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娜  吴媛  吴之坤 《种子》2022,(1):7-13,43
为挖掘血人参野生优质种质资源,以黔产不同种源血人参果实、种子为材料,测量其形态大小、千粒重、硬实率等性状,用培养皿发芽法研究种子的萌发特性及不同种源野生血人参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萌发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血人参果实大小、种子大小、千粒重、硬实率差异极显著(p<0.01);D 10(普安县森林公园)种子的饱满度最好,D ...  相似文献   

2.
以3个不同种源的砂生槐种子为研究对象,对种子外部形态特征、千粒重及不同处理条件下其发芽率和发芽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砂生槐种子的横纵径差异不明显,千粒重之间有差异,其中,日喀则种源千粒重最大.拉萨种源在各水温浸泡后其发芽率较其余2个高,达到42%,3个种源的砂生槐种子随着浸泡水温的升高,其发芽率也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均表现为沸水浸泡后发芽率达到最大.3个种源的砂生槐种子在不同温度下发芽率不同.温度越高并不表现为发芽率较高,其中拉萨和林芝种源的砂生槐种子在15℃时发芽率最好,日喀则种源在20℃发芽率最好.GA3对砂生槐种子的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切破种皮和酸碱处理均有利于不同种源砂生槐种子的萌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砂生槐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源截叶铁扫帚种子特性和萌发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宏  刘洋  熊军波  张鹤山  王志勇 《种子》2020,(4):105-109
为挖掘截叶铁扫帚优异种质,更好的开发利用我国野生资源,以不同种源截叶铁扫帚为试验材料,采用纸上发芽法,对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截叶胡枝种子长、宽和千粒重差异均极显著(p<0.01)。不同材料间,J-21种子性状平均变异系数最大,丰富度最高,J-15则较小。8份材料种子发芽率除J-4发芽率(60.33%)稍低外,其余均高达90%以上且差异不显著;活力指数以引进品种表现较好;所有材料中,J-4表现最差。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种源截叶铁扫帚无论是长、宽还是千粒重均与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正相关性不显著,但与种苗生长相关性较高,其中种子长宽极显著影响初生根长(p<0.01),而千粒重则显著正相关胚芽长和活力指数(p<0.05)、极显著相关初生根长(p<0.01)。种子大小和萌发特征可作为资源引进和新品种选育的基本依据。综合考虑,野生材料J-20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以西藏高原3个海拔梯度的野生禾本科植物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丝颖针茅为研究对象,观测分析各类植物的种子大小、萌发特性及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丝颖针茅种子千粒重分别为3.05~4.58、0.11~0.21g和3.34~7.46g;垂穗披碱草和丝颖针茅发芽率变幅分别为54.7%~88.0%、60.0%~84.0%,其千粒重、发芽率及发芽速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早熟禾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发芽速率呈单峰变化,海拔4 654m的那曲县采集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达93.4%;分析表明,种子大小与发芽率、发芽速率显著(p0.05)正相关,不同牧草呈现不同的拟合曲线。综合表明,海拔决定下的种子大小是影响植物萌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不同培养温度对金佛山方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个种源(产地分别为云南昭通市彝良县和贵州遵义市桐梓县)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 (Keng)P.C.Keng)种子进行了培养箱内温度控制萌发试验。随机抽样测定了2个种源的种子千粒重。培养温度设置为8个梯度:16,18,20,22,24,26,28,30℃。结果发现,云南种源的种子长宽、千粒重显著大于贵州种源的种子。2个种源种子不同温度下的萌发率存在显著差异。贵州种源以24℃为最高萌发率,云南种源以26℃为最高,20℃与22℃下萌发率差异不显著。2个种源种子在26℃下胚根生长最快,与其它7个温度下的胚根长度相比呈显著性差异。金佛山方竹展叶时间随着温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总的来说金佛山方竹种子萌发喜低温。虽然不同温度下种子萌发所需时间不同,但其在18~22℃能够萌发且生长良好。而相对高温易引起幼苗白化,对幼苗生长不利。因此在金佛山方竹实生苗繁殖时,控制萌发温度能有效提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6.
2种灌木铁线莲种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宏宇  刘燕 《种子》2010,29(12)
研究了野生灌木铁线莲(Clematis fruticosa)和灰叶铁线莲(Clematis tomentella)种子的千粒重、含水量、种子形态及种子萌发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范围15~30℃内,种子萌发率有明显不同。灌木铁线莲、灰叶铁线莲种子发芽历程长,始发芽时间晚,在20℃条件下发芽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86.7%、89.3%。光照对2种铁线莲种子的最终发芽率影响不大,但却显著降低了发芽势,黑暗条件更有利于2种野生铁线莲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7.
盐胁迫对野生滨柃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4个区域的野生滨柃种子采用5个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进行处理,测定NaCl胁迫对不同种源野生滨柃种子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aCl低浓度(〈0.2%)的胁迫有利于促进所有种源滨柃种子的萌发;伴随NaCl溶液(〉0.5%)浓度的提高,所有种源滨柃种子的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发芽势、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相对发芽指数等6个数据均呈下降趋势;浓度越高,各种源之间差异越大。这说明高浓度的NaCl胁迫可显著影响种子萌发和生长。其中采自岱山海边的野生滨柃种子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江南油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富宁县、博白县、望谟县、凌云县4个种源江南油杉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5个恒温条件(15,20,25,30,35℃)和2个变温条件(15℃/25℃、20℃/30℃)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以及插值多项式等方法研究不同种源江南油杉种子萌发特性对温度的响应,探讨不同种源间种子萌发差异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7个温度条件中,江南油杉种子在25℃下萌发效果最好;博白种源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最高,萌发时滞和萌发历期最短;变温条件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因种源而异,只有20℃/30℃对少数萌发指标有促进作用;江南油杉种子萌发值与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性,与种子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种子宽呈显著负相关。采用回归分析建立萌发值与温度的函数模型,并通过模型预测,当温度为27.3℃时,江南油杉种子萌发值最大(511.37)。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乐东拟单性木兰种子的形态特征和种子的发芽率在不同种源间的差异,选取湖南新宁、福建武夷山的乐东拟单性木兰种子作为研究材料,测定果实和种子的纵、横径、千粒重、含水量、果实的出种率等指标,并通过种子发芽试验,分析不同种源地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新宁果实的出种率为19.8%,武夷山果实的出种率为12%;新宁种子纵径9.81 mm,横径7.57 mm,千粒重156.28 g,含水量11.1%;武夷山种子纵径7.04 mm,横径6.61 mm,千粒重111.38 g,含水量8.46%;新宁种子发芽率为87%,武夷山种子发芽率为82%;新宁幼苗株高为9.17 cm、地径为2.31 mm,武夷山幼苗株高为6.23 cm、地径为2.0 mm。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种源间种子纵、横径、果实出种率、千粒重、含水量有极显著差异;不同种源间种子的发芽率、幼苗株高、地径生长量有显著差异,发芽率与种子形态特征呈正相关。说明种子的形态特征影响种子的萌发特性,相对较大的种子出种率较高,发芽率较大,幼苗的生长 量也较大。  相似文献   

