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表型性状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小果油茶农家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农家品种在果实、叶和花性状上的变异极为丰富,每500 g鲜果数的变异系数最大(76.9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小(3.31%);果实性状的变异程度高于叶和花性状;果纵径和果横径与叶长、叶周长和花冠直径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农家品种宜春白皮中籽表型性状的总变异程度高于龙眼茶、羊屎茶和珍珠茶。利用25对AFLP引物组合在4个小果油茶农家品种和普通油茶中共扩增出92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06条,多态性条带比率达75.7%;羊屎茶与宜春白皮中籽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698 2),龙眼茶与普通油茶的相似系数最小(0.558 1)。AFLP标记和表型性状的聚类都可将小果油茶农家品种和普通油茶分开,但对小果油茶农家品种间的归类并未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
对梅州地区梅江区(MJ)、梅县区(MX)和平远县(PY)、大埔县(DB)、丰顺县(FS)、五华县(WH)等6个不同区域的油茶花、叶及果3种器官的17个表型性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梅州地区油茶的表型性状多样性均较丰富,其中花的表型多样性最为丰富。6个不同区域之间油茶的花、叶、果的17个表型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表型性状最优的2个居群是FS和PY,其中FS的花冠直径最大,达59.16mm;柱头裂数最多,约8个;油茶鲜籽质量最大,达8.71 g;鲜果出籽率最高,达40.85%。PY的萼片数最多,约4片;花瓣数最多,约4片;叶宽最大,达27.79 mm;侧脉对数最多,约8对;单果质量最大,达22.22 g;平均果径最大,达33.76 mm;籽数最多,约5粒。聚类分析将梅州地区油茶表型性状分为大叶、小花、大果及出籽率低与小叶、大花、小果及出籽率高2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山东小果白刺的表型变异程度及变异规律。[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山东小果白刺5个群体种实和叶片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群体内变异是山东小果白刺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各性状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20.20%60.70%,平均值为40.71%;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平均值为9.34%,各器官的表型变异程度有叶片大小(8.99%)﹥种子大小(7.74%)﹥果实大小(6.77%)和种子形状(10.22%)﹥叶片形状(6.70%)﹥果实形状(4.35%);小果白刺10个表型性状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5个小果白刺群体被聚合成2类。[结论]山东小果白刺种实及叶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其地理变异规律遵照随机变异模式。该研究结果为小果白刺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果油茶优良种质资源筛选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选育出小果油茶优良品种,在对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多个育种目标,在小果油茶良种资源较好的广西三江、龙胜、融水和贵州黎平及江西宜春的优良林分中选择小果油茶优树,采用外业调查和室内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和通径分析、模糊聚类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所选13片优良林分中的76株优良单株的主要经济性状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确定了32株候选优树用以复选,并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标准,嫁接保存这些优良种质资源,建成了种质资源库。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冠幅乘积是影响小果油茶单株产量的最重要因素。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λ取0.83时,可将32株初选小果油茶优树归为四大类。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2株初选优树与参考品种(目标育种指标)的关联度值均在0.74以上,其综合性状均较优良,其中YLXG1、YLXG10、YLXG32及YLXG51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8,其综合性状的优异性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油茶农家品种栽培历史悠久,遗传资源丰富。调查并分析江西省油茶农家品种表型性状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农家种质果实、花和叶片都存在较大差异,各性状变异系数在0.07~0.50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516~2.137之间,表明江西省油茶农家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信息和选择潜力。数量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叶宽、花冠直径、单果重3个指标与其他指标关联性强。主成分分析表明,单果重、果高、果径、果皮厚4个数量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信息,可作为果实优先评价项目,而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面积4个数量性状可作为叶片优先评价项目。  相似文献   

6.
