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玉米自交系耐深播能力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5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在播深10 cm和15 cm条件下,研究了出苗率、根数、根长、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苗长与玉米耐深播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深的增加,根长、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大体呈增加趋势,而出苗率、根数、苗长呈下降趋势。不同播深条件下出苗率和胚芽鞘长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而根长、根数和中胚轴的变异系数较小。在10 cm播深条件下的出苗率与胚芽鞘长、根长和苗长显著相关,而15 cm条件下的出苗率与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根数、根长、苗长显著相关。15 cm播深条件下的鉴定结果可以反映不同品种的耐深播能力。因此,在15 cm条件下,用出苗率、根数、根长、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以及苗长按耐深播性强弱将45份自交系分成3组;同时,将45份自交系划分为Lancaster、四平头、PA、PB、BSSS和旅大红骨共6个亚群,其中Lancaster(Lan)、四平头(SPT)、PA的出苗率、根数、根长、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以及苗长较高,含有较多耐深播系和中等耐深播系,为重要的耐深播种质类群。  相似文献   

2.
为解析甘蓝型油菜幼苗期下胚轴长、根长与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关系,以125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试验,并对幼苗期下胚轴长、根长与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硫甙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含油量、株高等变异系数较小,遗传力较高。幼苗期下胚轴长与根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幼苗期根长关联度最大的也是幼苗期下胚轴长,幼苗期根长与倒伏级呈显著负相关。幼苗期下胚轴长、根长与主要品质性状均呈正相关,其中下胚轴长与芥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苗期根系越发达,成熟期抗倒伏性和品质性状越优良,选育抗倒伏和品质优的甘蓝型油菜时可将幼苗期下胚轴长与根长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粳稻秀水09(XS09)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得到一个性状稳定的闭花授粉突变体fod(floret opening defective)。突变体fod与野生型XS09相比,具有植株相对矮小,种子相对短粗,授粉时内外稃不分离等特点。且该突变体对外源油菜素内酯不敏感,表现为突变体叶夹角在油菜素内酯处理后明显小于野生型;不同浓度油菜素内酯对突变体的根长抑制程度显著低于野生型;在黑暗培养下野生型的中胚轴伸长,而突变体没有。遗传分析表明fod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F2杂交群体,经SSR和STS分子标记将突变基因Osfod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标记P8与P9之间,两个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大约为296 kb。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水稻耐低氧萌发 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耐低氧萌发能力是水稻直播适应性的核心性状之一。采用直播型温带粳稻品种 Francis 和多穗型优质恢复系 R998 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开展水稻耐低氧萌发 QTL 定位研究,旨在为直播稻品种培育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基因资源,促进直播稻新品种培育和直播稻生产方式的推广。【方法】以 28 ℃ 淹水 10 cm 暗培养 7 d 的水稻胚芽鞘长、芽长和最大根长作为耐低氧萌发能力指标,通过低倍基因组重测序构建含有 3 106 个bin 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 WinQTL Cart 2.5 进行 QTL 扫描。【结果】低氧萌发条件下,Francis 的胚芽鞘长度和根长显著高于 R998,但是两者芽长差异不显著。构建的遗传图谱总图距为 3 646.2 cM,其中 12 号染色体标记数最少,1 号染色体标记数最多,分别为 174 个和 389 个。遗传图谱的标记平均图距为 1.21 cM,各染色体的平均图距范围为 0.68 ~1.84 cM,5 cM 以上的 Gap 比例为 0.36%。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共检测到分布于 5 条染色体上的 6 个耐低氧萌发相关 QTL。其中,控制胚芽鞘长度、芽长和根长的 QTL 个数分别为 3、1、2 个。表型贡献率超过 10% 的 2 个 QTL 是胚芽鞘长度位点 qCL9 和芽长位点 qSL5,二者分别解释群体表型变异的 13.39% 和 10.78%。qCL9 与根长 QTL qRL2-1 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亲本 Francis,其余 4 个 QTL 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亲本 R998。6 个 QTL 中有 3 个暂未见报道,可能是新的 QTL。【结论】Francis 和 R998 低氧萌发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双亲中均含有耐低氧萌发的增效等位基因。qCL9 和 qSL5 是分别影响胚芽鞘长和芽长的主效QTL,在直播稻分子育种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高粱丝黑穗病抗病基冈的SSR标记,以高粱抗病亲本(7050B、2381R)和感病亲本(Tx622B、矮四),及其杂交组合后代为材料,用CTAB法从叶片中提取高粱基因组DNA,通过SSR技术对高粱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供试10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且稳定的引物94对.其中1个SSR位点Xtxp80与高梁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抗病基因相关.采用Mapmarker软件,对2381Rx矮四组合的98个F2,单株的SSR扩增结果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高粱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与SSR位点Xtxp80连锁,距离为8.3cM.  相似文献   

6.
