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就设在黄土高原旱作农耕地上的长期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进行研究,主要就长期不同施肥,种植不同作物及轮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施肥与种植物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长期施用土粪肥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施化肥与有机肥并种植苜蓿处理微生物量碳氮是长期休闲地的3.倍,轮作比连作更有利于微生物量碳氮的提高,轮作与有机肥的施用应当是本区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旱地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设在黄土高原旱作农耕地上的两个长期定位试验进行研究,主要就不同施肥量,不同肥料配比,不同作物与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C、全N,有效P含量及苜蓿,小麦与玉米连作条件下土壤剖面三种养分含量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提高土壤有机C含量,幅度在2.3%-13.53%,对全N影响不大,施P显著提高土壤有效P的含量,每年单独施P2O5 180kg/hm^2,土壤有效P增加到55.11mg/kg,是试验前的12倍;不同施肥连作条件下,土壤有机C、全N因施有机肥而有显著提高,单施化肥对有机C、全N影响不大,施肥相同不同作物轮作处理之间的有机C、全N、有效P差别不明显。苜蓿连作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土壤剖面全N、有效P含量分布差别明显,NPM、P处理剖面20-100cm土层全N含量高于CK,而有效P分布在0-100cm土层之间为NPM>P>CK,同样长期施NPM,小麦,玉米,苜蓿对土壤0-60cm影响不同,苜蓿处理20-40cm土层养分含量低于玉米与小麦,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C含量与冬小麦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肥对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了无施肥(NF)、单施N、P化肥(NP)以及化肥配施有机猪粪肥(NPM)等3种长期施肥措施对黑土区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密度和结构的影响.Real-time PCR方法定量NF、NP及NPM措施土壤细菌群落基因组DNA质量分别为381、1 351和1 773 ng g-1干土,真菌群落基因组DNA质量分别113.3、127.3和20.6 ng g-1干土,真菌与细菌的比率分别为0.31、0.09和0.01,NPM措施显著低于另两种施肥方式(p<0.05).DGGE方法研究表明,NP和NPM措施不能改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及优势菌优势程度;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NP和NPM措施均可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构成,且真菌群落的变化更为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NP和NPM措施下细菌群落结构较相近,其相似系数为0.89,真菌群落中NP措施与NF措施相近,相似系数为0.63,高于NP与NPM措施的相似系数0.51.上述结果表明有机猪粪肥的长期施用可以显著降低黑土农田土壤真菌与细菌的比率,且明显地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长期不同施肥对黄泥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农业部耕地保育福建观测实验站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对黄泥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单施NPK(NPK)、NPK配施牛粪(NPKM)及NPK配施秸秆(NPKS)的土壤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NPKM可显著提高转化酶活性,NPKS可显著提高脲酶活性。施肥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数量,尤其是放线菌数量,提高幅度均达到显著性水平;NPKS可显著提高土壤细菌数量,NPKM可显著提高土壤真菌数量。施肥均会对真菌群落产生重要影响;单施化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不大,增施有机物料会对细菌群落产生明显影响;施用牛粪会对放线菌优势群落产生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更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提升土壤生物肥力。 相似文献
5.
长期轮作与施肥对农田土壤磷素形态和吸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黄土旱塬地区长期定位施肥(26a)条件下的不同轮作系统的土壤磷素形态和吸持参数的测定,研究了轮作和施肥对土壤磷素吸持特性和磷素形态的影响,以及土壤磷素吸持参数与磷素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轮作与施肥都可以减低土壤磷素的最大吸附量(Qm),相对于其它轮作和连作,在氮磷(NP)施肥下,小麦-玉米-豌豆轮作可以减低土壤的Qm,在氮磷有机肥(NPM)施肥下,小麦-玉米轮作可以减低土壤的Qm。在施肥相同的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和小麦-豌豆轮作可以显著增加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长期轮作比连作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效磷养分,尤其对Ca2-P的提高效果更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Qm和磷吸持指数(PSI)与全磷(T-P)、Olsen-P、CaCl2-P、Ca2-P、Ca8-P、Fe-P、Ca10-P和有机磷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闭蓄态磷(O-P)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Al-P关系不显著。土壤有机质(SOM)与Qm、PSI和磷最大缓冲能力(MBC)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磷吸持饱和度(DPSS)存在显著正相关。通径系数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石灰性黑垆土土壤的无机磷形态中,Ca2-P对Olsen-P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
长期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分,与土壤养分转化供应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12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云南植烟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标记性磷脂脂肪酸(PLFAs)、微生物种群特征及有益微生物的变化。【方法】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处理,在烟株旺长期,采集020 cm耕作层土壤,测定了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微生物标记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鉴定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钾细菌的数量;根据PLFAs计算了微生物种群特征值。【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比不施肥土壤增加了6.14倍、 真菌增加了2.30倍、 放线菌增加了1.56倍,增幅显著高于化肥处理;施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量。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CK增加了71.8%和246%;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值显著不同,分别为14.8(CK)、13.3(CF)和11.2(CFM)。微生物标记性PLFAs含量以化肥有机肥配合处理最高,化肥处理次之,CK最低。