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棉花转基因抗黄萎病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校植物病理系齐俊生博士在导师李怀方、马存教授的指导下,经过10年艰苦努力,从海岛棉中分离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黄萎病基因At7。通过转基因研究,培育出了高抗黄萎病的丰产新品系。2006年8月26日,“棉花转基因抗黄萎病研究成果现场观摩会”在山东省惠民县举行。与会专家、领导对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利用生物技术从海岛棉中克隆抗病基因导入陆地棉选育高抗黄萎病的棉花株系,是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重大突破,这一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预示着“棉花癌症”———黄萎病———有望…  相似文献   

2.
为挖掘抗棉花黄萎病菌新种质,进而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提供有益基因资源。以芙蓉葵(Hibiscus moscheutos L.)、‘中棉所8号’和Pima90-53为材料,采用蛭石育苗和无菌育苗2种方法,对其黄萎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采用蛭石育苗,芙蓉葵表现出高抗黄萎病,病情指数为7.69,其抗性优于抗病的海岛棉品种Pima90-53。陆地棉品种‘中棉所8号’表现出感病性状。采用无菌育苗,芙蓉葵黄萎病抗性优于海岛棉品种Pima90-53。2种抗性鉴定方法中,均不能从接菌培养的芙蓉葵分离出黄萎病菌。说明芙蓉葵具有高抗棉花黄萎病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正>在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得到控制今天,黄萎病已成为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障碍因素。从海岛棉中分离克隆抗黄萎病基因,然后转到陆地棉,培育抗病丰产品种,是解决棉花抗黄萎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抗棉花黄萎病菌的抗菌蛋白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岛棉“7214”是选育得到的高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在黄萎病菌诱导的7124幼苗中,经硫酸铵盐析和电泳分离,获得了一种热不稳定的蛋白质。体外平板实验,该蛋白质在100mM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中,代于1μg即能明显抑制黄萎病菌孢子萌发和生长。  相似文献   

5.
中棉所41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最新培育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机制新品种,成为农业部优先推荐的抗虫、抗病棉花新品种。具有抗旱、抗枯、抗黄萎病、高抗棉铃虫、优质高产等优点。其综  相似文献   

6.
冀棉169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008年新审定的,集海岛棉、陆地棉、瑟伯氏棉优异基因于一体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该品种突出特点是铃大、高产潜力大、抗黄萎病性强和早熟不早衰。结合邯郸市生产示范典型经验,总结出邯郸市高水肥棉田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柏斌 《新农村》2006,(10):34-34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新育成中棉所48、中棉所53等4个抗虫杂交棉高产新品种,通过在江西等省实地测产,新品种不仅可以有效地抗御病虫害,而且亩产籽棉超过500千克,比常规棉花增产30%以上。此外,经过6年的努力,我国科学家还首次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黄萎病基因,并培育出高抗黄萎病新株系,从而使棉花第一病害有望得到根治。黄萎病有棉花癌症之称,1935年传入我国,成为棉花的第一大病害。  相似文献   

8.
科技信息     
我国首次育成转基因高抗黄萎病棉花株系由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齐俊生博士领衔的棉花抗黄萎病研究课题组,经过10年艰苦努力,成功将从海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陆地棉高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豫棉 2 1号的选育、鉴定及利用情况。连续 4年的鉴定结果表明 ,豫棉 2 1号平均黄萎病病指 9.39(高抗 ) ,产量和纤维品质皆优 ,是目前棉花生产上理想的抗黄萎病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0.
前沿     
《中国农村科技》2013,(11):12-13
我国攻克棉花“癌症” 据科技日报10月14日报道,近日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共同完成的“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课题,历经26年刻苦攻关,终于培育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第一个抗黄萎病、对枯萎病免疫和高抗棉铃虫的三抗棉花新品种——中植棉2号,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先后成为农业部和多省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归纳了近年来棉花抗黄萎病研究进展,概括了转基因棉花抗黄萎病的研究成果,对转基因棉花抗黄萎病方面的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辽棉19号(原品系代号为辽4830)是由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95年以自选的抗病品系辽205为母本,用外引的转基因抗虫棉33B做父本,采取人工杂交和系谱选择方法育成的棉花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高抗枯萎病和黄萎病,兼抗棉铃虫等特点,是“八五”期间以来国家“棉花育种攻关项目”  相似文献   

