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15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4种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蚕豆轮作条件下,施肥均能提高水稻、蚕豆产量,但在氮磷钾化肥配施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水稻、蚕豆产量;不同施肥制度下肥料的增产率依次为水稻O M+N PK>N PK>O M>C K,蚕豆O M+N PK>O M>N PK>C K,说明农家肥对作物增产有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土壤pH值各处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依次为O M>N PK>N PK+O M>C K;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各处理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不同施肥制度不同年度间变幅较大且呈波浪型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总结几年来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成果,以便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汇总三都县近来在实施水稻肥效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三都县水稻施肥效应的土壤类型和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全县水稻试验中-N区、-P区和-K区平均产量分别为OPT处理的58.85%、72.25%和74.72%,水稻施氮增产最高为19.12%,其次是施磷和钾,分别为14.07%和15.92%,施肥增产幅度为氮>钾>磷;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基础肥力为大眼泥田>黄泥田、斑黄泥田>青红泥田、青潮泥田,水稻产量随着土壤基础肥力的提高而增加,而施肥效应则相反;受土壤类型区域性分布及长期施肥差异的影响,三都县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及施肥效应均表现出区域性差异,南片区的土壤基础肥力、水稻产量均高于北片区。  相似文献   

3.
基础地力对黄壤区粮油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黄壤是中国重要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对于地区粮食安全和经济民生至关重要。研究黄壤区主要粮油作物基础地力特征,评价地力对粮油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为黄壤耕地地力保育和区域作物绿色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于2006—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黄壤区开展的3 515个田间试验(马铃薯434个、油菜525个、玉米1 318个、水稻1 238个),调查每个试验点无肥对照(CK)和氮磷钾肥(N2P2K2)处理作物产量;基于作物估计方法,分析了粮油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率特征;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了基础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采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对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黄壤区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分别为10.8、1.13、4.57和5.73 Mg·hm~(-2),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0.8%、49.0%、59.0%和70.8%;基础地力产量越高,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的贡献率越大。作物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显著正相关,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的直线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476、0.284、0.382和0.366(P0.001)。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4种作物的施肥产量潜力分别为42.8、4.07、11.8和12.4 Mg·hm~(-2);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作物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提升基础地力能够提升作物施肥产量,降低产量差,有利于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4.
三都县水稻施肥效应的土壤类型和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总结几年来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成果,以便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汇总三都县近来在实施水稻肥效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三都县水稻施肥效应的土壤类型和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全县水稻试验中-N区、-P区和-K区平均产量分别为OPT处理的58.85%、72.25%和74.72%,水稻施氮增产最高为19.12%,其次是施磷和钾,分别为14.07%和15.92%,施肥增产幅度为氮>钾>磷;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基础肥力为大眼泥田>黄泥田、斑黄泥田>青红泥田、青潮泥田,水稻产量随着土壤基础肥力的提高而增加,而施肥效应则相反;受土壤类型区域性分布及长期施肥差异的影响,三都县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及施肥效应均表现出区域性差异,南片区的土壤基础肥力、水稻产量均高于北片区。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配合不同施肥处理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提出该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最佳施肥方案和明确土壤培肥效果,2005-2011年,在成都平原灰色冲积水稻土壤上,采用秸秆覆盖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磷钾肥连续免耕轮作种植水稻和小麦,研究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于2010年水稻收获后采取耕层(0~5,5~15和15~30cm)土样,分析不同处理对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相同化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能显著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氮肥和钾肥都能显著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而磷肥只能增加小麦产量,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秸秆覆盖还田比单施化肥每季每公顷至少能节约60 kg N/hm2、60 kg P2O5/hm2和90 kg K2O/hm2。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了0~5和5~15 cm的土层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团聚体数量、耕层土壤养分速效量以及有机质含量,特别是0~5 cm土层,说明连续秸秆覆盖加免耕促进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在表土层富集。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土壤肥力情况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定位监测和分析,研究上海郊区沟干泥水稻土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常规施肥处理产量与减量处理作物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生物量高于减量施肥,但籽粒比重减少;吸氮量高于减量施肥,种植前后土壤氮含量变化差距不大。[结论]减量施肥不会降低土壤后续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态势及其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主要长期试验不施肥(CK)、施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3个处理的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700多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长期不施肥的玉米和小麦产量总体上表现为极显著(P<0.05)下降趋势,年下降量分别为110.9和33.4 kg?hm-2,而水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施用化肥,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量分别为90.9、48.5和25.3 kg?hm-2。化肥配施有机肥,3种作物的产量随时间没有显著变化,均比较稳定,与NPK比较,玉米、小麦和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8%、4%和3%。3种作物比较,小麦和玉米产量年际间变异较大,而水稻产量相对稳定。施肥的作物产量与不施肥的作物产量(反映土壤基础地力)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基础地力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施肥产量增加量NPKM处理比NPK处理小0.12~0.31 kg?hm-2?a-1,表明长期施用化肥作物产量对基础地力的依赖程度高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结论】中国农田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化肥的作物产量变化趋势为玉米和小麦下降,水稻基本稳定;化肥配施有机肥具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效果,是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8.
