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2005-2012年浙江省收获的早籼稻谷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早籼稻谷出糙率75.83%~77.03%,出糙率3等以上比例为78.01%~97.23%;整精米率52.79%~56.21%,整精米率3等以上比例为91.59%~97.2%;不完善粒总量5.82%~7.68%,未熟粒占不完善粒总量73.7%,不同年份的不完善粒总量、未熟粒和生芽粒与出糙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 7,-0.841 2和-0.630 8;水分11.37%~11.74%,合格率为96.36%~99.08%;杂质0.83%~1.01%,合格率为63.16%~74.85%。金优402和威优402出糙率平均值分别比浙江省平均值高0.82百分点和0.71百分点,金早47和嘉育253整精米率平均值分别比浙江省平均值高5.29百分点和2.12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对2005-2013年浙江省收获的粳稻谷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粳稻谷出糙率为78.7%~81.5%,出糙率三等以上比例为82.3%~100.0%。整精米率为64.2%~68.5%,整精米率三等以上比例为96.7%~100.0%。不完善粒总量为3.85%~8.25%,未熟粒占不完善粒总量比例74.2%;不同年份不完善粒总量、未熟粒、生霉粒、虫蚀粒和生芽粒与出糙率的相关性分别为-0.970 0,-0.897 3,-0.743 2,-0.699 6和-0.618 3。水分为13.96%~14.70%,合格率51.1%~84.4%。杂质0.84%~1.05%,合格率67.8%~85.6%。秀水09、秀水110、秀水03、秀水114、甬优1号和嘉禾218出糙率分别比全省平均值高0.25~0.29百分点、0.49~0.61百分点、0.67百分点、0.28百分点、0.40百分点和0.93百分点;秀水09、秀水123、秀水128、嘉花1号、宁81和宁88整精米率平均值分别比全省平均值高0.91~2.16百分点、2.33百分点、0.48百分点、0.72百分点、1.28百分点和1.02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正>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15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早籼稻主产区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5省(区);中晚稻(包括中晚籼稻和粳稻)主产区为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11省(区)。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生产的早籼稻(杂质1%以内,水分13.5%以内,出糙率75%~77%,整精米率44%~47%;下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  相似文献   

4.
骆倩  应胜建  杨琤 《浙江农业科学》2014,1(11):1737-1740
对2005-2012年浙江省收获的中晚籼稻谷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晚籼稻谷出糙率为7764%~7887%,出糙率3等及以上比例为9275%~9987%。整精米率为5634%~5978%,整精米率3等及以上比例为9765%~9910%。不完善粒总量为374%~503%,未熟粒占不完善粒总量的721%。不同年份的不完善粒总量、未熟粒和生芽粒与出糙率的相关性分别为-0948 3,-0779 8和-0567 6。水分为1217%~1308%,合格率为7005%~8830%。杂质为067%~095%,合格率为7000%~8957%。甬优9号、甬优12、甬优6号、中浙优1号和中浙优8号出糙率分别比全省平均值高024,098,022,035和086百分点;甬优9号、甬优12和甬优6号整精米率分别比全省平均值高348,525和444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69份粳稻谷样品出米率、出糙率及整精米率的测定,探讨粳稻谷出米率与出糙率及整精米率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早籼稻品种演变进程中稻米品质的演变特征,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种植不同年代育成的16个代表性早籼稻品种,依据国家标准测定各早籼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结果表明,早籼稻品种演变进程中,加工品质变化不大,整精米率略有下降;粒长变大、粒宽变小,长宽比值变大,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均下降,透明度显著降低;碱消值、胶稠度均变化不大;营养品质中,直链淀粉含量变幅为23.3%~24.7%,差异均不显著,蛋白质变幅为11.7%~12.4%,差异均不显著;质量指数增加,而部标等级均较低,为5级或6级。研究表明,在早籼稻品种品质改良过程中,应根据需要进行区别对待,进行后续开发。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品质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和103S/郑粳2号及三系杂交稻丰优香占和汕优63为材料,研究稻米整精米率、垩白度和胶稠度在穗上不同部位和不同粒位间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整精米率和胶稠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穗上部、中部、下部枝梗籽粒以及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籽粒;而垩白度则相反。一次枝梗不同粒位籽粒,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由小到大依次为第1、第6及第2、3、4、5粒;二次枝梗不同粒位籽粒,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由小到大依次为第1、第5及第2、3、4粒;而胶稠度则相反。不同杂交组合粒位间整精米率最大极差变幅为9.57%~14.93%,垩白度为2.71%~9.90%,胶稠度为9.92%~23.47%。  相似文献   