利用图像颜色特征,分割高粱胚芽鞘种子图像,确定高粱种子轮廓矩,根据其轮廓矩确定高粱种子质心坐标,然后根据高粱胚芽鞘图像颜色特征对图像进行颜色分割,获取高粱胚芽鞘图像,计算高粱胚芽鞘轮廓极点坐标,再选取距离质心最远的2个坐标作为高粱胚芽鞘轮廓近似直线端点,连接2个端点作为胚芽鞘近似直线。最后根据高粱种子轮廓质心坐标、胚芽鞘近似直线和切割距离(给定)确定胚芽鞘的姿态和高粱胚芽鞘的切割点位置。该方法能获得高粱胚芽鞘和种子较为完整的图像,并能准确得出胚芽鞘的切割位置及姿态等相关信息。该研究方法为高粱胚芽鞘的识别与分析提供了准确、快捷、可视的技术手段,为构建胚芽鞘智能识别、定位的视觉系统及自动化切割装置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基于SSR标记的粒用高粱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粒用高粱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利用SSR分子标记对156份全国籽粒高粱进行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结果表明:33个SSR分子标记的扫描共获得186条多态性DNA条带。多态指数(PIC,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值为0.01~0.73,平均值为0.45。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Genetic Similarity)变异范围为0.15~0.9,平均值为0.53。NJ(Neighbor Joining)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A,Principal-Coordinates Analysis)将156份高粱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I为来源于贵州、四川和云南的56份南方高粱;类群Ⅱ包含的48份全部是北方高粱,来源于辽宁、内蒙古、山西、北京和河北等地;类群Ⅲ包含52个南方和北方的高粱,来源于黑龙江、吉林、陕西、山东、湖北和云南等地。  相似文献   

8.
不同小粒大豆品种豆芽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吉林农业科学》2013,(5):81-85
利用豆芽机对24份来自吉林省与黑龙江省的小粒大豆品种进行了发芽试验,通过对豆芽总长、下胚轴长度、根长、下胚轴粗以及豆芽产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粒大豆品种芽用特性差异明显;豆芽产率与豆芽长度、下胚轴长度和根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筛选出较适合豆芽生产的小粒大豆品种2个,可在豆芽生产和芽用大豆品种改良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浓度镉胁迫对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镉浓度处理对小麦根系鲜质量、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平均直径及不同直径下总根长、表面积和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镉降低了根鲜质量,且在高浓度镉(Cd_(50))处理下降低幅度最大,达到23. 95%,这说明镉抑制了冬小麦根系生物量的积累。相对于Cd_0处理,Cd_0. 5,Cd_5和Cd_(50)处理总根长分别降低了8. 49%,7. 34%(P 0. 05),14. 88%(P 0. 05)。这说明镉能够明显抑制冬小麦根系的正常生长和伸长;对不同直径根长和总根长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小麦根长的降低与Ⅰ级(0 cm 根长≤0. 5 cm),Ⅱ级(0. 5 cm 根长≤1. 0 cm)和Ⅷ级(3. 5 cm 根长≤4. 0 cm)直径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相对于Cd_0处理,Cd_(50)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根系表面积,降低幅度为12. 31%;对不同直径根表面积和总根表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表面积的降低与Ⅰ级(0 cm~2根表面积≤0. 5 cm~2)和Ⅱ级(0. 5 cm~2根表面积≤1. 0 cm~2)直径间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样对不同直径根体积和总根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根系体积与Ⅱ级(0. 5 cm~3根体积≤1. 0 cm~3)直径间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在镉抑制小麦根的形态中,镉抑制细根的生长和形态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覆土深度对不同水稻品种出苗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直播品种选择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品种出苗率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中胚轴伸长长度显著不同,并且覆土深度对各品种中胚轴伸长长度有不同的影响.