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基本概况与建设成就之后,详细剖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文中还着重分析了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农林牧副各业生产潜力,提出了资源合理利用与综合经营的具体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5个地带25个区域的分区综合治理方案.为了保证这个方案的实施,本文在最后一部分提出了10条必需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长期连续的综合治理 ,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农村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种植业发展为粮、果、工副业三元产业结构 ,建成了塬面农田防护林、沟坡经济林、沟谷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 ,连续 13年使年土壤侵蚀模数稳定在 80 0t/km2以下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 1986年建立试验示范区时的 2 3 0元上升至 2 0 0 3年的 2 70 1元 ,成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样板  相似文献   

3.
略述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经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今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与实践的需要,必须强化经济问题研究。为此,笔者分析屯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经济问题研究所处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等。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及综合治理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恶化了当地生态环境,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导致黄河中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是造成黄河中下游诸多灾害的症结所在。新中国建立以来,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综合治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研究在系统回顾50多年来研究工作的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终极目标,提出了近期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及综合治理迫切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及优先方向。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大比例尺信息源基础上并直接为基层(面积为10km2左右的小流域)资源开发、土地利用、水土保持规划服务的。在数据采集和预处理方面,既注意到充分反映地学特征,又注意到方便计算机处理;在系统应用方面,既注意充分发挥现有的数据处理方法,又注意到总结经验建立相应的专家系统。该系统首先在黄土高原11个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上建立和应用,旨在使定位研究更加科学化、模式化,便于尽快向更大范围推广,促进整个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该文在总结黄土高原长期治理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认识及系统诊断分析和对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科学抽象和高度概括,提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模式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在进行模式结构和功能开发的同时提出了一整套建造技术模式。据此而构成的不同类型区定性、定量、定位、定序的多功能水土保持防治混合模式系统,对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产能力高、天蓝、水清、地绿、景美小流域的方法;介绍发展小流域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多种循环经济模式;分析黄土高原小流域现有治理状况,总结出8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认为可持续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应该促成工农兵学商全社会参与,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资等多元化、多渠道投资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经过50多年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今后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在综合治理方略上,要坚持“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发展思路;在项目布局上,坚持以支流生态项目区为主;在综合措施的安排上,要坚持把沟道坝系工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9.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结构指标体系(生态结构、水土保持措施结构、经济技术结构)与效益指标体系(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提出了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聚类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评价综合治理的总体效益,并对典型样本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大面积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武试验示范区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通过路、水、田、果、林五项工程统一规划和实施,使王东沟小流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浅谈烧荒及其解决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宏观调查和微观实验相结合,测试分析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主要由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退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土丘陵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表层耕作土壤变薄和地表径流损失,还造成表土养分流失、土壤物理性能变差、土壤水分入渗能力下降。土地退化的最终结果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干旱年份水土流失造成不同坡度坡耕地不同农作物的粮食减产幅度达21.9%~80.0%。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地退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人工种植黄花草木樨样地的监测,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研究了改良退化土壤的效果。在种植黄花草木樨后,除了土壤全钾和速效磷含量下降以外,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全氮、全磷、速效钾养分含量皆明显增加。磷、钾下降的原因与黄花草木樨生长发育过程的需肥特性有关。在黄花草木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该注意追施磷、钾肥,可达到“以磷增氮”,“以钾促氮”的目的。实践表明,种植黄花草木樨这一技术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改良退化土壤的一种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13.