8.
采用粳稻秋光(程氏指数22)和籼稻七山占(程氏指数7)正反交,分别在华南籼稻区广东(N23°08',E113°14')、西南籼稻区四川(N31°07',E104°22')、长江中下游籼粳交错区上海(N31°14',E121°29')和东北粳稻区辽宁(N41°48',E123°25')同时构建重组自交系(RIL),测定不同生态区RIL程氏指数、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分析籼粳稻杂交后代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差异及其与生态条件、籼粳属性及稻谷粒形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生态区RIL大部分株系为中间类型(偏籼型或偏粳型),四川、广东、辽宁、上海中间类型比例依次为86.84%、81.45%、82.82%和72.45%。不同生态区间绝大多数品质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籼粳类型间仅部分地区糙米率和白度值差异达显著水平。千粒重与稻谷粒长、粒宽大多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除上海外糙米率与稻谷粒长极显著负相关,四川和广东地区糙米率与稻谷长宽比显著负相关;整精米率与稻谷粒长负相关(广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与稻谷长宽比相关不显著(除上海外)。垩白粒率与稻谷粒宽显著正相关,与稻谷粒长和长宽比有负相关趋势,但是相关程度低于粒宽。总体上籼粳稻杂交后代品质性状有辽宁和上海优于四川和广东,生态区间差异大于籼粳类型间差异的趋势。整精米率主要受稻谷粒长影响,垩白粒率更偏向由稻谷粒宽决定,长宽比对二者的作用有所降低,粒形与品质性状的关系较育成品种变得更为复杂,生产上粳稻品质性状优于籼稻的遗传、生态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优质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2004年安徽省推广种植的优质米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理化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籼稻的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粒长与垩白度、粳稻的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粒长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与透明度、碱消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籼稻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碱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垩白粒率、粒长、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6.5%;粳稻垩白粒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7.6%。从改善垩白、长宽比和精米着手,筛选垩白小、长宽比适当、精米率较高的品种,籼稻兼顾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粳稻兼顾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对提高籼、粳稻米综合品质会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统计2009—2018年我国南方籼稻整精米率检测数据,表明我国南方籼稻品种的整精米率呈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整精米率已经成为优质籼稻发展的限制因素.从品质性状遗传、生态环境、栽培管理、稻米加工等方面分析整精米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合优质常规籼稻的品种选育和优质杂交籼稻配组的实践,对优质籼稻育种进行展望.提高我国南方稻区籼稻品种的整精米率,对提高籼稻种植效益和加工效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升我国稻米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结实期温度对稻米粒重和整精米率形成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多年、多播期、多品种结实期分段取样和人工气候箱控温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20d内是稻米粒重和整精米率形成及其对环境因素影响反应的主要和敏感时段;粒重和整精米率有效积累天数和积累速率对结实期温度影响的反应存在相互补偿作用,并据此估算出粒重形成的适宜温度指标为:籼稻24.14~25.50℃,粳稻23.65~24.83℃;整精米率形成的适宜温度指标为:籼稻23.11~24.65℃,粳稻21.61~23.48℃;结实期温度对粒重和整精米率形成的影响效果存在累积延续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杂交中稻整精米率的影响因子及其间接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通过库源和籽粒性状与整精米率间的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影响杂交中稻整精米率的关键因子及其间接鉴定方法。结果表明,粒长、长宽比、株高、齐穗期SPAD值和垩白粒率5个性状是影响整精米率的关键因子,分别建立了整精米率与粒长、长宽比和垩白粒率的回归方程,利用这些回归方程预测,当稻谷的粒长<9 mm或长宽比<3或垩白粒率<70%时,稻谷整精米率达3级以上的概率为87.50%~94.44%。为杂交中稻优质组合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六部门印发《2014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下简称《预案》),以确保早籼稻收购工作顺利开展和市场平稳运行,确保不出现农民"卖粮难"现象,保护种粮农民利益。《预案》明确规定,执行《预案》的早籼稻主产区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5省(区)。《预案》明确,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每公斤2.7元,以2014年生产的国标三等早籼稻为标准品,具体质量标准按稻谷国家标准(GB1350-2009)执行,即:早籼稻杂质1%以内,水分13.5%以内,出糙率75%~77%(含75%,不含77%),整精米率44%~47%(含44%,不含47%)。执行最低收购价的早籼稻为2014年生产的等内品。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按每公斤0.04元掌握。最低  相似文献   

