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丝核菌引起的甜瓜果腐病是辽宁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在棚室甜瓜生产中发生渐趋严重。根据病原菌形态、致病性、菌丝融合群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其病原菌为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4 HGI融合群。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8 ℃;最适pH 6.0 ~ 8.0;供试10种培养基中,在甜瓜煎汁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最快;供试9种碳源和10种氮源中,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菌核形成最适条件为温度25 ℃,pH 7.0,理查培养基,黑暗条件;以山梨醇为碳源的PA培养基和以KNO3为氮源的查氏培养基有利于菌核形成。对于病菌菌核萌发胡萝卜煎汁培养基最为适宜;供试9种碳源和10种氮源中,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菌核萌发最适温度28 ℃,最适pH 5.0 ~ 8.0,黑暗条件利于菌核萌发;菌丝致死温度50 ℃、10 min;菌核致死温度53 ℃、10 min。  相似文献   

2.
针对辽宁省甜瓜新病害--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果腐病,对其病原菌进行
了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以甜瓜煎汁培养基为最适;菌丝在5~40 ℃范围内均能生长,
最适温度为28 ℃ ;最适pH 值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
淀粉和蛋白胨。菌核形成的适宜条件为25 ℃,pH 值6~8,理查培养基,最适碳源为山梨醇,最适氮源
为KNO3。菌核在10 种供试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在15~40 ℃范围内菌核均可萌发,28 ℃为最适温度,
黑暗条件有利于菌核萌发;以麦芽糖为碳源的PA 培养基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查氏培养基有利于菌核萌发。
菌丝致死温度为50 ℃、10 min。菌核致死温度为53 ℃、10 min。  相似文献   

3.
张勇  李晓军  曲健禄  范昆  杨建明 《园艺学报》2010,37(11):1745-1750
对我国桃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测定及分析,确定该病害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叶枯病,病原菌rDNA-ITS区序列已在GenBank上登录(GenBank登录号:GU270581)。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 ~ 30 ℃,适宜pH 5 ~ 7,适宜碳源为蔗糖,适宜氮源为酵母。  相似文献   

4.
以人参锈腐病病株根部分离的菌株R2为试材,采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叶赤壳科(Nectriaceae),柱孢属(Cylindrocarpon),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该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DA)和察氏培养基(CZA)上生长较快,最适的碳、氮源为蔗糖和尿素,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中性偏酸环境。  相似文献   

5.
大白菜褐腐病(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北京、河北、江苏等地的部分大白菜种植区,当地俗称的大白菜“茎基腐病”普遍严重发生,实际调查后共采集到大白菜“茎基腐病”病样12份,分离获得12个真菌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rDNA-ITS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将分离到的菌株分别回接健康的大白菜植株,植株表现出与田间相似的发病症状,重新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试验最终确定北京、河北、江苏等地大白菜 “茎基腐病” 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大白菜“茎基腐病”与大白菜褐腐病、大白菜立枯病属同病异名。  相似文献   

6.
立枯丝核菌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楷正 《北方园艺》2010,(21):39-41
通过平板对峙试验,从67份土样中分离筛选出对立枯丝核菌抑菌带宽度超过10 mm的3株放线菌和5株细菌,对其中的强拮抗菌株B1和B4进行了生理生化反应鉴定,结合其菌落特征,初步将细菌B1确定为环状芽孢杆菌,细菌B4确定为多粘芽孢杆菌;同时研究发现细菌B1生长适温在34~38℃之间,B4生长适温在28~32℃之间,B1和B4生长的最适pH值分别为6.5、7左右,细菌B1最高可耐5%的盐度,细菌B4的最高可耐盐度为3%。  相似文献   

7.
《中国瓜菜》2017,(10):12-17
采用生长速度法研究了黑龙江省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生长的条件、黑痣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菌丝融合群情况,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黑痣病病菌菌丝的适宜生长条件为25~30℃,低温情况下生长速度缓慢且在5℃不生长;最适合生长的p H值为7;黑暗环境更适合黑痣病病菌的生长;在本试验的几种碳源中,最利于病菌生长的是可溶性淀粉,在本试验的几种氮源中,最有利于病菌生长的是酵母粉。从黑龙江省7个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黑痣病样品100份,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AG-8、AG-6、AG-5、AG-4、AG-1-IC、AG-3和AG-1-IA融合群,其中AG-1-IA群有8个菌株,AG-1-IC群有13个菌株,AG-3群有10个菌株,AG-4群有20个菌株,AG-5群有17个菌株,AG-6群有10个菌株,AG-8群有14个菌株,其中AG-4为优势菌群。黑龙江省的马铃薯黑痣病菌融合群分布比较复杂,同一地点可能出现不同的融合群,同一融合群也会在不同的地区出现。  相似文献   

8.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L.)丝核菌根腐病和叶腐病是世界范围内病害,在我国许多甘蓝主产区普遍发生,连作、重茬地及栽培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发生程度更为严重。该病害于1966 年美国夏威夷首次报道,之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地都相继报道过。我国西南(重庆)、西北(甘肃)、华北(河北)等地均有该病害发生的报道, 随着我国甘蓝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土壤中的病原菌逐年增多,由丝核菌引起的甘蓝根腐病和叶腐病的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近年来,本研究组在北京、河北、甘肃、云南等地进行田间病样采集,于甘蓝上均发现了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和叶腐病,其发病率一般在10%~20%,严重时可达50%。因此掌握该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对指导甘蓝生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茎基腐病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明日叶茎基腐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比对进行病原鉴定,对致病菌的最佳碳氮源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并在室内检测11种商品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明日叶茎基腐病致病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该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供试范围中所有p H范围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5;供试碳氮源中对葡萄糖、蔗糖和D-果糖的利用率最高,菌落直径最大,达到6.22 cm,最佳氮源为酵母提取物,菌落直径达到7.27 cm。在室内药效测定试验的11种药剂中,50%异菌脲对菌株MF1的抑菌效果最佳,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88.89%。综上所述,首次确定了引起明日叶茎基腐烂的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可能有利于减轻病害,50%异菌脲可作为田间化学防治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在河南省濮阳地区发现苹果树大量叶片在生长期枯死,受害的叶片及其枝条上有浓密的菌丝及菌核。通过田间调查,并进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等试验,结果表明,造成叶片枯死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相似文献   

