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耕地破碎化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因素,研究其时空分布以及变化趋势对于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耕地保护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方法  以浙江省嘉兴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2009?2018年嘉兴市7个县级单位的耕地破碎化综合指数,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各县(市、区)耕地破碎化变化趋势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就其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  结果  空间上,嘉兴市耕地破碎化呈现由中部向南北逐渐递减的趋势。在时间上,2009年各县(市、区)耕地破碎度综合指数的变异系数为0.040,变异系数逐渐增加至2014年的0.057。2012年嘉兴市开始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变了各县(市、区)耕地破碎化空间差异,2018年各县(市、区)耕地破碎化综合指数的变异系数下降至0.041,同时也减小了各县(市、区)耕地破碎化的空间差异。  结论  需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创新完善整治模式,并将耕地的破碎化治理及耕地连片建设纳入耕地保护考核目标内容,以制度降低耕地破碎化程度。图2表2参21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区不同农田类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纸坊沟流域不同农田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不同农田类型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活性有机碳是总有机碳的主要部分,占总有机碳的58.0%~79.6%,是碳库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农田类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大棚菜地最高,其次是川地、梯田和坝地、沟台地,坡耕地最小。不同农田类型土壤碳库活度、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差异明显,变化规律相似,相对于坡耕地,各指数增加明显,其中大棚菜地增幅最大,其后从大到小依次是川地、梯田、坝地、沟台地,表明其他几种农田类型经营管理较坡耕地更为科学。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主要肥力因子相关性密切,可以作为该地区农田类型土壤肥力的监测指标因子。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耕地破碎化评价方法不够全面、客观以及难以开展地块尺度评价等问题,在总结和归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耕地破碎化进行了重新定义。基于耕地的面积、形态、聚集性以及地形特征,设计了耕地破碎度指数(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ndex,CLFI)。最后,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为研究区,在地块和乡镇尺度上,利用CLFI开展耕地破碎化评价,并分别与遥感影像、基于景观指数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块尺度上,CLFI的评价结果与耕地实际的破碎化状况基本吻合,并能结合道路、水系等数据,分析区域耕地破碎的原因和整治潜力;在乡镇尺度上,6个景观指数与CLFI回归方程的调整R2为0.44,通过显著性检验,CLFI一定程度上综合了6个景观指数的特征。本研究提出的CLFI更全面、直观和准确地反映了区域耕地破碎化状况,可为面向现代农业的国土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经济社会发展下的土地破碎化是土地利用面临的重大难题。论文基于突变理论,将经济社会发展下的土地破碎化过程划分成3个阶段;并选取江阴市为研究案例,就2005~2010年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下土地破碎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阴市2005~2010年各镇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与此同时,土地利用破碎程度逐渐增大;2005年有7个镇,土地破碎问题尚不突出,人地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而到了2010年,全部17个乡镇表现出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破碎化的系统非稳定状态;且经济社会发展越高的地区,偏离突变边界越远,土地破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程度逐渐增大;今后应重点考虑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破碎化整治的问题,提高土地规模化利用水平,提升土地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经济社会发展下的土地破碎化是土地利用面临的重大难题。论文基于突变理论,将经济社会发展下的土地破碎化过程划分成3个阶段;并选取江阴市为研究案例,就20052010年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下土地破碎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阴市20052010年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下土地破碎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阴市20052010年各镇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与此同时,土地利用破碎程度逐渐增大;2005年有7个镇,土地破碎问题尚不突出,人地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而到了2010年,全部17个乡镇表现出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破碎化的系统非稳定状态;且经济社会发展越高的地区,偏离突变边界越远,土地破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程度逐渐增大;今后应重点考虑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破碎化整治的问题,提高土地规模化利用水平,提升土地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收支平衡分析是判断红枣种植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经济问题,采用收支平衡分析法来研究吕梁山沿黄红枣经济林的成本收益的平衡点。在当前价格体系下,计算出了坡耕地、梯田和滩地三类耕地下的红枣产量的盈亏平衡点、红枣价格的盈亏平衡点、人工工资的盈亏平衡点。表明吕梁山沿黄红枣中,坡耕地和梯田已经成为边际土地和超边际土地。吕梁山沿黄红枣要实行分类经营,25°以上坡耕地枣林要退枣还林,梯田红枣要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滩地红枣要集约化经营。  相似文献   

7.