长期定位施肥对暗棕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9年肥料效应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结果,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养分水平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差异较大,有机肥和氮、磷化肥的配合施用对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土壤养分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Meta分析中国水稻产量对施肥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定量分析近30年施肥对中国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和影响机制,为水稻种植区域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全国水稻土长期监测点为平台,将相应的监测数据按照种植区域、试验时间、种植制度、作物类型、施肥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缓效钾含量进行分组,以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利用Meta-analysis方法探究施肥对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近10年(2008—2017)以来,无论施肥与否,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1988—1997和1998—2007年对应的水稻产量。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其提高幅度平均为80.8%。在西南地区施肥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最高(98.5%),显著高于华北地区(70.3%)。不同试验时间下,施肥比不施肥处理在1988—1997年对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99.1%)高于1998—2007年(84.2%)和 2008-2017年(78.1%)。不同种植制度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一年三熟水稻产量(92.0%),且提高幅度均高于一年一熟(76.2%)和一年两熟(81.9%)。与不施肥相比,双季稻施肥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85.9%)高于单季稻区(75.9%)和水稻-其他作物(79.5%)。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提高幅度(88.3%)高于化肥单施处理(76.6%)。施肥较不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黏质土壤水稻产量(92.0%),提高幅度显著高于砂质土壤(58.0%)和壤质土壤(77.5%)。随着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增加,施肥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呈降低趋势。在较高的土壤pH(>7.5)、较低土壤全氮(<1.5 g·kg -1)和缓效钾(<150 mg·kg -1)情况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较高。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对水稻产量提高幅度主要受水稻种植区域、土壤全氮和种植制度的影响。此外,肥料的农学效率与施肥对水稻产量增产幅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虽然当前施肥对水稻产量增加的趋势在降低,但是适量的肥料投入(尤其是西南地区)是提高和维持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在种植制度的基础上,各水稻种植区域应结合土壤质地、土壤氮素和钾素等方面作为肥料投入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6年免耕栽培和不同施肥水平的定位试验,研究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不施肥处理单产为常规施肥单产的64.6%~84.6%,不施肥处理减产幅度16.6%~33.8%。施肥对水稻和油菜增产效果均明显;与油菜相比,施肥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要小,连续6年不施肥仍然达到常规施肥单产的76.7%。6年中,测土配方施肥纯化肥区水稻单产均最高,说明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有明显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稻田的改良培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6年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商品有机肥的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pH值较常规施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pH值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较试验前土壤基础值有较大提升;施用商品有机肥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有效措施,对土壤养分的提升具有长期、持续性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豫南稻区1997~2003年7年间水稻连作、稻麦轮作和麦豆轮作条件下施肥情况、农田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单季稻施肥区土壤有机质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增加0.35g/kg,稻麦轮作区土壤有机质下降,麦豆轮作区有机质变化不明显,不施肥区有机质含量下降较多;土壤全氮在不同耕作系统中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单季稻土壤速效氮下降,稻麦轮作和麦豆轮作速效氮增加;不同耕作系统施肥条件下有效磷含量增加,不施肥条件下有效磷含量降低;速效钾含量普遍降低。施肥区作物产量增加,无肥区作物产量下降剧烈。建议在研究区域内建立稳定氮肥、补充磷肥、增施钾肥的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13.