辽粳399和辽粳401中胚轴伸长长度最长,分别为1.65~4.35 mm和2.53~4.54 mm,并且覆土深度越深,中胚轴伸长长度越长.盐粳48、辽粳212、铁粳14、辽优9906等品种中胚轴伸长长度不受覆土深度的影响,但胚芽鞘长度随着覆土深度的增加显著增加,说明这些品种出土动力主要来自胚芽鞘的伸长.本研究中,辽粳212、盐粳48、辽粳401等5个品种在覆土深度为2 cm时出苗率超过70%.因此,从出苗率角度来说,可作为直播的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谷子萌发期耐盐评价指标,筛选萌发期耐盐种质,并探讨不同基因型谷子苗期盐胁迫对保护酶系统的影响,为谷子大规模耐盐性鉴定、耐盐机理的研究提供鉴定方法和优异资源。【方法】 以不同生态区的54份谷子种质为试验材料,用1.5%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蒸馏水为对照,采用培养皿发芽法在人工气候培养箱内进行谷子萌发期耐盐性鉴定;测定谷子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胚芽长、相对胚根长、相对胚芽比以及发芽率、盐害率等指标;通过对指标值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谷子萌发耐盐评价指标。采用筛选出的3个不同耐盐性谷子品种,以0.5%NaCl溶液进行苗期盐胁迫,测定盐土盆栽条件下苗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析盐胁迫下3个基因型间生理响应机理的差异。【结果】 在1.5%NaCl溶液胁迫下,谷子的相对发芽势与相对发芽率(r=0.51,P<0.01)、相对胚芽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1);相对胚芽长与相对胚根长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发芽率盐害率与相对发芽势(r=-0.37,P<0.01)、相对胚芽长(r=-0.51,P<0.01)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萌发期盐胁迫处理的6个单项指标转换成3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得到不同品种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值(D值),并通过聚类分析,将54份谷子品种分成高度盐敏感品种、盐敏感品种、中度耐盐品种、耐盐品种以及高度耐盐品种5个不同类型。其中,高度耐盐品种有4个,分别是华北夏谷区的济谷16、矮88,西北春谷区的陇谷3号和延谷13。苗期盐土盆栽试验表明,盐胁迫条件下谷子叶片SOD、POD、CAT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耐盐性强品种济谷16的SOD、POD、CAT酶活性上升幅度显著大于耐盐性弱的品种鲁谷1号。【结论】 54份谷子种质材料在耐盐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萌发期各指标,全面地评价谷子种质资源萌发期的耐盐性。不同基因型谷子品种叶片保护酶系统对NaCl胁迫响应能力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谷子耐盐能力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北方杂草稻出苗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3份北方杂草稻为试材,栽培稻秋光为对照,对北方杂草稻的出苗动力及其与出苗率、秧苗素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的耐深播性强于秋光.在覆土3 cm条件下,杂草稻的出苗动力主要源于中胚轴的伸长.在覆土5 cm条件下,大部分杂草稻的芽鞘节间也发生伸长,与中胚轴共同成为出苗动力.中胚轴长度与出苗率及秧苗素质的相关性随覆土深度的增加而加大.杂草稻有较强的耐深播性,但不同材料间仍有较大差异.随着覆土深度的增加,中胚轴的伸长对提高出苗率及秧苗素质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甜玉米自交系幼苗期对镉的响应差异,发掘与甜玉米苗期耐镉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位点,选取13份甜玉米自交系进行镉胁迫处理(Cd浓度为0.01 mol·L-1),综合评价甜玉米幼苗生理指标差异,并寻找与甜玉米苗期耐镉性相关的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结果显示,从耐镉性判断,KY188、M114A为敏感型自交系,T96-4、M3、T35和T8-1为耐受型自交系。与对照处理相比:KY188(敏感型)经过镉胁迫处理后,叶绿素含量随时间推进显著(P<0.05)降低,苗高、总根数、根长、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地下部鲜重和干重、总鲜重、总干重分别显著(P<0.05)降低了18.87%、24.32%、21.13%、58.86%、2.04%、33.77%、26.11%、47.11%、14.29%;T96-4(耐受型)经过镉胁迫处理后,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通过相关性分析,共检测到9个与甜玉米苗期耐镉性状相关的SSR标记,分别位于第2、3、4、5、6、8、9、10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品种鸡肉中的风味物质和基因进行筛选,为开展品种选育及鸡肉产品的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对消费者购买肉鸡的主要选择因素进行市场调查。