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番茄叶霉病菌主要生理小种的RAPD标记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霉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以1.2.3,1.2.3.4和1.2.3.4.9为主。本研究旨在利用RAPD技术对3个主要的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进行分子鉴别。在筛选了41个RAPD随机引物的基础上,利用28个引物对3个生理小种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扩增获得了138个位点,3个生理小种基因组的带型相似率达96.38%.4个引物S89、S40、A30和A31在3个小种间产生了5个多态性位点,可以将3个生理小种完全区分开来。这些RAPD标记可用于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鉴别,为有效地开展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及分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柴敏  张环 《华北农学报》1999,14(3):113-118
叶霉病(Fulviafulva(Cooke)Ciferri)是保护地番茄上的主要病害,对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及分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病菌的分化组成情况,为抗病育种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使用抗源提供依据。1984-1990年以前,北京地区叶霉病菌以生理小种1.2和1.2.3为主,Cf4为免疫型抗病基因,1990年,侵染Cf4基因的生理小种群1.2.4.2.4和1.2.3.4出现,使含Cf4基因的双抗2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N、12、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2N号14个生理小种;东北地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出现了能够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37.5%和20.5%,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5.5%,30.7%,15.9%,23.7%。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种间的变异频率开始趋于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以外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丧失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番茄叶霉病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相关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以含对叶霉病不同抗性基因的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叶霉病菌侵染过程中PAL酶活性和次生代谢物木质素含量的变化与品种抗性、病原菌生理小种间的相互关系. 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增加,抗病品种的PAL酶活性高峰出现早于感病品种。番茄品种的抗病性与其接种后36h PAL酶活性变化百分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另外,还成功地利用PAL酶活性变化速度这一指标对叶霉病生理小种的变异进行了生化鉴定。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地控制小麦叶锈病流行,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1975—1987年对河北省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动态进行了研究,为河北省选育和利用抗叶锈品种提出了科学依据.一、河北省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类型和年份变化:自1975—1987年共鉴定来自全省麦区317个品种上的693个叶锈菌标样,共鉴定出41个生理小种和一个对河北省小麦重要亲本洛夫林10号能致病的洛10小种群.常见频率在4%以上的优势小种有60(叶38)、160(叶9)、  相似文献   

6.
番茄抗叶霉病基因及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霉病是危害保护地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能导致番茄产量下降,影响番茄生产的经济效益。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抗病基因是抗病分子生物学和抗病育种的基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已有多个抗性基因被鉴定和克隆出来,有的已经被利用在分子育种上,这为生产上有效控制番茄叶霉病病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了更好的控制病害,本文综述了叶霉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克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抗性基因的遗传及抗叶霉病的分子机制,讨论了抗性基因的应用和基因工程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菜豆锈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8年秋季,在天津市郊区3个地点采集菜豆锈病菌夏孢子,经在感病品种锦州双季豆上两次单夏孢子分离后,再在4个鉴别品种上分离鉴定,获得锈病菌分离物,最后采用19个国际通用鉴别品种进行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天津地区菜豆锈病菌存在两个主要生理小种.这两个小种在鉴别品种Olatne、51051、AXS37、30-7-2上发病等级为3、1、3、2和1、1、3、2.经与Stavely鉴定出来的美国38-57号小种比较,无一相同.因此,暂把3、1、3、2 定为CTJ—1(中国天津一号),把1、1、3、2定为CTJ—2(中国天津二号)小种.  相似文献   

8.
1996~1997年应用全国统一的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金沙县分离到的168个单孢有效菌株进行稻叶离体接种鉴定、鉴定出该县的稻瘟病菌有8个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生理小种有3个,分别为ZB13、ZB29和ZE3。应用病圃中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出抗穗瘟的材料44份。用生理小种ZB13接种金沙县水稻主栽品种的离体稻叶,结果全部品种都感病。目前筛选出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农药是三环唑、稻瘟灵和新克瘟散。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及毒性结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和致病型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规律,连续4 a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发病较严重的4个代表性地块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叶碟诱捕法分离出其中的大豆疫霉,将确认为大豆疫霉的菌株利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鉴定其生理小种和致病型,对于科学使用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497株大豆疫霉属于135种致病型,包含29个生理小种,1株IRT和105个新致病型,其中16,18,22,28,35号生理小种为中国首次报道,而4,33,38,39,43,48,49号生理小种未分离到。13号小种分离频率最高,为3.2%,1号小种分离频率仅为2.4%。结果显示,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群体致病力偏弱,对8个Rps基因致病频率为27.8%~53.1%,其中对Rps1k、Rps3a、Rps1c和Rps6基因的致病频率低于35%,对Rps7基因的致病频率为53.1%,说明在黑龙江东部种植含有Rps1k、Rps3a、Rps1c和Rps6基因的大豆品种较安全,种植含Rps7基因的大豆品种较危险。随时间推移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和致病型分化迅速,致病型变得复杂多样,对绝大多数Rps基因致病频率增加,单株毒性和群体致病力均增强;生理小种和新致病型在试验田与生产田间数量差异不大,但种类差别较大,试验田单株毒性和群体致病力更强。  相似文献   