油茶远缘杂交育种试验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3  
本文对普通油茶、江西小果油茶、越南油茶3个物种种间杂交试验中的杂交可孕性、杂种子一代生长发育、主要形态特征、可育性、花期和累熟期、果实性状与亲本性状的遗传等作了叙述和分析。选出了6个有突出优良性状的杂种单株,并对它们在今后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5个居群为试验材料,分析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12个性状的变异状况.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性状变异类型较为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不同性状的变异水平相差较大.除了西南地区5个居群外,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12个性状在其它居群的多重比较中呈显著差异.除了含油率在居群间的变异略大于居群内外,脂肪酸各组分性状主要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且居群内变异远大于居群间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得综合得分值来评价居群品质水平,结果表明福建漳浦居群综合得分值最高,即品质水平最佳,其次为福建闽清,其余居群排序依次为江西宜春、广西融水、福建建宁、贵州黎平、广西龙胜、广西三江、湖南通道、湖南平江、江西定南、江西崇仁、福建浦城、福建宁化及湖北阳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油茶杂交F1代叶片表型性状的分离规律和遗传变异特征。【方法】运用杂交F1代叶片质量性状香农-威尔多样性指数分析、数量性状离散描述及其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法分析了攸县油茶×普通油茶‘华硕’种间杂交F1代47个单株的叶片表型(4个质量性状和12个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效应。【结果】1)叶表型的4个质量性状中,香农-威尔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为0.871,其中叶缘形态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254;新叶颜色最低,为0.691。其中,叶形和叶背腺点有偏向母本的遗传趋势,而叶缘形态有偏离母本的遗传趋向。新叶颜色是绿色和红色趋近1︰1,分别是53.19%和46.81%,与母本相同的新叶颜色占46.8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2)12个叶片表型数量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为17.75%,范围为9.55%~26.07%,经正态性检验后,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正态分布趋势,符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12个叶表型数量性状在F1代的中亲优势率为-30.15%~25.93%。叶干质量、比叶重、叶型指数、叶长、叶面积和叶厚的中亲优势率为正,其中叶型指数和比叶重的平均值高于高亲值,叶鲜质量、叶宽、叶柄长、叶片含水率和叶顶角的中亲优势均为负,这些性状的平均值小于中亲值,其中叶鲜质量、叶宽和叶柄长趋中变异明显,存在于双亲之间,而叶片含水率和叶顶角的平均值小于低亲亲本,呈现出明显的趋小变异。3)16个叶片性状呈现错综复杂的相关性。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聚类结果充分反映了各类群的综合特征。油茶种间杂交F1代在遗传距离为20.00处将其分为Ⅰ和Ⅱ类群。在遗传距离为10.0处,第Ⅰ大类群分为Ⅰ-a亚类和Ⅰ-b亚类。第Ⅰ大类群38个单株与母本攸县油茶聚在一起,形态表现与母本相似度更高,为偏母型。【结论】油茶种间杂交F1代叶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其中12个数量性状表现出比较广泛的分离特征,4个质量性状均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这为下一步育种材料的利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来宾地区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来宾地区引种11年的小果油茶(Camellia meiocarpa)种植成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平均株高、地径和冠幅分别为2.35 m、9.56 cm量为0.53 kg/m2,林地茶油产量为327.91 kg/hm2,在全国的小果油茶种植中属中上水平;平均单果重和果径为4.00 g和17.68 mm,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引种地广西三江差异不大。从植株生长、果实产量和果实经济性状上看,在此区域种植小果油茶可行性大。  相似文献   

10.
以92个普通油茶和46个小果油茶无性系为试材,从果实开裂时间及开裂高峰期差异性、果实粒径分级处理、最终开裂率和果型指数的相关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油茶果鲜果脱壳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综合普通油茶果实开裂时间、开裂率及剩余籽粒率,无性系2、8、10、13、14、44、50、53、78、110、117、125、130号的性状优于其它无性系;小果油茶中136、143、176号在前3天全部开裂;籽粒性状方面,普通油茶4、12、13、25、28、29、126、129号、小果油茶146、157、162、171、172号较优良,籽粒质量范围分别为1.54~4.96 g、0.92~1.33 g;对开裂速度和剩余籽粒率2个指标聚类分析,性状最优良的第3类其前15 d开裂率和剩余籽粒率均值分别为77.18%和3.48%;未来油茶专用工业脱壳设备的孔隙可大致设置成半径分别为26、30、34 mm;当果型指数在0.95~1.05范围内时,果实最终开裂率较高,基本均高于90%;果实最终开裂率和果型指数的相关性极低,也不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小果油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RAP分子标记,从12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1对引物,对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9个居群514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组合总共扩增出226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20.55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26,占条带总数的100%.19个居群的遗传距离为0.021 6~0.164 5,显示了较近的亲缘关系.UPGMA聚类结果表明,除了福建6个居群和江西3个以外,其余地理位置相近的居群未能聚在一起.多态性比率(PPB)、Nei's基因多样度(H)及Shannon信息指数(I)变化幅度分别为84.96% ~ 95.58%,0.321 3~0.388 7及0.473 2 ~0.567 6;从物种层次来看,PPB,H,I分别为100%,0.422 3及0.612 6,揭示小果油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子变异分析显示,在小果油茶总的遗传变异中,居群内占86.58%,而居群间仅占13.42%.  相似文献   

12.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是植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植物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对于开展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红山茶组12个物种的6个质量性状、5个数量性状以及茶果3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质量性状重要程度是果实质量性状>叶片质量性状;各数量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1.43~1.91,其中3个果实经济性状(仁含油率、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的多样性值占数量性状多样性总值的37.1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物种聚类与原种地理分布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基于表型性状及分子标记对丽江不同油橄榄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品种鉴定及育种工作均有重要意义。以云南丽江主要栽培的19个油橄榄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14个表型性状(5个叶片性状和9个果实性状)及20个SSR引物荧光标记进行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油橄榄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20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24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6. 2个,利用表型性状及SSR荧光分子标记可完全把19个品种油橄榄完全区分开。由此可知,云南油橄榄选育品种及引种品种均具有高水平遗传多样性,对于表型性状相似的油橄榄品种需结合SSR标记进行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14.