13.
兼抗枯萎病和黄萎病高产棉花新品种冀棉616的选育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抗枯萎病、抗黄萎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可以解决棉区枯萎病和黄萎病严重发生且逐年加重、化学防治又很难凑效的难题。利用海岛棉、陆地棉及野生棉种间杂交选育的冀棉20号为母本,转基因抗虫棉596系为父本杂交,在多年病、虫胁迫条件下,选育出了兼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高产棉花新品种冀棉616,2007年通过了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07001号)。该品种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枯萎病指4.9,黄萎病相对病指17.6,是河北省审定的第1个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兼抗品种;(2)高产,稳产:2004年籽棉产量,2005年籽棉产量、霜前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以及2006年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居参试品系第1位;(3)抗早衰:叶功能期长,上、中、下铃重差异小;(4)纤维品质优良:上半部长度31.2 mm,比强度29.5 cN/tex,马克隆值4.9。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蔡荣芳研究培育的中棉19(原名中7886)具有早熟、高产、优质,兼抗枯黄萎病,耐棉苗根腐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和Ⅰ级抗蚜虫等特性,是一个多抗棉花新品种。适于麦棉套种也可作春播品种使用.1992年和1993年分别由陕、豫和全国审定。  相似文献   

15.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受黄萎病菌诱导表达,对黄萎病具有抗性。为明确该基因在棉花中抗黄萎病功能,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以陆地棉Coker312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茎尖转化法对GhGST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共获得132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利用PCR检测以及胶回收测序进一步确定了11株稳定的转基因阳性棉植株。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为后续GhGST基因功能研究及棉花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编辑:王雯慧)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戴小枫团队在棉花黄萎病抗病基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从海岛棉中鉴定到1个参与大丽轮枝菌2号生理型的抗病基因,揭示了抗病基因突变与主栽品种陆地棉易感黄萎病的遗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20日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病理学(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上。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头号生产病害,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17.
棉花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准确、可操作的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有效地鉴定评价了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抗枯萎病性。在育种实践中,利用该技术可定向改良提高棉花品种的抗病性,并选育出我国第一套棉花抗黄萎病多菌系、高抗枯萎病的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以及系列抗黄萎病、抗枯萎病品种川棉243,川棉239和川棉65,显示了该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基因枪轰击法将蜘蛛丝蛋白基因(ADF3)转入海岛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海岛棉茎尖作为基因枪转化的靶材料,建立了可重复的海岛棉转化系统.将海岛棉茎尖分生组织经过3~6周的诱导、继代培养生长后,可以形成足够量的再生植株.用含有Npt-Ⅱ基因和蜘蛛丝蛋白基因的质粒轰击新疆海岛棉4个品种茎尖分生组织,在含有70~100mg/l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预再生、再生及生根培养,获得的24株抗卡那霉素转基因再生植株.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经卡那霉素筛选,再生植株总DNA提取,Southern点杂交分子检测,初步证明有2株转化植株目的基因已整合到海岛棉基因组中,同时也已得到种子.研究为通过植物基因工程的方法以期改良棉花纤维品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海岛棉抗黄萎病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及QTL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抗黄萎病海岛棉品种新海15号和高感陆地棉品种新彩棉1号为材料,通过对其F2分离群体和F2∶3家系进行QTL研究, 构建了一个包括11个连锁群、标记间平均间距为8.6 cM、全长547 cM的海陆种间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应用WinQTLCartV2.5软件, 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原理对相对病情指数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和基因定位分析,检测到2个跟抗黄萎病性状紧密连锁的QTLs,都位于连锁群1上,并分别解释F2∶3群体的表型变异为46.74;和48.69;,初步认为海岛棉新海15号抗黄萎病性状由两个主效QTLs共同控制.研究所获得的这两个QTLs是主效的,且与抗黄萎病性状紧密连锁,为抗黄萎病育种奠定基础,对加速棉花育种进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棉花黄萎病菌诱导转hpa1xoo基因棉花产生微过敏防御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叶片针刺接种法从细胞学方面分析转hpa1xoo基因棉花与棉花黄萎病菌互作产生的微过敏抗病反应.通过细胞显微观察表明,转hpa1xoo基因棉花T-34与非转基因棉花在抗病性细胞表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Trypan Blue染色后,伤口外的叶组织中均有一褐色环形条带,褐色环形条带与伤口坏死部位之间区域的组织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和空腔细胞现象,褐色条带与伤口坏死部位之间的区域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棉花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转基因棉T-34较非转基因棉花品种Z35形成的区域小,说明转基因棉细胞损伤程度较非转基因棉细胞损伤程度低.棉花黄萎病菌侵染叶片后,非转基因棉花叶部伤口周围细胞无微过敏性反应(micro HR),受病原菌侵染的叶片萎蔫程度较重;转hpa1xoo基因棉花叶部伤口周围细胞有微过敏反应,叶部刺伤处仅有较小的坏死斑,且不相连,发病较轻,而清水处理的转基因棉花与非转基因棉花叶片中伤口周围均无微过敏反应,说明病原菌侵染诱导转hpa1xoo基因棉花产生微过敏防御反应,转hpa1xoo基因棉花较非转基因棉花有较强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