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宁夏彭阳县城阳乡涝池村进行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密度试验,试验设置了行距为10 cm、14 cm、18 cm、22 cm、26 cm 5个处理,对不同密度冬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最适宜行距为14~18 cm,此时产量最高,达到6 481.5~6 666.7 kg/hm2.  相似文献   

2.
在临夏县中部川区对旱作冬小麦播种技术进行研究,研究了冬小麦不同覆膜模式、穴粒数、行距、播种时间等对冬小麦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旱作冬小麦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模式、每穴播种9~12粒、行距16~20 cm、在秋风(9月23日)后推迟5 d播种时冬小麦的产量和千粒重均最大,且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适宜在临夏县中部川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小麦属密植作物,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栽培中采用穴播机播种,每穴播种粒数是构成合理密植的重要因子。为进一步确定每穴最佳播种粒数,临夏州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每穴播种粒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每穴播种9~12粒时,冬小麦株高合理,穗型紧凑,穗粒数多,产量高。建议在旱作区推广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时以每穴播种9~12粒为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要点,包括旱地冬小麦、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最佳穴播粒数,旱地冬小麦、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最佳播种行距,旱地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适宜播种期,旱地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适宜种植品种,旱地冬小麦、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规范等内容,并提出了该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宁夏彭阳县城阳乡涝池村杨小庄进行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试验,试验冬小麦品种为西峰系列的陇育4号,试验分为全膜覆土穴播、传统覆膜穴播、侧膜播种、露地条播(CK)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具有增温保墒效果,冬小麦出苗快、生长健壮、抗倒伏、成穗率高、穗大粒饱、产量高,是旱作农业区冬小麦高产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取全膜覆土穴播(C)、全膜穴播(B)、膜侧条播(A)3种覆膜种植方式,并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地温及冬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地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地表(0~10 cm),在5 cm土层处的影响最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温度效应可使冬小麦的灌浆期延长,全膜覆土处理在拔节期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全膜穴播处理在灌浆期地表温度最高;测定期内,全膜覆土方式下干物质积累量比露地条播CK高18.01%~19.48%。产量为全膜覆土>膜侧>全膜穴播>露地。全膜覆土穴播 方式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累积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较大,是该方式产量最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小麦属密植作物,播种行距是构成合理密植的重要因子。本文通过试验,确定旱作区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最佳播种行距,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宁夏隆德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种植冬小麦。结果表明,目前较为适宜的种植密度应为穴行距18cm,对应穴数46.4万穴/hm^2,每穴播种8-12粒。  相似文献   

9.
在甘谷县大石乡进行了冬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操作简便易行,且植株生长和产量均表现良好;黑色全膜垄作穴播、全膜微垄集水种植播种时需要借助机械起微垄,植株生长和产量表现尚可,但比起全膜覆土穴播时操作较繁琐;膜侧沟播需要借助机械起垄,且整体种植密度偏小,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秸秆覆盖微垄种植局部密植导致植株个体生长偏弱,植株生长和产量表现不佳,也不适宜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通过播期试验研究表明:9月上旬播种的冬小麦其各种农艺性状和产量均高于10月播种的冬小麦。因此,隆德县旱作农业区露地大田种植最佳时间为9月上旬,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种植时间应较露地大田最佳时间推迟7—10d。  相似文献   

11.
密度对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天水市秦州区进行的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全膜穴播栽培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耗水量呈直线增加;密度为34.8万穴/hm2时水分利用率最高,为15.99 kg/(hm2·mm);每穴播10粒,穴距为12 cm,行距为16~20 cm,即密度为41.67万~52.08万穴/hm2时,既能实现高产,又能提高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在秦州区玉泉镇进行的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冬小麦生育期的水分利用率、产量差异较大。折合产量以10月7日播种的最高,为6 533.33 kg/hm2;10月14日播种的次之,为5 838.89 kg/hm2。进一步解析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得出最佳播期为10月7—9日,最高产量为5 635.45 kg/hm2。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作者在永靖县做了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平铺(不覆土)穴播、膜测种植、露地条播4种模式试验。试验表明,全膜平铺穴播和膜侧沟播栽培技术虽然较露地条播栽培技术产量高,但在永靖县干旱山区抗旱效果远不如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因此建议在永靖县推广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张豆1号为指示品种,在会宁县旱地进行了大豆全膜覆土穴播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为60 cm、穴距为14 cm时,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156.25 kg/hm~2;行距为50 cm、穴距为18 cm和20 cm时,大豆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 054.17、2 987.50 kg/hm~2。且这3个密度处理的大豆综合性状优良。因此认为,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距60 cm、穴距14 cm和行距50 cm、穴距18~20 cm。  相似文献   

15.
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寻求旱地小麦最佳播种方式,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常规条播(CK))对旱地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花前氮素运转量均有提高,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穗数和产量分别提高0.9%~3.1%,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提高20.5%;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分别提高0.9%~10.2%,2.6%~12.8%,1.6%~9.7%,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全膜覆土穴播可促进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和运转,提高穗数和产量,最终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及氮肥生产效率,是适合当地推广的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全膜覆土穴播一膜两年用冬小麦抗旱增产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静宁县旱作区观测了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一膜两年用抗旱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头茬折合产量最高,为4666.7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1272.8 kg/hm^2,增产率37.5%;较全膜覆土穴播一膜两年用冬小麦增产11.6%;全膜覆土穴播一膜两年用冬小麦折合产量为4181.8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23.2%。建议在极度干旱条件下,尽量采用全膜覆土穴播一膜两年用技术。  相似文献   

17.
采取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种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最高,达5 400 kg/hm~2,较常规机械播种增产12.5%;经济效益也以全膜覆土穴播最高,为8 010元/hm~2,投入产出比达到1∶2。因此,在固原市冬小麦生产中,采取全膜覆土穴播的栽培模式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经过甘谷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推广,在甘谷地区进行地膜冬油菜复种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既实现了轮作倒茬又实现了地膜的一膜多用。在甘谷县干旱、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产量可达4 500 kg/hm2以上,油菜产量可达1 260~2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9.
陇东黄土高原区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穴距和每穴粒数一定的情况下,以行距为变量,研究了以甘肃省庄浪县为代表的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旱地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最佳密度,结果表明,最佳行距16.9cm,密度472143穴/hm2。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覆膜模式的试验,总结出适宜我县南部冬小麦种植区域的种植模式,该试验结果显示,初次引进我县的黑色全膜垄作穴播表现较好,平均亩产量高于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秸秆带状覆盖技术产量较露地低,但黑色全膜垄作穴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还需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