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细菌PLFAs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5.41%和87.66%,真菌PLFAs分别增加了15.59%和39.24%,化肥处理代表放线菌的PLFAs降低了24.63%,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增加了83.86%,表明施肥尤其是化肥配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施肥处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上升,化肥处理还提高了微生物的优势度指数,说明施肥有益于增加微生物的种群数量, 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无机磷细菌和钾细菌的数量,两者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15倍和1.02倍,化肥处理则相反,自生固氮菌和无机磷细菌数量分别比CK降低了56.69%和41.30%;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中的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钾细菌共有20个属,CK土壤有19个属,化肥处理土壤仅16个属。 【结论】CFM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增加种群多样性,有益于微生物固氮、溶磷、解钾,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持土壤健康有重要意义。在烟叶栽培过程中,提倡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以20年塿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化学肥力要素、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响应。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NP)、磷钾(PK)、氮磷钾(NPK)、NPK+秸秆(SNPK)以及不同量有机肥+NPK(M1NPK、M2NPK)等8种施肥模式。结果表明,与CK相比,长期施用NP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达34.0%、全氮34.0%、全磷58.5%、速效磷608.9%、微生物量碳23.3%、微生物量氮54.0%、蔗糖酶53.9%、脲酶132.6%、碱性磷酸酶29.9%以及脱氢酶40.9%。长期施用NPK与NP效果相似,钾素效果甚微。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与氮磷钾相比没有明显影响土壤有机碳、氮和磷水平,但是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的含量(29.5%)、碱性磷酸酶(23.0%)和脱氢酶(26.9%)的活性。有机肥配合氮磷钾与其它施肥处理相比,显著提升土壤化学肥力要素、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特别是引起了磷素的大量富集(速效磷含量大于150 mg/kg)。因此,塿土不施有机物情况下,氮磷配合可以提高土壤化学和生物肥力,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的培肥效果优于氮磷钾化肥配合,而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是塿土提升化学肥力和保证生物健康的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8.
长期施肥对酸性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9.
10.
轮作结合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轮作结合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优化眉豆-燕麦轮作体系下施肥措施,实现土壤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燕麦连作、眉豆-燕麦轮作、眉豆连作模式分别结合不施肥、施化肥、施有机复合肥措施9个处理,三年连续田间定位试验,分析2018年收获后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重组有机碳(HF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养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团聚体内SOC含量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轮作结合施用有机复合肥处理SOC含量最高,达到41.36 g kg-1。在同一种植模式下ROC、DOC、MBC、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总体变化趋势为:施用有机复合肥>施用化肥>无肥,轮作结合施用有机复合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ROC、DOC、MBC、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高7.54%、30.56%、13.35%、9.56%、31.88%、9.52%。HFOC含量总体变化趋势为施用有机复合肥>无肥>施用化肥,轮作结合施用有机复合肥处理较施化肥处理HFOC含量高12.10%。相同施肥条件下轮作模式ROC... 相似文献
11.
1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设施土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的设施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优势粒级均为0.125~0.250mm,而未施用有机肥处理的设施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优势粒级均为0.053~0.125mm。设施土壤中>0.25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明显低于<0.25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在>0.125mm的粒级中,有机肥(AN0)及其有机无机肥配施(ANPK)处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比重均高于无机肥(BNPK)及其不施用肥料(BN0)处理土壤。长期施用有机肥具有促进水稳性微团聚体向水稳性大团聚体形成的趋势。设施土壤团聚体稳定指数大小依次为:ANPK>AN0>BNPK>BN0。分形维数D、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均适用于该设施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评价。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玉米生物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江西进贤旱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田,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养分吸收与分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pH值下降,不合理施肥使土壤养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缓解土壤酸化,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有效养分含量.(2)与对照相比,N处理降低了玉米籽粒、穗轴、秸秆和根茬的生物量,而均衡施肥(NPK、2NPK)及有机肥处理(NPKOM、OM)使玉米籽粒增产1.1~2.9倍,并提高了其他器官的生物量.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及N、P养分对玉米籽粒的产量影响显著,土壤K养分对玉米生物量影响相对较小.(3)玉米对N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籽粒和秸秆,分别占总吸N量的41.8%~61.3%和30.3%~48.4%,P在籽粒中的吸收量高达61.8%~73.9%,K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秸秆,占总吸K量的51.4%~67.9%.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则显著促进了作物各器官对养分的吸收和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养分的收获指数为P>N>K. 相似文献
14.