长期定点施肥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8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白浆土不同施肥处理(单施厩肥,OM;单施化肥,NP;秸秆还田,TS;施肥对照,CK)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提高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效果明显,长期轮作施肥的有机质、全磷含量的变化趋势均为TS>OM>NP>CK,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为OM>TS>NP>CK;长期连作因作物不同土壤养分变化表现也不一致,但对于速效磷来说,连作与轮作均表现同样趋势即:OM>NP>TS>CK。施肥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其中厩肥效果最为明显,连作下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18.7%~175.8%,轮作下增产129.7%;其次是化肥与秸秆,且二者增产的效果相当。长期不施肥则导致作物产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总体看来,厩肥的作用最大,化肥与秸秆的作用次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双季稻种植制度下,连续3年施肥与不施肥对不同肥力土壤基础地力产量、基础地力贡献率、土壤氮磷钾表观平衡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为不同肥力土壤基础地力培育及土壤肥力维持和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从32年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定位试验的不施任何肥料(CK)、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配施稻草(NPKS)处理采取土壤,分别代表3种不同肥力水平,设置连续3年施肥与不施肥处理的盆栽试验,监测双季水稻产量、土壤基础地力产量、基础地力贡献率和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变化。【结果】在试验期间,不同肥力土壤的早晚稻基础地力产量、基础地力贡献率均表现为:NPKS处理土壤NPK处理土壤CK处理土壤,且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不同肥力土壤之间的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到试验第3年,不同肥力土壤之间的差异变得不显著。无论施肥或不施肥,初始肥力越高的土壤经3年6季水稻种植,由作物收获带走的氮、磷、钾养分越多。不同肥力土壤在连续施肥条件或不施肥条件下,肥力养分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与水稻种植体系中养分输入-输出平衡状况有一定关系。【结论】初始肥力越高的土壤如果连续不施肥,其基础地力下降得越快。因此,对于地力水平较低的土壤应注重合理施肥,培育和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地力水平较高的土壤也应注意高效合理补充养分,以维持土壤较高的肥力水平和持续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叶汪萍  周建武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2):2519-2520
2019年通过对3个耕地土壤长期地力定位监测点的试验、监测,系统分析永嘉县的耕地土壤地力状况。结果显示,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的稳定;空白区的土壤肥力有所下降;测土配方+有机肥处理土壤地力能维持常规施肥的水平,产量最高;小麦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低于水稻。  相似文献   

16.
不同基础地力土壤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目的】研究江汉平原地区不同基础地力土壤和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江汉平原水稻主推品种丰两优香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考察分析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优化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和不施肥处理的产量、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差异。【结果】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均是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高地力和低地力稻田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平均提高6.9%和5.0%;与不施肥处理比较,产量分别平均提高17.3%和30.3%。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优化施肥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大幅度提高。高地力稻田土壤氮素依存率高、氮肥贡献率小、施肥增产的潜力小;低地力稻田土壤氮素依存率低、氮肥贡献率大、施肥增产的潜力大。【结论】优化施肥可以降低水稻产量对土壤基础地力的依赖,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前期低温和养分有效性差、中后期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低和还原物质含量高被认为是影响冬水田水稻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本研究采取不同耕作方式与肥料运筹,分析了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处理对冬水田稻区土壤温度、水稻分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土温低主要在5 cm以下土层,即水稻主要扎根层.由于2011年气候反常,优化施肥仅比对照增产1.1%,差异不明显.在两种增温措施中,厢式耕作+覆膜+优化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前期土壤增温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水稻分蘖,但产量比习惯耕作+习惯施肥减产1.71%;厢武耕作+优化施肥处理对提高土壤增温作用尽管不如覆膜处理,但产量最佳,达每公顷8529.30 kg,较习惯耕作+习惯施肥增产2.71%.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的作物营养诊断推荐施肥技术体系,确定最佳施肥方案,对不同施肥方式下每一季作物进行硝态氮、产量、施肥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影响显著,优化施肥产量提高2.73% ̄6.39%。不施肥处理条件下,二、三季作物产量显著降低,四季作物减产幅度趋于平衡;长期优化施肥使0 ̄60cm土壤硝态氮含量维持在同一个水平,而长期习惯施肥则使土壤硝态氮含量有增高的趋势;长期不施肥使土壤硝态氮含量稳定在较低水平;优化施肥节约化肥36.84% ̄52.97%。上述三种施肥方式以优化施肥最佳。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一年三熟制栽培的田间定位施肥试验 ,探讨水稻、大豆、油菜对不同施肥的反应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在低丘马肝泥水稻田三熟条件下每季施N 75kg/hm2 ,P2 O53 7.5kg/hm2 ,K2 O 75kg/hm2 ,稻、豆、油全年增产效果显著 ,增产 3 65 2 .5kg/hm2 ;不同作物施肥的增产效果是油菜 >水稻 >大豆 ;几种施肥处理的单位面积油分、蛋白质产量增加 ,尤其是NPK、NP、P区的油菜蛋白质及油分产量较CK增加 2 .8~ 3 .7倍 ;连年定位施肥对大豆、油菜成熟期植株体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大 ,不同的施肥处理和作物不同的器官均不相同 ;经 4年施肥后的不同施肥区的土壤全N、P、K含量变化不明显 ,而速效态养分则随不同肥料处理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大白菜和芥菜栽培过程中施用两种叶面肥和化肥,并以不施肥做对照.同时对试验土壤分别用土壤虫菌通杀剂和竹醋液处理.探讨不同肥料处理和土壤处理对大白菜和芥菜产量和病虫害防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引起大白菜和芥菜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施肥区差异显著;而使用叶面肥大白菜和芥菜的病害和虫害株数都明显少于使用化肥和不施肥区,且差异显著(芥菜的病害受天气影响除外).不同土壤处理引起的大白菜和芥菜产量及病虫害差异不显著.可见,叶面肥的施用能保证大白菜和芥菜的产量,减少病虫害,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而提高作物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