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庆  田侠  史衍玺 《作物学报》2016,42(5):778-783
为研究小麦对外源硒的吸收、转化规律及施硒效应,于2012-2013和2013-2014年冬小麦生长季,通过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溶液,分析了田间施用硒肥后小麦产量变化、籽粒中硒的富集和转化特征,不同施硒量与施硒时期对硒利用率、籽粒粗蛋白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籽粒中总硒和有机硒含量随施硒量增加而增大,且有机硒占总硒的比例稳定在78.5%~82.1%之间,相同施硒量条件下,灌浆前期的施用效果好于孕穗期;灌浆前期喷施150 g hm–2纯硒,籽粒中总硒含量可达3101 μg kg-1。小麦对硒的利用率在3.3%~19.0%之间,随施硒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同施硒量下,硒利用率以灌浆前期喷施最大,孕穗期喷施最小。施硒提高了籽粒中粗蛋白含量,促进了磷、铁、锰、锌4种元素及降低了钠在籽粒中的累积,对钾、镁、铜的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有机态硒(Se-Met)对水稻吸收、积累硒的影响,明确以酵母硒作为有机硒源对提高植物富硒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叶面施用有机硒后,植株不同部位吸收、积累硒能力不同,按照叶、茎、穗顺序逐渐降低;植株中硒积累量以孕穗期施用高于苗期喷硒;籽粒中硒积累量以抽穗期施用最高,苗期喷硒最低;水稻籽粒中硒含量以稻壳中最高,是大米中硒含量的1.1~4倍左右;不同用喷施量表明,有机硒用量120 g/hm~2更有利于籽粒中硒的积累。有机硒作为一种外源硒,可以满足水稻生长对硒营养的需求,提高籽粒中硒的富集。  相似文献   

3.
水稻吸收、积累有机态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有机态硒(Se-Met)对水稻吸收、积累硒的影响,明确以酵母硒作为有机硒源对提高植物富硒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叶面施用有机硒后,植株不同部位吸收、积累硒能力不同,按照叶、茎、穗顺序逐渐降低;植株中硒积累量以孕穗期施用高于苗期喷硒;籽粒中硒积累量以抽穗期施用最高,苗期喷硒最低;水稻籽粒中硒含量以稻壳中最高,是大米中硒含量的1.1-4倍左右;不同用喷施量表明,有机硒用量8 g.亩-1,更有利于籽粒中硒的积累。有机硒作为一种外源硒,可以满足水稻生长对硒营养的需求,提高籽粒中硒的富集。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对20个燕麦品种采取叶面喷施硒肥与土壤基施硒肥2种不同的施硒方式,探索施硒方式对燕麦产量和籽粒中硒含量的影响。以‘白燕1号’~‘白燕11号’、‘白燕13号’~‘白燕20号’、‘坝莜1号’20个品种燕麦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燕麦采取2种施硒方式对不同品种产量以及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面喷施硒肥对燕麦的穗数、穗粒数、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显著提升‘白燕11号’和‘白燕18号’燕麦品种的千粒重。(2)叶面喷施硒肥后,大部分品种籽粒中硒含量有显著提高,其中‘白燕5号’的籽粒中硒含量提升最显著(P<0.05),燕麦品种喷施硒肥后与CK对比,增幅为7.93%~830.01%。(3)土壤基施硒肥后,不同品种对于硒肥的反应不同。在低硒量下,‘白燕10号’产量上升最大(13.33%)。高硒量下,‘白燕7号’产量上升最大(9.28%)。‘白燕15号’和‘白燕20号’随着施硒量的增加,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低硒量下,产量分别提升了4.99%、4.82%。在高硒量下,产量分别下降了6.41%、5.84%。(4)土壤基施硒肥后,大部分燕麦籽粒中硒含量...  相似文献   