其次分别选取上市日龄的地方品种鸡(文昌鸡、鹿苑鸡)、培育品种鸡(817肉鸡、花山鸡)、引进白羽肉鸡(罗斯308),每个品种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30只鸡(公母各15只)屠宰,屠宰后迅速取两侧胸肌,用于品尝评定、常规肉品质、肌纤维特性、肌苷酸、脂肪酸、氨基酸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最后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将品尝评定结果与理化测定结果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影响品尝评定的风味物质。【结果】(1)风味是消费者购买肉鸡的主要选择因素。文昌鸡肉的甜味、鲜味显著高于罗斯308(P≤0.05)。(2)文昌鸡、鹿苑鸡平均肌纤维面积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平均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花山鸡、罗斯308(P≤0.05)。文昌鸡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鹿苑鸡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罗斯30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文昌鸡、鹿苑鸡、817肉鸡(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磷细菌(PSB)和丛枝菌根真菌(AMF)在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探讨PSB和AMF对苜蓿生长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明确PSB与AMF的相互作用对紫花苜蓿生长的机制,以期为紫花苜蓿人工栽培及其高效复合型微生物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用4株菌,分别为具有高效解磷能力的巨大芽孢杆菌(Bm)和枯草芽孢杆菌(Bs),以及能与苜蓿根系共生的摩西管柄囊霉(Fm)和幼套球囊霉(Ge),并将这两类菌双接种,分别为BmBs、BmFm、BmGe、BsFm、BsGe、FmGe,以加灭活菌为对照(CK),共计11个处理。测定接菌处理后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株高、茎粗、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苜蓿植株磷含量、主根长、地下生物量、土壤pH、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各项指标评价单接种菌和双接种菌对苜蓿的应用效果。【结果】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株高、茎粗、粗蛋白含量、植株磷含量、主根长、地下生物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均为接菌处理显著高于CK(P<0.05),土壤pH、全磷、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CK(P<0.05)。与CK相比,苜蓿地下生物量、株高和茎粗在单施解磷细菌Bm和Bs处理下分别增加了18.57%—24.49%、8.59%—21.33%和3.86%—9.54%,在单施丛枝菌根真菌Fm和Ge处理下分别增加了9.15%—27.35%、2.51%—18.60%和4.59—8.58%,双接种BmBs、BmFm、BmGe、BsFm、BsGe、FmGe处理下分别增加了7.66%—41.62%、7.44%—34.56%和5.58%—26.61%。单施Fm和Ge处理苜蓿的主根长均显著大于单施Bm和Bs处理(P<0.05),但Fm和Ge处理之间、Bm和Bs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双接菌处理中,FmGe处理苜蓿的主根长最长,且显著大于其他施菌处理(P<0.05),其中BmBs处理对紫花苜蓿主根长的效应最弱。相关性分析表明,除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茎粗呈负相关不显著(P>0.05),地下生物量与苜蓿磷呈正相关不显著(P>0.05),与土壤全磷呈负相关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指标之间均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对苜蓿生产性能影响较大的接菌处理前3位排序为BmFm、BmGe和FmGe处理。【结论】PSB和AMF同时接种,对苜蓿植株生长发育和磷营养促生效果优于单一接种PSB或AMF,其促进作用的大小与PSB和AMF的种类有关。从紫花苜蓿生长状况、植株的磷营养及地下生物量指标综合考虑,解磷细菌巨大芽孢杆菌(Bm)与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管柄囊霉(Fm)同时接种(即BmFm处理),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和磷营养的改善效果最好,其次是BmGe处理。  相似文献   

16.
