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苦瓜上的残留动态,初步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方法】于2018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河北省定州市、河南省新乡市、湖南省张家界市、浙江省绍兴市、广东省东莞市6地进行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田间残留试验,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及优化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苦瓜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检测方法。【结果】在0.01~0.5 mg/kg的添加水平下,噻虫嗪和噻虫胺在苦瓜空白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5%~89.9%和73.9%~89.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3%~8.2%和2.5%~5.0%,定量限为0.01 mg/kg。黑龙江和广东两地噻虫嗪在苦瓜中的消解半衰期(t_(1/2))为3.55~5.33 d。最终残留结果显示,噻虫嗪和噻虫胺施药5 d后在苦瓜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12 mg/kg和≤0.06 mg/kg。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噻虫嗪和噻虫胺在苦瓜中的风险商分别为0.14和0.075,均小于1,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结论】推荐噻虫嗪、噻虫胺在苦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分别为0.2和0.1 mg/kg。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噻虫嗪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评价噻虫嗪残留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和土壤中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为噻虫嗪在甘蔗上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5和2016年在海南和广西开展10%噻虫嗪颗粒剂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试验和最终残留试验,并根据蔗茎和土壤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残留量,评估其对人类急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和对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结果]噻虫嗪在甘蔗植株中的半衰期为8.4~18.2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7.3~22.4 d;甘蔗蔗梢和蔗茎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LOQ)(0.05 mg/kg),但施用高剂量562.5 g a.i/ha后,收获期土壤中噻虫嗪残留量高于LOQ,达0.146~0.153 mg/kg;噻虫嗪和噻虫胺对我国一般人群的估计每日摄入量(EDI)仅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0.0039%~0.0049%,估计短期摄入量(ESTI)仅为急性参考剂量(ARfD)的0.17%~0.29%;噻虫嗪对蚯蚓的风险商(RQ)<0.01,噻虫胺对蚯蚓的RQ=0.016.[结论]在甘蔗苗期按照375.0~562.5 g a.i/ha沟施10%噻虫嗪颗粒剂1~2次,甘蔗中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最终残留量低于我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且该残留对人类健康的急慢性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但建议该产品在甘蔗上登记使用时注意其代谢物噻虫胺对土壤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3.
噻虫嗪可有效防治多种害虫,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畜牧业。为噻虫嗪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综述了杀虫剂噻虫嗪在蔬菜、茶叶等植物及土壤上的残留测定方法,分析了噻虫嗪残留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噻虫嗪在菜豆中残留的检测方法、噻虫嗪在菜豆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与安全风险。结果表明,检测方法对噻虫嗪、噻虫胺的最小检出量均为2.5×10-11g,噻虫嗪、噻虫胺在菜豆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1 mg·kg-1,噻虫嗪、噻虫胺在菜豆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0%~94%和89%~9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4.2%和4.6%~7.7%。噻虫嗪在菜豆中的半衰期为2.0~4.1 d,药后5 d消解69.3%以上。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有效成分分别为75.0、112.5 g·hm-2时,施药2~3次,末次施药后10 d,收获的菜豆中噻虫嗪的残留量均低于0.02 mg·kg-1,故推荐该药在菜豆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0 d。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同时检测甘蓝中毒死蜱和噻虫嗪残留的快速分析方法,采用甲醇振荡提取样品,经弗罗里硅土-活性炭柱净化,以丙酮/正己烷洗脱,HPLC-UV检测,外标法定量,对毒死蜱和噻虫嗪在甘蓝中的残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混合标样添加水平为0.1~5.0 mg/kg时,毒死蜱和噻虫嗪的回收率分别为85.3%~91.2%和83.2%~86.1%,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检出限分别为0.031 mg/kg和0.039 mg/kg,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达到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甘蓝中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残留量检测.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噻虫嗪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噻虫嗪(thiamethoxam),分子式为C8H10ClN5O3S,属于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即硫烟碱类杀虫剂,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实验建立了一种噻虫嗪在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即采用甲醇为萃取剂,在超声振荡条件下萃取土壤中噻虫嗪的残留,经硅胶柱层析净化后,采用反相HPLC-UVD方法对噻虫嗪在土壤中残留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噻虫嗪的最小检测量为9.6×10-8g,在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24mg·kg-1。标准添加回收率为78.9%~90.1%,标准差为2.26~4.82,变异系数为2.52%~5.67%。该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均达到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且所需仪器设备简单,测试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7.
