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辽宁省甜瓜新病害--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果腐病,对其病原菌进行
了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以甜瓜煎汁培养基为最适;菌丝在5~40 ℃范围内均能生长,
最适温度为28 ℃ ;最适pH 值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
淀粉和蛋白胨。菌核形成的适宜条件为25 ℃,pH 值6~8,理查培养基,最适碳源为山梨醇,最适氮源
为KNO3。菌核在10 种供试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在15~40 ℃范围内菌核均可萌发,28 ℃为最适温度,
黑暗条件有利于菌核萌发;以麦芽糖为碳源的PA 培养基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查氏培养基有利于菌核萌发。
菌丝致死温度为50 ℃、10 min。菌核致死温度为53 ℃、10 min。  相似文献   

2.
 由丝核菌引起的甜瓜果腐病是辽宁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在棚室甜瓜生产中发生渐趋严重。根据病原菌形态、致病性、菌丝融合群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其病原菌为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4 HGI融合群。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8 ℃;最适pH 6.0 ~ 8.0;供试10种培养基中,在甜瓜煎汁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最快;供试9种碳源和10种氮源中,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菌核形成最适条件为温度25 ℃,pH 7.0,理查培养基,黑暗条件;以山梨醇为碳源的PA培养基和以KNO3为氮源的查氏培养基有利于菌核形成。对于病菌菌核萌发胡萝卜煎汁培养基最为适宜;供试9种碳源和10种氮源中,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菌核萌发最适温度28 ℃,最适pH 5.0 ~ 8.0,黑暗条件利于菌核萌发;菌丝致死温度50 ℃、10 min;菌核致死温度53 ℃、10 min。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新发现的梨立枯丝核菌果腐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生长条件和寄主范围进行了研究。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光照条件、碳源、氮源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R. solani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为察氏培养基,温度25℃,pH值5.0~6.0,全光照培养,麦芽糖为碳源,甘氨酸为氮源;而菌核形成的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氮源为氯化铵。离体菌丝块有伤接种结果表明,R. solani除侵染梨果实外,还可侵染苹果、香蕉、桃、李和枣等果实,但不侵染蓝莓、葡萄、橙和猕猴桃等果实,对香蕉果实的侵染能力较弱,对不同品种的梨和苹果果实的致病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大樱桃褐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腐病在辽宁大樱桃产区严重发生,对大樱桃褐腐病菌(Monilia fructigena)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从温度、光照、pH以及营养条件几方面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樱桃褐腐病菌菌丝在PSA培养基、25℃、pH 6.0及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产孢最佳条件为PDA、木糖、NH4H2PO4、25℃、pH 6.0;分生孢子在可溶性淀粉、NH4H2PO4、25℃、pH 7.0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病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6℃、10 min。  相似文献   

5.
以具典型晚疫病症状的番茄病叶为试材,采用薯片夹叶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测定了不同培养基、pH、温度、碳源、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通过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期为西藏设施番茄晚疫病发生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引起设施番茄晚疫病的病原菌为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RS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及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最适生长pH 6~7;菌丝对碳源的利用,以可溶性淀粉最好,麦芽糖最差;在氮源利用方面,菌丝在以脯氨酸为氮源的查氏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精氨酸、胱氨酸和氯化铵上不生长。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55℃,15min。  相似文献   

6.
多粘类芽胞杆菌ZF197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露地大白菜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白菜茎基腐病病原菌白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细菌ZF197,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大白菜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其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并鉴定其在白菜根部的定殖能力;通过酶学试验和抑菌谱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采用三明治法测定其发酵液的最适培养基和发酵时间。结果表明,菌株ZF197为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对大白菜离体叶片立枯丝核菌的防效可达82.35%,盆栽防效可达78.57%;该菌株可在白菜根部稳定定殖,处理20 d后定殖量趋于稳定,保持在2.37 × 105 cfu ? g-1左右;菌株ZF197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够有效抑制8种病原真菌和6种病原细菌的生长,其代谢过程中有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菌株ZF197 96 h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高,可达58.58%;以棉籽饼粉作为碳源的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L.)丝核菌根腐病和叶腐病是世界范围内病害,在我国许多甘蓝主产区普遍发生,连作、重茬地及栽培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发生程度更为严重。该病害于1966 年美国夏威夷首次报道,之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地都相继报道过。我国西南(重庆)、西北(甘肃)、华北(河北)等地均有该病害发生的报道, 随着我国甘蓝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土壤中的病原菌逐年增多,由丝核菌引起的甘蓝根腐病和叶腐病的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近年来,本研究组在北京、河北、甘肃、云南等地进行田间病样采集,于甘蓝上均发现了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和叶腐病,其发病率一般在10%~20%,严重时可达50%。因此掌握该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对指导甘蓝生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青海互助北山林场羊肚菌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变量法,研究不同的碳源、氮源、温度、pH对青海互助北山林场羊肚菌菌核数量及长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温度为22℃或26℃,pH介于6~7,并且分别以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钾为碳源和氮源培养基时,基面菌核和气生菌核数量最多,长势最好,说明上述培养条件是羊肚菌人工培养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9.
2006年在河南省濮阳地区发现苹果树大量叶片在生长期枯死,受害的叶片及其枝条上有浓密的菌丝及菌核。通过田间调查,并进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等试验,结果表明,造成叶片枯死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相似文献   

