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蔺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分析马蔺种子的体眠机理,对马蔺种子种皮透水性、种胚发育状况、萌发抑制物质以及暖层积(25℃)期间的一些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马蔺种子种皮及胚乳组织较致密,种子吸水缓慢,种皮携带萌发抑制物质;暖层积之后种子内的萌发促进物质GA<,3>含量上升,抑制物质ABA含量下降,种皮萌发抑制物质消失,发芽率显著提高.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马蔺种子属于综合休眠,种皮对种子萌发有限制作用,种胚存在生理休眠.  相似文献   

2.
太子参种子特性及种胚离体诱导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解剖学观察和无菌诱导培养技术研究太子参种子特性并离体诱导培养种胚。结果表明:太子参种子由外种皮、内种皮、外胚乳和胚构成,胚由子叶、胚芽、下胚轴和胚根组成,其中胚芽非常细小;种子具休眠特性,需要后熟过程才能自然萌发;种子的外胚乳对胚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剥去种皮和外胚乳的裸胚在培养基MS+6 BA 1.0 mg/L+NAA 0.2mg/L中能很快被诱导萌发生长,萌发率78.3%。说明太子参种胚通过离体诱导培养,可有效解决种子的休眠现象,这为实现太子参无病毒种苗的工厂化育苗提供新途径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夏蜡梅种子形态结构和萌发特性,以其种子为研究对象,用体视显微镜结合石蜡切片法观察夏蜡梅种子形态和种胚的解剖结构,用称重法测定不同处理种子吸水率,并统计不同贮藏种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夏蜡梅种子呈不规则纺锤状或长圆形,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属双子叶无胚乳种子;外种皮致密坚硬,深褐色、有光泽,透水能力较差,通过刻伤种皮,可显著提高吸水率;内种皮薄膜状,浅褐色,紧贴种胚;种胚发育较为成熟,白色或淡黄色,胚细胞富含淀粉粒,子叶发育良好,两片子叶相互卷合,胚芽分化不明显;湿沙冬藏处理可缩短种子萌发时间并显著提高发芽率,高达(72.22±6.44)%;刻伤种皮处理,可显著提高吸水率,从而打破休眠,提高其发芽率。研究表明,水分冲破种皮对破除夏蜡梅种子休眠和促进萌发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马蔺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本美  孙运涛  宋宇航  李锐丽  郭琛 《种子》2006,25(5):41-42,72
马蔺种子休眠是由于胚被厚实的胚乳紧紧包围所致。室内萌发及田间出苗实验证实,温度和水份是种子萌发的主导因素。除此之外,北京地区干籽预浸,即在25~30℃中吸胀1~2d,并于6~7月播种,田间萌发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胚培养途径探索铁棒锤种子的休眠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铁棒锤种子休眠的原因。方法:在MS培养基上对铁棒锤全种子、切去部分胚乳的种子、离体胚进行离体萌发试验。结果:由于胚乳的存在,即使种胚已经完成了形态后熟,胚的萌发率依然很低,部分去除胚乳或全部去除胚乳后胚的萌发率显著提高。结论:铁棒锤种胚本身不休眠,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正常萌发,胚乳当中存在抑制其发芽的抑制物质,适量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胚的萌发。  相似文献   

6.
响应面法优选酸枣种子萌发条件及其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酸枣种子结构、萌发过程以及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本实验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建立各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酸枣种子的胚结构和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酸枣种子在赤霉素浓度480mg/L,温度30℃,光照24h的环境下发芽率最佳;种子发育过程的显微结构显示,胚根的分生细胞显著伸长,子叶、胚乳细胞中的内含物质明显消耗,同时伴随着胚芽、胚轴细胞的逐渐伸长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解除多花黄精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利用Nikon-SMZ 800体式显微镜观察多花黄精种子不同萌发时期的外观形态,采用石蜡切片法将多花黄精种子特殊部位制成切片,在Olympus-BX 6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解剖结构,探究多花黄精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及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多花黄精种子萌发过程可分为:刚采摘、未萌发、刚萌发、小球茎形成、初生根茎形成和出苗6个阶段;2)成熟的多花黄精种子,其胚未分化出明显的子叶、胚芽和胚根,随着种子的萌发而分化成成熟胚;3)多花黄精种子的萌发伴随着胚乳的降解;4)多花黄精种子同时存在生理休眠和形态休眠,具有形态生理休眠特性。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石蒜种子的解剖学结构和组成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石蒜的种子含水量较高,有顽拗型种子的特征;胚乳丰富,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可为种子的后期发育提供物质基础。胚呈棒状,位于胚乳中央,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组成;子叶占绝大部分比例,胚轴极度缩短,结构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Ca/GA对渗透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中蛋白质变化的调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苹  山仑 《作物学报》1998,24(4):437-446
小麦萌发时,种子胚乳总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其中由于提供萌发所需氮化物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逐渐减少,合成数种启动种子萌发所需酶蛋白等的清蛋白逐渐增加,胚中蛋白质各组分随种子萌发过程垃逐渐增加,渗透胁迫下,萌发种子胚乳清蛋白和胚中蛋白质中组分的增加,以及胚乳中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降解均受抑制,因此,种子萌发与其基因蛋白质密切相关,Ca处理在萌发后期才对种子蛋白质变化起促进作用,GA和Ca+GA  相似文献   

