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验证水稻浸种剂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对稻种催芽的安全性,使用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药液浸种进行催芽培养,统计发芽势、发芽率和成苗率。结果表明: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不同浓度下水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成苗率存在差异,50倍液浸种对其发芽和成苗均有明显抑制作用,100倍液浸种对其发芽抑制明显,但成苗率与清水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200倍液、300倍液对武运粳19的发芽和成苗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水稻浸种剂17%杀螟·乙蒜素WP对"武运粳19"稻种发芽的影响,使用17%杀螟·乙蒜素WP配制了5个不同浓度的药液进行浸种和催芽培养。结果表明,17%杀螟·乙蒜素WP不同浓度处理的"武运粳19"水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成苗率存在差异,88.9倍液以上浸种对其发芽和成苗均有明显抑制作用,266.7倍液、533.3倍液对其发芽和成苗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17%杀螟?乙蒜素(菌虫清)对稻种南粳46发芽率、成苗率、根长、苗长的影响,笔者设置了五种不同浓度的浸种剂进行水稻发芽试验。结果数据表明:当17%杀螟?乙蒜素(菌虫清)制剂浓度增加时,对水稻种子的发芽率、成苗率、根长、苗长的抑制作用越强,浸种浓度为200倍液时,对南粳46发芽影响最大,400倍液与600倍液和清水对照相比,对南粳46发芽、成苗影响并不明显;17%杀螟?乙蒜素(菌虫清)浸种后对幼苗根长的抑制强于对苗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宇杰  徐越坚  徐铁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38-1039,1041
[目的]确定对籼粳杂交晚稻种子安全性较高的浸种药剂及浓度,从而更好地为生产服务。[方法]以籼粳杂交晚稻种子甬优9号、甬优12号和甬优538号为供试品种,分别采用常规浸种浓度和高浓度4种浸种药剂处理种子,研究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变化。[结果]用2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00和1.67吕/L、1.5%二硫氰基甲烷可湿性粉剂2.22和4.00g/L浸种安全性最高,对甬优9号、甬优12号及甬优538号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无明显抑制作用;16%咪酰·杀螟丹可湿性粉剂2.00g/L和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3.33g/L常规浓度浸种时对杂交晚稻种子比较安全。但是,在相同条件下,甬优9号、12号和甬优538号3种籼粳杂交晚稻种子对药剂的敏感程度有差异,甬优9号耐药,甬优12号次之,甬优538号最敏感。[结论]甬优9号、12号和甬优538号3种籼粳杂交晚稻种子的浸种药剂在安全性方面首选2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而常规浸种浓度的16%咪酰·杀螟丹可湿性粉剂和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也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3种药剂浸种对水稻安全性及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3种水稻种子处理剂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水稻安全性及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浸种剂浓度较大时,对水稻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建议使用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浸种,不仅对水稻萌发及成苗安全,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也比较理想,但需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恶苗病的抗性产生。  相似文献   

6.
水稻恶苗病药剂浸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高效的水稻种子处理药剂,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选用不同药剂进行了浸种试验,结果表明,用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62.5%精甲·杀螟丹悬浮种衣剂、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乳油对水稻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显著,防效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7.
1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预防水稻恶苗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预防水稻恶苗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在800、600、400倍液浸种,对晚粳种子发芽率无影响,预防水稻恶苗病效果分别达97.78%、98.10%、99.05%,其发芽率和防病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水稻浸种剂20%氰烯·杀螟丹WP对水稻种子浸种催芽的安全性,用20%氰烯·杀螟丹WP配制成不同浓度的药液进行了浸种催芽培养试验,并统计发芽势、发芽率和成苗率。结果表明:20%氰烯·杀螟丹WP300倍和500倍液对"武运粳19"稻种的发芽和成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800倍和1000倍液对稻种的发芽和成苗影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防治水稻恶苗病的理想药剂,进行了不同种子处理剂及其不同浓度的药效及安全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种子处理剂对水稻恶苗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平均株防效达81.8%~100.0%,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其中16%咪鲜.杀螟单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好,其次为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和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  相似文献   