龚安华  孙岳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44+16652-16644,16652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噻虫嗪含量的方法。[方法]以C18为色谱柱,以磷酸溶液(pH2.5)∶乙腈=70∶30(V∶V)为流动相,在263 nm波长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噻虫嗪含量。[结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噻虫嗪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 133.8X-0.358 4,相关系数为0.999 7,方法回收率在99.89%~100.10%,相对标准偏差为0.20%,在0.05~0.25 mg/ml范围内该方法测定噻虫嗪含量的线性相关性较好。[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峰形好、精密度高和准确度高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噻虫嗪含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噻虫嗪在辣椒上的残留消解规律,本文设置了日光温室栽培和露地栽培两种栽培条件,采用田间试验和液相质谱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剂量30%噻虫嗪悬浮剂在辣椒茎叶上喷洒后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噻虫嗪在日光温室辣椒和露地辣椒上的初始沉积量存在较大差异,施药剂量越大、初始沉积量越高;噻虫嗪在辣椒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动力学一级降解方程;茎叶喷洒噻虫嗪60 g/hm2和120 g/hm2后,其降解速率基本相似,在露地辣椒上的半衰期分别为2.7 d和2.6 d,在日光温室辣椒上的半衰期分别为2.8 d和2.6 d;2种剂量的残留降解时间和最终残留量均符合蔬菜质量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9.
采用优化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并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鲜鸡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进行测定,并对该方法的线性、灵敏度、回收率及基质效应等进行验证,同时对市场采集的鲜鸡蛋样品开展筛查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物在1.0~100μg·L-1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不同浓度加标回收试验所得回收率为85.8%~105.6%,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1.0%,基质效应为0.88~1.23。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物在该方法中最低检出限为0.002~0.02μg·kg-1,定量限为0.007~0.05μg·kg-1。通过对30批次鲜鸡蛋样品的检测分析,其中1批次检出氟虫腈,残留含量为10.1μg·kg-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摄入风险。[方法]通过规范田间残留试验,结合大葱中噻虫胺和虫螨腈的残留量,评估噻虫胺和虫螨腈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6~7.4和5.8~6.9 d,均降解较快。长期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普通人群中噻虫胺和虫螨腈的风险商(RQ)分别为5%和84%,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的风险是可接受的。[结论]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残留不会对我国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在豇豆中的残留检测与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QuEChERS方法提取,以超高效液相色谱 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法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0.02~1.0 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平均回收率为944%~101%,变异系数为2.03%~7.58%,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5~1.0 μg·kg-1。当施药剂量氯虫苯甲酰胺为60 g·hm-2,噻虫嗪为120 g·hm-2时,消解方程分别是C=0.620 5 e-0.264 1t,C=1.662 3 e-0.561 7t。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能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在豇豆中属于易降解农药,半衰期分别是2.62和1.32 d。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豇豆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使用阿维菌素和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降解代谢规律,进行了残留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噻虫嗪、噻虫胺在豇豆中的定量限均为0. 01 mg·kg-1。在0. 01~1 mg·kg-1添加水平下,阿维菌素、噻虫嗪、噻虫胺的平均回收率在79%~107%,相对标准偏差为2. 0%~20. 1%。在播种期和苗期使用后,阿维菌素和噻虫嗪在豇豆中的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可以安全使用。结荚初期可以间隔5 d,连续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分别为1 d和3 d;盛产期使用后,安全间隔期分别为3 d和5 d。由于盛产期豇豆采收间隔的限制,阿维菌素在盛产期应慎用,噻虫嗪则不应在豇豆盛产期使用。  相似文献   

13.