10.
植物种子萌发的生物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19,(3)
植物生物力学是一个多学科领域。植物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活史中基于生物力学的一个阶段。种子萌发的生物力学研究关系到种子产业和农业作物的发展,有关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生物学材料的特性,这是将种子作为生物材料研究其生物力学的基础。概述了种子萌发生物物理学、胚生长和胚乳弱化的生物力学及种子的机械传感,指出调控种子萌发的生物力学因素主要是种皮、胚乳弱化和胚生长潜力等。重点讨论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和分子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紫椴种子休眠原因并找到休眠解除方法,以紫椴种子为材料,对其透性、萌发特性及休眠解除方法进行了研究。种子透性试验结果表明,紫椴种子经浓硫酸处理后透性增加,吸水率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特性试验显示,紫椴完整种子萌发率为0,去掉种皮后,保留完整胚乳的种子萌发率为4.0%,切除部分胚乳(根尖未露出)的种子萌发率为23.3%,剥除胚乳帽露出根尖的种子萌发率为84.7%,离体胚萌发率为100%,此结果表明紫椴种子存在休眠,但其种胚并不存在休眠,其休眠是由胚外因素导致,胚乳(尤其是胚乳帽)是造成紫椴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种子休眠解除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浓H2SO4处理15 min+500 mg/L GA3溶液浸泡12 h+低温层积30天,可使紫椴种子发芽率达92.0%,可作为快速解除紫椴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综上,紫椴种子的种皮具有一定的透性障碍,但胚乳帽是造成其休眠的主要原因,使用浓H2SO4处理+GA3浸泡+低温层积的综合处理方法可在30天内解除紫椴种子的休眠。  相似文献   

12.
细胞壁降解酶与黄精种子胚乳弱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精种子属于胚完全被胚乳包围的一类种子,其胚乳破裂与否是决定种子萌发的最后条件。通过黄精种子萌发过程中β-Man、β-Gal、PME、PG、Cx、Ara、Xyl、β-Mas等8种酶活性变化,研究细胞壁降解酶与黄精种子胚乳弱化的关系。结果表明:β-Man、β-Gal和PG对黄精种子胚乳弱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β-Mas和PME较前3种酶表现较弱但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Cx在胚乳弱化后期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Ara和Xyl对黄精种子胚乳弱化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短梗五加种子萌发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葛超  宁伟  张立军  赵成昊 《种子》2007,26(11):6-9
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Rupr.et Maxim.)Seem]种子透水性良好,休眠后萌发不受其影响。果肉、种皮和胚乳中均存在抑制物质,胚乳中提取物质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果肉其次,种皮最弱。果实成熟种子自然脱落时,种胚尚未发育完全,处于心形胚阶段。种子萌发需要先暖温层积以完成胚的分化与生长,然后转入低温完成生理后熟。  相似文献   

14.
比克氏棉色素腺体形态建成与棉酚代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克氏棉(G.bickii Prokh)种子形成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色素腺体形态建成特点、色素腺体与棉酚含量的动态关系及其分子机理进行探究。【方法】以比克氏棉为材料,进行组织切片观察、棉酚含量测定并分析对种子萌发期色素腺体形成及棉酚合成基因的表达谱。【结果】比克氏棉在种胚形成过程中,子叶上形成大量色素腺体原,并在种子萌发后12 h形成腔体结构,转换成成熟的色素腺体;比克氏棉种胚形成过程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均未检测到棉酚,但从种子萌发12 h开始可以检测到较低含量的棉酚。种子萌发期色素腺体形成及棉酚合成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GoPGF基因在比克氏棉种子萌发12 h的子叶上表达量较高,与比克氏棉色素腺体形成有关;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FPS)基因在种子萌发24 h的子叶上表达量较高,可能与棉酚向子叶色素腺体转运有关;CYP706B1基因在种子萌发0 h较高,HMG1基因在种子萌发0 h、36 h和48 h的子叶上表达量均较高,说明这两个基因与种子萌发后色素腺体腔的形成有关,并参与棉酚的贮运;杜松烯合酶基因(CAD1-A)和HMG2基因与比克氏棉色素腺体形成无密切关系。【结论】种子萌发后的12 h为比克氏棉子叶色素腺体形态建成的关键时期,且色素腺体的形态建成与棉酚出现的时间具有同步性。GoPGF、FPS、CYP706B1、HMG1参与色素腺体的形成及棉酚的转运。  相似文献   