10.
对山西、陕西、甘肃、贵州、内蒙、辽宁、河南共7个地理种源的苦参种子的长宽、千粒重、吸水率、生活力、发芽势、发芽率等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的苦参种子各项指标都有差异;不同地理种源的苦参种子千粒重与发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山西和陕西的苦参种子的种子活力、发芽率、发芽势均高于其他种源的种子.  相似文献   

11.
《种子》2021,(7)
为探究不同倍性云南山茶种子的生物学特性,以3种不同倍性的山茶种子为研究材料,对种子表型性状及萌发指标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倍性的居群生物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含水量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r=0.763);不同倍性云南山茶发芽率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r=-0.45),平均发芽时间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r=0.841);3种倍性间萌发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海拔升高,低温层积处理的平均发芽时间逐渐变长,即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1,p0.001);激素处理后,200 mg·L~(-1) GA_3浸种24 h可使其二倍体种子发芽率达到70%且显著提高其发芽势并缩短发芽时间。四倍体发芽率远高于其他倍性,推测是由于海拔高度及杂交渗入等原因使得其萌发特性优于其他倍性。  相似文献   

12.
女贞不同种源种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女贞不同种源种子差异,为良种选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笔者分别对女贞自然分布区14个种源种子的千粒重、干重、纵径、横径、含水量发芽指标等特性指标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种子的表型性状、质量指标等差异显著,其中发芽率最高的种源为成都,达到83.67%,最低为南昌,仅有20.33%;千粒重最大的是桂林,为34.85 g,最小的是成都,为21.57 g;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分别与经度、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种子干重、横径与年均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纵径与年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横径与纬度显著负相关,纵径与年均日照呈正相关。并利用种子特性聚类分析将种源初步划分为3个种源区。  相似文献   