山西谷子核心资源群体结构及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山西谷子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筛选与谷子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谷子杂交组合亲本选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96对SSR标记对595份山西谷子核心资源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采用PowerMarker 3.25软件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利用STRUCTURE 2.3.4软件分析群体遗传结构,使用TASSEL 2.1软件中GLM(general linear model,Q)和MLM(mixed linear model,Q+K)2种方法,进行表型和标记关联分析。【结果】 96对SSR引物共扩增出828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到8.6个,变化范围为2—26;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05—0.941,平均为0.610;多态信息量变化范围为0.005—0.938,平均为0.577;各位点杂合度变化范围为0—0.050,平均位点杂合度仅为0.016。群体结构分析将595份核心资源分为3个亚群。4 560个SSR位点成对组合中,共线性组合和非共线性组合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连锁不平衡。D′统计概率(P<0.01)支持的LD成对位点1 955个,占全部位点组合的42.9%,D′平均值为0.23。通过GLM方法共检测到12个极显著性位点(P<0.01),表型变异解释率为2.34%—13.94%,平均为6.33%,贡献率较高的等位变异位点是CAAS2050(R 2=13.94%)和B153(R 2=11.36%);通过MLM方法共检测到9个极显著性位点(P<0.01),表型变异解释率为2.80%—9.22%,平均为5.16%,贡献率较高的等位变异位点是P89(R 2=9.22%)和P3*(R 2=8.28%);2种方法共同检测到的极显著性位点有7个。 【结论】 利用SSR标记分析了595份山西谷子核心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2种关联分析模型中,GLM方法关联到12个标记与节数、株高、颈长、茎粗、穗长、穗粗、码数、码粒数、蛋白质含量9个性状相关;MLM方法关联到9个标记与节数、颈长、叶宽、茎粗、穗粗、码数、码粒数、千粒重8个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ADIPOQ遗传变异对绵羊生长性状的影响,找到与宁夏优质肉羊培育中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为宁夏优质肉羊的分子辅助育种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利用液相捕获测序技术获得ADIPOQ在杜泊羊、滩羊和小尾寒羊中的变异位点,同时采集383只3个品种的不同杂交后代群体耳组织,采用飞行质谱技术对确定的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并使用Haploview软件对多态性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构建单倍型,与绵羊初生和3月龄的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共筛选到7个SNPs位点,且7个位点在杂交后代群体中均表现出多态性,SNP1—SNP7位点的优势基因型分别为CC、GG、GG、CT、AG、GG和AA,优势等位基因分别为C、G、G、C、G、G和A。X 2检验发现,所有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除SNP7位点在所有个体中偏离了平衡)。SNP1(F2代除外)、SNP4、SNP5和SNP6位点在各杂交后代及所有个体中均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0),SNP2和SNP3在F2代及SNP7在H1代群体中均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0),而在其他群体中处于低度多态(PIC<0.25)。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SNP2-SNP3和SNP5-SNP6形成了两处强连锁,均构建出3种单倍型,组合后分别形成4和6种基因型,其中优势基因型分别为H1H1和H4H6。将SNP2-SNP3和SNP5-SNP6形成的单倍型再组合后产生13种基因型,其优势基因型为H1H1H4H6。单个位点关联分析表明:SNP1位点在F1代群体中,GG基因型的初生胸围显著高于CG基因型(P<0.05),在H2代群体中,CC基因型的初生体斜长显著高于CG基因型(P<0.05)。SNP2位点在H1代群体中,CC基因型的初生体高显著低于CG和GG基因型(P<0.05)。SNP3位点在F1代群体中,AG基因型的3月龄体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在H1代群体中,AA基因型的初生体高显著低于AG和GG基因型(P<0.05)。