15.
切割种子对二穗短柄草种子休眠及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打破二穗短柄草种子的休眠,对二穗短柄草种子进行了6种类型的处理:(1)不切割;(2)切掉胚乳1/4;(3)切掉胚乳1/2;(4)在背对胚的一面划一不伤及胚的裂缝;5)切掉胚乳3/4;6)全部切掉胚乳,只剩下胚,以探索各处理对种子休眠的影响。切割种子是打破二穗短柄草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切割处理对打破种子休眠有着显著的差异,其萌发率的高低顺序为(6)(5)(4)(3)(2)(1)。种子休眠被打破的难易,与种子切割点到胚的相对距离以及切割后剩下部分的百分比皆成负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在自然条件下部分地损伤种子的胚乳,可以增加种子萌发的几率。作为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的休眠特性对进一步研究植物种子的休眠机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箭叶淫羊藿种子后熟休眠的形态结构基础,探索其种子的萌发条件。方法:在对箭叶淫羊藿种子进行常规发芽试验的基础上,采用直接测量和石蜡制片技术等方法对其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箭叶淫羊藿种子存在明显的休眠现象,其外部形态无异常,但其胚结构未分化,停留在球型胚阶段。后熟过程中,其胚结构逐步发育完全,形成子叶胚。结论:箭叶淫羊藿种子存在明显的休眠现象,其休眠类型为形态生理休眠(MPD)。其萌发需要一定时间的层积以完成其胚分化。  相似文献   

17.
石灰花楸种子休眠机理及解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石灰花楸种子休眠解剖结构基础、休眠影响因素和解除方法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石灰花楸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形态发育完全,种皮木质化程度较高、透气性障碍显著,在种皮和胚中均存在萌发抑制物质,休眠类型为综合性休眠(PY+PD).低温层积40~45 d,石灰花楸种子萌发率可达85%以上,是解除休眠的有效途径.种子去除不同部位种皮、种胚、种胚去除不同量子叶处理,萌发率为18.33%~51.67%,种子萌发后幼苗多不能正常生长;种子经各种浓度和时间梯度的NaOH、H2SO<,4>和GA<,3>处理,仅75%H2 SO<,4>处理5 min可以打破休眠,种子萌发率为25.67%.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种子种胚萌发能力的验证、贮藏过程中种子活力测定以及种胚形态石蜡切片观察。结果表明,离体胚在25℃恒温、3 500~4 000 lx光照条件或暗条件下培养均枯死,北细辛种子采收后种胚不具有萌发能力。种子在3 500~4 000 lx光照条件下培养,5周后开始萌发,而在暗培养条件下,5周后则不萌发。室温条件下沙藏,北细辛种子活力保持不变,活力指数为88.3%~88.7%。种胚形态解剖结构观察发现,北细辛种胚发育过程为经过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型胚、具有完整子叶胚等阶段,其胚轴伸长、胚根伸长直至发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萌发法、分离法、石蜡切片法和显微观察技术,分别以番红固绿和希夫试剂染色,系统观察了蓖麻种皮、胚乳和胚的结构及其维管束分布。(1)蓖麻种子背侧基部的种孔并未被种阜所覆盖。(2)种皮包括外种皮、内种皮和种阜3部分,其中,外种皮由外至内分别为长柱状表皮层、海绵组织层和栅栏组织层,而内种皮则依次为马氏层、海绵组织层和内珠被内层,在种阜端由内种皮内层和外层共同围成气室,类似于鸡蛋的气室。(3)在外种皮和内种皮中均有维管束分布,其中外种皮的大型维管束仅分布在种子腹侧种脊的海绵组织层内,它从种脐延伸至种阜相对一端;而内种皮维管束也分布在海绵组织层中,通过维管束索,逐级分枝,止于种阜端气室边缘;内、外种皮的维管束通过合点端的连接点相连续,共同构成种皮维管系统。(4)种阜由表皮和薄壁组织构成,其中薄壁组织由外侧小型薄壁细胞和内侧大型薄壁细胞构成。种阜维管束仅2束,分布在种阜中部腹侧,独立构成种阜维管系统;在种阜中,还有种阜管道,其内端开口于内种皮的气室,外端为盲端。(5)胚乳由含大量糊粉粒的薄壁细胞构成,其中未见维管束分布。在胚中,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它们分化于胚轴,从胚轴顶端两侧分别进入2片子叶主脉,在主脉中由4个逐步减少为1个,在子叶中分枝变细,构成胚维管系统;子叶表皮和叶肉细胞中均含糊粉粒,但在胚芽、胚轴和胚根中未见糊粉粒;2片子叶近轴面分离,远轴面则通过粘液层与胚乳相连接;胚轴和胚根在空间上与胚乳分离。这些结果为全面掌握植物蓖麻种子的结构和研究种子发育和萌发过程及其物质运输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摘要:本文研究了南方红豆杉种子的种皮和胚乳(含胚)的不同浓度甲醇浸提液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种皮和胚乳不同浓度的提取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均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油菜种子萌发率、幼苗的根长和茎长均逐渐下降。在相同的浓度中,油菜种子在胚乳浸提液中的萌发率比种皮浸提液低,油菜幼苗的根长在种皮浸提液中比胚乳浸提液中短。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之间幼苗的根长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红豆杉种皮和胚乳均有抑制物质存在,胚乳浸提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较强,而种皮浸提液对油菜根长抑制作用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