5.
叶面施硒对谷子硒富集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华北贫硒地区不同谷子品种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籽粒硒含量及其蛋白质、可溶性糖、赖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60 g/hm2和120 g/hm2)叶面施硒处理,可使该地区谷子籽粒硒含量分别达到1.022~1.644,1.853~2.269 mg/kg,是未施硒的15.4,23.8倍,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叶面施硒增加了多数试验品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表现出显著差异;叶面喷施使冀谷22籽粒中可溶性糖和赖氨酸含量显著增加,使晋谷34籽粒中可溶性糖明显减少,对其他品种可溶性糖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硒肥与钝化材料组配对土壤Cd钝化及稻米Cd消减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硒肥施用方式联合钝化材料对土壤镉钝化和稻米镉消减的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选用亚硒酸钠作为硒肥,钙镁磷肥和硅藻土作为钝化材料,设置基施硒肥+钙镁磷肥+硅藻土和叶面喷施硒肥+钙镁磷肥+硅藻土2种方式,研究其不同用量对镉污染酸性稻田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用量的增加,稻米产量增加,基施硒肥产量略高于叶面喷施硒肥,产量差为 2.115 g/pot,与对照(CK)相比,基施0.28%钙镁磷肥+0.12%硅藻土+0.004‰硒(T3)能够提高1.68倍的稻米产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pH升高,有效Cd降低,有机质与CEC变化不大;基施硒肥与叶面喷施硒肥处理对土壤pH、有机质与CEC差异不显著,但基施硒肥处理有效Cd含量略低于叶面喷施硒肥处理,T3对土壤Cd的钝化效果最佳;随着基施硒肥用量的增加,稻米Cd含量降低,随着叶面喷施硒肥用量的增加,稻米Cd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基施硒肥处理对稻米Cd的消减程度强于叶面喷施硒肥处理,相差 0.021 mg/kg,与对照(CK)相比,T3处理稻米Cd降低0.063 mg/kg。可见,硒对调控稻米镉累积具有重要作用,且基施硒肥强于叶面喷施。综上所述,基施0.28%钙镁磷肥+0.12%硅藻土+0.004‰硒对土壤Cd钝化与稻米Cd消减的效果最佳,值得在镉污染稻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土壤缺硒和人体缺硒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探讨施硒浓度、时期和方式对不同谷子品种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大田正交设计,以晋谷28号和晋谷21号为供试品种,分别于拔节期和抽穗期进行土壤施硒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00、5.48、10.96、21.92、43.84、65.76、98.64、147.96g/hm2)的亚硒酸钠,研究各因素对不同品种谷子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谷子产量随施硒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硒浓度为65.76g/hm2时产量最高。籽粒硒含量与施硒浓度呈正相关,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谷子产量和籽粒硒含量与谷子品种、施硒时期及方式有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抽穗期对晋谷21号叶面喷施浓度为25.41g/hm2的亚硒酸钠是最安全有效的谷子硒强化方案。  相似文献   

8.
不同硒处理对大蒜含硒量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不同浓度Na2SeO3进行大蒜叶面喷施的田间试验,以研究大蒜对硒的吸收、转化和硒对大蒜产量、品质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叶面施硒可明显提高大蒜中总硒、有机硒和无机硒含量,并且有机硒转化率与硒浓度增加呈正比,其总硒、有机硒和无机硒在最高硒浓度(1000mg/kg)达最高,分别是CK的6.5、7.8和2.0倍。大蒜产量在0.5、10mg/kg浓度较CK增加,其后产量降低。施硒促进大蒜对Mg的吸收,而K、P、Fe在一定硒浓度(0.5、10mg/kg)有不同程度提高。因此,在此试验条件下,既能增加大蒜有机硒含量和产量,又可适当提高其营养品质的叶面施硒浓度,以不超过10mg/kg为宜。  相似文献   

9.
在高粱关键生育期叶面喷施不同剂量Na2SeO3,研究外源硒对高粱产量、品质及籽粒硒含量的影响,明确施用外源硒的最佳剂量和最适宜时期,同时为研究硒对高粱生理方面的影响及富硒高粱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糯高粱品种晋糯3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0(CK)、40(T1)、80(T2)、120(T3)和160mg/kg Na2SeO3(T4)5个供硒水平,分别在苗期、拔节期和挑旗期进行叶面外源硒喷施,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剂量供硒条件下高粱产量、品质及籽粒硒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用外源硒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粱籽粒硒含量,不同时期喷施外源硒对高粱籽粒硒含量的影响为挑旗期>拔节期>苗期。在人体吸收硒的安全摄入范围内,挑旗期T2施硒剂量下,晋糯3号籽粒硒含量2年平均为0.295mg/kg,比CK平均提高83.5%。叶面喷施硒对提高高粱籽粒粗蛋白和粗淀粉含量有促进作用,喷施时期对高粱品质的影响为挑旗期>拔节期>苗期>CK。挑旗期T2处理的籽粒粗蛋白和粗淀粉含量最高,分别比CK提高11.25%和1.40%。叶面喷施合适剂量的Na2SeO3能够明显提高高粱籽粒硒含量,改善高粱籽粒营养品质,对高粱增产有一定促进作用。综合所述,挑旗期是高粱富硒的最佳喷施时期,最适宜的叶面施硒(Na2SeO3)剂量为80mg/kg。  相似文献   