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和制定优化策略,对于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长河流域为例,以农户问卷调查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长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进行了综合评价,划分了农村居民点等级类型,并确定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长河流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的影响,具体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城镇辐射度和工业区与居民区的临近度等12个影响因子;基于农户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的长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为背景,能较全面且针对性地反映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特点;通过农村居民点类型划分和优化策略,实现了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居民点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确保了布局优化后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结构和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为黄土山丘区农村居民点类型划分与优化策略研究提供一种思路与方法,为北方压煤山丘区村庄综合整治与时空管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沟壑区山坡地杜仲造林技术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山坡地治理效益 ,1996年 ,在更新改造南小河沟山坡地“三低”刺槐林的过程中 ,选择杜仲等 6个经济树种作为更新树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杜仲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生长发育良好 ,可作为该区的造林树种和“三低”刺槐林改造树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马慧  赵洪飞  岳超  赵杰  李昱  王梦雨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6):358-368,379
[目的] 构建黄土高原地区长时序、高精度的土地覆盖数据集,对该区2001—2020年土地覆盖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多源、多时期土地覆盖产品和地面特征数据构建训练样本,并使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生成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覆盖(land cover of Loess Plateau,LCLP)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覆盖类型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 基于随机森林验证集的结果显示,LCLP产品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均高于90%。基于独立验证集的精度验证结果显示,LCLP的总体精度较现有产品提高了0.58%~20.23%。同时,耕地、林地、草地、不透水面和裸地的分类精度均得到了提升。[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LCLP数据集分类精度相较于其他产品有了显著提升,适用于反映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覆盖的变化。2001—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和灌木呈现下降趋势,而林地、水体和不透水面呈现为极显著的上升趋势。从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来看,耕地和草地是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新增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混合分类既可以改进纯粹的监督分类或非监督分类过程的效率,又可以提高纯粹的监督分类或非监督分类过程的精度。介绍一种新的遥感混合分类方法———控制聚类法(guided clustering)。首先对该方法的原理进行阐述,然后利用该方法对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山区酉阳县的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分类精度,特别适合我国南方山区土地覆盖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物理性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土地坡度构成及垦殖率地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地坡度构成和土地开垦情况是影响土壤侵蚀强度的重要方面。利用 GIS方法对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进行分析 ,探讨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确定黄土高原县域不同坡度级的土地面积比例、耕地面积比例和垦殖率及其空间分布。研究表明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和耕地≥ 15°和≥ 2 5°比例较大的县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几条支流流域和六盘山及以西地区。在这些地区 ,≥ 15°陡坡地的垦殖率在 0 .1以上 ,有些地区达 0 .5 ,是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主要集中区 ,也是侵蚀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是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生产能力的时空差异性。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利用方式的短周期快速清查及其数据库的建立和定期更新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本文综合运用科学实用的土地资源分类和分区、系统遥感影象和数据分析,多重系列的土地制图和数据库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探索出一套实用化的土地资源快速清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黄土高原植被的覆盖状况,为监测该区植被特别是非绿色植被盖度的变化提供数据支持,为遥感估算植被覆盖度(FVC)在土壤侵蚀预测中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择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7块植被样地,采用样带法进行逐半月的分层植被盖度调查,分析了绿色植被盖度(fPV)和非绿色植被盖度(fNPV)在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层次结构下的年内变化,为侵蚀过程模型中植被因素的获取提供参数。[结果] ①沙地、草地、人工柠条林地、人工油松林地、黄陵和秦岭的天然林地等6个样地中,植被的年内投影总盖度变化不大。投影fPV和其所占投影总盖度的比例年内均随时间先逐渐增加,7—9月达到最大值,其后迅速减小。而投影fNPV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fPV相反。受耕作制度影响,耕地投影fPVfNPV年内变化剧烈。②7—9月,在黄陵和秦岭的天然林样地,投影fPV比例可达100%,其他4种样地分别可达60.6%,70.5%,58.8%和84.9%,意味着仅考虑投影fPV,将忽略占总盖度39.4%,29.5%,41.2%和15.1%的fNPV的生态效益。③人工柠条、人工油松林地,黄陵、秦岭的天然林地等4种具有明显植被垂直结构的样地中,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表层的fPVfNPV的年内变化与投影fPVfNPV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种样地植被的投影总盖度与地表层总盖度呈线性关系,其相关性可达0.85(R2)。[结论]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投影fPVfNPV年内变化剧烈,其他样地年内投影fPV先增加后减小,投影fNPV与其相反。占总投影盖度的15.1%~41.2%的投影fNPV,在该区是不可忽略的地被组成。不同层次的fPVfNPV年内变化趋势与投影fPVfNPV一致,地表层总盖度与投影总盖度也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在区域监测时应重点关注耕地植被盖度的提取季节与地表总盖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