农业种植制度研究。通过研究认为,以草——畜——肥——粮的综合措施为中心,建立以抗旱保墒,选育及引进作物优良品种,优化耕作栽培技术的旱地农业种植制度,是黄土丘陵区旱地农业实现高产稳产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3.
柠条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先锋植物被引种于黄土丘陵区,但成活率一般只有30%~60%,需补种3~4次成活率才能达到75%以上。结合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黄土丘陵区柠条种植的关键技术是整地,通过整地使土壤疏松,接近柠条原生的沙质土壤,可以提高柠条的成活率。柠条旱直播与移栽均能繁殖,旱直播适于地形比较完整的地块,移栽适于地形比较破碎的地块。  相似文献   

14.
辽西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一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利用野外人工模拟侵蚀降雨试验对辽西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探明了影响该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依次是降雨侵蚀力(R),雨前土壤含水量(W),作物盖度(C)和地面坡度(S)及其作用机理,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土壤侵蚀预测数学模型,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计算,预测及防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县域土壤侵蚀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彭阳县的土壤侵蚀状况,以彭阳县为研究区,2015年ZY-3遥感影像、NDVI、降雨量、DEM(25 m)、宁夏土壤普查数据等为数据源,结合GIS和RS,采用中国土壤侵蚀模型(CSLE)对彭阳县土壤侵蚀进行定量研究,从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盖度3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彭阳县年均侵蚀模数为1027.21 t/(km^2·a),年侵蚀总量为2.6×10^6 t,各侵蚀等级面积占比随侵蚀强度等级的增强而递减;(2)彭阳县土壤侵蚀与坡度密切相关,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加剧,且在坡度为15°~35°的区域侵蚀总量最大;(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建设用地>其它用地>未利用地;(4)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抑制作用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定量研究彭阳县的土壤侵蚀状况,可为县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为一个大系统,坚持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相结合,采用目标规划的模型,对该区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晋西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总体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为一个大系统,坚持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相结合,采用目标规划和模型,对该区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银花又叫忍冬,为忍冬科多年生丛生灌木,具有耐旱、耐寒、耐涝、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等特点,是我国35种名贵中药材之一。原产地为河南省密县五指岭半山区,1996年引进在忻州市栽培,历经十余年的驯化培育、中试推广,引种获得成功。文章介绍了金银花的生态适应性、引种试验结果、栽培管理技术、水土保持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20.
黄土丘陵区集流整地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