10.
叶面喷施硒对紫甘薯硒吸收、分配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松  田侠  刘庆 《作物学报》2018,44(3):423-430
为研究叶面施硒条件下紫甘薯对硒的吸收利用特征及其品质效应, 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布置紫甘薯叶面施硒田间试验, 设纯硒施用量0、30和60 g hm-2 3个水平, 研究了叶面喷施外源硒对紫甘薯块根产量、不同器官硒含量、块根硒累积量与硒利用率的影响, 并分析了块根中粗蛋白、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含量随施硒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施硒对紫甘薯块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但可提高块根中的总硒含量、有机硒含量和硒累积量, 60 g hm-2施硒量下, 块根中的硒含量可达311.3 µg kg-1(干重), 是对照处理的8.54倍; 随施硒量增加, 块根中硒含量和硒累积量显著增加, 块根对硒的利用率下降, 但施硒对块根中有机硒占总硒的比例无显著影响; 紫甘薯块根中的粗蛋白含量随施硒量增加而显著提高, 两个施硒量下分别比对照增加11.67%和29.71%; 60 g hm-2施硒量下, 块根中除苏氨酸外的其他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 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6种人体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 胱氨酸含量降低; 施硒还可提高紫甘薯块根中K、Na、Mg、Fe、Cu等元素的含量, 使块根中Ca、Mn等元素含量降低, 两个施硒量对块根中的Zn元素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对富硒紫甘薯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硒形态和施硒方式对小麦硒吸收利用的影响及残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改善小麦硒营养的硒肥调控措施,分析不同施硒方法对小麦硒农艺强化的可行性,在陕西永寿典型缺硒土壤上开展2年定位试验。第1年,以生产硒含量100μg kg–1的小麦籽粒为最低目标,设置不施硒、土施硒酸钠、叶喷硒酸钠、土施亚硒酸钠、叶喷亚硒酸钠5个处理,用量分别为0、15、18、700、45 g Se hm–2,研究不同硒价态和施硒方式对小麦产量、硒含量、硒吸收利用的影响,第2年各小区一分为二,一半秸秆移出,一半秸秆还田,不再施硒,研究硒肥残效。结果表明,不同硒价态和施硒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秸秆生物量无影响。第1年,各施硒处理的籽粒硒含量均达到预期目标,介于109~397μg kg–1,面粉硒含量介于101~356μg kg–1。第2年,仅土施亚硒酸钠的籽粒、面粉硒含量高于100μg kg–1,秸秆还田和不还田间无差异。土施、叶喷硒酸钠和土施、叶喷亚硒酸钠的籽粒硒强化指数分别为4.7、16、0.3、8.0 (μg kg–1)(g hm–2  相似文献   

12.
探索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外源硒对谷子品质指标、籽粒硒含量的影响,明确谷子外源硒的最佳施用期,为富硒谷子的栽培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3个不同生态型谷子,春谷长农35、夏谷冀谷20、抗除草剂杂交谷晋谷50为试验材料,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喷施清水为对照(CK),在苗期、抽穗期、灌浆期叶面喷施Na2Se O367. 84 g/hm2,研究各关键生育期在喷硒条件下,谷子不同生态型品种的品质性状、籽粒硒含量以及硒的累积、转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育期叶面喷硒处理均可以改善谷子品质,参试品种尤以灌浆期喷施硒对谷子品质性状改善最佳,晋谷50、冀谷20、长农35的赖氨酸含量分别增加0. 03,0. 05,0. 02百分点,叶酸含量增幅分别为2. 4%,7. 5%,5. 5%,灌浆期喷硒处理粗蛋白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极显著(P 0. 01),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谷子籽粒含硒量均有提高,硒含量增加趋势为灌浆期抽穗期苗期对照(CK),灌浆期喷硒处理谷子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0. 250 mg/kg,是对照的8. 0~9. 9倍;灌浆期为提高谷子有机硒转化率和籽粒硒利用率的关键时期。晋谷50、冀谷20和长农35灌浆期喷硒处理后的有机硒转化率分别比对照提高13,13,10百分点,且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 0. 05),与对照相比,灌浆期硒处理后的硒收获指数增幅为5. 32,5. 82,2. 70百分点。灌浆期叶面喷施适量的外源硒是改善谷子品质性状,提高谷子硒含量、有机硒转化率和硒收获指数的最佳叶面喷硒处理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两种不同外源硒施用对'富源4号'水稻抗氧化酶活性、产量及其体内硒含量的影响,明确最佳的施硒方式,为富硒农产品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在宁夏低硒区(永宁县),以'富源4号'水稻为试验材料,利用富硒微肥胶囊作土壤基施,螯合硒叶面肥结合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作叶面喷施,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外源施硒对水稻抗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施用硒微肥对红衣花生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试验通过根部淋施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肥两种方法,研究红衣花生富集硒元素的差异,以期为生产不同硒含量红衣花生提供依据。结果发现:在富硒土壤上种植红衣花生,红衣花生对土壤中的硒富集能力较强,不施用含硒微肥时,花生仁硒含量也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在红衣花生结荚期施用含硒微肥,叶面喷施和根部淋施两种方法对提高红衣花生硒含量效果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叶面喷施效果比根部淋施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小麦富硒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富硒增产素(ZL96107830.8)在小麦上的应用,生产出人类理想的天然富硒小麦,进而加工成品种多样的天然富硒保健食品,使硒进入食物链,实现安全、方便、经济地给人体补硒,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畜缺硒状况,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实属一项绿色保健型农业新技术。为了生产富硒小麦,笔者以叶面喷施的方式在小麦拔节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喷施硒液肥,探索硒液肥对小麦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中硒含量高于对照3倍左右。  相似文献   

