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不仅可以变废为宝,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荆州市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结合湖北省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机肥资源的合理利用模式:一是利用秸秆腐熟菌剂,推进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有机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是绿肥高效种植利用模式,四是利用稻草生产食用菌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秸秆资源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辽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探讨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介绍辽宁省几种典型利用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绿色循环产业模式、秆直燃锅炉供暖模式、秸秆生产食用菌和有机肥模式、秸秆多元利用多种经营模式、秸秆热电模式。结合辽宁实际,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加快科技创新、培育产业模式、加强宣传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资源,总结和研究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技术模式,将有利于促进秸秆的综合利用,提高土壤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桃源县蔬菜标准园秸秆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依托占地800公顷的蔬菜标准园建设,以秸秆沼气工程为载体,以国家成都沼科所研制的秸秆热压膨化处理技术为核心,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推广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原料化、肥料化,形成以秸秆处理和有机肥生产为主体、沼气为纽带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模式。该模式达到消纳农作物秸秆、生产清洁能源、供应有机肥、净化环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南阳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河南省南阳市当地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总结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模式,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以为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秸秆资源非常丰富,在发展生物质能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说我省具有进行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广阔发展前景。目前吉林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仍存在利用率低,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本文就吉林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吉林省秸秆资源合理利用发展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与贵州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在分析贵州省当前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整合人才资源,创新运营模式,奠定产业基础;构建秸秆回收网络,减少秸秆的无效运输,有效降低秸秆回收成本;科技融入,企业兜底,提升有机肥产品附加值;精准发力,助力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实现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与贵州特色农业产业通过有机肥为载体进行产业融合,并分析贵州当前实现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提出产业融合路径的支持策略。  相似文献   

8.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列出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指标,同时利用SPSS对农户问卷调查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高邮市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高邮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形式是直接还田,其他形式的秸秆利用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秸秆利用模式有待优化。正在逐步地推广秸秆能源化、秸秆基料化、秸秆养畜等多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湘西自治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了湘西自治州连续4 a(2014—2017年)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分析了区域内秸秆资源总量和种类结构、还田量和还田率、资源化利用总量和利用率、浪费总量及其比例等情况。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中以还田为主,存在着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较低、焚烧和丢弃等问题。提出区域内探索可持续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稳定的运行机制、加速秸秆资源化利用进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有机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湖口、南昌、上高、泰和、兴国、余江县有机资源及其利用状况,量化分析相应区域有机资源利用情况,以此为基础衡量江西省有机资源量及其利用现状,总结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显示2007~2008年江西省年均作物秸秆产量1764.6万t,作物秸秆直接还田31.8%,间接还田12.0%,燃烧还田52.5%,其它用途3.8%;绿肥种植面积53.3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5.1%,年产鲜草1237.2万t,其中直接还田85.6%,间接还田14.4%;人畜禽有机肥料年产9074万t,还田利用比例64.7%,流失35.3%;江西省直接还田、间接还田、燃烧还田和其它利用四种秸秆利用方式,养分回收占施肥量的比例分别为9.9%、10.1%、22.9%和4.6%。深入研究高效秸秆还田技术,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开发新型有机肥综合利用模式,平衡利用有机肥资源,有效提升江西省整体农田质量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秸秆综合利用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湖北省农作物秸秆利用历史背景和现状的调查分析,指出了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湖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陈玮  陈苏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82-11683,11686
系统地论述三门峡市农作物秸秆的资源状况及秸秆的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适合该地区应用的秸秆生态化综合利用模式(CU模式),以期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高效、合理利用三门峡市作物秸秆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采取秸秆收储模式、肥料化利用模式、饲料化利用模式、能源化利用模式、基料化利用模式,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资金管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和培训、加大宣传引导、严格督查到位等措施,大大提升当地秸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采取秸秆收储模式、肥料化利用模式、饲料化利用模式、能源化利用模式、基料化利用模式,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资金管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和培训、加大宣传引导、严格督查到位等措施,大大提升当地秸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湖北省秸秆综合利用情况,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走访两种方式,对湖北省部分地区秸秆种类、数量和综合利用展开调查.湖北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占农作物种植总量的60.39%,其次是小麦、玉米和油菜.2019年湖北省秸秆资源量初步预测为4613万t,水稻是秸秆的主要来源,占秸秆资源总量的53.47%.湖北省秸秆处置方式中,还田占比40.61%,焚烧占比25.10%,饲料化占比30.84%,燃料化占比3.45%,现阶段秸秆首选处置方式为还田.分析调查问卷发现,现阶段存在着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认识欠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以及技术设备不够充分等问题,结合调查结果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宣城市目前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是还田,综合利用总量达82.4万t,占秸秆资源总量的74.4%左右。各地区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多种适宜本地区特点的秸秆资源利用模式。该文在调查分析宣城市秸秆资源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秸秆还田的有效模式及对策和措施,如项目支持、科技攻关、示范推广等,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休宁县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休宁县农业基本情况,总结了休宁县农作物秸秆、绿肥和畜禽粪尿等有机肥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了有机肥资源利用的主要技术模式,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有机肥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资源,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工程。坚持将禁止秸秆焚烧和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笔者结合农业农村部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实施,壮大、培育了一批秸秆利用的市场主体,分析、总结、归纳出遂宁市秸秆利用的五种典型模式,尤其适合四川省广大丘陵地区,为秸秆的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优势,各界人士逐渐认识到其带给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好处。本文围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提出了将农作物秸秆肥料化还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其它可利用资源、充分利用农业剩余秸秆,在农业上实行种养结合的模式这三种措施,总结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法的重点研究方案,旨在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开发上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推广的利用模式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在分析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制定的政策、资金、技术、考核等保障措施,归纳分析了秸秆全量化利用和收储运体系的发展模式,并从工作创新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政策创设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示范带动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