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滇型杂交粳稻主要亲本的SSR 指纹图谱及其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筛选的13对SSR引物,构建了41个水稻品种(包括35份滇型杂交粳稻恢复系、保持系材料、2个杂交种以及4个籼稻品系)的分子指纹图谱.聚类分析表明,41个水稻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2~0.94之间;在相似系数0.52处,可以将粳稻与籼稻区分开;在相似系数0.66处,可将杂交粳稻与其它粳稻品系区分开;在相似系数0.71处,又可将大部分恢复系与保持系区分开.生产中应用的一些强优势滇型杂交粳稻的亲本分别聚于不同的类群,表明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小麦育种亲本材料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目前中国小麦育种亲本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为育种工作提供有益信息,利用74对SSR引物对103份小麦主要亲本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98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等位位点数在2~14之间,平均为4.03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020~0.899,平均为0.429.品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369~0.948,平均值为0.636.74对SSR标记能将103份小麦品种(系)分为五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系谱来源及地域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3.
采用SSR标记和表型性状聚类对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个新育成的粳稻BT型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和表型性状2种聚类方法对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这些亲本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64对SSR引物在30个亲本中共检测到185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为2.9个,以第11染色体上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最多,每个SSR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值)变化范围为0.064~0.844.利用SSR分子标记将30个亲本材料划分为7大类群,其中所有不育系被划分为一群,分类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吻合.表型聚类以10个农艺性状为依据,将供试材料划分为4大类群,不育系和恢复系被聚到不同的类群,群内差异小大.同表型性状聚类相比,SSR分子标记聚类能更准确的揭示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是研究亲本遗传多样性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5.
《杂交水稻》2017,(3):79-84
利用48对SSR引物对50份中籼型两系杂交水稻骨干亲本或改良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聚类结果与供试材料的系谱关系高度一致,不育系和恢复系明显聚类为2个群组(Ⅰ和Ⅱ),2个群组内的平均遗传距离差异不明显。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选育的多数不育系材料聚合为不育系群组下的一个单独亚组(Ⅰ-4),且在4个不育系亚组中具有最大的组内平均遗传距离。华占衍生系和广东常规稻独立于9311衍生系或近缘系,且已明显分化为2个亚组(Ⅱ-2和Ⅱ-3)。华占衍生系或近缘系组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问题,为进一步拓展此群组与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不育系群组之间的遗传距离,提高群组间的杂种优势水平,需继续引入华南优质、高抗、广适种质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6.
小麦育种亲本材料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不同生态区小麦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以190份分布于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西南冬麦区3大麦区的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均匀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的80对SSR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进行品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本文共检测出352个等位类型,每个标记平均4.4个;各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幅分别为0.021 2~0.853 2,平均为0.533 4。结果表明:3大麦区品种间遗传差异较为明显,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与西南冬麦区遗传差异相对较小,而黄淮冬麦区西部丘陵川地副区与胶东丘陵副区存在较大差异。各麦区间及副区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品种交叉现象,其中黄淮冬麦区华北平原副区与淮北平原副区间的种质资源交换较为频繁。遗传聚类结果与品种间亲缘关系相对一致,与品种系谱来源及地域分布也较为吻合,即同一麦区或者具有共同系谱来源的小麦品种可较好地聚为一类。本文研究结果为小麦亲本选配提供了有用的遗传信息和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北方杂交粳稻亲本遗传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北方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背景,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对北方杂交粳稻亲本及其高代后续材料进行了遗传差异鉴定和籼性程度分析。26对SSR引物共扩增出71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73个。用非加权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0.66处可分成5组,各组间材料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大;64个恢复系材料的籼性程度参数值(ADi)的变幅为0.056~0.684;24个不育系材料ADi的变幅为0.087~0.381。分析表明,强优势杂交粳稻组合双亲之间遗传距离应在0.30~0.60,恢复系的ADi应在0.26~0.50,不育系的ADi不应高于0.20,杂交组合的ADi应在0.20~0.40,同时杂交粳稻组合优势受母本的遗传背景的影响较大,母本自身应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新的抗稻瘟病种质资源,选取水稻染色体上68对SSR引物,对Dacca6抗稻瘟病材料与其它27个杂交水稻之间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8对引物在28份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251条条带,63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2.6%.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的变幅为2~9,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数为3.9.在遗传相似系数0.44处可将28份材料聚类为2类,Dacca6与这些材料的遗传差异较大,单独归为一亚类.Dacca6与各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30~0.517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402.因此,Dacca6可被用来与其它遗传差异较大的亲本或抗源杂交,进行抗病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9.