13.
对来自16个不同种源的苦参种子净度、千粒重、生活力、含水量、硬实率以及不同处理下发芽率等质量标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苦参种子净度均在92%以上;千粒重除安徽亳州外,其他种源均在40g以上;含水量均不超过12%;硬实率均在85%以上;综合生活力、未处理种子、发芽率2个指标发现山西长治西河底、河北安国、内蒙古赤峰的苦参种子种质较好;经破除硬实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未处理,不同种源最优处理不同,其中6个种源苦参种子的3种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个种源浓硫酸处理下发芽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个种源摩擦处理发芽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还有3个种源浓硫酸与摩擦处理之间差异性不显著,但显著高于热水处理。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分布较为广泛的7份野生画眉草属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弯叶画眉草为对照,对种子产量及萌发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以确定云南野生画眉草属植物的结实性能和发芽规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均表现出较好的开花结实性能,种子产量以弯叶画眉草最高,达525.4 kg/hm2,黑穗画眉草次之,知风草最低;种子千粒重为弯叶画眉草>知风草>黑穗画眉草;种间相比较,弯叶画眉草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最高,分别为91.7%和93.0%,显著高于黑穗画眉草和知风草(p<0.01);种内相比较,5份黑稳画眉草间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差异较大(p<0.01或p<0.05),2份知风草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金银莲花种子特征及萌发条件,笔者研究了其种子形态、不同的光照、温度、GA3和不同p H值的溶液对其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银莲花种子的直径为(0.704±0.048)mm,千粒重为(0.1102±0.05)g,种子离开母体时胚发育为成熟胚时期。其种子在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高于黑暗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子萌发,其种子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5℃;一定浓度GA3溶液对金银莲花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浓度不宜过高;金银莲花种子对p H值有较广的适应性,p H 6~7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较高。因此,金银莲花种子为需光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在中性偏弱酸的环境下种子易于萌发,50~400 mg/L的GA3处理其种子萌发率均可达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16.
黧蒴栲种源种子发芽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黧蒴栲种子发芽的生理生化特性,以7个种源地的黧蒴栲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千粒重、发芽率和一系列酶活性在种源间的差异,为种源选择与遗传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黧蒴栲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和一系列酶活性在种源间差异显著,7个种源地种子发芽率最高的为通道县,达92.0%;最低为平果县,仅85.1%;且种子发芽率与种源地年降水量、种子千粒重、抗氧化酶保护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发芽率与种源地年均温、种子丙二醛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因此,通过黧蒴栲种子发芽率与各项生理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利用种子酶活性可判断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黑骨藤种子特性的差异,以不同居群的黑骨藤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居群黑骨藤种子的形态学(百粒重、种子形态和大小)差异、种子活力和萌发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黑骨藤种子形态无明显差异;种子大小以开阳(H 1)的最大,贵州中医药大学资源圃(H 4)的最小;种子的百粒重以开阳的最重最饱满;种子活力测定的最佳条件为:TTC浓度1.0%,染色8 h,染色温度25℃。相关性分析表明,发芽势、发芽指数与萌发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萌发率与萌发时滞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发霉率、吸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务川县(H 3)和西秀区(H 9)两个居群的种子可作为黑骨藤野生优质种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以西藏野生型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材料,采用不同温度(10℃、15℃、20℃、25℃)和不同浓度(0、5%、10%、15%、20%、25%)PEG-6000溶液的互作胁迫模拟老芒麦种子萌发的水温环境,研究了西藏野生老芒麦在不同水、热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水、温条件对老芒麦种子萌发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老芒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5℃条件下对照处理的种子萌发达到了最佳响应;PEG浓度为5%时,老芒麦在15℃和20℃培养条件下,种子发芽率高于对照处理;当PEG-6000浓度为15%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受到了显著抑制(P<0.05),且温度越高所受到的抑制作用越明显。西藏野生老芒麦种子在温度为25℃和PEG溶液浓度为0~5%培养条件下发芽效果较好;种子萌发对水分的响应依赖于温度的变化,低温抑制了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山绿茶种子萌发特性,找到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为山绿茶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提供种苗繁育途径和方法。方法:测定山绿茶种子形态、千粒重和含水量,研究在不同浸种时间、不同光照、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芽率,并进一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不同贮藏时间下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始发芽粒数和发芽天数的差异。结果:山绿茶种子平均长度为2.84 mm,宽度为1.11 mm,长宽比为2.50,千粒重平均为0.716 9 g,平均含水量为12.36%。在光照、温度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种子浸种24 h发芽率最高;在较适宜的浸种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种子在光照下培养的发芽率极显著高于在黑暗下培养的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先升后降,30℃最适合种子萌发;不同的贮藏时间对山绿茶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始发芽粒数和发芽天数均有影响,4℃低温贮藏3个月的发芽率(96.33%)和发芽指数(13.78)均最高,且始发芽粒数最多(24粒),发芽所需天数最短(28 d)。结论:低温贮藏3个月,浸种24 h,30℃,光照条件,最适宜山绿茶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源马尾松种子发芽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文萍  丁贵杰 《种子》2012,31(9):81-86
利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模拟水分胁迫条件,研究了不同种源马尾松种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同一种源不同水势及同一水势不同种源间的发芽率、发芽速度、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差异显著。随水势下降,发芽速度、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轴长下降,除个别种源的发芽率在轻度胁迫下略有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除少数种源胚根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外,多数种源都呈现随水势下降而下降;不同种源间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有一定差异。综合评价认为:黄平和龙岩种源耐旱性较好,其次为武平、古蓬、都匀、安化、崇义、漳平种源,耐旱性较差的是建瓯和孟关种源。不同种源耐旱性与经度和纬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