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2005年动物门诊接受的2个病例,从病史调查、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犬巴贝斯虫病,应用血虫净等特效药,并且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牛娟科 《河南农业》2019,(22):55-55
犬巴贝斯虫病是犬通过感染有巴贝斯虫的蜱叮咬吸血引起的血液原虫病,其感染犬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溶血性贫血、发热和脾肿大。郑州市管城区农委动物卫生监督所于2017年10月收治一条棕色泰迪犬,确诊为吉氏巴贝斯虫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恢复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牛巴贝斯虫病是牛巴贝斯虫寄生于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2001年5月至2003年10月,洛阳地区有多头奶牛发生一种以高热、贫血、可视黏膜黄染、浓茶色尿液和体质严重衰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性试验,初步诊断为牛巴贝斯虫病。  相似文献   

5.
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附属动物医院2014—2019年共146例犬巴贝斯虫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点、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在浙南地区逐年增加;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病例占患犬的73.3%;不同品种犬均可感染,但纯种犬感染后症状更严重;高发年龄段在2~5岁,占所有病例的54.1%.治疗以三氮脒或咪唑苯脲杀虫...  相似文献   

6.
胶乳凝集试验诊断水牛巴贝斯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体外培养所得的可溶性牛巴贝斯虫(Brabesia bovis)抗原进行胶乳凝集试验的结果表明,本抗原与其它血液原虫,如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边缘无浆体(Anaplasma marginale)、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及瑟氏泰勒虫(T.sergenti)之间无交叉反应。非特异性凝集因子试验、胶乳凝集抑制试验也表明本抗原有较强的特异性。去脾水牛犊人工感染牛巴贝斯虫后第3天,应用胶乳凝集试验即可在血清中查到相应抗体,感染后12~15天抗体滴度达到高峰(1:2560);对成年水牛,感染后第8天应用本法即可查到抗体,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滴度达5个月。致敏抗原在4℃和20~30℃可分别保存6个月和3个月。此类抗原作为本病的诊断抗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犊牛巴贝斯虫病属于一种血液原虫病,在养牛业中经常会出现该病,且该病的流行特征呈地方性,在世界各地都有可能出现该病.犊牛在患病后体内会有大量代谢产物,并且代谢产物具有毒性,会破坏犊牛体内的红细胞,导致犊牛出现溶血性贫血,进而使犊牛的脑、肾、肺等受到损害,甚至还会导致犊牛死亡.本文具体剖析犊牛巴贝斯虫病的患病原因,探究该病...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京市部分宠物门诊2002年8月-2005年8月3年病例的不完全统计、分析,犬巴贝斯虫病在南京市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秋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偶尔可见;5月和10月高发,形成全年的双峰曲线。传播媒介主要为血红扇头蜱。犬巴贝斯虫病的发生与环境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荧光抗体诊断水牛巴贝斯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张向东 《现代农业》2011,(10):85-85
一、发病情况 2010年9月25日,某部队军犬饲养员带一狼青犬前来动物医院就诊。主诉:该狼青犬为军犬,2岁,雌性,3天前,突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尿黄红色,自认为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立即注射诺氟沙星0.5克,每天一次。但治疗3天后不但无好转,病情反而加重,精神沉郁,不食,日渐消瘦,浑身无力,卧多立少。  相似文献   

11.
临床常见犬吉氏巴贝斯虫感染的治疗药物以三氮脒成分为主,效果显著但常复发;犬弓形虫感染常用磺胺类药物治疗,但偶有不良反应;笔者试用咪唑苯脲治疗犬吉氏巴贝斯虫和弓形虫感染并跟踪整个治疗过程,发现其对犬吉氏巴贝斯虫和弓形虫的治疗效果与其使用剂量密切相关,只要掌握好正确使用剂量,效果良好,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13.
体外培养获得的东方马贝斯虫可溶性抗原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作用作疫苗进行疫区免疫保护试验。试验动物共分2组,免疫级82头牛在发病季节前1个月用疫苗间隔2周免疫2次,对照组不作处理。所有试验动物在试验前和发病季节后分别采血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同时,在发病季节观察试验动物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在发病季节内,免疫组牛无一发病,血清抗体水平与试验前相比升高明显,而对照组86头有5头出现临床症状,虽经治疗仍有2头死亡,血清抗体水平与试验前相比变化不明显。结果说明由可溶性抗原制备的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三年,清水县马属动物流行一种以高热稽留、贫血、黄疸和呼吸困难为特征的传染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确诊为驽巴贝斯虫病。经用贝尼尔等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1981~1986年调查福建省崇安县水牛巴贝斯焦虫病,该病病原初步鉴定为牛巴贝斯焦虫Babesia boris(Babes,1988)。病原各类虫体形态所占比例分别为:单梨形虫体占37.21%,双梨形虫体占35.03%,椭圆形虫体占16.73%,环形虫体占7.67%,圆形虫体占1.34%和变形虫形虫体占2.01%。红细胞染虫数1~4个,多数1~2个。带虫红细胞平均直径5.25μm。梨形虫体平均长度1.98μm。虫体指数为1:1.04~2.76。红细胞染虫率x4.33%,S1.97%。虫体位于红细胞中部占78.55%,位子红细胞边缘占21.45%。双梨形虫体尖端排列形成钝角、锐角和直线分别为80.19%、14.15%和5.66%。  相似文献   

17.
张满成 《农技服务》2007,24(9):87-87
介绍了马类家畜弩巴贝斯虫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81~1986年调查了374头牛,其中水牛323头,发病水牛54头,发病率达16.71%.经血液抹片检查,初步鉴定病原为巴贝斯属焦虫 Babesla sp.(种尚待鉴定)。虫体形态有单梨形、双梨形、椭圆形、环形,圆形(边虫形)和变形虫形等,分别占37.21%、35.03%、18.73%、7.87%1.34%和2.01%.本病多发生于春夏两季,以4、5两月最多。在福建本病仅发生于水牛上,黄牛和奶牛尚未见发病。临床症状以高热(39~41.6℃)嵇留、血红蛋白尿和贫血(红细胞降至214.72±81.02万/mm~3)为主要症状。本病的传播者为镰形扇头蜱 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l-des(haemaphysaloides Supino 1897)。经解剖取出蜱的唾液腺,压片镜检发现唾液腺泡和唾液管内有许多活动的子孢子.  相似文献   

19.
马岩 《农村科技》2007,(11):59-59
2005年6月,米泉市古牧地镇某村有多头奶牛发生以眼结膜黄染、浓茶色尿液和体质严重衰竭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经病史调查,临床检查,采样涂片镜检和用药治疗,初步确认为奶牛巴贝斯虫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