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在移栽小白菜上的残留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在移栽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趋势。小白菜和土壤样品均采用甲醇提取,经2%Na Cl水溶液/三氯甲烷液—液萃取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将300 g·L-1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悬浮剂以推荐剂量2 m L·m-2和1.5倍推荐剂量3 m L·m-2各施药1次,移栽后28 d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在小白菜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147 mg·kg-1和0.291 mg·kg-1,均低于我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及日本《肯定列表》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以十字花科油菜籽为试材,应用常规种子拌种包衣的方式,以1 kg种子用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4.2 g为药剂对照,进行了1 kg种子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有效成分280 g和350 g以及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80 g和350 g对油菜籽苗期黄条跳甲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80 g和350 g进行油菜籽种子包衣,均能有效防治油菜籽苗期黄条跳甲的为害。其中,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50 g时防效最高,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50 g时防效次之,且这2个药剂处理的持效期均长,防治效果均好。该技术可以在防治油菜籽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苗期黄条跳甲上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16.
噻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噻虫胺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和环境安全性,于2012年分别在浙江、山东和湖南进行了噻虫胺残留动态试验,建立了噻虫胺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噻虫胺的检出限为0.01 mg·kg-1。添加浓度为0.01~1.0 mg·kg-1时,平均回收率为85%~1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10.0%。该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回收率等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噻虫胺在水稻植株和稻田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5~4.4),(2.7~8.9)d,表明噻虫胺属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农药复配杀虫剂噻虫嗪和功夫菊酯有效成分含量.[方法]测定噻虫嗪采用Agilent 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250.0 mm×4.6 mm,5μm),以乙腈-0.1%磷酸(30:70,V/V)为流动相,流速0.8~1.5 mL/min,检测波长230 nm,柱温25℃,进样量为5μL,外标法定量;测定功夫菊酯采用Agilent RX-SIL色谱柱(250.0 mm×4.6 mm,5μm),以正己烷-四氢呋喃(990:10,V/V)为流动相,流速0.8~1.5 mL/min,检测波长278 nm,柱温25℃,进样量10μL,外标法定量.[结果]样品精密度良好,48 h内稳定,样品中噻虫嗪质量浓度均大于141 g/L,功夫菊酯质量浓度均大于106 g/L,检测结果与生产车间按配方投料的结果一致.[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复配杀虫剂农药噻虫嗪和功夫菊酯有效成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研究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茶叶上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在绿茶加工过程中的降解率。结果表明,噻虫嗪在茶叶上的原始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处理有所差异,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不同时间采摘的茶鲜叶加工成绿茶过程中噻虫嗪的降解率为1.2%~22.7%,平均降解率为8.2%。高低浓度施药处理的消解速率基本一致,平均消解系数(k)为0.431 8±0.002 0,噻虫嗪在茶鲜叶上的半衰期为1.56~1.62 d,噻虫嗪在绿茶上的半衰期为1.60~1.64 d,消解99%所需要时间(T0.99)为10.18~10.49 d,消解到0.01 mg.kg-1所需时间为15.75~17.22 d。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卫生部有害生物管理局(PMRA)近日表示,为了保护蜜蜂等传粉媒介,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逐步淘汰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嗪的某些用途,具体淘汰过程取决于是否有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20.
噻虫嗪是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代表品种,具有杀虫谱广、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的特点,在蔬菜、瓜果、水稻等作物上广泛使用。近些年该类药剂对环境有益生物(如蜜蜂等)的负面效应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对其残留限量做出明确规定。为满足不同种农产品中噻虫嗪残留限量的检测要求,发展简单、快速、灵敏、可靠的检测方法尤为重要。对近年来噻虫嗪在蔬菜、瓜果、茶叶及粮食作物中的残留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的综述,包括样品处理、提取技术、净化技术及检测技术等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方法进行科学严密的比对和分析,并对今后其检测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农产品中噻虫嗪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并为环境安全性进一步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