14.
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碾米品质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稻米碾米品质在穗上不同部位和不同粒位籽粒间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就总体而言,在稻穗的同一部位,两品种一次枝梗籽粒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二次枝梗的籽粒;二次枝梗上籽粒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以第1粒位籽粒较低,第4或第3位的籽粒较高;一次枝梗上第2粒位籽粒的出糙率和整精米率较高,第1粒位籽粒的较低;精米率在穗上不同部位及一次枝梗上的分布因施氮量的不同而异。武育粳3号穗上各部位一、二次枝梗籽粒的碾米品质优于扬稻6号,穗上同一部位二次枝梗籽粒的碾米品质在两品种间的差异大于一次枝梗。施氮量在0~240 kg·ha-1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改善稻米的碾米品质。  相似文献   

15.
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近日联合下发《2012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预案规定,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每公斤2.50元,粳稻最低收购价每公斤2.80元,以2012年生产的国标三等中晚稻为标准品,具体质量标准按稻谷国家标准(GB1350-2009)执行。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中晚稻为2012年生产的等内品。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按每公斤0.04元掌握。最低收购价是指承担最低收购价收购任务的收储库点向农民直接收购的到库价。非标准品中晚稻最低收购价的具体水平,按照有关规定确定。整精米率低于38%的中晚籼稻和整精米率低于  相似文献   

16.
沈阳市是辽宁省产粮大市,粳稻谷是主要种植粮种。对2014年种植的晚粳稻谷主要品种的质量、品质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依据《稻谷(GB1350-2009)》的粳稻谷指标评定,出糙率、整精米率等主要指标均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测试品种均符合各级储备粮质量要求,适宜作各级储备粮。测试结果依据《优质稻谷(GB/T17891-19991)》的粳稻谷指标评定,出糙率、整精米率、食味评分、直链淀粉、胶稠度、垩白粒率等指标均符合优质稻谷标准要求。综合来看,辽星19号、沈农9816、金丰大穂、盐丰28、辽星6号的质量品质表现良好,建议农民试种上述品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特性进行分析,为雪域高原水稻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更好地推动藏区水稻产业的发展。以14个粳稻和7个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当地品种"芒白(音译)"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0年4~10月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开展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试种试验,考察指标包括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稻米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等。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WJ313、赣73优8601、赣宁粳1号和莲香早等12个品种产量达7500 kg/hm2以上,较对照增产75.9%~122.3%,其中粳稻品种在藏区更具增产优势;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穗实粒数是影响藏区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在供试材料中仅8个品种的整精米率达到国优稻谷标准,除WJ313外其他参试品种的垩白度均达到国优稻谷标准,粳稻中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优稻谷标准的有8个,籼稻则全部达到国优稻谷标准。综上,藏区种植水稻应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并兼顾结实率与千粒重;优质稻引种应首选整精米率高的水稻品种,同时直链淀粉含量也是藏区粳稻选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不同收获期稻谷及时干燥与延时干燥后品质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及时干燥在收获期内对稻谷品质的影响规律,分析稻谷在收获期及时干燥和延时干燥后整精米率、食味品质、质构特性的差异,对比及时干燥与延时干燥工艺的优劣。结果表明,在常规收获期对稻谷进行及时干燥与延时干燥后整精米率差异不显著,及时干燥稻米食味品质优于延时干燥,而霜降后收获两种干燥方式食味值差异不显著。稻谷在含水率19.64%时,整精米率、食味值均达到最高值,及时干燥处理后分别为72.22%、82.58。  相似文献   

19.
环境条件与遗传因子对稻米整精米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汇集了本中心2000~2005年对各水稻区试样品的整精米率检测数据,对影响稻米整精米率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稻谷的水分含量、晾晒方式、加工精度等都对整精米率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稻种的遗传因子差异,如杂交稻与常规稻、稻米的粒型不同其整精米率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国家发布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今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每斤降低0.1~0.2元,这是3年来下调幅度最大的一次。为什么调价,粮农会不会亏本?看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自2004年实施以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