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董玖莉 《林业科技》2021,46(1):46-48
采用4种阻隔法防治草履蚧若虫上树危害,试验证明:以胸径部位刮树皮,缠包装胶带,并在胶带下沿涂抹\"拦虫虎\"的方法效果最好,平均虫口减退率达93.07%;其次为胸径部位刮树皮,缠粘虫胶带;胸径部位刮树皮,缠包装胶带;平均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6.89%、75.05%.胸径部位直接缠包装胶带防治效果最差,平均虫口减退率仅为48....  相似文献   

2.
草履蚧又名树虱子、桑虱,同翅目,硕蚧科.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地堰、土中越冬.  相似文献   

3.
4.
草履蚧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观察了草履蚧的虫态、生活史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绑扎塑料薄膜阻隔若虫上树,油泥粘胶,喷洒氯氰菊脂、溴氰菊脂毒杀,夏季扫除虫卵和黑光灯诱杀雄虫防治试验。结果认为,以人工绑扎塑料薄膜阻隔若虫上树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草履蚧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享且价生活习性该虫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子卵囊中在寄主附近的土缝里、石块下或草丛中越冬。翌年2月初孵化出土(冬季气温高1月中旬即开始孵化),出土著虫群集于树干基部,待温度升高时陆续爬上树,密集于细枝芽基刺吸汁液危害。雄虫一般于4月中旬至5月下旬向下转移,潜藏于树干翘皮下、根茎附近的土缝石块下,杂草落叶中化蛹。雄成虫羽化后,飞至树上与雌虫交配,交配后雄成虫死亡,雌成虫无翅,交尾后要继续刺吸危害至5月中旬开始下树,寻找隐蔽场所产卵后死亡。每头雌虫产卵100~180粒。2草同价危睿特点(l)发生危害早,虫口密度大,易…  相似文献   

6.
草履蚧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履蚧危害多种林木和果树。通过调查草履蚧不同虫口密度对杨树生长的影响,测定杨树枝容量,核算缠胶带涂拦虫虎药膏防治成本为0.22~0.85元/株,拟定防治指标为6头/30cm延长枝。  相似文献   

7.
草履蚧属同翅目,蚧总科,珠蚧科昆虫,是陕西关中平原区农村林木常见的害虫,危害程度较轻,多年来从未形成灾害。1998年3月份该虫在西安市的周至、户县、长安、临潼、阎良、雁塔,宝鸡市的扶风,杨凌示范区等8个县区28个乡镇发生危害,面积达21.97万亩,平均被害株率21~36.3%,主要危害69、72、15号杨,其次是法桐、泡桐、柳树、桑树等,严重地区蔓延到苹果、桃树、梨树、弥猴桃  相似文献   

8.
1970年以前 ,草履蚧在我省部分果园零星发生 ,主要危害桃、梨、苹果等果树。 1990年以来 ,在我省的周口、漯河、郑州、驻马店、许昌、平顶山、焦作等市地 2 0多个县市的农田林网林、农桐间作林、公路林、片林以及城市、村镇居民区内树上发生。主要危害泡桐、杨树、榆树等用材林树种。据统计 ,上述市地每年发生 1 33万hm2 ,严重者造成 30 %~40 %枝梢干枯和 5 %~ 10 %的树木死亡。截止目前已死亡树木 15万余株 ,同时危害期分泌出的浅褐色胶状物还污染了环境。为此 ,对草履蚧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1 生物学特性1 1 生活史草…  相似文献   

9.
10.
11.
为了解与评价大红瓢虫对竹秆红链蚧的捕食潜力,对大红瓢虫成虫捕食竹秆红链蚧1龄与2龄若虫以及雌成虫的功能反应、寻找与干扰效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捕食率随着竹秆红链蚧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寻找效应随着竹秆红链蚧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自身密度对竹秆红链蚧的捕食存在干扰作用,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捕食率随着下降;大红瓢虫成虫对竹秆红链蚧的捕食作用还受两者间密度的制约,随着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作用越大,捕食率越低,其干扰反应模型符合Hassell模型;大红瓢虫成虫对竹秆红链蚧1龄与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85.3、134.3、71.6头;日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42.91、35.30、25.11头。大红瓢虫成虫对竹秆红链蚧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可在生物防治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红环瓢虫(Rodolia limbata Motschulsky)在陕西关中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夏越冬,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并取食,交配,3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卵期;4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幼虫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蛹期;5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为成虫期,采用在林间小面积繁育种瓢,将带种瓢的枝条在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发生区挂放,可大面积持续控制草 履蚧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3.
红环瓢虫是杨树人工林害虫——草履蚧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对控制害虫危害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该文对其形态分类、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并提出了利用红环瓢虫开展杨树人工林草履蚧可持续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运用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阐述了森林限额采伐控制系统的一般原理,对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系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王建卫 《森林工程》2007,23(4):33-34
在介绍Instrument Control Toolbox的功能的基础上,设计了MATLAB环境下计算机通过GPIB接口与测量设备进行通信的过程,给出了具体的数据传输的软、硬件实施方案.以函数发生器为例研究了设备的控制和数据的获取方法,给出了部分MATLAB程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编程简便,数据处理能力强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苗圃松苗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个方面对苗圃松苗木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实践性阐述。  相似文献   

17.
林木白蚁的林间防治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 10种杀白蚁药剂或混配制剂对林木白蚁的林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5 0 %福美双、5 %锐劲特、2 5 %溴氰菊酯、2 5 %辛硫·灭扫利、90 %杀虫双、48%毒死蜱、5 0 %福美双 +2 0 %叶青双等 7种药剂或混配制剂在林间的防治效果均超过或接近 70 %氯丹 ,可以替代 70 %氯丹用于生产上大面积防治林木白蚁。文中还探讨了白僵菌和绿僵菌用于林间防治林木白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从3个方面扼要论述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原则及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9.
根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发生规律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防治美国白蛾的三种优化模式。经过6年的推广应用,使咸阳市美国白蛾防治实现基本扑灭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楸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从俭  邵良玉 《林业科学》1992,28(3):213-219
楸螟在河南一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中越冬。第二代成虫羽化盛期及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5月),是进行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喷洒20%杀灭菊酯乳油1万倍液3次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4次(间隔5—10天),防治效果达100%;根埋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1—2年生幼林,每株用量25g,防治效果为97.87—9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