海南油茶种实数量性状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海南省油茶资源分类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以分布于海南省9个县(市)20个乡镇的21个老油茶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其油茶种实的10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了观测,并对其种实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性、相关性及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海南油茶的平均单果质量为42.46 g,最大单果质量为156.87 g,其单果质量较集中分布于28.21~39.07 g这一等级内,其平均鲜出籽率为32.87%,最高可达52.00%,大部分在25.45%~39.61%的范围内;海南油茶种实数量性状变异大,大多数性状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10个种实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9.36%,而其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和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其种实数量性状类型丰富且均匀度较高,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749 9。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海南油茶种实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海南油茶资源在果实性状方面与高州油茶Camellia vietnamensis较为接近,海南油茶可能是高州油茶适应海南环境的生态型;海南油茶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这是海南油茶良种选育的良好种质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筛选出香花油茶优良家系群体,为香花油茶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香花油茶11个家系群体植株为研究对象,每个家系群体选取长势好、无病虫害的单株30株,连续3年测定其叶片、果实的表型性状指标,取3年数据的平均值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家系间重要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提取影响香花油茶果实性状的主要因子,并对各家系果实表型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叶片和果实性状在各家系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差异,叶质量和单果质量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5.81%、69.20%,稳定性较差。叶绿素值和干籽总质量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分别为13.00%、11.56%,稳定性较好。除叶柄长与叶片厚、叶片宽无显著相关性及叶片厚、叶片宽与叶绿素值无显著相关性外,其他叶片表型性状指标间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果实大部分性状间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叶柄长与果皮厚、籽粒数量极显著正相关,叶片长、叶周长与果高、果径、种长极显著负相关。从10个果实表型性状中共抽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3.793%。根据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各家系依次为F-1、A-3、F-10、F-2、D-2、G-7、F-4、G-8、...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观测、评价52个三角梅品种的表型性状,为三角梅种质资源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52个3年生三角梅品种为试材,采用表型性状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4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52个供试品种表型多样性丰富,具体如下:(1)14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39~3.35,其中质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苞片形状(H=1.68);数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叶长(H=3.35);14个表型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H>1的有10个。(2)7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23.2%,其中节间长变异系数最大(34.0%)。(3)14个表型性状可简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各主成分因子分别主要代表叶长、叶宽、节间长、花序梗长、苞片长、苞片宽、苞片类型、叶形和苞片颜色等指标变量。(4)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4.3%,其中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达28.6%;第一和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三角梅的数量性状特征,第三和第四主成分主要反映三角梅的质量性状特征;综合得分最高的9个品种为C39、C7、C33、C43、C48、C29、C22、C35、...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选育出香花油茶优良品系,对定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圃的39株5年生香花油茶的生长情况及果实性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香花油茶具有速生性和早实性,是非常有潜力的油料树种;各单株果实产量的变异度大,其单果质量、果高、果径、果皮厚、籽粒数、鲜籽质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参照小果油茶选出优标准,文中初选了31号等9个优株。  相似文献   

18.
油橄榄品种表型和SSR标记的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对我国油橄榄品种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有利于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对了解油橄榄品种的组成结构及未来的引种和育种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甘肃省陇南市17个油橄榄品种为研究材料,利用表型上15个数量性状、18个质量性状和8个SSR荧光标记分别进行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各性状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表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介于1.579 2.089和0.3621.091,8个SSR位点共检测到51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6.375个,利用表型性状和SSR标记可以将17个品种完全区分开。[结论]17个油橄榄品种具有较丰富的表型和遗传多样性,基于表型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和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判别品种间遗传关系的结果有一致的,也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表型性状相似的品种,需结合SSR标记进行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明确凤丹栽培群体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规律,并初步筛选凤丹选育过程中的主要及次要指标。【方法】以河北地区栽植的239株凤丹实生苗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26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采用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凤丹表型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及评选指标的筛选。【结果】凤丹不同单株间表型变异丰富,26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50%~57.39%,多样性指数为1.15~2.09,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小于果实性状的,而生长性状的多样性指数高于果实性状的;由26个表型性状构成的两两组合中,4/5以上的组合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有23个性状与单株种子质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方欧氏距离为16时,26个表型性状被聚为6类,其中,冠幅、坐果数与单株产量性状构成1个分支;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果实质量、单粒质量、单角质量、单角种子质量、复果种子数和角数均能与单株种子质量构成最优的回归方程;以单株种子质量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为评价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中反映果实性状的第1主成分,筛选出了12株优良单株,并确定以单株种子质量平均值+2倍标准差为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20.
对香格里拉虎跳峡镇79株核桃单株坚果表型特征的13个表型描述性状及8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核桃坚果的形状、仁色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较高,核桃拥有坚果形状表型特征描述的10种类型,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扁圆球形、圆球形和长扁圆球形为主.种仁颜色主要以灰白和黄白色为主,占5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