SNP4位点在F1代群体中,CC基因型的3月龄体重显著高于CT和TT基因型(P<0.05),在F2代群体中,CT基因型的初生体重和初生胸围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在H1代群体中,TT基因型的初生体重显著低于CC和CT基因型(P<0.05),在H2代群体中,TT基因型的初生体高和初生体斜长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SNP5位点在F2代群体中,AA基因型的初生体高和初生体斜长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SNP6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在F2代、H1代和H2代的初生体重、体高、体斜长、3月龄体高和胸围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P<0.05)。SNP7位点在H2代群体中,AA基因型的初生体斜长显著高于GA基因型(P<0.05)。联合所有群体进行分析时发现,SNP2位点CG基因型的初生体重和体斜长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SNP4位点TT基因型的初生体重显著低于CC和CT基因型(P<0.05),SNP6位点AA基因型的初生体重显著高于GG和GA基因型(P<0.05)、初生胸围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其他5个位点的基因型在生长性状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单倍型组合关联分析发现:H2H3基因型的初生体重和初生体斜长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P<0.05);而SNP5-SNP6单倍型组合中,H5H5基因型的初生体重显著高于H5H6和H6H6(P<0.05)、初生体高显著高于H5H6(P<0.05)、初生胸围显著高于H6H6(P<0.05),H4H4基因型的3月龄体重显著高于H5H5基因型(P<0.05)、3月龄体高和体斜长显著高于H4H6基因型(P<0.05)、3月龄胸围显著高于H4H5、H5H6和H5H5基因型(P<0.05)。SNP2-SNP3和SNP5-SNP6形成的单倍型再组合后,H2H3H4H4基因型的初生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最高,与其他基因型有不同程度的差异,H1H1H4H6的3月龄体斜长显著低于H1H2H4H4和H2H2H4H4基因型(P<0.05)。【结论】 ADIPOQ的遗传变异对绵羊的生长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中的7个SNPs位点可以作为宁夏优质肉羊选育中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单栏系统测定个体的饲料效率相关性状与瘤胃组织形态学指标,探讨绵羊饲料效率与瘤胃组织形态的关系,为解析绵羊饲料效率性状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随机选取出生日龄相近、系谱信息详细、健康状况良好的187湖羊公羔,56 d断奶后转入单栏饲养,过渡期14 d,预饲期10 d,正试期100 d。正试期内所有羊只仅饲喂颗粒饲料,自由采食及饮水,并在80 d和180 d晨饲前空腹测定其体重(body weight,BW)和80—180 d间的采食量(feed intake,FI),计算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中期代谢体重(metabolic body weight, MBW)、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e,FCR)和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等饲料效率相关性状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于180 d饲养结束后屠宰采集瘤胃腹囊组织1 cm2保存于4%甲醛溶液中,用于制作组织切片并观测其瘤胃乳头长度、宽度和肌层厚度。最后将其与饲料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饲料效率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且剩余采食量最大与最小的个体每天的剩余采食量之差达0.57 kg。饲料效率相关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分析表明剩余采食量与饲料转化率(r= 0.68)和采食量(r= 0.48)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初始体重(r=0)、末期体重(r= -0.01)和平均日增重(r= -0.02)无显著相关(P>0.05)。饲料效率相关性状与瘤胃组织形态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乳头长度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初始体重和末期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肌层厚度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和末期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而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与瘤胃组织形态无显著相关。