宅基地复垦土壤培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宅基地复垦设施土壤培肥的目的是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使复垦土壤迅速恢复农业生产。试验采取4因素3水平随机组合设计。结果表明:增施高量有机肥能够提高宅基地复垦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与对照相比有机质提高65.22%;水解氮增加2.31倍;速效磷增加3.26倍;速效钾提高66.53%。T1、T5、T7处理能够迅速改善复垦土壤物理结构,与基础土壤相比降低土壤容重16.35%~25.45%;增加土壤总孔隙度14.62%~21.51%;毛管孔隙度增加11.89%~15.66%;非毛管孔隙度增加25.55%~38.32%;与对照相比土壤渗水系数提高了12.0~17.4倍;能够明显提高蔬菜产量,平均增幅44.01%~53.51%。筛选出的"有机肥+无机肥+脱硫石膏改良剂"、"有机肥+无机肥+秸秆"为天津地区宅基地复垦土壤培肥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建于1990年的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平台,分析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化肥常规NPK和化肥高量N2P2K)、化肥配施秸秆(化肥配施秸秆常规NPKS和化肥配施秸秆高量NPKS2)和化肥配施猪粪(NPKM)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与剖面分布及有机碳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响应最敏感,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处理下有机碳积累高于其他处理。(2)长期施肥处理均降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表明增加的土壤有机碳并不利于碳稳定。(3)长期施肥处理降低土壤无机碳含量,其降低程度随剖面呈下降趋势,可能由于灌溉淋洗导致深层土壤无机碳的净增加。(4)尽管长期施肥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但由于降低无机碳含量及其储量,最终导致土壤全碳降低,表明土壤无机碳变化对干旱区土壤碳库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结果表明,深入理解施肥措施对干旱区盐碱土的碳影响,需要同时考虑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措施对白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白土稻区4年大田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2种翻耕深度(10 cm、20 cm,分别标记为T10、T20)和4种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化肥+畜禽粪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绿肥,分别标记为F、F+M、F+S、F+G),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分别提取表层土壤水溶性物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白土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化肥措施下,翻耕20 cm处理(T20+F)土壤总有机碳和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均低于翻耕10 cm处理(T10+F),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翻耕20 cm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增施畜禽粪(T20+F+M)、秸秆还田(T20+F+S)和增施绿肥(T20+F+G)3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胡敏酸、富里酸和水溶性物质碳含量较T20+F处理分别提高14.57%~30.64%、10.36%~30.57%、0.74%~12.31%和14.25%~26.80%。增施有机肥显著提高胡敏素碳含量,T20+F+M、T20+F+S和T20+F+G处理较T20+F处理提高18.87%~35.78%。4年不同翻耕与施肥措施对白土腐殖质性质未产生显著影响。增施有机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PQ值、胡富比、E4/E6值和色调系数。相关性分析表明,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水溶性物质碳含量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处理对碱性设施土壤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深入了解设施栽培中几种常见的施肥处理对碱性土壤酸化的影响,开展了长期定点试验。三茬试验结束后,各处理pHw(去二氧化碳水浸提测定)、pHCa(0.01 mol/L CaCl_2浸提测定)均显著降低,土壤发生酸化。U(底肥为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追肥为尿素)与CF(底肥为硝基复合肥(15-15-15)、尿素和硫酸钾,追肥为尿素)处理(两处理施入氮磷钾量相等)氮吸收量与超量阳离子吸收量总体无差异,使得U与CF处理两者间的pH(pHw与p HCa)总体无差异。有机肥添加可促进作物氮与超量阳离子吸收,使得10~20 cm土壤p H下降幅度显著增大,加强土壤酸化。由于土壤为碱性,酸化有助于改良土壤,目前无需采取措施抑制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培养温度下长期施肥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布置不同温度下(15、25和35℃)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及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并分析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形态碳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前期(0~7 d),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快速下降,之后逐渐降低并最终趋于稳定。温度升高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磷肥和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系数Q10为1.31~1.75,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与有机碳、全量和速效氮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胡敏酸碳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种培养温度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均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碳和全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25℃和35℃培养时,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