16.
喷施硒肥对胡麻子粒硒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晋亚10号胡麻为试验材料,研究盛花期和青果期两次喷施不同剂量的硒肥对胡麻子粒硒含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富硒胡麻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供试硒肥有机硒含量6g/L,共设置6个硒肥剂量,分别是1 500mL/hm 2(T1)、3 000mL/hm 2(T2)、4 500mL/hm 2(T3)、6 000mL/hm 2(T4)、7 500mL/hm 2(T5)和清水对照(T0)。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硒肥能显著提高胡麻子粒硒含量,且随着硒肥喷施量的增加,胡麻子粒中的硒含量逐步增加,T5处理胡麻子粒中硒含量最高,达0.507mg/kg,是对照组胡麻含硒量的18.1倍。适量喷施硒肥能显著提高胡麻产量,具体表现是随着硒肥喷施量的增加,胡麻子粒产量先增加后减小,T4处理产量最高,达858.2kg/hm 2,比对照增产9.5%。结论喷施合适剂量的硒肥可以提高胡麻子粒硒含量和产量,且对胡麻品质影响较小。综合分析,以有机硒含量6g/L的硒肥在盛花期和青果期进行两次喷施,6 000mL/hm 2为胡麻叶面喷施硒肥的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自制多养分复合叶面肥对水稻生长状况及Cd积累调控效果的影响。[方法]以中早39水稻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测定了中低Cd胁迫下,喷施叶面肥对水稻生长状况、各部位Cd含量、Cd富集转运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水稻籽粒Cd含量与各器官Cd含量的关系。[结果]喷施5种叶面肥对水稻籽粒降Cd效果依次为S>P>Se>Mg>Si,分别降低73.50%、66.41%、58.55%、58.50%、46.86%;叶面喷施S肥籽粒Cd富集系数降低73.5%,籽粒Cd转运系数降低72.9%。[结论]5种叶面肥对比而言,叶面喷施S肥降Cd效果最好,若综合考虑水稻生长状况、产量和降镉效率等因素,则叶面喷施Si肥效果最好,且水稻茎秆是影响籽粒Cd积累量的最主要部位,是籽粒积累Cd的主要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因型大豆生育特性与积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间生育特性有明显差异,辽豆14号和沈农6号最大生长速率出现时间较晚,50-80 cm叶片干物质变化平稳,30-60 cm分枝干物质积累较高,0-40 cm茎秆干物质积累相对较低,荚数、百粒重和比叶重变化特征均有利于硒的吸收和分配,是导致其硒积累增加率高于辽豆11号和铁丰29号的主要原因;同一品种大豆子粒硒含量随施硒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不同大豆品种在土壤中吸硒能力越强反而施硒效果越差,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间积累硒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大豆生育特性合理叶面喷施硒肥,对富硒大豆的生产、加工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硒素吸收积累特性及叶面喷硒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冬小麦硒素吸收累积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小麦抽穗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叶面喷硒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对硒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最大,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进行叶面喷硒(0~100mg/L)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但能明显提高小麦籽粒的含硒量,且小麦籽粒含硒量随着喷硒浓度的增大而提高,喷硒效果以灌浆初期最好,其次是抽穗期,灌浆中期效果较差。因此,建议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初期进行叶面喷硒,喷硒浓度以40mg/L为宜,每公顷用液量750kg。  相似文献   

20.
花后叶面喷施尿素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开花后叶面喷施氮肥能延缓衰老、提高产量,但其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个叶面喷施尿素的时期,分别为开花后7 d (S)和21 d (T),设置4个尿素溶液浓度(0、2%、6%和10%),探索开花后叶面喷施尿素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及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随喷施尿素溶液浓度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2%浓度水平下达到最高(比对照增产5.1%),这主要得益于千粒重的增加(比对照提高3.3%)。开花后不同时间喷施2%浓度尿素溶液均促进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中的再分配,亦增加了开花后同化氮素输入籽粒量,平均增幅分别为8.8%和21.1%;单位面积籽粒氮积累量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增幅分别为10.9%和7.9%,进而显著提高了籽粒含氮量、蛋白质含量及氮素利用效率。采用2%的尿素溶液叶面喷施,将喷施时间由开花后7d推迟至开花后21d,籽粒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增幅更大。综上所述,开花后叶面喷施2%的尿素溶液可促进强筋冬小麦花后氮素的吸收及营养器官临时贮存氮素向籽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