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辽宁省本溪市近60年气候变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巍  赵雷  孙雪  吉奇  黄莉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406-6408,6422
利用本溪和丹东市1951~201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分析方法,对近60年本溪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气候突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本溪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变化,其线性倾向率为0.17℃/10a;各季气温均呈变暖趋势,温度增幅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年降水量和各季(除春季外)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变化。综合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本溪气候呈暖干化变化趋势;本溪市气温与降水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季节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高巍  刘军  林双  吴英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92-10594
利用本溪县气象局1958~2012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运用高桥浩一郎陆面蒸发和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本溪县可利用水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本溪县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温趋势变化,降水量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变化;可利用水资源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变化;本溪县降水量的46%是可以利用的,54%被蒸发掉;夏季可利用降水占全年可利用总量的70%,但夏季可利用系数最大,为52%;春季可利用降水占全年总量的10%,可利用降水系数最小为32%,近55年本溪县可利用水资源变化速率为-5.21mm/10a,除夏季是减少趋势变化外,其他各季均为增加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近57年来本溪地区干湿程度的演变情况。[方法]采用1953~2009年本溪地区的年、季、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和干湿指标的年代际变化。[结果]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9℃/10 a;而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9.01 mm/10a。干湿指数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33.61 mm/10a,这与20世纪80年代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密切相关的。[结论]本溪地区呈暖干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利用1989-2018年四川省九寨沟县的气温、降水以及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对近30年九寨沟县的气候特征展开了分析。结果表明:九寨沟县近30年的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365℃/10a。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季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均呈上升趋势,四季气温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55℃/10a、0.374℃/10a、0.3℃/10a、0.234℃/10a,温度增幅最为显著的为春季,其次为夏季与秋季,增温幅度最小的为冬季;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3.424mm/10a。汛期(4-10月)降水最为集中,月平均降水量累计值为512.6mm,占全年的93.6%;从四季降水量分布情况可知,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降水量分别占全年的28.6%、44.4%、25.8%、1.2%;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34.896h/10a。  相似文献   

5.
近58a本溪山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本溪市草河口气象站1953—2010年蒸发量、气温、降水量、日照、风速、水汽压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本溪山区近58 a蒸发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山区年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5.64 mm/10 a,6种气象因素对蒸发的决定程度按大小排序依次为:降水量饱和差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年降水量与其他因子的协同作用对蒸发量的决定作用也很大。蒸发量增加是由本溪山区日照减少、风速减小、暖干化趋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气象为"三农"服务,掌握大气降水资源程度,采用建平气象站1960-2012年各月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建平老哈河流域大气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历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其中,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4.872mm/10a,年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1.412d/10a,≥5.0mm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0.031d/10a。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变化则是以7月份为最高值的正态分布。夏季降水减少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2.094mm/10a。分析大气降水资源的特征变化可为"三农"气象使用技术服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昆明市1999—2013年逐月降水资料,进行气候均值、距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异常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昆明市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夏季降水量减少尤为显著;干季总降水量是趋于增加的,增加率为2.1 mm/10年,雨季总降水量是趋于下降的,下降率为19 mm/10年,雨季降水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干季降水量增加的幅度;冬春季降水总量呈增加趋势,夏秋季降水总量呈减少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云南干旱气候的大背景下,昆明地区气候趋于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王秀丽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3):152-153
该文利用山东曹县1966—2015年降水量、降水日数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累计距平、线性倾向估计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曹县1966—2015年年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曹县近50a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平均每10a增加14.7mm;春、夏、秋、冬4个季节均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最明显的是夏季,平均每10a增加2.6mm;年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0.2d;1998年是曹县降水突变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0年祁县气温、降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祁县近50a来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祁县年及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6,0.39,0.18,0.32,0.55℃/10 a,并且在1993,1997,1997,1995,1990年均发生了暖突变;近50 a来,祁县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3.34 mm/10 a,1978年发生了减少突变,四季降水量变化中,夏季减幅最大,秋季次之,春、冬季不明显;气温与降水之间变化趋势呈负相关,除冬季外,均通过α=0.05显著相关水平检验,夏季最显著。祁县气候变暖幅度加快,与该县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及其影响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集宁区近63年(1954~2016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移动平滑、累积距平等方法对近63年降水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近集宁区63年降水量总体呈递减趋势(-5.74毫米/10年),汛期降水量递减趋势为(-5.58毫米/10年),大到暴雨(≥25毫米)日数减少趋势为(-0.2天/10年)。5~9月降水量占全年85.5%,其中7~8月降水量占全年50%以上。同时,本地区年降水虽然不大,但局部暴雨却比较频繁,暴雨特点是突发性强、笼罩面积小、短历时而强度大,危害大。  相似文献   

