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驻玉216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与河南驻研种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联合选育的玉米杂交种,组合为9058 by×驻16。该品种2014—2015年参加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2年的平均产量10 293.0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9%;在2016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9 391.5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1.0%。表现籽粒品质优、高产稳产性好、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郑麦1860豫东北生态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国震 《中国种业》2021,(10):104-105
郑麦1860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利用周麦22/郑麦1410//郑麦0856杂交选育而成的强筋小麦新品种,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丰产性突出,加工品质优良,抗性好、可减肥减药,种子面粉出品率高 。根据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和濮阳市等地播期播量试验结果及规模化种植情况,对郑麦1860产量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豫东北生态区郑麦1860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中麦603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约80 cm,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产量三要素适中,亩穗数47.2万穗,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6.8g。该品种适应性广,2021年通过黄淮北片和安徽省审定,完成黄淮南片生产试验,进入冀中北水地组生产试验。黄淮北片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586.8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6.28%;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587.4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3.95%。黄淮北片区试两年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节水指数1.198/1.094,节水性较强。品质检测达到国家中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2278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小林  刘盛武  王彩先  何俊  凌春媛 《种子》2020,(3):151-154,F0002
以2013—2015年广西桂南稻作区早稻迟熟组品种筛选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的试验结果作为依据,通过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适应度分析等方法,对特优2278及对照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特优2278在2013年筛选试验的产量为8 542.5 kg·hm-2,比特优63(ck)增产10.49%;2014—2015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373.8 kg·hm-2,比特优582(ck)增产8.21%;2015年生产试验早、晚造产量分别为8 565.0 kg·hm-2、7 543.5 kg·hm-2,比特优582(ck)和丰田优553(ck)增产13.61%、4.94%;均值变异系数(7.74%)和Shukla变异系数(7.93%)与对照相当;高稳系数(91.62%)高于对照8.16个百分点;3年试验所有试点均比对照表现增产,增产点比例100%。表明特优2278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可在桂南及相似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依据 2018-2021 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汇总数据,采用高稳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分析濮麦 116 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并采用 AMMI 模型和 GGE 双标图剖析了濮麦 116 在多环境试验中的品种特性。结果表明,2 年区域试验中濮麦 116 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周麦 18、百农 207 极显著增产 5.34%、7.59% ;2 年区域试验平均高稳系数比对照周麦 18、百农 207 分别高 4.96 个、6.69 个百分点,平均变异系数(8.74%)略低于对照。生产试验中濮麦 116 平均产量比对照周麦 18 极显著增产 6.97%,居同组第 1 位;高稳系数比对照高 5.08 个百分点,变异系数与对照相当。AMMI 模型和 GGE 双标图分析结果显示,濮麦 116 品种特性最优,稳定性居中上水平。综合分析得出,濮麦 116 平均产量较高,高稳系数大、变异系数小,丰产和稳产性优势明显,稳定性居中上水平。产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濮麦 116 产量三要素中有效穗数变异系数最大,且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大田生产中可通过调整播量和选择适宜的种植管理方式扩群体、提穗数,进一步发掘濮麦 116 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6.
金玉579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选育的适宜西南山区种植的高产、广适、优质、综合抗性好的玉米杂交种。2015—2016年贵州省区试平均产量为10 221 kg·hm-2,比对照增产7.02%,2年分别比对照增产(黔单16号) 5.66%和8.41%;云南省中海拔区试平均产量11 776.5 kg·hm-2,较对照增产15.2%,2年分别比对照(海禾2号)增产11.9%和18.8%。生产试验贵州平均产量9 087 kg·hm-2,较对照增产8.61%;云南平均产量10 354.5 kg·hm-2,较对照增产20.7%,增产点率100.0%。2017年分别通过贵州省和云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黔审玉2017003号和滇审玉2017022号。另外,在湖南省已成功引种,其公告号为(湘)引种2017第2号。说明该品种在西南山区玉米主产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选育适于江苏淮北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2001年以‘烟农19’和‘郑州991’进行杂交,用系谱法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淮麦33’,2013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麦201305),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4001)。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结果:2010—2012年江苏省淮北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977.90 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6.28%;2012—2013年江苏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948.95 kg/hm2,比对照‘淮麦20’增产5.96%,居参试品种第1位。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结果:2011—2013年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563.3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6.83%,增产差异极显著,增产点率94.10%,均值变异系数10.11%,适应度82.34%。2013—2014年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34.00 kg/hm2,比对照增产6.13%,居该组试验品种第1位,增产点率100%。通过多年多点区域试验表明:‘淮麦33’株型理想、产量潜力高,对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害、逆害具有良好的抗(耐)性,尤其是2010年、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2013年倒春寒严重发生的情况下,稳产性突出。  相似文献   

8.
皖宿0891是宿州市农业科学院以淮麦30与皖麦50号杂交的F1为母本、烟农19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83。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高矮适中,产量三要素协调,具有高产、稳产、抗逆、广适等特点,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中水肥早中茬地种植。2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4.2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5.1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68.8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16%。  相似文献   

9.
高产夏大豆新品种皖宿120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路路  姜磊  沈维良  庄小林  王月英  赵开兵 《种子》2020,(3):138-139,147,F0003
皖宿1208是宿州市农业科学院2008年以中黄13为母本、涡豆5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适宜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中等以上肥力地块种植。该品种苗期耐渍,长相清秀、后期耐旱抗病,熟期中等,熟相优,抗病抗倒伏,增产潜力大,经过多年多点和大面积的试验示范,表现出高产稳产的特点。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2 497.6 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5.24%;生产试验产量为2 425.7 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4.31%。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国审豆20190013)。  相似文献   