43份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3个茶树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用37对可扩增引物对43个茶树品种(系)扩增,经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其中有34对引物产生多态性,不同引物扩增带数分布在1~11条之间,扩增片段大小介于150~350bp。应用DPS软件,进行遗传距离和相似性系数计算,43份材料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在0.059~0.820之间,说明供试茶树资源间的遗传变异十分宽广。根据UPGMA法构建聚类树状图,在平均遗传距离水平上,可将43份材料划分为7个类群。 相似文献
10.
四川主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标记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 (SSR)对四川省近 5 0年以来年推广面积达 6 6 70 0 hm2 (10 0万亩 )以上的 4 0个主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在小麦全基因组 4 2条染色体臂上的 4 6个 SSR位点上 30个 SSR位点 (6 5 .2 2 % )具有多态性。这 4 6个位点共检测到 110个等位变异 ,每个 SSR位点能检测到 1~ 8个 ,平均为 2 .4个。聚类分析表明 ,SSR标记能将 4 0个品种相互区分开。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 (GS)变幅为 0 .4 5 1~ 0 .76 7,平均 GS值为0 .6 0 1。据此认为 ,SSR标记揭示出四川主栽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年代间 GS值变化趋势分析表明 ,2 0世纪 70年代后 ,四川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水稻亲本间多态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培矮64S和5个恢复系等6个两系杂交水稻亲本的DNA为模板,进行微卫星分子标记(SSR)分析,结果表明,在60对微卫星引物中有47对在6份材料中均有清晰带型扩增产物.以根井标准遗传距离D为亲本间多态率的指标分析,培矮64S与9311之间的多态率最高,达到26.9%;其次是与E32之间的多态率,为25.9%;而与特青的多态率最低(17.0%),说明培矮64S与9311之间亲缘关系最远,而与特青的亲缘关系最近.聚类结果显示,微卫星分子标记可将6份亲本分为3个大群.认为用SSR标记可以快速有效地鉴定亲本间的亲缘关系,从而预测杂种优势,为亲本选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物技术的发展推动玉米育种技术进步,同时为新品种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采用DNA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建立玉米品种DNA分子指纹图谱,育种家可以采用这项技术鉴定自交系的遗传特征,监测和保护其品种权免受侵犯。制定基于SSR技术的玉米品种分子测试技术指南是可行的,但仅凭借目前的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新品种DUS测试存在严重缺陷。从杂交种分离二环系是当前我国玉米育种者选育自交系的途径之一,确定适宜的衍生品系遗传相似性的临界值直接关系到玉米品种权的保护。发展中国家已经在生物技术发展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现阶段植物新品种保护DUS测试不能以谱带分析为标准,仍然以形态特征描述为主要依据,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可以作为辅助证据。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SSR分子标记快速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技术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针对目前SSR分子标记技术快速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方法商业化应用的限制因素,从DNA提取、PCR反应体系和程序及凝胶电泳等方面进行了技术体系的优化。原方法经优化后,DNA提取时间从每次5h以上减少到2.5min,PCR反应过程从200min缩短至65min,改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为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时间由3.0-3.5h缩短为1h,且通过减少dNTP、Taq酶的用量,对琼脂糖凝胶反复利用,大大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废弃物的污染,从而建立了准确、简单、快速、成本低廉的快速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表型和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深入地揭示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从而为进一步选育抗虫品种提供依据,在对田间虫圃1 562份小麦品种(系)损失率鉴定的基础上,取47份年度间鉴定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利用表型和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这些抗麦红吸浆虫品种农艺性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表型聚类在遗传距离为0.68处将供试材料分为6个类群。19对SSR标记在47份不同抗性品种中检测到104个等位基因,能够将所有品种区分开来,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平均5.47个。47个小麦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40~0.95,平均为0.71。SSR标记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0.74处将供试材料分为6大类群。Mental测验结果表明,表型同基因型距离矩阵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76,P〈0.05)。抗虫品种晋麦65号单独聚为一类,同其余品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作为新的抗源用于抗虫育种,并在吸浆虫发生地块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杂交粳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涵义,从江苏的实践,提出了培育壮秧、建立高光效群体、肥料运筹、合理灌排等杂交粳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