10.
进行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对稻种发芽率影响及预防恶苗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用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种72 h,其发芽率高于清水浸种处理,但发芽速度呈缓慢趋势,对发芽的安全性基本没有影响,且浸种时间缩短,发芽安全性更高。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种24 h对恶苗病的防效不够理想,不宜推荐;浸种30、48、72 h均能有效控制恶苗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防治水稻种传病害,还是用恶线清、菌虫清好!近年来,生产上直播稻面积扩大,一些农户不用药剂处理稻种,造成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高发,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浸种或拌种是唯一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此,建议广大农技推广工作者和农民朋友,解决该病不要忽视水稻种子药剂处理。恶线清(咪鲜·杀螟丹)16%可湿性粉剂、菌虫清(杀螟·乙蒜素)17%可湿性粉剂处理水稻种子,高效实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生产上直播稻面积扩大.一些农户不用药剂处理稻种.造成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高发.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浸种或拌种是唯一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此.建议广大农技推广工作者和农民朋友.解决该病不要忽视水稻种子药剂处理。恶线清(眯鲜.杀螟丹)16%可湿性粉剂、菌虫清(杀螟.乙蒜素)17%可湿性粉剂处理水稻种子.高效实惠。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62. 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共设7个处理:62. 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个剂量拌干稻种晾干后播种,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清水等浸种后催芽播种,干稻种直接播种。结果表明,10、15、20 mL62. 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5 kg稻种处理对水稻种子出苗无明显影响,对秧苗生长安全,对恶苗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增产效果明显,与大面积常用的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浸种效果基本相当。20 mL 62. 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5 kg稻种处理效果较优,在水稻秧苗期、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对恶苗病的防效,与清水对照相比分别为93. 9%、96. 9%、96. 9%、96. 8%,与空白对照相比分别为91. 7%、91. 5%、84. 7%、84. 8%,水稻产量达8 872. 5 kg/hm~2,与清水浸种对照相比增幅为22. 9%,与空白对照相比增幅为16. 4%。62. 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采用干稻种拌种,晾干后直接播种,操作简便,减少了水稻种子浸种催芽环节恶苗病病菌的浸染,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一项新型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明确不同杀菌剂的不同处理方式对直播晚稻安全性及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比较了不同处理方式对种子发芽、成苗及对恶苗病防治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种子发芽势均低于对照;24.1%肟菌酯·异噻菌胺800倍、4.23%甲霜·种菌唑400倍、40%丙硫·戊唑2 000倍及17%杀螟·乙蒜素300倍处理发芽率分别达到88.3%、90.3%、91.7%、91.0%,显著高于对照,其余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25%氰烯菌酯+25%咪鲜胺1 500倍浸种种子成苗率达93.7%,显著高于对照,17%杀螟·乙蒜素300倍浸种种子成苗率为67.5%,显著低于对照,其余处理种子成苗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5%氰烯菌酯1 500倍浸种和10%噁霉灵·精甲霜·氰烯酯175 mL·kg-1拌种处理对苗期和分蘖期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均较低,17%杀螟·乙蒜素300倍浸种在苗期和分蘖期对恶苗病防效分别为80.2%和80.6%,其余处理均高于86%。  相似文献   

15.
12.5%氟啶.戊.杀螟三元复配种子处理剂1000、800倍液浸种对早稻恶苗病的株防效分别达98%、100%;但对种子的发芽、出苗率有一定下降。试验认为,在水稻播种量7.5㎏/667㎡情况下,该药剂1000倍液浸种对发芽、出苗的影响通过自身分蘖能够弥补,可以作为预防水稻恶苗病的浸种药液浓度应用, 但800倍液不宜作为浸种浓度推荐。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25%吡蚜酮悬浮剂浸、拌水稻种子的安全使用剂量,笔者进行了25%吡蚜酮悬浮剂浸、拌水稻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在用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浸稻种的基础上,加用25%吡蚜酮悬浮剂浸、拌常规粳稻、糯稻和二系、三系杂交稻种子,其发芽率与单用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浸种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新型水稻浸种剂对恶苗病及干尖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戊唑醇、氟啶胺、咯菌腈和杀螟丹及其混配剂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和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杀虫活性,并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结果表明:戊唑醇、氟啶胺、咯菌腈和杀螟丹抑制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3097、0.3342、1.0068和2077.27μg/mL;杀灭线虫的LD50值分别为>2000、>2000、>2000和22.1177μg/mL。戊唑醇∶氟啶胺∶杀螟丹和戊唑醇∶咯菌腈∶杀螟丹按1∶2∶2的比例混配后对恶苗病菌的抑菌活性具增效作用,对干尖线虫的杀虫活性具相加作用。按此配比加工的12.5%戊唑醇·氟啶胺·杀螟丹WP和12.5%戊唑醇·咯菌腈·杀螟丹WP按1∶1000倍或1∶1200倍液浸种48 h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对水稻种子发芽和成苗安全。  相似文献   

1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戊唑醇、氟啶胺、咯菌腈和杀螟丹及其混配剂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和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杀虫活性,并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结果表明:戊唑醇、氟啶胺、咯菌腈和杀螟丹抑制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3097、0.3342、1.0068和2077.27μg/mL;杀灭线虫的LD50值分别为>2000、>2000、>2000和22.1177μg/mL。戊唑醇∶氟啶胺∶杀螟丹和戊唑醇∶咯菌腈∶杀螟丹按1∶2∶2的比例混配后对恶苗病菌的抑菌活性具增效作用,对干尖线虫的杀虫活性具相加作用。按此配比加工的12.5%戊唑醇·氟啶胺·杀螟丹WP和12.5%戊唑醇·咯菌腈·杀螟丹WP按1∶1000倍或1∶1200倍液浸种48 h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对水稻种子发芽和成苗安全。  相似文献   

19.
萌秀(12%氟啶·戊·杀螟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使用后对水稻安全,对水稻恶苗病在苗床防效为90.3%,在本田防效为100%,效果较好;实收后比空白对照增产5.6%,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20.
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病害是发生在苏南地区晚粳稻上的重要种传病害,为探求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将12%氟啶·戊·杀螟可分散粉剂设置5个稀释倍数,对3个本地栽培晚粳品种进行浸种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浓度范围内,稀释倍数越低即浓度越高,对浸种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影响越大,对幼苗生长延缓越重。不同稀释倍数3个品种平均发芽势、发芽率之间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1 000倍、800倍、600倍、400倍液浸种比清水浸种(CK)平均发芽势分别降低4.8个、9.5个、13.8个、19.5个百分点,平均发芽率分别降低2.4个、5.9个、10.1个、16.3个百分点,药剂浸种对发芽势的影响大于发芽率。各晚粳稻品种生产上可用1 000倍液浸种。稀释倍数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较为明显,晚粳稻品种间对该浸种药剂不同浓度的敏感性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