10.
周麦18是河南省周口农科所利用内乡185与周麦9号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2002~2003年年参加河南省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高肥冬水组,平均产量居第1位;2002- 2004年同时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冬组及河南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高肥冬水组和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均居第1位。2004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引起了省内外广大用种单位的极大关注,已经迅速在黄淮南片推广。  相似文献   

11.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旱地作物研究所以创制抗旱、耐瘠、绿色、优质的玉米种质资源为核心。自主创制并选育出玉米优良自交系G11-1-1和P209,并用两亲本测配出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玉米新品种红单22号。红单22号参加2020—2021年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组联合体区域试验,2020年区域试验初试平均产量为10 155 kg/hm2,比对照增产8.5%;2021年区域试验复试平均产量为11 085 kg/hm2,比对照增产7.8%;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 620 kg/hm2,比对照增产8.1%;202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1 235 kg/hm2,比对照增产5.9%。红单22号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220438。  相似文献   

12.
小麦新品种‘石麦22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全面了解‘石麦22’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根据2009、2010年国家黄淮北片区域试验和2010年国家冬小麦黄淮北片水地生产试验的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对小麦新品种‘石麦22’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麦22’在2009年国家区域试验中比对照‘石4185’增产7.63%,2010年度比对照‘良星99’增产4.81%,2010年度生产试验中比‘石4185’增产5.82%。结果表明,‘石麦22’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是适合黄淮北片冬麦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李顺成 《中国种业》2020,(10):51-53
为了解周麦36号的生产特性,利用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的试验结果,运用LSD法、高稳系数、GGE模型分析等对周麦36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周麦36号平均产量为8844 kg/ hm2,比周麦18(CK)增产5.73%,位列第3位,高温系数(HSC)为12.8%,小于对照;变异系数(CV)值较小、HSC值较小,说明周麦36号有较好的稳产性和适应性;通过GGE双标图可以看出周麦36号很好的丰产性,稳定性也特别的号。周麦36号在黄淮南片22个试点中表现较好的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适合在黄淮南片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食用向日葵新品种SH 338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向日葵新品种SH 338是以雄性不育系TA 002为母本、恢复系R 08-4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SH 338具有籽粒饱满、外观商品性好、品质优良、丰产性好、耐旱耐盐碱、抗病性强、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2012年品种比较试验6点次平均产量3 761.4 kg·hm-2,比对照X 3939平均增产10.7%。2013—2014年甘肃省向日葵品种多点试验,平均产量3 934.5 kg·hm-2,比对照LD 5009增产7.5%;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054.5 kg·hm-2,较对照LD 5009增产率为8.5%。2015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认定编号:甘认葵2015010),适宜在甘肃酒泉、民勤、白银、天水、环县等同类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2012—2013年在陕西三原县(水地)和永寿县(旱地)进行土壤扩蓄增容肥应用效果试验,研究了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冬小麦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水地较对照净增产1304.06 kg/hm2,增产幅度为16.8%;旱地较对照增产224.70 kg/hm2,增产幅度为8.6%。同时,土壤扩蓄增容肥处理的水地小麦多个品质指标较对照显著降低,其中蛋白质含量降低4.2%,硬度降低2.2%,湿面筋含量降低4.6%,沉降值降低11.6%,面团流变学特性中除吸水率外均显著减少;但土壤扩蓄增容肥对旱地小麦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夏国军 《中国种业》2017,(11):61-62
沃德麦365以周麦22为母本,与父本CI18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保留了母本高产、抗病、抗干热风的优良特性,比周麦22早熟,更抗病。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70011。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2年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8418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1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326.4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78%。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相似文献   

17.
依据2017-2020 年度安徽省小麦半冬性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分析了阜航麦1 号的高产、稳产、广适性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不同产量水平下阜航麦1 号的产量构成特点。结果表明,2 年区域试验阜航麦1 号平均产量8349.0kg/hm2,较对照济麦22 增产6.3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682.0kg/hm2,较对照济麦22 增产8.13%,综合增产点率96.6%。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的平均适应度为76.8%,平均高稳系数为86.52%,较对照高出4.61 个百分点,表明阜航麦1号具有较好的高产稳产广适特性。不同产量水平下,阜航麦1 号的产量构成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差异较大,千粒重较稳定,差异不明显。阜航麦1 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生产上可通过适当增加群体密度提高有效穗数、调节水肥实现保花增粒等途径来进一步挖掘阜航麦1 号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太113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自育品种晋麦66为母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白粉病组育成的品种保丰10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历经多年选育出的大穗大粒、高产小麦品种。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区试,2年每hm~2平均产量分别达到7171.5kg和7914.0kg;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生产试验,平均产量达到7441.5kg,比对照增产6.1%,增产点率达100%。该品种适宜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和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种植。  相似文献   

19.
早熟高产玉米新品种禾源15是以H05为母本、H06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杂交种。2005~2008年进行初级鉴定和品种多点试验示范;2009年预备试验平均产量10489.5kg/hm2,比相部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9505.5kg/hm2耐增产10.4%;2010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609.0kg/hm2,比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8872.5kg/hm2增产8.3%;2011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861.0kg/hm2,比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9063.0kg/hm2增产8.8%;2012年河北省春播极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225.5kg/hm2,比对照增产12.2%。2013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出很好的杭病性、杭逆性、丰产性和稳产性,活秆成熟,品质优良,生育期116~118d,适宜在河北省春播早熟玉米种植区及有效积温≥2300℃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厚德麦981是河南赛德种业有限公司以周麦16为母本、才智97(5)-3为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为进一步了解厚德麦981的生产特性,利用2017-2020年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对厚德麦981的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适应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厚德麦981增产效果显著,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均较小,适应性高,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黄淮南片的河南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