不同RFI组羔羊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瘤胃肌层厚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瘤胃乳头长、宽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High-RFI组羔羊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极显著高于Low-RFI组(P<0.01),肌层厚度显著高于Medium-RFI组(P<0.05);不同FCR组羔羊的剩余采食量、采食量、ADG、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乳头长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肌层厚度和乳头宽度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High-FCR组羔羊剩余采食量、采食量、ADG、初始体重和末期体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FCR组(P<0.05或P<0.01),Medium-FCR组羔羊乳头长度显著长于Low-FCR组(P<0.05);除瘤胃乳头宽度外,不同FI组羔羊的上述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且High-FI组羔羊的剩余采食量、饲料转化率、ADG、初始体重、末期体重、肌层厚度和乳头长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FI组(P<0.05或P<0.01);不同ADG组羔羊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肌层厚度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乳头长度和乳头宽度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High-ADG组羔羊采食量、剩余采食量、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肌层厚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ADG组,饲料转化率则极显著低于Low-ADG组。【结论】剩余采食量与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等饲料效率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可作为衡量饲料效率的潜在指标。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与瘤胃组织形态学指标无显著相关,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与瘤胃乳头长度和肌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羔羊瘤胃组织形态对采食量和增重有显著影响,但其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荟萃分析(Meta分析)研究日粮中添加乳酸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期为肉鸡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参考。【方法】从国内外数据库中共检索出符合分析要求的24篇文献,包括25项试验,8 702个研究对象。采用Review Manager(version 5.3),计算各生长性能指标的标准化均数差SMD(乳酸杆菌组和对照组均数的差值除以两组标准差平均值的商),根据不同研究使用的样本数量、指标测定的标准差,确定不同研究结果的权重值,汇总多个相互独立的研究结果。根据I 2统计量对纳入文献的生长性能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通过漏斗图及egger检验分析纳入文章的发表偏倚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由于本次分析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连续型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乳酸杆菌菌种进行亚组分析,探讨不同乳酸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效果。 【结果】从试验全期来看,饲粮中添加乳酸杆菌显著提高肉鸡的平均日增重(SMD=1.53,P<0.001),显著降低料重比(SMD=-1.50,P<0.001),对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470)。分别分析肉鸡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42日龄)的生长数据发现,乳酸杆菌显著提高肉鸡前期平均日增重(SMD=1.05,P<0.001),有提高后期日增重的趋势(SMD=0.52,P=0.090),显著降低前期料重比(SMD=-1.31,P<0.001)和后期料重比(SMD=-0.94,P<0.001)。从SMD的数值上可以看出,乳酸杆菌对肉鸡前期的促生长效果优于后期。漏斗图及egger分析表明,前期F/G(P=0.012)和后期ADFI(P=0.006)偏倚性达到显著水平,其他指标的偏倚性不显著(P>0.05);敏感性分析发现,日增重和料重比的分析结果稳定。异质性检验发现,各生长指标存在显著异质性(P<0.001),根据乳酸杆菌菌种进行亚组分析,可降低Meta分析结果的异质性。亚组分析显示,植物乳酸杆菌对肉鸡全期日增重(1.98,P<0.001)和饲料转化效率(-1.66,P<0.001)的促进作用优于干酪乳杆菌(0.51,-0.68,P≤0.02)和约氏乳杆菌(1.15,-0.16,P ≤0.02)。【结论】Meta分析表明,乳酸杆菌可改善不同阶段肉鸡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对采食量无显著影响。不同乳酸杆菌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其中植物乳杆菌的促进作用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