10.
1症状 番茄果腐病根据病原可分为镰刀菌果腐病和丝核菌果腐病。这两种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危害将要成熟的果实。番茄果实感染镰刀菌果腐病后,果面初呈淡色斑,后变褐色,形状不定,无明显边缘,扩展后遍及整个果实,湿度大时,病部密生略带红色棉絮状菌丝体,致果实腐烂。番茄丝核菌果腐病在番茄苗期即可为害,  相似文献   

11.
滑子菇味道鲜关,营养丰富,附着在滑子菇菌伞表面的核酸,对保持人体的精力和脑力大有益处,并且还有抑制肿瘤的作用。本研究以水稻纹枯病菌、荔枝炭疽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枯萎病菌等植物病原真菌为实验菌,通过真菌的对峙实验和对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滑子菇提取物对真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为其在食品保鲜、病原真菌防治、饲料防霉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模拟工厂化生产豆芽工艺培育黄豆芽,对培育过程中出现的烂芽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确定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并测定了立枯丝核菌不同菌量对绿豆芽的致病性,结果显示:不同接种量引起绿豆芽的发病时间、发病率及生物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接种量为2块菌饼配制5 mL和2块菌饼配制10 mL的菌丝悬浮液造成严重的烂芽,第5天发病率分别达46 %和25 %。不同处理防治豆芽立枯病的试验表明:40 ℃热力消毒、1 %石灰水和1/5 000高锰酸钾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91.30 %、54.35 %和50.00 %。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褐腐病(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北京、河北、江苏等地的部分大白菜种植区,当地俗称的大白菜“茎基腐病”普遍严重发生,实际调查后共采集到大白菜“茎基腐病”病样12份,分离获得12个真菌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rDNA-ITS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将分离到的菌株分别回接健康的大白菜植株,植株表现出与田间相似的发病症状,重新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试验最终确定北京、河北、江苏等地大白菜 “茎基腐病” 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大白菜“茎基腐病”与大白菜褐腐病、大白菜立枯病属同病异名。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和小区生防试验测定了内生细菌G10菌株对芝麻立枯病的生防作用。结果表明:G10菌株可以有效防治芝麻立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1%~89%和61%。利用透明圈法分别测定了G10菌株具有产壳聚糖酶和产蛋白酶的特性;分别利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方法对内生菌株G10进行系统地研究,表明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5.
立枯丝核菌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楷正 《北方园艺》2010,(21):39-41
通过平板对峙试验,从67份土样中分离筛选出对立枯丝核菌抑菌带宽度超过10 mm的3株放线菌和5株细菌,对其中的强拮抗菌株B1和B4进行了生理生化反应鉴定,结合其菌落特征,初步将细菌B1确定为环状芽孢杆菌,细菌B4确定为多粘芽孢杆菌;同时研究发现细菌B1生长适温在34~38℃之间,B4生长适温在28~32℃之间,B1和B4生长的最适pH值分别为6.5、7左右,细菌B1最高可耐5%的盐度,细菌B4的最高可耐盐度为3%。  相似文献   

16.
利用植物根际细菌生物防治黄瓜立枯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大田种植的黄瓜植株根际分离出113株根际细菌,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根际细菌对黄瓜苗期立枯病的生防效果,从中筛选出1株对立枯病菌具有较强作用的菌株06-83.防治效果为70.1%,优于多菌灵拌种的防治效果.分别利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方法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发现06-83属于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利用滑石粉制备含有上述菌株的可湿性粉剂,测定了室温保存条件下不同时期可湿性粉剂中所含细菌的存活能力,发现室温保存120 d后细菌数量仍达到1010cfu/g.  相似文献   

17.
由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的瓜类幼苗死苗的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菌多在幼苗出土前侵染,苗龄愈小发病愈重。带菌量较多的菜园土和温室土发病较重。低温、高湿或中湿、弱光照、土壤偏碱、播种时盖土过深是真菌性死苗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以发酵后的中药渣为试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初筛,通过平板对峙法进行复筛,研究了具有拮抗特性真菌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8S rDNA分子生物学特征,并检验了拮抗真菌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能力,以期资源化利用中药渣中有生防作用的菌种资源。结果表明:从中药渣中得到了7株对立枯丝核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真菌,F-1为柠檬青霉,F-2为黄曲霉,F-3为塔拉木霉菌,F-4为棘曲霉,F-5为深褐娭姆斯菌,F-6为烟曲霉,F-7为Albifimbria viridis。其中,F-3可产IAA;F-7可以解有机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