11.
大白菜叶色突变体的HRM鉴定及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白菜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种子获得的42株叶色突变体按照生殖时期叶片颜色和叶绿素含量分为9种类型:深绿色、灰绿色、绿色、浅绿色、白绿色、白浅绿色、黄绿色、黄浅绿色、黄色;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技术对叶绿素荧光基因HCF164突变进行了筛选并结合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获得了1株黄绿色高光合效率突变体A29,1株黄绿色光合结构损伤突变体A35和1株浅绿色光合电子传递受阻突变体A21;对另外7个叶色相关基因的突变进行了HRM鉴定,表明叶绿素相关基因ATRCCR、CLH2、PORA突变可能是造成18个突变体叶色变化的主要原因,黄叶特异基因家族YLS突变与叶色变化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多粘类芽胞杆菌ZF197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露地大白菜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白菜茎基腐病病原菌白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细菌ZF197,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大白菜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其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并鉴定其在白菜根部的定殖能力;通过酶学试验和抑菌谱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采用三明治法测定其发酵液的最适培养基和发酵时间。结果表明,菌株ZF197为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polymyxa),对大白菜离体叶片立枯丝核菌的防效可达82.35%,盆栽防效可达78.57%;该菌株可在白菜根部稳定定殖,处理20 d后定殖量趋于稳定,保持在2.37×105 cfu·g-1左右;菌株ZF197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够有效抑制8种病原真菌和6种病原细菌的生长,其代谢过程中有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菌株ZF19796h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高,可达58.58%;以棉籽饼粉作为碳源的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山药漆腐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山药(Dioscorea opposita)主产品种‘铁棍山药’生产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叶部病害,田间发病株率为6.6%。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植株下部叶片,病斑圆形褐色,具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孢子堆。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组织分离培养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其分生孢子座碗状或浅盘状,分生孢子梗呈笤帚状分枝,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棒状产孢细胞;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棒形、长卵形或梨形,透明无色,不分隔,两端钝圆,大小为1.7~2.5μm×4.9~6.8μm。病原菌菌落白色绒毛状,产生大量墨绿色胶质状分生孢子团,呈环状排列。用ITS通用引物对病原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序列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KY369166),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其与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的一致性达到99%,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确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露湿漆斑菌。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pH 5~10之间该菌生长良好,光暗(12 h/12 h)交替最有利于病原菌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为乳糖和丙氨酸,产孢的最适碳氮源为果糖和酵母。  相似文献   

14.
以大白菜幼苗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提高程度作为4种生物诱导剂E-2—2—1、E-1—1—7、E-5-1-1、E-11-1-1与3种化学诱导剂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LS)、链霉素(LMS)筛选的标准,对大白菜软腐病寄主诱导剂进行筛选。表明,浓度为10^9cfu/mL的生物诱导剂E-2—2—1、E-1-1—7和2种化学诱导剂SA、LMS诱导处理大白菜幼苗后,POD活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0.05),初步筛选这4种诱导因子作为提高大白菜抗软腐病能力的诱导剂。  相似文献   

15.
对黑龙江省依兰县酸浆根腐病病根及地下茎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根据致病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结合r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与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为主要致病菌。茄镰孢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 ℃,最适pH值为8.0;尖镰孢菌在10~30 ℃之间均可生长,25 ℃为最适生长温度,最适pH值为7.0;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沼液追肥对小白菜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沼液与水不同比例配比追肥,研究沼液不同施用浓度对小白菜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后第35天,施用沼液低量处理的小白菜的叶片宽、叶片长和叶柄长比其他各处理高,分别为50.37、58.17、26.34 mm;沼液中量处理的小白菜的叶片数为9.6片,高于其他各处理.施用沼液显著提高了小白菜的产量,其中沼液高量处理产量最高,达730.921 kg/667m2,增产97.74%.  相似文献   

17.
西瓜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西瓜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瓜根腐病病原菌生长温度范围是10~40℃,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pH4~10范围内都能生长,适宜pH范围为7~10,最适pH为8;能够很好地利用多种碳源;适宜的氮源是硝态氮,而铵态氮不利于其生长。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达到90%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萌发,萌发的最适相对湿度是100%;分生孢子适宜萌发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的最低致死温度为58℃,5min。  相似文献   

18.
对北京新4号、北京新1号、北京大牛心、京翠70号、京翠60号、京秋65号6个大白菜品种进行苗期黑腐病鉴定的湿度试验及其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材料之间对黑腐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北京新1号抗性最强。比较不同保湿处理下的病情指数,表明湿度是影响黑腐病发病的关键因素。用DPS软件对6个大白菜品种的苗期和成株期抗性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表明苗期人工接种(接种前不保湿,接种后保湿24 h)和成株期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线性相关,说明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大白菜黑腐病抗性的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