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精确的研究区域景观要素的空间布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选择小尺度的岔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1∶10 000岔口小流域景观组分类型现状图为基础,通过GIS平台及FRAGSTATS 4.0软件,选取多种景观破碎化指数,对该流域的景观格局破碎化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地、草地、耕地是流域最主要的景观,而园地、居民点、水域在全区呈补丁状分布;(2)沟坝地斑块数多、密度最大,破碎化最严重;(3)耕地、园地、居民点、水域的连通性差,被分割度高,破碎化严重;(4)全区景观边界褶皱度低。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整合地块,提高斑块连通性,是改善现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高海拔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2007年1∶25万林相图及土地利用类型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和分形维数等角度对甘孜藏族自治州景观格局和破碎化程度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各景观组分中高寒草甸及常绿阔叶灌丛面积较大;温性、寒温性草丛及沼泽面积较小,呈零散分布;落叶阔叶及其混交林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体上看,森林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高于草甸及灌丛类型;各景观组分的分形维数均较小,趋向于1,表明各景观类型的边界褶皱程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黑龙江省2000-2013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基础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采用耕地整治率、地理集中度、基尼系数及变异系数,对其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3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数量和规模均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项目类型逐渐单一化;2)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整治率为9.06%,耕地整治率和整治项目数量分布均呈现两大平原地区高于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老爷岭地区的态势;3)2000-2013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在时间上呈波动增加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先分散再聚集于两大平原区域的变化特征,新增耕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4)建议黑龙江省土地整治工作应继续以土地整理类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合理确定土地整治项目类型和目标,大力推动各地区土地整治工作协同发展,切实提升耕地整治率。  相似文献   

10.
王立红  付伟  张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44-245,260
选取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斑块面积标准差、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分维数、相似邻接比指数和聚集度指数8个景观特征指数,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济南市南部近郊区的9类景观生态类型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揭示出研究区盲目的土地开发,造成耕地斑块破碎化严重,林地转为非林用地等破碎化程度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1.
农用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影响的多维评价:方法与实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中国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产权特征,综合耕作地块状况、土地权属构成和规模经营程度三方面要素,构建涵盖地块、农户和村组的多维耕地细碎化评价体系,对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整治提高了耕作地块规模,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案例区田块细碎化评价值由0.45下降到0.40,细碎化程度由一般降低为轻度;2)通过土地整治增加了耕作便利程度,促进农地规模经营,案例区经营细碎化评价值由0.91下降到0.71,细碎化程度由严重降低为轻度;3)由于案例区在整治中未进行大范围土地权属调整,故权属细碎化状况未发生显著改变,权属细碎化评价值由0.23下降到0.22,细碎化程度由较轻降低为轻度;4)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效益,应积极推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扩大农地规模经营比例,彰显"土地整治+"综合效果,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及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对降低耕地细碎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比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前后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和利用效率,研究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治后地块规模扩大,地块规模均匀度提升,地块平均规模由0.016 hm2扩大到0.096 hm2,变异系数由49.75下降到43.55。2)整治后地块形状复杂程度降低、趋于规整,地块自相似性增强,地块平均形状指数从3.47减少到2.48,地块平均分形维数从1.23下降到1.17。3)整治后耕地细碎化程度降低,地块破碎度由53 614.44骤减到1 487.62。4)整治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沟渠密度增加了72.28 m/hm2,道路密度增加了139.43 m/hm2,耕地产量增加了28 t/hm2,净利润增加了23 900 元/hm2。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模式并举土地平整与权属调整,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2个方面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又以合作社为载体统筹惠农政策与资金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使地块更加符合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其做法能够为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参考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科学准确地揭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因地制宜地构建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是降低耕地细碎化的重要手段。以华北集约化农区典型县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耕地细碎化评价方法,在阐释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结果表明:基于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的曲周县各乡镇耕地细碎化指标与耕地细碎化程度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但耕地细碎化程度总体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其中,曲周镇、河南疃镇和第四疃镇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依庄乡耕地细碎化程度较低;基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构建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等土地整治工程与地块互换、地块合并和土地流转等土地权属调整方式为核心的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耕地细碎化整治过程应以村集体为基本单元,重点突出农户的主体地位,还需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总体控制、县级政府的指导落实、乡镇政府的沟通协调等过程。因此,耕地细碎化整治应针对细碎化类型从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进行综合评判,基于耕地细碎化成因从土地整治和权属调整角度进行耕地细碎化整治。  相似文献   

14.