10.
番茄叶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番茄叶霉病是威胁保护地番茄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为世界病害,可直接导致番茄减产,并严重影响番茄品质。根据国内外关于番茄叶霉病的研究情况,综述了番茄叶霉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菌的形态特征以及适宜菌丝和孢子的生长温度(20~25℃)以及湿度(85%以上)等条件;病害的发生条件和流行规律;不同地区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生产上应选用毛粉802、双抗2号等抗病品种;番茄与病菌之间的作用机制;番茄Cf及ECP等抗病基因的克隆、结构和功能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1.
保护地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叶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发生由番茄叶霉菌(Cladosporium fulvum (Cook) Ciferri)侵染引起。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保护地蔬菜面积的扩大,该病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了番茄生产上的重要叶部病害,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叶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害流行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制定出一系列防治措施来有效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在此,仅对上述研究进展及其现存的问题进行简单的综述,同时,对利用生物农药及其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在今后保护地番茄叶霉病防治中的前景做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生物农药武夷菌素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生物农药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作用,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温室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武夷菌素对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武夷菌素能明显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EC50为10.0802 μg/mL。温室试验表明,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而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武夷菌素对灰霉病有较长的持效期,400倍液处理番茄8天后再接种的防效仍然达61.32%。田间试验表明,对保护地番茄间隔7天、连续施药3次,第3次施药15天后2%武夷菌素100倍液的防效达83.93%,显著高于35%腐霉利悬浮剂600倍液的防效。此外对番茄果实品质的测定结果表明,使用2%武夷菌素后番茄除有机酸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等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试验表明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同时可以提高番茄果实品质,为番茄生产上合理应用生物农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M. Staniaszek    E. U. Kozik    W. Marczewski 《Plant Breeding》2007,126(3):331-333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 inhabits most tomato-growing regions worldwide, causing tomato production yield losses. A molecular marker linked to resistance would be useful for tomato improvement programmes. Thus, a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 (CAPS) marker TAO1902 was developed to identify tomato genotypes possessing the I-2 gene, which confers resistance to F. o. lycopersici race 2. The Rsa I or Fok I restriction fragments corresponded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I-2 allele in a segregating 100 F2 progeny, tomato cultivars, 16 resistant and 20 susceptible to Fusarium wilt, respectively, lines and F1 hybrids, representing various tomato gene pools. TAO1902 may be helpful for selection of F. o. lycopersici -resistant tomato germplasm.  相似文献   

14.
内生放线菌Fq24的拮抗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番茄内生放线菌的拮抗筛选和其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的研究,为防治番茄灰霉病寻找新的生防菌源,并探索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生防机理。从健康番茄植株上分离到9株放线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和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筛选对番茄灰霉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以番茄种子及幼苗生长情况,防御酶活性变化,盆栽试验对其代谢产物的促生作用、抗病诱导作用、防病作用等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菌株Fq24对番茄灰霉菌的抑菌圈半径大于10 mm,其发酵液的抑制作用可达到68.4%。(2)中浓度的Fq24发酵液促进根茎的生长,幼苗的干、鲜重及株高最大为对照的168.35%、286.30%和70.79%,均为显著增加。(3)番茄幼苗体内防御酶活性明显提高,POD、SOD活性最大增加为71.3%和62.3%。(4)喷施Fq24发酵液可明显降低灰霉病的发病率,取得82.14%的防效。Fq24是株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代谢产物能显著促进番茄种子和幼苗生长;诱导番茄体内抗性酶活性提高,增加植物抗性;明显降低发病率,防病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生物农药受环境影响较大已是学界的共识,这也是生物农药药效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吡虫啉等11种番茄保护地常用农药对枯草芽孢杆菌B36菌株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灰霉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乳油与B36可湿性粉剂混用可以明显提高B36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药效,其预防效果与治疗效果分别提高2.59个百分点与5.84个百分点。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与B36可湿性粉剂混用降低了B36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药效,其预防效果与治疗效果分别降低1.77个百分点与5.28个百分点。其余9种农药对枯草芽孢杆菌B36菌株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灰霉病存在一定影响,但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摸清番茄试管苗与实生苗幼苗素质与产量的差异,明确番茄试管苗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可行性,开展了番茄试管苗与实生苗的幼苗生长及其前期产量构成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番茄试管苗幼苗与实生苗幼苗的幼苗生长及前期产量构成差异显著,试管苗幼苗生长发育较快,株高适中,根系更发达,外观健壮,干物质积累更快,根冠比、G值、壮苗指数、根系活力等幼苗素质指标均更好;试管苗幼苗的干物质积累量呈现明显的叶>茎>根,而实生苗幼苗呈现叶、茎>根;番茄试管苗幼苗根的干物质积累量占干物质总积累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实生苗;试管苗番茄的始花节位降低,开花提前,坐果数与坐果率提高,前期产量和理论产量均提高。由此可见,番茄试管苗在番茄实际生产中具有较大前景。由于番茄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较低,其炼苗、移栽育苗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