11.
孙雪  高巍  赵雷  吴伟  吉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55-7257
利用桓仁县1953~201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和de Martonne干燥度方法对桓仁县近58年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序列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和突变检测。结果表明,近58年桓仁县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干燥度呈下降趋势;桓仁县年平均气温的突变点出现在1978年,年平均最高气温突变点出现在1987年,年平均最低气温突变点出现在1982年;年降水量没有突变年发生,年干燥度未发生突变现象。近58年来桓仁县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呈暖干化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溪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吉奇  吴英杰  黄作顺  魏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90-8594
[目的]分析本溪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方法]对本溪地区1953-2005年平均温度、降水和日照等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本溪气候呈变暖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明显,冬季对气候变暖季贡献最大;降水为减少趋势,从1975年开始降水减少明显;日照也呈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气候变暖导致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降水虽然呈减少趋势,但暴雨次数增加,说明降水强度发生了变化,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增大。初霜延后,终霜提前,无霜期延长,积温增加明显。[结论]本溪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必将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李震  吉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00-17501,17565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本溪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本溪地区4个常规气象站1953~2010年的月平均温度、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线性拟合方程、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53~2010年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8℃/10a,四季均为增温趋势,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夏季最小;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8.16 mm/10a,除春季呈略增加趋势外,其他各季均为减少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表明,近58年来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突变年出现在1986年,除夏季无突变现象发生外,春季突变年出现在1974年,秋季1987年为突变年,冬季突变年则出现在1981年;而年、季降水均没有突变现象出现。小波分析发现,近58年来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存在12~14、5~6和2年周期变化,年降水量存在8~12、5~6和2年周期波动。[结论]该研究为山区气候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吉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23-13025
对1953~2008年本溪地区温度和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Mann-Kendall方法对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进行突变年检测;应用气温降水异常指标,分析确定异常年。结果表明,本溪地区气候变化特点是温度上升,降水呈减少趋势。气温增加幅度各季差异较大,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1988年为突变年。1953~2008年,本溪地区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阶段性较明显;1974年为突变年,之前为降水偏多时段,之后为降水偏少时段。  相似文献   

15.
吉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58-14561
利用辽宁省本溪地区1953~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本溪地区降水量、气温和蒸发量变化特征,确定利用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的Z指数表征旱涝强度,该指数可以较好地表征本溪地区旱涝强度状况。分析表明,本溪地区旱涝强度指数不但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年振荡的信号也很强。Mann-Kendall方法检验结果表明,本溪地区温度发生了由冷向暖的转变,1988年气温发生突变。随着年代变化,旱涝指数发生了转变,涝的频率在减少,旱的频率在增加。运用马尔可夫链对旱涝强度指数进行预测,对指导长期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方兰  延军平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5):148-152,166
利用1961~2010年榆林市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榆林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通过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气候生产力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榆林全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尤以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显著;降水量年际波动剧烈而总体变化趋势不大;de Martonne干燥度呈现下降趋势。气候生产力呈现微弱的增长趋势,年降水量是影响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其与气候生产力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榆林年均气温上升1℃、年降水量上升1 mm时,榆林气候生产力将上升21.5 kg/(h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