揭示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耕地细碎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三轮土地承包及黑土地保护等提供依据。本文以拜泉县作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求得耕地细碎化综合评价值,并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1)耕地景观细碎化深受地形影响,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区耕地细碎化水平最高,丘陵地区其次,平原地区最低。耕地权属细碎化受到土地分包方式、户均耕地面积等影响;2)耕地细碎化模式中,“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低度细碎化”和“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中度细碎”占主导地位,占比分别为33.33%、17.20%;3)耕地细碎化影响因素主要为权属、设施和自然切割力。权属切割力呈现高度负相关,设施和自然切割力呈现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5、0.617、0.661,权属切割力的影响最大。拜泉县耕地细碎化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可从景观与权属双重视角下探索东北黑土区耕地细碎化治理对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制定耕地第三轮承包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台湾土地银行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台湾农地金融制度的特点,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和借鉴:(1)农地金融制度建立与农地制度改革并行;(2)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关系,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发展;(3)建立完善的农业金融法律体系;(4)加大政府支持农地金融和商业银行服务农业的力度;(5)组建专业的土地金融部门。  相似文献   

16.
首先提出了中等农民的概念,即中等农民是拥有数倍于目前家庭承包下的耕地面积、主体是中壮年农民,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采用机械化生产,能够获得与外出非农就业相近、可以维持家庭生活支出的收入和并能开展适度规模家庭经营的农民。有别于家庭承包制下的小规模农民(小农)和粮食大户(农业资本家)。再次阐述了中等农民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是农业生产需要决定的,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途径。最后结合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应通过土地流转、协调农村土地政策、完善养老政策与土地规划经营、依靠乡村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途径培育发展中等农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2008年黑龙江省平原地区的农作制各要素的现状和特点,探讨了黑龙江省平原区农作制发展趋势,即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旱排涝能力,促进大农业循环体系的良性循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缓解小土地资源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之间的矛盾;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不同因子对玛纳斯河流域农田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玛纳斯河流域内玛纳斯灌区和莫索湾灌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和GPS定位技术布设土壤盐分采样点,研究分析土壤质地、作物类型及地形因子对农田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0~20cm层、20~40cm层)的盐分含量大小为:粘壤土〉粉壤土〉砂壤土;不同作物种植条件下农田土壤盐分状况表现为:棉花地〉葡萄地〉玉米地;不同地形部位农田土壤盐分含量表现为:冲积洪积扇下部〉冲积洪积扇中部〉沙漠边缘〉冲积洪积扇上部,各地形部位农田土壤盐渍化程度均表现为轻度盐渍化;不同海拔农田土壤盐分状况表现为:400500m〉500~700m〉400m以下,土壤盐分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谢世友  任伟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2):1856-1860,1864
研究了喀斯特山区耕地、1年弃耕地、灌草地、15年疏林地、25年次生林(侧柏)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并不是简单的"改善"过程:表层粘粒含量由流失逐渐转为积累;容重先升高后降低,弃耕地和灌草地较耕地增加了6.6%和11.57%,疏林地和林地较耕地减少了5.0%和10.0%;总孔隙度变化趋势与容重刚好相反;土壤有效水含量以灌草地最低;各恢复阶段表层〉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耕地的增幅为5.1%~12.5%,疏林地最高;团聚体破坏率随演替的进行依次降低,较耕地降幅为34.0%~64.7%,且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持水能力以林地和弃耕地最好,灌草地最差,耕地接近于疏林地,土壤供水能力强弱依次为耕地〉疏林地〉林地〉灌草地〉弃耕地,土壤持水和供水能力并不一致,但都与粘粒含量、孔隙状况和团聚体稳定性等土壤结构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